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女词人李清照读后感

女词人李清照读后感

时间:2015-02-10 14:48

读《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有感

敞坪一角有什树一林。

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絮子,在微风中荡摇,如一面一面丝绸旗帜,被某种力量裹成一束,想展开,无形中受着某种束缚,无从展开。

一拍手,就常常可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

这些小生物又如把本身当成一个球,抛来抛去,俨然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一种从行为中证实生命存在的快乐。

且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四处顾望,看看它这种行为能不能够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

或许会

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有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

”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

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

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

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

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

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

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

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

“到台,守已遁。

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

”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

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

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

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

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

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

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

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

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

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

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

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

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李清照为什么被称之为“花间”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又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佚,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

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

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采纳哦

花样才女李清照读后感

读李清照词有感  寒假期间,难得闲适,便找来李清照的词读。

李清照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独创了易安体,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词人,她的词寄托着她的情感,可谓至诚。

  她的词低吟浅咏、缜密典雅。

词人将情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景物中,再通过勾画将情传导给读者,深深的打动读者。

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一寒字将读者带入惆怅的境地,“花残、香消”这触目伤情的凄楚,使人魂断、咽泣不已,悲凉气氛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

凄婉的情调生动、感人。

  词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越读越意味无穷。

人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于把握。

思念之情乍现还隐,反反复复。

例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寂寞”因他不在身边而生,含蓄委婉的道出对他的思念,当然读者还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词人通过对自己忧、乐的描写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词中尽情的渲泄内心的痛苦之情,催人泪下,令人泪尽心难平。

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中用语浅显易懂,词人感情毫不修饰,全部情感倾泻而出却不失真诚。

掩卷而思,深感李清照的词流传千载而不昧,在脑海中日久弥新。

请问中国历史上能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有那几位

貌似只有一位可以与李清照齐名,那就是:朱淑真。

  有宋一代,出了两位鼎鼎大名的女词人,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李清照,另一位是后面欲介绍的朱淑真。

  先来欣赏她的几首词。

  《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连用五个以“独”开头的语词,跟着通篇述说孤零零的状况,解释了“怨”的因。

  《眼儿媚》:迟迟风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末三句,是三幅风景剪影,三个画面代表着“无论是到了哪里,也摆脱不了春愁。

”  《菩萨蛮-秋》: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帷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大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或三年(1079--1080),大约活了五十一二岁。

她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

  朱淑真的身世,众说不一,从她本人的诗词作品中,估计出身富贵之家。

她不仅能诗会画,还善鼓琴,工书法,是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

据历来的众多评论家比较认同的看法,她的父母为她择偶非匹,因而她婚后抑郁不得志。

后人为她辑《断肠集》。

  除了词作,她还留存了不少诗作。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