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读后感 - 急 加10分
自己做
关于“半途而废”的名言警句
爽1 〔shuǎnɡ ㄕㄨㄤˇ〕〔疎两切,上养,生。
〕亦作“ 慡1 ”。
1.明亮;清朗。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 郊 牧野 。
” 陆德明 释文:“爽,明也。
昧爽,谓早旦也。
” 南朝 宋 鲍照 诗:“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 唐 栖白 诗:“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 杨朔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
”2.昌明。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
” 孔颖达 疏:“爽,明也;由,用也。
有明国事用智道。
” 清 龚自珍 :“三世耳相续,三世目相续,三世心知相续,社鬼护之,其爽十世;水不溺,火不烧,雷霆不求,其爽百世。
”3.开阔;宽阔。
晋 陆机 :“ 营丘 负海曲,沃野爽且平。
” 宋 欧阳修 :“地爽而洁,宇敞而邃。
” 宋 陆游 诗之一:“屏除长物轩楹爽,洗濯尘襟肺腑凉。
”4.豪爽。
《晋书·王济传》:“[ 济 ]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至於 魏 之三祖,气爽才丽。
”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用》:“ 萧颖士 文爽兼人而矜躁为甚。
”5.畅快;舒服。
唐 王勃 《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懽。
” 元 耶律楚材 《过夏国新安县》诗:“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路本来极宽,加上薄雪,更教人眼宽神爽。
”6.《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 孔颖达 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
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
”后用以指心神、神志。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 荀彧 之於 曹操 ,本许以天下。
及议者欲加九锡, 彧 未之许,非不之许,欲出诸己耳。
操 不悟,遽杀之。
然则天夺其爽以诛 彧 ,宁不信乎
”7.用以指依附于形体的精神,即所谓“魄”。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承命惊惶,魂爽飞越,俯仰天地,若无所容。
” 金 王若虚 《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惧夫魂爽之无依也,於是招之以葬于先茔。
”8.差失;不合。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朱熹 集传:“爽,差。
”《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
” 李善 注引《尔雅》:“爽,差也。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记上》:“非惟与 左氏 有乖,亦於物理全爽者矣。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虽逾 孔子 之文,未爽 周公 之训。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因各出相较,长短不爽毫厘。
”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究之,因果报偿,未或有爽。
”9.差别;不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进让之道,其何爽与
”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爽,差异也。
”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二途如爽,即用兼通。
”参见“ 爽籁 ”。
10.丧失;失去。
《国语·周语下》:“ 晋侯 爽二,吾是以云。
” 晋 张载 《杂诗》:“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
” 唐 杜甫 《病橘》诗:“剖之尽蠹蚀,采掇爽所宜。
” 清 湘灵子 《轩亭冤演说》:“这时候不早了,怎麽还没有来,莫非他们爽了约麽
”11.伤败;败坏。
《老子》:“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 王弼 注:“爽,差失也。
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 王逸 注:“爽,败也。
楚 人谓羹败曰爽。
”《列子·仲尼》:“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 淄 渑 。
” 张湛 注:“爽,差也。
”12.受伤害。
《汉书·贾谊传》:“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 王先谦 补注:“《广雅·释诂》:‘爽,伤也。
’言上数为忧所伤也。
”13.古代 南诏 国所设官制名。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督爽,总三省也。
”14.句首助词。
《书·康诰》:“爽惟民迪吉康。
”《书·康诰》:“爽惟天其罚殛我。
”15.书法用语。
肃穆飘然。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六:“肃穆飘然曰爽。
”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五:“劲力外爽,古风内含。
”16.古水名。
爽水 。
在 函谷关 城东,又名 紵麻涧 。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五十里,曰 谷山 ,其上多谷,其下多桑。
爽水 出 焉 ,而西北流,注于 谷水 ,其中多碧绿。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爽水 ……世谓之 紵麻涧 ,北流,注于 谷 。
”17.通“ 鷞 ”。
《左传·昭公十七年》:“爽鸠氏,司寇也。
”《尔雅·释鸟》 郭璞 注引作“鷞鸠”。
18.草鞋上的绞绳。
《西游记》第一回:“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
”爽2 〔shuānɡ ㄕㄨㄤ〕〔《集韵》师庄切,平阳,生。
