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戴望舒我的记忆的读后感
为你奉请参考: 戴望舒底》读后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
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
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
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
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
“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
”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
“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
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
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
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
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
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
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
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
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
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我底记忆》胜于《雨巷》,这也许有生活经历、背景环境的影响,对于我那《我底记忆》中那种朴质但又寓意隽永的语言是十分美丽的,在品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记忆”所散发出来的寂寞苦闷但又充满向往的复杂情感,令我不免佩服与触动。
在戴望舒的我的记忆里,作者处于何种生存状态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上海大学学习,预备赴法国留学。
当时尚未进入上海,他和好友杜衡、一起参与了一些左派的进步政治活动,被租界巡捕逮捕,后通过营救而被释放。
但是,政治革命的危险在诗人心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诗人打消了投 身时代激流的念头,感到人生的沉重,意识到生活的不可捉摸性。
记忆是一种飘忽不定的思绪,是对过去事物存在的印象, 是一种抽象与具象互见的人类情感。
它难以把握,难以书写,而诗人却以拟人手法和具象化描绘,艺术地再现了它,将其描绘成可亲可感的、富于生命形态的形象。
《我的记忆》被诗人称为“我的杰作”,它标志着诗人诗风的转变。
此前,诗人致力于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雨巷》标志着这种追求达到了高峰。
其后,诗人开始了“对诗歌的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 。
( 转的)其实是个没有什么大志的人,他的早期的诗一直都是哀婉的,就是因为他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身的情感上,是一种小我,其实我挺喜欢这种小我的,在我的记忆这首诗中,把记忆的行像描绘的极为亲切美好,其实是表达了他对自己努力投身过革命的回忆的欣慰之情,就是觉得自己也革命了的满足,说什么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沉重,应该也是有的...因为在这首诗中能读到哀婉,但是这种哀婉是他常用的写作方式,而且在哀婉的气氛下还是能读到戴望舒心里的一种轻松的状态,革命,被关监狱是激烈,而现在出狱是平静,戴望舒自身也感到了轻松,回想前段时间,戴望舒就写下了这首诗,而且同时因为斗争时感受到的危险,他萌发了激流勇退的心情,我觉得,他是一个没什么大志的人,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毕竟当时的他很年轻,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学青年,不是革命家,其实当时正是中国需要文人的努力的时候,结果他还是毅然选择出外赴法,而且在法国为了爱情死去活来,放弃了学业...我其实挺欣赏这种人的,就是太理想化了。
但在他人生的中后期就成熟了不少。
这都是我的观点。
生存状态应该是这几个关键词吧,如卸重负的轻松,人生的沉重,确实查不到诗人的家境,但应该还可以,诗人的心里应该是有些矛盾的,矛盾与未来该去做什么,而且微微有些自矜还有这个“政治革命的危险在诗人心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诗人打消了投 身时代激流的念头”没有愤怒,没有什么失望,纯粹抒情
《戴望舒传》读后感
[《戴望舒传》读后感]文\\\/蓝舍子初闻雨巷诗人,还是学生时代因了他的雨巷,《戴望舒传》读后感。
而后记忆就定格在诗人在雨巷为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踌躇。
。
。
花了三个晚上吧,看完果真震撼了我的心灵。
。
。
。
三场感情,最终都以琵琶别抱而告终。
。
。
。
我想他的情感是低落到谷底的,都有自杀的念头。
八年抗战都结束了,他却还是最终错过了施绛年。
。
之于他,我想自己第一次的悸动也许就像他的第一场爱恋。
虽没有他八年的辛酸,但是我心亦碎了一地的斑驳。
。
短暂的45载,一生博学多闻,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又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
一生翻译文章无数。
相形见绌,我活了二十几载,读后感《《戴望舒传》读后感》。
正好是他人生一半的年纪。
可以用不学无术来述说我现在的过往。
。
他是迫切的想要认知一切,于是学了那些个语种。
也许在现在这个文化等相当发达的时代而言是没什么必要了。
我还是佩服他的自学能力。
以及他做人的艺术。
我想他除了感情上的坎坷外,其它都是相当成功的。
如果他把自己的大义凛然以及对文学爱好者的深交之道也用在自己对待爱人身上,也许就不会如此凄凉了。
。
。
。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为期7个礼拜的牢狱之灾,柔弱的身躯经历了那些个严刑拷打。
他比我想象中更加坚强。
敏感细腻的文笔,但是一碰到大是大非上,他是冷静的也是不容含糊的。
也许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无法理解的。
到了抗战结束,又孑然一身。
幸而有女儿相伴。
。
。
这时的他失去了杨静,事业就是他的一切了。
奋不顾身投身到文化事业中。
最终还是末于意外。
乱世出英雄,那个年代出了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仁者志士。
百个世纪的光景,居安不知思危。
之于我,二十几载。
且行且过,任性惯了,确实该长大了。
。
雨巷诗人给我的人生启迪:不再纠结无果的感情,也会慢慢学着长大。
