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续写800字
是读后感吧
不说清楚
也不知道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
还是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一样弄一篇,记着加采纳啊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
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
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
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
“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
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
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
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
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
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
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
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
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
木积香山雪,冷宫阙。
竹松懈,轻纱妆玉阶。
伊人眉笼,彤如月。
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
冷夜谁人解
——《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
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最近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一来作品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写的,读来觉得信服,二来是被其名字和故事梗概所吸引,可谓是慕名而读。
小说分为三部分,写的是新旧中国交替时期,一个上海弄堂里一名普通而颇有姿色的女性的命运沉浮史。
整个小说读来像是一篇篇散文诗,实在佩服作家的才情,可以把中国的汉字组合成如此优美的词句,那些原以为极难表达的场景和细腻情感,在作者的笔下都极其生动传神,且不说故事情节如何,就作品的艺术美感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我想实在可以作为写作范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由此形成多重解读。
女性的命运主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中并不罕见。
古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几乎不被男权社会所尊重和理解,稍微重视一点的有红颜祸水一说,也是臆断而偏执的。
这与女性本身重视感情也有关系,这部书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悲惨命运就是由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而酿成的。
一个上海弄堂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孩,因偶然的机缘结识程先生,并由其推荐参选上海小姐,成为“三小姐”,因而得以与有妇之夫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相爱,结局可想而知。
后来又与一个大家族的少爷发生恋情,并怀孕,只能说这个男人太懦弱,或是王琦瑶太脆弱。
时隔二十几年,女儿已长大成人,王琦瑶也因沧桑而变得更有内涵,也就是“旧”的味道,最后死于自认为是朋友的年轻人手里。
王琦瑶的结局场面是不堪的,从浅层的意义上讲,是她爱错了人,从宏观上来看,王琦瑶的命运是众多弄堂里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一直都在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和悲哀。
悲剧的美总让人震撼,往往比喜剧来的更深刻和动人,它在给我们呈现一种或历史变迁或人海沧桑的图画时,留下的更多是思考,因为感动。
王安忆本人说希望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她的初衷。
我想实现初衷与否并不重要,文本一旦传播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碰撞中产生出无穷意义的可能性,这是作品得以不断增值的重要原因。
经典是用来重读的,所以我认为好的书都该重读,常读常新,这也是文学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希望帮到你
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何命名为此
《长恨歌》一直被认为是王安忆笔下最为动人的一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将一个背负悲剧命运的女子置于旧上海那个特殊的环境里,用叙述性的语言和诗化的语言散文似地展示着那个年代的变迁里城市和女人的悲剧以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而作者也正是凭借着一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以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第一次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就被一个水做的女子和她那痛到及至的美丽所打动。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的爱情熄灭在情人的十指之间,也没有想过一个执着于爱的女子竟然逃不过命运跟她开的一次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然而,在王安忆的故事世界里,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将哀喜情愁抒写的淋漓尽致的女子,有时我竟会觉得王安忆是残忍的。