〕通“ 驦1 ”。
《左传·定公三年》:“ 唐成公 如 楚 ,有两肃爽马, 子常 欲之,弗与。
” 杜预 注:“肃爽,骏马名。
”参见“ 肃爽 ”。
【爽口】1.清爽可口。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沈缥清之酒,义曰和神,事非爽口。
” 元 刘埙 《隐居通义·古赋一》:“犹蝤蛑瑶柱,食之爽口,终不免动气而嚬眉。
”《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哥今日这面,是那位姐儿下的,又爽口,又好吃。
”2.伤败胃口。
《晋书·张载传》:“耽爽口之馔,甘腊毒之味,服腐肠之药,御亡国之器,虽子大夫之所荣,顾亦吾之所畏,余病未能也。
”《文选·张载<七命>》作“口爽”。
李善 注引《广雅》:“爽,伤也。
”3.犹爽气,干脆。
高晓声 《解约》:“‘大伯’, 陈宝祥 爽口地叫了一声,像早就准备好了似的。
”【爽心】谓使心情畅快。
李娴娟 杨颖 《血染的爱》第二九章:“就在人们刚刚舒了一口爽心的气息,第二口气还没有喘上来的时候,最大不幸落到了 中国 人民头上。
”【爽心悦目】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碧野 《新疆在欢呼》:“这千年万代无边的戈壁荒滩已经出现了无数水光闪闪的纵横渠道和水库,已经出现了无数爽心悦目的绿洲。
”【爽心豁目】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故 梅村 诗嫌其使典过繁,翻致腻滞;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於文。
”【爽旦】黎明,清晨。
《列子·周穆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
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
”【爽失】差错;差失。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仇》:“今之流俗,径读仇为讐,读尝为曾,读邀为要,殊为爽失。
”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爽伉】豪爽刚直。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醉公》:“ 睿忠亲王 嗣曾孙名 塞勒 ,性爽伉。
”【爽迅】1.豪迈奔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2.快捷。
艾芜 《意外》:“矮汉子一面穿上军衣,一面向迟起来的人骂:‘爽迅点
胶粘着腿子哪
’”【爽忒】差失。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天道》:“天惟健顺之理充足於太虚而气无妄动,无妄动,故寒暑化育无不给足,而何有於爽忒。
”按,《尔雅·释训》:“晏晏、旦旦,悔爽忒也。
” 邢昺 疏:“爽忒,差失也。
”【爽别】清亮。
唐 刘言史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爽利】亦作“ 爽俐 ”。
1.爽快。
唐 韩偓 《喜凉》诗:“豪强顿息蛙唇吻,爽利重新鹘眼睛。
”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这厮不爽利。
”《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今日手裏无钱,却赌得不爽利。
” 茅盾 《无题》二:“[女主角]颇象个‘笑要笑得痛快,哭要哭个爽利’的女革命家。
”2.利落。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取了十五贯钱,扯条单被包裹得停当,拽扎得爽俐。
”《水浒传》第四三回:“ 李逵 拽扎得爽俐,只跨一口腰刀……便下山来。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和尚]转身走至马前,攀鞍认蹬,腾身而上,动作极其爽利。
”3.索性;干脆。
《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咱既吃了这半日的烧酒,又吃黄酒,风搅雪不好,爽俐吃烧酒到底罢。
” 茅盾 《子夜》十:“这么想着的 吴荪甫 便用爽利果决的口气对 费小胡子 下了命令。
”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八》:“这回就爽利的来一个平分。
”【爽秀】1.明丽。
隋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襟带遐长,原陆爽秀。
”2.聪明俊秀。
《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 淳风 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
” 宋 王禹偁 《五哀诗》之五:“遗孙方稚齿,爽秀已遒遒。
”【爽身粉】用滑石粉、碳酸镁、氧化锌、硼酸、薄荷脑等加香料制成的一种粉末状的日用品,扑在身上可以吸收汗液,防止生痱子,产生清爽的感觉。
【爽言】1.差谬之言。
《汉书·叙传上》:“ 周 贾 荡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鵩。
” 颜师古 注:“抗,举也。
爽,差也。
谓二人虽举言齐死生,壹祸福,而心实不然,是差谬也。
”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匪爽言以自姱,冀神方之可请。
”2.违背诺言。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若公之忠节,上感苍旻,群帅同谋,必匪携贰,则 齐 师返旆,义不陵江;如致爽言,誓以无克。
”【爽快】1.舒适畅快;痛快。
明 贾仲名 《升仙梦》第一折:“今宵爽快,趁一天风清月白。
”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梨枣正熟,即摘取噉之,聊解饥渴,殊觉爽快人意。
”《孽海花》第十七回:“凉风飒飒,冷露泠泠,爽快异常。
” 郁达夫 《采石矶》:“ 稚存 骗 仲则 睡着之后,自己也哭了一个爽快。
”2.直爽;直截了当。
《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此种人不宜过於爽快,你过爽快,他就觉得奇货可居了。
” 茅盾 《子夜》九:“猛不防是这么‘爽快的办法’, 李玉亭 有点窘了。
” 巴金 《春》六:“‘ 婉儿 要来,我就在家等她,’ 淑英 爽快地答道。
”【爽拔】1.豪爽出众。
《隋书·王世积传》:“ 世积 容貌魁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
” 唐 符载 《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神宇耸峙,襟灵爽拔。
”2.秀美挺拔。
