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茅盾的一篇《白杨礼赞》的文章,描写的是白杨树, 一种极其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一种绝不平凡的树。
因为作者眼中的白杨树 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 有着笔直的干和枝, 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 却仍保持着倔强挺立的姿态,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的树,还是力争上游,不 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雪。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白杨树的精神,写出了广 大西北农民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句话是: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这句话,让那些看不 起北方农民的民众,从心底里感到惭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像白杨树这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 的精神。
作为学生,在学习上无论碰到多大困难,都要努力克服,从小要 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白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白杨》这篇课文,让我很有启发。
课文是说一位在 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
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 向自己的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同 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生 根、发芽、成长。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这位边疆建设者有着博大的胸怀, 非常伟大。
那些边疆建设者们也同这位父亲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相信 通过自己的子子孙孙开发边疆,可以让新疆变成美丽的地方,自己默默的 奉献着,我们也要学这些边疆建设者们。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的妈 妈。
我的妈妈也是个默默奉献的人,她不仅很关心我,也很关心自己的学 生。
有一次妈妈在家两眼瞪着电视,但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我问:“妈 妈,什么事情。
”妈妈说:“我在想我的那些学生的英语成绩为什么提高不 上去呢
”她又说:“你帮我问一问你的英语老师吧
”“我才不问,要问你 自己去问。
”我说。
接着,随着一声“吃饭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由此可 见,妈妈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希望天下的学生们能够体谅老师,好 好学习,天天向上
《白杨》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第三课白杨,它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白杨那种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文章开头就描写了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显出了大戈壁的荒凉,衬托出白杨树的坚强。
“从那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这个问句开始引入文章的主题——白杨。
接着,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比作“戈壁上的白杨树”,又突出了白杨树的笔直。
然后,作者又描写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一段的标点符号是“各式各样”,又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在对话后面加人物等等。
而这一段又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妹妹把树当成伞,就是因为白杨十分笔直;从兄妹俩互相反驳的对话中可以知道白杨树很大、很高。
下一段爸爸的话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爸爸说“白杨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不但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这也表白了自己像建设者一样的精神,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坚强执著、忠诚无私、默默奉献.让人们在他们的保护下成长.边疆需要他们去建设发展,他们就在那儿“扎根”,为建设边疆出力。
他们就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它们,他们就去哪儿。
无论去到哪儿,他们都不会动摇自己为祖国作贡献的决心,也不会向困难低头,永远都会那么坚强。
最后一个小节讲的就是在大白杨旁边还有几棵小白杨在生长。
这也意味着,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人为建设边疆做贡献,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白杨礼赞)的读后感
白杨礼赞 读后感读完白杨礼赞,觉得第二段写得特别好
描写高原景象,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应。
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觉,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觉,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
在这里,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体现抒情散文的特点。
其间感觉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初读白杨礼赞,少了一丝散文的唯美之感,却令人无端(的)地感到一股激情,一种在散文中难得的粗旷豪放之感。
大师与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吾辈写树必写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而茅盾老先生却另辟蹊径,转而写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见,白杨的姿态,特征,跃然纸上,真有“伟丈夫”之姿。
如果说,平常的散文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那《白杨礼赞》就是黄土高原上的西北放歌。
然而,白杨礼赞看似粗枝大叶,实际上,粗中有细,并且是十倍于他文的细腻,这不得不令我佩服。
本文的另一大亮点是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
以白杨作为寄托,向远在西北的抗日军民致敬,而且就在国民党的“陪都”里。
不过的确很难想象,在国民党统治的“地盘”上敢如此大胆的赞美抗日军民,需要怎样的勇气与胆识。
这就是信仰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茅盾的勇气。
茅老的文章是我们所有学生的榜样。
把白杨读后感改为给贫穷小朋友的一封信,向他们介绍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白杨》
介绍还不简单,说说白杨的坚强,爸爸的敬业,孩子们的好奇,最后就是爸爸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一样坚强。
。
。
。
不就可以了吗,没有那个复杂拉
《白杨》小练笔200字、《白杨》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我爱读《白杨》我崇敬白杨
在天气恶劣的戈壁滩上时而太阳炙烤大地冒烟令人饥渴难忍;时而昏天黑地、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令人睁不开眼;时而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让人无处藏身;时而大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来让人措手不及…… 尽管天气变化无常高大挺秀的士兵——白杨却始终坚强不屈
骄阳似火它撑开一把绿色大伞遮挡烈日;沙尘漫天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毫不动摇;风雪交加其它生灵都低下头萎缩了可它仍纹丝不动站得笔直;洪水滚滚它并没有被淹没傲然挺立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就是非同寻常的白杨
自从读了《白杨》这篇课文它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强不屈的品格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坎里我的心灵不禁被它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征服了。
其实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品格。
就拿我弹钢琴这件事儿来说吧我每一天都必须弹琴一个小时那种腰酸背痛的感觉是相当难受
可是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左一声“不能歇接着练”右一句“不准停继续弹”弹得我可怜的瘦弱的小手指“鼻青脸肿”了弹得我“狭窄的”胸腔里憋足了火气于是我常常摔椅子敲桌子以示抗议。
有的时候妈妈出门去了我便肆无忌惮起来:一会儿尝尝美味的零食饮料一会儿看看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会儿玩玩刺激的电脑游戏把弹琴这件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所以弹了三年的琴我仍然“一事无成”。
现在我明白了:虽然弹琴有点苦有点累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白杨直自苦寒来’”我遇到这么点苦和累怎么能退缩
怎么能不勇往直前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琴把钢琴弹得更好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每当听到这段熟悉、优美的旋律时白杨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又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练笔:前几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课文。
它是当代作家袁鹰的作品,选自于《风帆》散文集的其中一篇。
表面上看这篇课文在描写白杨,但是深入观察,深入思考,其实它是在赞扬、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使我感受深刻。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是坚强不动摇,“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
说杨树,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
文章的最后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
是因为他担心生活在北京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不仅不能接管新疆创建者这种重大的任务,就连新疆那艰苦的生活都挨不住。
可是当他看见白杨树旁边的小白杨,应风沙成长起来的小白杨树。
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与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
从这段可以看出,父亲对祖国的付出多大。
虽然祖国把它发配到边疆工作,但他没抱怨半句,他不仅要把自己奉献给祖国,换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献给祖国。
假如我是他父亲,我死都不会去边疆,更别说把孩子接过去。
但学了这篇课文,我会学习“父亲”这种精神,还要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