现在再来看《长恨歌》的时候,不论是人物的生动细腻还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都已经退而居其次了,我想更多地注意当一个女人写另一个女人的时候那种感性而决绝的笔触和深埋于文字之下“疼痛”的情愫。
不难发现,王安忆是个善于通过意象写人的作家。
在还没有接触《长恨歌》之前我一直认为作者会在开篇就为我们展示那个大城市中的小女子,可当翻开书页越入眼帘的却是一长段关于弄堂的描写。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王安忆这样说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了王琪瑶和让她疼痛的爱情。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其实不管是弄堂的蜿蜒曲直还是它那近似于人暧昧而复杂的生活气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在隐喻着王琦瑶的一生,从一个典型的上海旧式女子到意外地成为“上海小姐”再到经历各式各样的男子带给她的爱情,王琦瑶在弄堂的见证下上演自己的悲剧。
她的路并没有象她自己期待的那样笔直,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经不起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成为她眼中最痛的泪滴。
而这些就像王安忆笔下的弄堂,行行种种,生色各异,断断续续的际遇将她折磨得身心疲惫,人与人之间最后的一点温暖和爱情也被各自的私心剥夺。
有这样一段话我的记忆很深:“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质;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是一颗空着的心;碎了和乱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
”这便是之后王琦瑶最真实的写照,在爱情与私心的碰撞后只留下了破碎和凌乱的心,这种疼痛至今读来怎能不让人心酸
但是,王安忆对她笔下的人物又是宽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种大悲悯来看待这些茫茫命运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总有不得已的理由,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也全部都是真心爱过王琦瑶的。
我想她这样写与王琪瑶的悲剧并不矛盾,没有感情的背叛若是放在王琪瑶身上就显得毫无意义,相反地,正是因为曾经爱过才能更好地反衬离别给王带来的伤害。
的确,岁月无情,命运茫茫,人生无常,感情无奈……诸如此类的描写充斥了整部小说,成为文章最基础的感情基调。
正如书中所说,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
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
王安忆“残忍”而又“宽容”的笔触,不知道是为了哀悼那个女人还是为了哀悼那个灰色的年代。
说到《长恨歌》的感情基调,我想还有一种怀旧和追忆的情怀。
《长恨歌》是怀旧的,她缅怀着旧上海的繁荣和奢靡,作品所体现都是上海女性关于爱情及自身欲望的满足,无关乎政治,时代或他人;文本的语言都是孤独或伤感的,都一样的在繁华的背后揭示着一种内心的苦闷、沧桑、痛苦和绝望。
王安忆以一曲悠悠的《长恨歌》,作了一个柔情荡气的女性发言。
那个上海女人王琪瑶的一生,更是上海那座城市的一生。
而王琪瑶的风月史,不正是上海那座城市发育中腐朽部分渐渐回潮的表现吗
而王琪瑶香销玉陨的死不也正是文化发育和文化衰败冲突的结果吗
王安忆用其成熟老到的笔端,将女人一生的情爱流程融入到了历史变迁中,透过她悲剧化的命运来追忆那个年代残留在作者心里的疼痛,或者作者只能通过这样的一种怀旧形式来反思那个年代那个城市奢靡繁华背后的沧桑、痛苦和绝望。
王德威曾经这样评价《长恨歌》:“王安忆细写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的纠缠关系,历数十年而不悔,竟有一种神秘的悲剧气息。
”这里所说的纠缠实际上也是当时上海文化精神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之间的纠缠,这让我不禁想到作品中的两个人:蒋丽莉和程先生,蒋丽莉对命运不满而不断的抗争,想努力改变,对于现实她的努力却又苍白无力;程先生痴情等待守护而孤独一生,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做无言的控诉,控诉混乱恐怖、人心慌慌的年代。
其实经历着这种纠缠的人还有很多,包括王琪瑶,他们的命运正是在当时的文化精神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在为他们的命运而悲叹的时候,我们似乎有种无能为力的悲哀。
我想王安忆之所以命名《长恨歌》也许就是在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文化形态谱写一曲无尽的挽歌吧
急求王安忆《长恨歌》的故事概要。
纯粹只要情节介绍,不要读后感、评论等。
详细一点,不少于2600个字。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在小姊妹吴佩珍的游说下去了她表哥工作的片厂里玩,渐渐与导演熟了,于是被相邀去试镜。
然而“她开始依着导演的交代在脸上作准备,却不知该如何娇羞,如何妩媚,如何有憧憬又有担忧。
喜怒哀乐本来也没个符号,连个照搬都没地方去搬的。
红盖头搞起时,她脸上只是木着,连她天生就有的那妩媚也木住了。
导演在镜头里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失误,王琦瑶的美不是那种文艺性的美,她的美是有些家常的,是在客堂间里供自己人欣赏的,是过日子的情调。
她不是兴风作浪的美,是拘泥不开的美。
她的美里缺少点诗意,却是忠诚老实的。
她的美木是戏剧性的,而是生活化,是走在马路上有人注目,照相馆橱窗里的美。
从开麦拉里看起来,便过于平淡了。
导演不觉失望,他的失望还有一点为王殇瑶的意思,他想,她的美是要被埋没了。
后来,为了补偿,他请一个摄影的朋友,为王琦瑶拍了一些生活照,这些生活照果真情形大异,其中一张还用在了《上海生活》的封二,以‘沪上淑媛’为题名。
”照片而认识了程先生,王琦瑶也因为《上海生活》上刊登的照片而被全校师生所知,成了“名人”,后来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因为“李主任在‘上海小姐’的决赛上认识了王琦瑶,他本是为二小姐来捧场,结果手里的花却投在了王琦瑶的篮子里”,而后又因多方原因,王琦瑶做了军政大员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一架北平至上海的飞机坠毁,罹难者名单上有位名叫张秉良的成年男性,其实就是化名的李主任”,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深受打击的王琦瑶去了幽静安宁的外婆家¬——邬桥,认识了阿二。