前蜀 贯休 《早秋即事寄冯使君》诗:“落叶峥嵘处,诸峯爽拔时。
”3.爽朗昂扬。
《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正大如《经国谈》,读之可令人心旷而神爽拔。
”【爽直】直爽。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
”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
”【爽味】清爽的味道。
晋 支遁 《述怀》诗之二:“膏腴无爽味,婉娈非雅弦。
” 唐 贾岛 《黄子陂上韩吏部》诗:“疎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
”【爽明】1.黎明。
《逸周书·尝麦》:“爽明,仆告既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
” 朱右曾 校释:“爽明,旦明也。
”2.明白。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文字爽明直捷。
”【爽和】违和;失调。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久不致恳,得儿子书,知体理爽和。
”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九:“是以一星见变,能使九服同灾;一脉爽和,能使百体俱病。
”【爽法】违背礼法。
《新唐书·蒋乂传》:“昔 鲁侯 改服, 晋襄 墨縗,缘金革事则有权变。
安有释縗服,衣冕裳,去垩室,行亲迎,以凶渎嘉,为朝廷爽法
”【爽性】1.丧失本性。
《北史·程骏传》:“夫 老子 著抱一之言, 庄生 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
”2.索性;干脆。
《孽海花》第三十回:“她在窗外听得不耐烦,爽性趁此机会,直闯进去,把出去的问题直捷痛快的解决了。
”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要是爽性来个女商店,我们女的就一点也不倚靠男的了
” 沙汀 《航线》:“‘爽性点
查完就开。
’他吩咐着火夫。
”【爽宕】犹放荡。
明 冯梦龙 《山歌·大脚妓》:“行来爽宕又风骚。
”【爽指】犹言违意。
南朝 梁简文帝 《与琰法师书》之一:“伫望来仪,一日三岁。
想思弘利益理,当无爽指。
” 南朝 梁简文帝 《与琰法师书》之二:“追往年之宿眷,述即日之寸心,此事必期,冀非爽指。
”【爽俐】见“ 爽利 ”。
【爽信】失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先是上面许成功与卿 扬州 ,既而难於爽信,即除 举 ( 马举 ) 淮南 行军司马。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
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麻林》:“ 林 许其必祭, 宋 郑重而去。
越宿,复梦之,责以爽信, 林 以乏钱对。
”【爽俊】亦作“ 爽儁 ”。
1.豪爽秀俊。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讳 髦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公神明爽儁,德音宣朗。
”《世说新语·品藻》“ 裴瓒 方 王敦 ” 刘孝标 注引《晋诸公赞》:“ 瓒 字 国宝 , 楷 之子,才气爽儁。
”《北史·牛弘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 ,鉴赏机晤,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
”2.明快秀逸。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宋二十八人》:“ 倩 ( 袁倩 )子 质 , 姚最 云:风力爽俊,不坠家声。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孔 ( 孔融 )语便是 唐 律, 桓 ( 桓玄 )句亦是 唐 选,而 桓 尤爽俊。
”【爽风】方言。
通风。
周立波 《艾嫂子》:“这里很爽风,又朝阳。
”【爽亮】1.豪爽开朗。
《水浒传》第九四回:“ 关某 单骑同 唐斌 到 抱犊山 ,见 文仲容 、 崔野 二人爽亮,毫无猥琐之态。
”2.明快响亮。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签·陆釴》:“ 少石 诗多郁而未畅,录其音节爽亮者,亦是翩翩雅奏。
”3.明亮。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四幕:“一个晴朗的下午,应该是下雪的季节,但南国的 香港 正是绝好的小春天气,爽亮的太阳照在画满了十字的窗上。
”【爽神】使心神爽快。
唐 常建 《听琴》诗:“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 明 陈所闻 《驻马听·题新安汪无如环翠园》曲之四:“几不飞尘,笔砚精良独爽神。
” 许钦文 《鉴湖风景如画》:“处处使人眼开眉展,爽神悦目。
”【爽约】失约。
唐 李商隐 《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 郭伋 还州,尚不欺於童子; 文侯 校猎,宁爽约於虞人
”《水浒传》第四二回:“百日之外,专望鹤驾降临,切不可爽约。
”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屡次爽约,故成讼事。
”【爽烈】1.清冽而湍急。
《艺文类聚》卷六十引《蒲元传》:“[ 元 ]为 诸葛亮 铸刀三千口。
刀成,自言 汉水 钝弱,不任淬用。
蜀江 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
”2.豪迈壮烈。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词曲》:“至如《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覊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
”【爽气】1.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
’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
’”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 西山 忘言。
” 清 张恂 《江城子·登华山》词:“朝来爽气画图中,石崖穷,索垂龙。
”2.谓凉爽之气。
宋 陆游 《水亭独酌十二韵》:“清风扫郁蒸,爽气生户牖。
” 清 吴伟业 《大中丞心康韩公九月还自淮南生日为寿》诗:“阊阖清秋爽气来,尚书新自上游回。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新秋的爽气。
