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课文咕咚读后感
《咕咚》读后感今天,老师教我们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咕咚》。
课文讲的是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了下来,吓得兔子一边跑一边叫着:“咕咚来了。
”小猴拦住兔子,问兔子为什么跑,兔子说:“不好了,咕咚来了。
”小动物们都跟着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快逃命啊。
”就连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了,野牛拦住了他们问:“咕咚在哪里
”小兔说在河里,大家到河边时正好一个木瓜落到水里,发出咕咚一声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遇事情不要盲目听别人的,要自己弄清楚。
咕咚的故事读后感450字
以下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怎么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一、 认识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剧以后,全篇文章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
二、怎样选书目 选择你感兴趣的书籍,尤其是选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的的文章。
(选写人、写事的文章最好) 三、通常写法: (1) 引用法:引用歌谣、名言。
(2) 举例子的方法: 古代事例、近现代事例,可举身边听说过的、自己经历的事情,只要事表达的中心与文章的中心一致即可。
可举正例和反例,正例的作用是让中心更明确,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这种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四、结构安排: 第一段:写清读书的时间、书名和总的感受。
(我受益匪浅。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用三五句话概括中心思想。
(先写主要内容再写讲明的道理或人物的品质) 第三段:举由道理或品质想到的正面事例(古代、现代、身边的事例自己的事例) 第四段:举由这理或品质想到的反面事例(古代、现代、身边、自己的事例)。
第五段:发出号召、倡议。
看了咕咚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去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景阳冈武松打虎剧本
《水浒传》-----武松打虎【剧本】角色:武松、老虎、店小二、掌柜、路人A、欢呼人群【群演】、旁白旁白:武松在去看望哥哥武大郎的途中经过一个小山坡,只见那山坡上有家小酒铺,那小酒铺上似乎挂着张小旗。
这精疲力尽的武松看见这酒铺,两眼发光啊
武松:哎呦,这险山峻岭把老子累的哟
【捶腰抹汗】咦
那里有家酒铺诶
【欣喜】|【冲到酒铺门口】三~~碗~~不~~过~~冈
呵
老子就不信这邪喽
【拽】店小二:【点头哈腰奴才样】客官,里边请,要点什么啊?我们铺子的酒那可是贼香呐
武松:小二给我来四坛好酒和两斤牛肉
【爽快】【把腿翘到旁边椅子上】掌柜:【靠着桌子一副无聊的样子】客官,我看您酒量过人,方才您也看见门口的旗了
三碗不过冈!您想试试吗
至今还没有人能过得去呢
我们这好酒可不是吹的
武松:呵
三碗
【瞧不起的样子】【用手指比出三】莫说三碗,三十碗
老子,也过得去
甭废话
拿上来
小二:【把酒端上来】客官,我们这酒叫‘出门倒’您当真要喝
武松:废话
【不鸟他,端起就喝】旁边:武松喝了十八碗。
。
。
武松:啊
爽快
什么三碗不过冈,骗人
【起身拿钱给掌柜欲离开】小二:客官,别去啊
不能去啊
武松:干甚
你这骗子
小二:山上有只大老虎啊
许多人在这虎爪下断了命啊
武松:呵
我会信你【剑指指着他】小二:【一脸无奈】客官,你不信
你看【指向皇榜】皇榜上写着呢
武松:我才不信呢
你这孙子定是想我住下,半夜谋我财害我命
小二:罢了罢了
我这善意,你反说我要害你
你走吧
遇到老虎,可别怪我没提醒你哦
【摇头退场】旁白:武松继续上路,胆大包天的他丝毫不畏惧。
。
。
。
路人A:啊
救命啊
救命啊!老~~老~~老虎啊
有~老虎啊
【神色慌忙跑进场,撞到武松摔了一跤】兄台救命啊
旁白:正说着,一只大老虎跳入眼帘。
。
。
老虎:吼
【示威】武松:小兄弟,别怕
【拍肩】老虎,你这害人的畜生
我定为他们讨回公道
老虎:【摆出攻击的造型】撕磨几声武松:呵
摆架势
【瞧不起】老子可是赤手空拳打死镇关西的武松啊
老虎:扑上去旁白:老虎往上一扑,武松一闪,闪至背后,老虎又把腰一掀,武松又闪在一边;老虎用尾巴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
武松:嘿~~~哪里逃
【用棒子打到老虎的脊椎】老虎:吼【翘掉】武松:【抹鼻子】大老虎也不过如此
诶
小兄弟呢?哎
早已害怕的逃走了吧
不管了,反正前面就到城了。
【围着场地绕一圈】旁白:武松到城门口,殊不知,他的事迹已在城中穿的沸沸扬扬了。
。
。
。
武松:【进城】终于到了,哎呦,累死老子了。
。
。
路人A:大家快看啊!为民除害打死老虎的英雄武松啊
群演:哇哦
武松
武松
武松
【拍手欢呼】旁白:从此,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都知道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结束【大家上场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