阿二在昆山读书,本想再去上海或者南京考师范,后因时局动荡,暑假后就耽搁了下来。
“阿二的装扮是旧时的摩登,戴眼镜,梳分头,学生装的领子外头围一条驼色围巾。
他对邬桥的女人看都不看一眼,和男人也不打拢,一个人躲在房里看书。
有时被阿爹差遣去送豆腐,便满脸的怨艾,郁沉沉的。
”在与阿二心中懵懂少年情感的影响下,王琦瑶回到了上海“住进平安里三十九号三楼”,“到护主教习所学了三个月,得了一张注射执照,便在平安里弄口挂了牌子。
这种牌子,几乎每三个弄口就有一块,是形形色色的王琦瑶的营生。
她们早晨起来收拾干净房间,穿一身干净衣服,然后便点起酒精灯,煮一盒注射针头。
” 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里,王琦瑶认识了严家师母,接着又认识了康明逊与萨沙。
一来二往,王琦瑶的心又活了,暗地里与康明逊开始了交往,虽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但却是见不得光的一段恋情。
以致于两人同床共枕,王琦瑶怀上了孩子,康明逊却表示无法承担,不得以使心计找了萨沙当孩子的父亲但被识破。
没了萨沙的王琦瑶终没有勇气打掉孩子,于是决定生下来,在此期间遇上了一直深爱着她的程先生,在程先生的精心照顾下,王琦瑶平安生下了女儿薇薇。
然而,命运的轮船再次转动,“要走快走,已经够晚了。
他没有推敲这句话的意思,就站起身跨出了窗台。
窗户本来就开着,好像在等候程先生。
有风声从他耳边急促地掠过,他身轻如一片树叶……”“他一离开窗台,思绪便又回到他的身上。
他想,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身体触地的一刹那,他终于听见了落幕的声音。
”程先生自杀了,在那个“打倒王小狗”的年代。
白驹过隙,到了1976年,薇薇到了“豆蔻年华”,当时的上海,依然时尚,在追随潮流时尚的薇薇时代,王琦瑶认识了女儿女朋友的男朋友长脚还有“老克腊”。
八十年代,薇薇与丈夫去了美国,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的王琦瑶已是知天命之年,仍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在黄金的引诱下,最终被长脚杀死,命丧黄泉。
《长恨歌》精辟点的评析
长恨歌》十页我不喜欢。
感,王安忆是在和张爱玲较劲。
她作独白是:爱玲能写,我也能写;你写得好,我写得绝不比你差。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上海人,是活的,传神的,是她用敏锐的五官切实感觉来而后轻松挥洒出的,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上海人,是她坐在黑漆漆的斗室中,凭借电影、图片、听来的故事和一些文字记载开展想象,然后将想象蘸上干乎乎的墨水,使劲挤呀挤地挤出来的。
她依赖的是她的勤奋、毅力和刻苦,依赖的是她丰富的想象力和感觉。
她是在用想象与感觉堆砌,靠堆砌来硬写、死写、愣头愣脑地写......她写弄堂,写流言,写鸽子,一写就是好几页,咬 住不放,写得实在很笨。
要不是长恨歌得了茅盾文学奖,我想我是不会继续看下去的。
然而,幸亏我继续看下去了。
继续看下去后,我的看法完全变了。
长恨歌是写前国民党要员的情妇王琦瑶几十年来的生活。
通过王琦瑶写了几十年历史,或说通过几十年历史写了王琦瑶的命运。
王安忆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
她极力渲染的是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确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趣味取向。
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浑厚感。
长恨歌 确实写出了作为年代的历史,写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人。
我觉得,王琦瑶这个人我认识,严家师母、毛毛娘舅我也认识,他们似乎就住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上海住的那条弄堂隔壁。
这些遗老遗少身上散发出一股樟脑丸气味。
他们是躺在旧时的记忆上活过来的。
旧时,是他们家中不太打开的箱底压着的几件曾经漂亮过的西装与旗袍。
他们彼此靠着对这种樟脑丸气味、西装、旗袍气味的记忆、嗅觉、感情走到一起的......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怆凉。
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怆凉。
这份怆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
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
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怆凉。
王安忆的感觉很好,想象力很好。
而且,她的感觉和想象很特别。
她的感觉、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发与接收,而是理性的断语。
理性归纳过的感觉与想象所能拥有的空间应该很有限,但在王安忆那则泉涌不息,无穷无尽,被用得层层叠叠。
在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觉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觉得不耐烦,感觉得有点累时,又不得不叹口长气,无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认她的感觉、想象独特且准确,承认她的感觉、想象是她脑中流出的,信手拈来的,承认这是她的风格,至少是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风格--就像长恨歌的一个记号。
-补充一句,长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写、死写 看惯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结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叙说,人物心理捕捉,向来是王安忆的强项) ,甚至觉得它们必不可少,觉得正是它们使这本书厚重起来的。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