”3.豪迈的气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 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4.爽快;干脆。
钱锺书 《围城》五:“[ 方鸿渐 ]只嫌轿子走得不爽气,宁可下了轿自己走。
”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五章:“他们的谈判,甚至比 耶律克定 还不爽气。
”【爽笏】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属。
笏,大臣上朝时携带的手版。
明 王逢 《奉寄赵伯器参政伊时中员外五十韵》:“超然延爽笏,肃若卫寒更。
”参见“ 拄笏看山 ”。
【爽健】1.硬朗矫健。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五人年皆八十余,康宁爽健,相得甚欢。
”2.形容文笔明畅刚健。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摩诘 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虽用 李嘉佑 之联,加此四字,爽健自别。
”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签·方兴邦》:“ 懋藩 近体爽健,有 唐 贤遗韵。
” 盛英 《探索“非常时代”人们的心灵》:“[ 冯骥才 ]以爽健清新的文笔,真实形象地展示了 天津 义和团运动的兴衰始末。
”【爽脆】1.脆而爽口。
元 吴莱 《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卷一:“果有荔枝、龙眼……芬香艳冶,鲜甜爽脆。
” 叶圣陶 《坐羊皮筏到雁滩》:“后来在 上海 吃新鲜的苹果,方才领略到苹果的爽脆和鲜美。
”2.清脆。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要是你在隔房听到她那高朗爽脆的谈话,一定会猜她至多四十许。
”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一幕:“从前那么愉快爽脆的声音,现在变得非常沉郁。
”3.直爽。
杨朔 《锦绣山河》:“他呢,忍饥受气,总算熬到今天。
李湘 见他挺爽脆,留到大队当通讯员。
”【爽悟】聪颖;明达。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罗汰私婆 ]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浄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
”《隋书·卢恺传》:“ 恺 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
”【爽朗】1.开朗;直爽。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 唐 高适 《奉和鹘赋》:“豁尔胸臆,伊何凌厉以爽朗。
”《明史·卢迥传》:“爽朗不拘细行。
”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七章:“她带着肃然不可侵犯的神情,爽朗地笑着。
”2.形容天气明朗或空气流通,令人舒畅。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
” 清 赵翼 《海珠寺》诗:“我来一登临,爽朗豁心意。
” 郁达夫 《迟桂花》:“窗内窗外已饱浸着晴天爽朗的清晨光线。
”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三:“风景的美丽,阳光的和煦,清风的爽朗,我们竟好象到了 瑞士
”【爽理】纹理分明。
晋 陆机 《桑赋》:“形瑰族类,体艳众木,黄中爽理,滋荣烦缛。
”【爽爽】1.俊朗出众貌。
晋 孙绰 《竺法汰赞》:“爽爽 法汰 ,校德无怍,事外萧洒,神内恢廓。
”《南史·文学传·何思澄》:“人中爽爽有 子朗 。
” 唐 寒山 《诗》之一八二:“精神殊爽爽,形貌极堂堂。
”2.形容怡然,喜悦。
清 宋起凤 《核工记》:“叩钟者貌爽爽自得。
”3.清脆响亮。
魏巍 《山雨》:“秋风飒飒,铜铃爽爽。
”【爽异】聪颖特出。
宋 蔡襄 《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公墓志铭》:“ 景佑 元年,年十八,与其父同日登第。
仁宗皇帝 临轩,赏其爽异,为改今名。
”【爽脱】明朗洒脱。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话》卷四:“言思爽脱,信不在前诗下。
”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签·沈恺》:“ 环溪 论诗,皈依 何 李 ,五言亦爽脱有致。
”【爽逸】1.爽朗潇洒。
《南史·刘孝绰传》:“第六弟 孝威 ,气调爽逸,风仪俊举。
” 宋 陶谷 《清异录·仙宗》:“[ 朱起 ]年逾弱冠,姿韵爽逸。
”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七:“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2.豪放超逸。
明 徐渭 《书米南宫墨迹》:“阅 南宫 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
”【爽越】丧失。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随习迁改,常性爽越,千载之后,终为 楚 人之材。
”【爽惑】迷乱失常。
《列子·黄帝》:“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躁为嚣呼,静为爽惑。
”【爽然】1.爽快舒畅貌。
唐 李白 《游秋浦白笴陂》诗之二:“ 白笴 夜长啸,爽然溪谷寒。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克让 看见湖山佳胜,宛然神仙境界,不觉心中爽然。
”《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登时把先前思慕心肠,如濯向冰壶,不留渣滓,倒也爽然。
”2.豁然;了然。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五》:“天下积玩之所致,固有激之以赏而人不知劝,陈之以罚而乃以爽然悟、废然返者矣。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端 始爽然自悟,然恐 晚霞 恶其非人,嘱母勿复言。
” 清 姚莹 《来孝女传》:“世有以殉身为愚孝者,观於 来 女,可爽然矣。
”3.茫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梅诗》:“予每与 施愚山 侍读言及《宛陵集》, 施 辄不应,盖意不满 梅 诗也。
一日,予曰:‘扁舟 洞庭 去,落日 松江 宿。
此谁语
’ 愚山 曰:‘ 韦苏州 、 刘文房 耶
’予曰:‘乃公乡人 梅圣俞 。
’ 愚山 为之爽然久之。
” 茅盾 《动摇》八:“[他]不愿自寻烦恼,所以只爽然片刻,便又高兴起来。
”参见“ 爽然若失 ”。
4.消失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爽然自失】见“ 爽然若失 ”。
【爽然若失】本作“爽然自失”。
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论》:“又怪 屈原 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序》:“诸同年闻之,盖爽然自失也。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陈宝祠》:“ 阳 爽然若失,徘徊四顾。
”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爽慨】豪爽慷慨。
《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婆留 也爱二 钟 为人爽慨,当下就在小阁内,八拜定交。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张大 ]秉性爽慨,肯扶持好人,所以乡里起他一个混名叫 张识货 。
”【爽发】焕发。
《南史·宋纪中》:“[ 孝武帝 ]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
”《梁书·张缵传》:“眉目疏朗,神采爽发。
”【爽垲】1.高爽干燥。
《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 杜预 注:“爽,明;垲,燥。
”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虽 河 北之爽垲,犹橘柚之不迁。
”《明史·梁庄王瞻垍传》:“ 正统 元年言府卑湿,乞更爽垲地。
”2.指高燥之地。
林纾 《苍霞精舍后轩记》:“余家洲之北,湫溢苦水,乃谋适爽垲。
”【爽号】美号。
南朝 陈 徐陵 《谢敕赐祀三皇五帝馀馔启》:“昔绛罗为荐,既延 王母 ,紫盖为坛,允招太乙。
同斯爽号,理致众星。
”爽,一本作“ 美 ”。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
指秋天。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之一:“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 隋炀帝 《与释智顗书》:“既乘爽节,因得顺风。
去留之宜,事理咸会。
” 唐 虞世南 《秋赋》:“观四时之代序,对三秋之爽节。
”【爽伤】犹败坏,病伤。
《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 高诱 注:“爽,病;病伤滋味也。
”【爽鸠】1.鸟名。
鹰类。
2.指 爽鸠氏 ,传说为 少皞氏 的司寇。
《左传·昭公二十年》:“昔 爽鸠氏 始居此地, 季萴 因之……而后 太公 因之。
” 杜预 注:“ 爽鸠氏 , 少皞氏 之司寇也。
” 晋 陆机 《齐讴行》:“ 爽鸠 苟已徂,吾子安得停
”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 临淄 齐侯 墓,在邑东南十里,为往来必经之处,予作二绝句云:……可怜上古无书籍,何处青山葬 爽鸠 。
”3.借指掌刑狱之官。
清 吴伟业 《送詹司理之官济南》诗:“匹马指营丘,风清肃爽鸠。
”【爽恺】豪爽而随和。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午后至 自麓 家, 刘鸿阳 大参 往访,其人甚爽恺。
”【爽畅】1.舒畅;爽快。
明 高攀龙 《山居课程》:“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止。
”《封神演义》第二四回:“三春景色繁华,万物发舒,襟怀爽畅。
”2.指爽直。
郑振铎 《漩涡》:“‘倒亏他这样慢吞吞的教着,只是敷衍时间罢了。
’ 周效文 爽畅的批评道。
”【爽儁】见“ 爽俊 ”。
【爽误】失误。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夫以彼聿修,传诸诒厥,欲求实录,难为爽误。
”【爽飒】1.飞扬貌。
明 刘基 《重用韵答严上人》:“尘埃爽飒枯蓬鬓,霜露凄凉破衲衣。
”2.劲捷貌。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 段功 :(匆促向树下走去,甚为爽飒)王子,我 段功 来接你下来
”3.苍劲貌。
明 刘基 《题赵学士松图》诗:“蜿蜒不上霄汉去,爽飒长留烟雨浓。
”【爽适】畅快舒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顷梦至书斋看月,意殊爽适。
”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八回:“单说两宫自 济宁 启行,一路上看山玩水,颇觉爽适。
”【爽实】失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中说》]内篇所采 杨素 、 李密 、 刘炫 诸人问答,文既爽实,义亦非精。
” 刘师培 《文说》:“虚美相酬,言多爽实。
”【爽慧】明慧。
《晋书·华谭传》:“[ 谭 ]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
”【爽迈】爽朗超逸。
《晋书·苻坚载记下》:“[ 苻朗 ]性宏达,神气爽迈。
” 宋 曾巩 《知开封府制》:“某爽迈开达,练习治体,阅试惟旧。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一道士坐
魏风伐檀的全文翻译
于其母爱,不如说是。
只有亲情的爱是分离,因为亲情的爱是不图回报,为了亲人有更好的未来,都是自己去承担痛苦的。
比如说母爱吧。
孩子大了要结婚了,母亲就要开始淡出孩子的生活,这也是为了孩子好。
这就是分离的爱。
比如说父爱,孩子大了,应该要学会独立生活,父亲要慢慢的让孩子学会自立,这也是分离的爱。
而其他的比如爱情,友基本都是为了聚合,大家在一起高兴而形成的爱。
求婺源故事
婺源故事——茶余饭后说秦桧地处婺源县赋春镇境内的古城村,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屯兵之地。
不远处有一千年古溶洞,洞内妙趣横生。
说来也巧,几百年前,同朝称臣的岳飞和秦桧,各有各的事因,都来此走过一遭。
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抗金英雄岳飞征讨叛将李成途经婺源,见古城四周山峰环抱,其内方平入口处仅仗许,形如古城堡,岳武穆赞曰:“真乃古城也
”,遂屯军在这里休整。
古城从此叫开了。
民间传说秦桧被金兵追赶,无处藏身进了山中一古溶洞,洞内一片漆黑,几口在网上守株待兔的蜘蛛吓了一跳,等秦桧进去后,立即织起了蜘蛛网,金兵追至溶洞口,用火把照了照,见洞口的蜘蛛网完好无损,以为他向后山跑了,没有进洞搜查,是蜘蛛救了他。