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
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
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
王琦瑶为什么会死
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
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
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
写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故事
片读后感卡播了看咯额看咯看咯看工控看咯看了看偶看卡片【 啊阿林 啊个啊 张国荣 了各色
白鹿原,长恨歌,温故1942(刘震云),百年孤独都是写历史的,他们对历史的态度跟描写手法有什么不同呢
陈忠实,王安忆,刘震云,加西亚都不在行历史,要把他们的看法提升到历史观的高度也是强人所难。
硬要说的话,白鹿原和百年孤独受循环史观影响(循环史观是把历史进程看做一个循环过程,依次交替向前发展,春秋公羊派,董仲舒,康有为都提出过三世论的循环史观)长恨歌受退步历史观影响较多(退步史观即认为理想社会只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初,以后越发展越败坏,儒家言必称三代就是这个历史观的反映)温姑1942受进步史观影响较大(进步史观认为随着历史不断前进,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这一思想成熟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实话说,这个题目出的不好。
《怅恨歌》的作者
白居易
李泉:音符之间的海派情怀
《长恨歌》读后感 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
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
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
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
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
一点一点地描写,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
读后,总体感觉是一个对旧上海往昔情怀、情境的遥望和追忆,虽然描写的是人物的经历、命运,但这命运是渗透在背景中的,是给这背景作点缀的。
就象开篇对弄堂的描写——“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主人公王琦瑶曲曲折折的命运便在对往日上海滩文明的描绘中,一步步展开来。
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琦瑶豆蔻年华开始,一直到她60多岁被害至死止。
感觉主人公王琦瑶写得并不可爱,一个20年代旧上海的小女子,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命运的缘故辉煌了一次,然后,就堕入无边的黑暗中。
仿佛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
书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瑶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瑶的女儿的女朋友男朋友。
也不看重历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瑶的几个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萨沙。
除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负了她。
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后死于谋财害命。
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希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希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
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
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
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爱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
似乎只有程先生对琦瑶的爱情是实打实的。
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写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
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已由关锦鹏改编成电影,郑绣文饰王琦瑶,梁嘉辉饰程先生,吴彦祖饰康明逊,胡军饰李主任,黄觉饰老克腊。
我先看的电影,后读的小说。
电影的人情味要比书浓厚很多,爱情和友情都很丰富。
郑绣文将琦瑶演得活色生香。
梁嘉辉演的程先生,更是专情到骨头里,非常耐看。
书中更多的是张爱玲式的冷冷的旁观,和略带调侃意味的冷静的叙述。
对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作者作了个总结,是赞赏,是惋惜,也是慨叹——“她们是彻底的女人,不为妻不为母,她们是美了还要美,说她们是花一点不为过。
她们的花容月貌是这城市财富一样的东西,是我们的骄傲。
感谢栽培她们的人,他们真是为人类的美色着想。
她们的漫长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
这盛开真美啊
她们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
那天地不是她们的,她们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
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它百年的爬墙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