秦桧躲过一难,甚是侥幸。
又一传闻,说岳飞征讨李成,要途经婺源,秦桧得知,因婺源古城是救他性命的地方,故临行前,请岳飞吃饭,席间,秦桧希望他到婺源后,遇事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岳飞性情耿直,听不出味来,以为是说他的眼睛时睁时闭,所以非常恼火。
他到婺源后,破了许多风水龙脉,要不然,婺源早期年间就能出许多大人物,乃至天子。
自然这是人们的主观臆测,客观地来说,又要另当别论了。
岳飞毕竟是公认的抗金英雄。
婺源故事——江湾萧江的来历江湾镇江湾村,原名叫云湾。
现今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姓江。
江湾的江姓祖先原本姓萧,故称萧江。
萧江一世祖江祯为唐朝宰相萧遘的第二个儿子。
萧祯天生英杰,文武双全。
僖宗广明年七月,因平有功,被皇帝敕封为柱国上将军,江南节度使。
赐府第于安徽县篁墩,唐朝未年,光启三年秦宗权叛逆,萧祯奉旨领兵保金陵,剿灭秦宗权。
后朱温纂位当了皇帝,灭唐,建后梁,萧祯因耻待二主,指江易姓,改姓为江。
从此隐居篁墩到死,人称萧公。
萧祯生有三子,长子江董,二子江威,三子江郑,遵父之命,全改姓江,江董大唐天复年迁入婺源皋径(今大畈水路),曾任婺源主簿。
后加赠银青,是迁入婺源之始祖,庄严肃穆的董公陵园墓便是他安息地。
到了八世祖江敌,于宋元丰已年(1709年)从旃坑迁入江湾村居住,所以说江姓来自萧江,这就是江湾江姓的来历。
婺源故事——绿色宝库—大鄣山大鄣山,古又称三天子都、率山、张公山。
西汉间(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有张公(字金仙)由黄山跋涉至此隐居修炼。
故昔有白云庵、须弥庵、张公洞。
张公洞洞旁有仙人药臼,天生棋局。
西行20里有仰天台,仙人跨涧,景致幽奇。
清著名学者江永等有文记、题诗。
大鄣山为庐、浙两水发源地之祖。
山巅之峰擂谷峰,海拔1629.8米,登临其上,可“西瞻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瞻信州。
”山上林木苍翠,有杉、松、桦和毛竹,珍贵树种有红豆杉、香榧、兰果树等。
初步探明有植物83种,动物77种。
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黑熊、山羊、猴、獐子、豺狗、野猪,物产以大鄣山茶、鄣山顶茶著称。
上鄣山道路崎岖,鄣山顶有人小村叫鄣山村,百余户人家,主要靠种茶叶为生,附带种些自给自食的蔬菜,该村连片茶地,已建成茶叶生态观光园。
名胜主要有清风岭、瀑布泉、那伽井、龙井、张公洞等。
古人汪循有诗:“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登大鄣山有上庐山之感。
婺源故事——龙尾砚的传说龙尾砚是之一,因砚石产于婺源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县古属歙州,故也称“歙砚”。
关于龙尾砚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呢
唐开元间,婺源万安乡长城里,有一位姓叶的猎人,为追捕一只金钱豹,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一片葱翠欲滴的丛林里,群山茂林覆盖,山谷流水潺潺。
叶氏来到这里,金钱豹已不见了,他感到有些失望,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突然,他发现溪上游,有云气缭绕,行云有龙的灵气,于是他好奇地向上游走去,见溪中有不少石块,如城垒状,莹洁可爱,闪闪发光,随手捡上一块,细看原来是不少如谷粒一般大小的金星。
融结于石块中,叶氏爱不释手,将石块带回,请工匠把石块雕琢成砚,该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
敲击有金属声。
石质象皮肤一样细腻。
叶氏十分高兴,他决定在有云气缭绕的山上定居下来。
此地正处于宛如苍龙昂首的山尾端,故将该山取名为“龙尾山”,又称它为“砚山”,砚也就以此随名了。
百余年过去了,叶氏的子孙为了龙尾山上的宝藏能被发掘,专程到歙州,把那方宝砚献给了歙州令。
歙州令见后拍案叫绝,当即召来名砚李少微,令其重新精雕细刻,在砚台上刻下“蛟龙喷水”的图案。
然后进京献给南唐宗主李璟,后李璟传给精于翰墨的李煜。
据传,李煜拿起这方龙尾砚,准备加水研墨试笔,忽见龙嘴里吐出几滴水珠,恰好流入砚池中,倒掉后,又吐出几滴水珠,正好研墨。
李煜不禁惊呼起来,真乃神砚也
好砚
好砚
歙州令因献砚有功,官升三级,砚工李少微也受到皇上的赞赏,擢为砚官。
在龙尾山专管砚务,为朝廷督制龙尾砚。
龙尾砚从此名扬天下了。
婺源故事——凤游山的传说凤游山,又名大游山,在镇头镇近内,是婺源与景德镇的界山,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75米,山上树种繁多。
唐末,德兴海口有一位姓金的人来到这里,他发现此地山美水美,就不想走了,在大游山的东面定居下来,以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若干年后,成了一个村庄,他用自己的名字把村子命了名。
可是有一年,村庄背后的大游山上来了一只美丽的大鸟,此鸟不仅外貌好看,叫起来的声音也好听,婉啭动人。
全村人都跑去看了,可都说不出来叫什么鸟,碰巧一位过路的老者经过此地,一捋胡须说:“这鸟叫凤凰鸟,凤凰那是贵鸟,没有灵气的地方,它是不会来的,你们这里是吉祥之地呀
”凤凰鸟居住一段时间后又飞走了。
从此大游山改叫“凤游山”,村子也叫“凤游村”了。
凤游山山顶建有静隐寺,附近的善男信女每年都要来朝拜。
山南有一佛教高僧圆寂之所舍利塔。
外用岩石砌成八角形状,高约2.5米,半径2米,前方石碑镌刻阴文楷书“神光寂照”四字,明万历丁已年建,清乾隆丁丑年修,山腰路边的剑泉,为挥剑捅出,泉水清爽甜润。
婺源故事——灵山的故事灵山为大畈、江湾、溪头的界山。
与大鄣山、石耳山并称三大名山。
相传古时乡人有祷多灵,故称灵山。
县志载:山顶有悬瀑,下有深潭,有石房,房有石笋。
此山钟灵毓秀,终年。
最高海拔有997米,形似芙蓉,又名芙蓉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山上建有登云庵,是南唐国师何令通修真之所,当年何溥(字令通)被贬后,就隐居在灵山修仙悟道,并与江董玄孙江文采交往甚笃,两人常在“碧云庵”内品茶论道,秉烛长谈。
有一次,何令通指着山下的董公陵对江文秉说:“你祖之墓,灵泉宝地,人丁必昌,为吏必灵,是大富大贵的地方。
”后来萧江董公后裔从宋至清共出过四十六名进士,八名尚书,明嘉靖已未年,江湾江天赐在殿试中高中第一,被嘉靖帝点为状元。
另灵山脚下的大畈村、梧村人才辈出,侍郎以上的官员有24位,进士近百名。
江湾人为纪念何令通,在村中央修了一座仙坛,并将一条巷命名为“仙坛巷”。
何令通精通“堪舆术”,人称“何公仙”。
婺源故事——的故事是婺源县四大特产之一,它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背部隆起,腹部肥大,形如荷包,体色全红,不仅有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还有药用价值,起到治病的效果。
1985年,钓鱼台国宾馆将它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1994年,该鱼被省九会选定为吉祥物,赐名“跃跃”。
现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婺源沱川理坑村人余懋学任南京时,神宗念其“代天巡狩”有功,特从御花园的鱼池中选出数尾红鱼作为赏赐。
余懋学告老返乡后,将皇帝恩赐的鱼放养在一口特制的石缸里,供人观赏。
待繁殖成多,他就送给亲友乡邻,传入民间,与山乡的塘鱼一起放养,大家自养自食。
解放后政府重视繁殖培育工作,数量越来越多,如今全县总产量已达1500吨。
2001年5月30日下午3时过后,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同志视察婺源时,来到了县荷包红鲤鱼研究所,询问了红鱼的养殖情况。
对荷包红鲤鱼这一人间尤物养殖、做大特色产业寄予希望,如今,荷包红鲤鱼更是婺源人的骄傲。
婺源故事——江永与江湾雪梨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而得名,以体大肉厚皮薄核小、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而驰名。
《婺源县志》载:明代,婺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并以柿油渍纸为袋将果逐个包封,一可避免虫蛀,二可档风雨,三可保护梨的“皮肤”,令其光洁雪白,嫩薄细腻。
成熟果实雪白松脆无渣。
江湾雪梨品种繁多,有“六月雪”、“西岗坞”、“白梨”、“苏梨”、“马铃苏”等多种,其中尤以“西岗坞”梨为上品,是梨果品种的佼佼者,江湾雪梨有不耐储运的缺陷。
民间传说一生清泊乡居的江永先生研究过江湾雪梨的储运。
他81岁时,选了一个江湾雪梨中的上品“西降坞”封存后吩咐童子送给他的学生——著名学者戴震。
当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启开包裹时,见雪梨鲜白脆嫩,甜香扑鼻,一分为二,切痕如新。
戴震“啊呀”一声:“吾师去矣
”,童子急返乡里,江永先生已于几日前仙逝,他研究的储运方法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后人不得而知了。
江永62岁时,遇见戴震,那年戴震才20岁,拜门下问业。
在江永的熏陶点拔下,成为江永之学集大成的高足弟子。
婺源故事——灵岩洞洞群轶事位于婺源县古坦乡通元观村的灵岩洞群,在方圆两公里之内有三十余个溶洞,是国家森林公园。
有涵虚、凌虚、卿云、萃灵、琼芝、莲华等洞。
洞内石乳、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兽类、人物造型逼真。
洞内还有相连宽敞的大厅,幽长的长廊。
如涵虚洞内上下七层,游程2100多米,洞外奇木珍禽数百种,可与国内外一流灵岩洞穴媲美。
故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灵岩归来不看洞”之说。
古洞的洞壁上至今保留着唐代以来的游人刻墨2000多处,卢燔、宋泽、岳飞、朱熹、戴铣、齐彦槐等名流学者均有题墨。
民间有传闻,当地一村民手持松脂火把,进入古洞之一的莲华洞,他想试试这洞到底有多深。
他走呀走,不知走了多久,怎么也见不到头。
火把烧完熄灭了,周围是一片黑暗,他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正处绝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老者,老者面含微笑,手捋胡须,不慌不忙地点燃一根蜡烛给这位村民,这位村民借着烛光,艰难地走出了洞口,在洞口他细看,哪有什么蜡烛,原来他的大拇指在发亮,到明处便熄灭,手指毫无损伤,众人都说这人在洞里遇到仙人了,是仙人救了他。
早在唐代,此处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南宋祝穆写的《方舆胜览》中有记载。
当年这里建有36寮(就是旅店),可见其盛。
唐会昌四年间,道士郑全福还在此修真。
当年的旅游空前盛况,达官贵人吃喝玩乐,不务正事,不管百姓疾苦。
引起民众反感,一度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众怒之下大家一夜之间把所有的洞口都堵了起来,外面伪装好,想找都找不到。
从此,灵岩洞群销声匿迹,不为人知。
直至1982年,婺源县才发现挖掘了这地下瑰宝,古溶洞群揭开千年面纱,让我们观瞻她那多彩多姿的容颜。
婺源故事——皇太子隐居婺源今婺源县高砂乡考水村有一皇太子墓。
墓高6米,宽0.5米。
上刻阳文篆字“始祖明经胡公之墓”。
墓中之人叫胡昌翼,是唐末皇帝李之子。
唐天佑甲子年,梁王朱温构乱,因唐被梁所灭。
皇子流亡,被在长安为官的婺源人胡三遇见,将其掩带回原籍。
更名改姓胡昌翼。
后唐同光三年,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但不做官,仍隐居乡里过了些年,胡三去世,享年84岁。
胡昌翼知恩图报,厚葬胡三之后仍然生活在乡间,讲学施教。
他时常教导子孙,李改胡姓要代代相传,不能复宗。
在考水村,他与妻子詹氏生有3个儿子,长子胡延进,因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胡里。
次子胡延宾,为官迁歙州紫阳(今歙县),三子胡延臻世居考水,其后裔名儒辈出。
其中有宋代文学家胡伸、胡次燚、元代文学家胡炳文等。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胡昌翼离世,享年96岁。
婺源故事——朱熹祖坟的传说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在国内外的声望都行高。
婺源的百姓把他尊为圣人,当地有名民谚,说婺源出了“三仙、四相、一圣人”。
圣人指的就是朱熹——朱老夫了。
有关他的民间的传说很多,这里只记下一二供参考。
说的是婺源晓林乡(文公山所在地),有一看风水的先生,帮人看地很灵验。
这位先生姓吴,据说他当年在皇宫里测过风水,有神算之称。
此人很有本事,真的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有一回他到婺源,同徒弟从文公山上经过,忽然闻到一股异样香味,徒弟说:“看来此地要出妃子或娘娘了”。
吴先生说:“不是胭脂粉香,而是翰墨香味,此地必有圣贤出,是块宝地啊”二人便在山上测了起来,在山的背面,还找到了一眼翰墨泉,那井口形状象墨盒子,那水是黑色的似墨汁,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吴先生掐指一算,几日内定有人找他看墓葬风水。
果然不久,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病故,朱家派人找到他,吴先生和朱家交情甚厚,而且也只有他们家的先人才配得上这块宝地,于是就把日后有灵验能发迹之事明说了。
他还嘱咐朱惟甫,此风水墓穴要自已动手参与挖,要挖到如有“碎碗吃饭、葛藤系腰”的景象出现,方可停止。
朱惟甫言听顺从,同乡人一起上山挖墓穴,每天挖土不止,因离家远,中饭是一村妇专程送来的,她每天挑着担要走几十里路,连续送了许多天,累得腰酸腿痛。
有一天,快到墓地时,脚绊着葛藤摔了一跤,把一担饭菜全散了,饭碗打碎成碗片,挖墓人都责怪她,可有什么办法呢
离家又那么远,肚子又饿,大家只好拿这碎了的破碗盛饭吃,朱惟甫见此景,心中暗喜,吴生生讲的“碎碗吃饭”灵验了,可“葛藤系腰”呢
村妇告诉他,刚摔了一跤,裤带断了,就只好用一根葛藤先系上。
朱惟甫马上通知大家立马回去,墓地不用再挖,可以了。
待下葬那天,棺木已抬到山上,可吴先生却不让入土,说是在下黄金(即撒石灰)之前,还要有三种景象在一个时辰内出现,否则不宜入土。
这三种景象是“鲤鱼上树”、“头戴铁帽、脚穿套鞋”、“人驮马、马还要驮牛”。
说来也怪,吴先生神算,这几种违反常理的景象一个时辰内都出现了。
因群山岭上有人来此奔丧、立墓,村民觉得稀奇,都围拢过来看。
先是一位网鱼的村民,或许觉得手里提的鲤鱼有些沉,于是就往树上一挂,不就是“鲤鱼上树”吗
大家在围观的人群里还注意有木工从邻村做手艺回来,肩上扛着固定树木用的作马(三角形),作马的一只角上挂着刚割来的牛肉,不是“人驮马,马还要驮牛”吗
还有一村民是放鸭的,所以晴天穿着套鞋。
忽然之间下起几滴雨来,另一位汉子因图方便就把买来的铁锅倒扣在头顶上了,又有了“头戴铁帽”。
这些景象都出现,程氏豆蔻夫人顺利下葬。
下葬前,吴先生还在棺木底下用七颗石子摆了个七星阵,后朱熹出世,右脸上有了一个七星阵形的痣。
别说,此处还真是风水宝地,听当地人讲,棺木入土后不久,文公山岭一面田里的水没有了,另一面坑里的水也没有了,全干了,水份被吸收,所以这边的村子取名叫干坑,那边叫干田,现今还这么叫,只是干坑村因出了几任官员,后改叫官坑。
婺源故事——婺源古代四大名建筑——江湾祠堂、汪口碣、方村牌楼、太白塔[\\\/COLOR]江湾祠堂 又名“永思堂”,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原政府附近。
永思堂占地面积五亩,三进两院的永思堂,规模和气势十分壮观。
前进是二层的五凤楼大门,中进也是二层,底层享堂悬巨匾“永思堂”。
后进寝堂,高达三层。
永思堂的高度在徽州祠堂中可算得上是最高的,五凤楼式的大门如同张开的巨龙之嘴,俯伏在地,吸山水之灵气,有很高的地理风水理念,留给后人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
为大兴旅游业,再现历史风貌,江湾镇已规划重建落成。
“永思堂”建于明代,是江湾镇人,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捐资所建,因火灾被毁,清代重建。
隆庆元年(1567年),江一麟升广东监军副使。
奉旨征讨倭寇,他带领军民英勇奋战,身先士卒,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村寨,立下战功。
皇上重赏了他。
江一麟将赏银连同积蓄、筹措的资金一并带回家乡,建了“永思堂”。
江一麟为官多年,生前无积蓄不置宅,死后皇帝赐御葬回乡。
汪口碣 又称曲尺堰、平度堰。
在江湾镇汪口村头的河中。
是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
碣呈曲尺形,用鹅卵石砌成,长120米,面宽15米,经历200多年,完好无损。
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汪口河水流漩急,又是段莘水与大畈水汇合处。
每逢洪水涨落,船舶易颠覆,加之给当地村民出门行走带来不便。
为平缓水势,江永先生设计了一座既能通舟放排,又能提高水位、灌溉农田的平渡堰。
并且从坡度、弯度、长度、高度、水的冲击力等进行测算。
堰坝由片石直立砌筑,坝体中间部位片石横砌,与水面组成“丁”字结构,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该碣虽经200多年的水流冲击,仍横卧河中,成为一大景观,吸引着游人前来观赏。
方村牌楼 方村牌楼,坐落于婺源县中云镇方村村委会范坑村口,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该村进士、福建布政司右参政方帮庆所建。
方村进出全是清一色的石板路,牌楼立于古道正中,宽度8米有余,高6米多,有6根石柱直立,左右各有4只石狮雄视,共是8只石狮,口含龙珠,神态威猛。
上方悬梁长有6米,是整块青石凿成,刻有“长龙覆雨”图案,其石雕精堪逼真,据村民讲:有石狮跑到河里去喝水又回来之说。
整个牌楼全部选用福建运来的名贵石材建成,并采用了钢筋加固。
牌楼顶端修了屋脊,有倾斜度,防止雨水滴在青石上生色。
悬梁下面,还有挂有一只欲啼的金鸡。
正中一块青石板上写“方邦庆进士福建省布政司”字样,是皇宫里有名的雕刻师所刻,其工艺雄伟,江南罕见,名气特大。
为什么要建这么好的牌楼呢
据说范坑前后有狮形和象形的山体,前方又有笔架山,山脉下行。
方邦庆看中了村边的这块风水宝地可出天子,而方村的刘百万也想要这块地,争执未果,将关帝庙的关公像搬下来放在风水地上,不让这块地发起来。
方邦庆一气之下便花巨资请能工巧匠建了这座牌楼,把这块地镇住了。
有了牌楼在,这块地谁也不好要。
只可惜该村牌楼文革时被毁,其基地、遗址依在。
太白塔 太白塔位于婺源县太白镇潘村南面山上。
所说的塔是一对双塔,两塔间距离相隔一里,建于明代。
塔共有7层,每层有3.3米高,有六个窗户,内可摆三桌酒席。
层层檐角挂有铁铎,风起铁铃以出响声。
塔顶为铁攒尖顶,塔高30米,站在最高层方圆十里地一览无余。
两塔全部用青砖砌成,每块青砖重40斤。
塔外刷桐油石灰,十分坚固,是了不起的高建筑,可惜其中一塔于清末被雷击后倒塔,另一塔文革中拆除。
传说潘村有三兄弟,三兄弟就是三个百万。
大儿子为显示有钱造了太白塔,二儿子把村庄围了起来修城墙,三儿子在河道里铺石板,三个百万的来历另有故事。
婺源故事——九田十三村与婺源会馆古婺源人多田少,山高地狭,经济基础薄弱,一部分婺源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走向经商的坎坷路。
明清兴盛时期。
有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人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之说,即十分之三的人在家,十分之七的人都外出经商。
这些商人通过同乡之谊与宗族之好,结成既亲密而又松散的商帮,足迹踏遍江南大地,是古徽商队伍中的一支劲旅,主要从事茶叶、木材、粮食贩运等。
为方便联谊,叙同乡之情,婺源商人还在外经商的都市设立会馆,这些会馆是属于商人自己的地缘组织,如在外经商失意,或遇到困难事,只要求助到会馆,并可获得免费的食宿,领取回家路费,但必须是婺源人。
如何证明你是婺源人呢
按当时的要求,若能说出“九田十三村”便是婺源人。
村与田还需相邻。
如冲田赋春(村)、大田江村、严田王村、香田王村、浪田金村、枧田、梅田、丰田、罗田......... 。
共是九田十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