〔《戴望舒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戴望舒的《寻梦者》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这首诗歌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抒写到了极致。
起始句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
”“开出花来”,已经写出梦的美丽了,紧接着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娇艳”一词,就更显出梦的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向往之情了。
然后又总结梦的特点是“无价”、“珍宝”,这两个词让读者更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寻找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两句话意思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难寻了,又加上“深藏”一词,可见要寻找一个梦是多么困难啊
所以寻找梦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艰难了。
即使找到了美梦又怎样呢
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爱护它:“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这样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在“暗夜里”,可见梦的来临又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渴望它的人的面前。
当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守候一个梦时,梦啊,它又带给我们多少的欣慰和满足。
“鬓发斑斑”、“眼睛朦胧”又如何
“桃色”是一种非常艳丽与神秘的色彩,“桃色的梦”让人的心灵迷离荡漾,为之丢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啊
如果在我们衰老时,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我们的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再让我们看看诗人是怎样写这个美丽的梦的。
开篇写梦的美丽、珍贵,用了“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句子;结尾又用了这样的句子,写梦实现时的绚丽多姿。
美丽的句子回环往复,久久萦绕在人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结,很难遗忘了。
递进的句子又很有层次地渲染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开出花来,开出妖妍的花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泼洒色彩时一层层的涂上去,色彩便一层层的浓丽起来。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句话中,又给人一种纵深感,一层层地潜下去,越来越深。
这样简洁、反复的句子造成了波浪状的美感,让人赞叹。
色彩的运用使诗美不胜收。
“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
“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
诗人如此用心的运用色彩,想见对美的追寻是非常刻意的。
用字的精练,产生丰厚的内涵。
全诗两百余字,却叙述了一个寻梦的过程。
梦的美,寻梦的艰难,找到梦后的幸福感,已经非常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四个“九”字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寻梦的艰难。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云雨声”一词写出了梦的飘渺、多彩。
“放在你的怀里,放在你的枕边”,“放”是有声音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好象生怕弄破了、弄疼了梦。
细细推敲一个一个的美词,深厚的意味就浓浓地涌上来了。
——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渴望,它与生俱来,永不熄灭。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着人前进。
努力追寻它,追寻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剧烈的心跳,这种甜蜜的感觉,一生难忘。
追到梦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幸运者,有多少的人一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灵中留下永久的伤痛;他又是一个努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时候,充实的生活使他的心灵充满欢悦,整个人产生了一种美感。
而能写出《寻梦者》这样诗歌的诗人,是能深深体会到梦的魅力的。
对于他来说,捕捉、感受到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闪光点,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资料来源: 《寻梦者》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参考书(篇)目】 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介绍 戴望舒(吴子敏)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后并在文协举办的文学讲习所讲课。
在香港期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为日军占领。
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很大损害。
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后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
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
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
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
《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
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
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
诗集《望舒草》中的《诗论零札》反映了他此时对诗歌的理解。
如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即不同于他第一阶段的创作,不同于魏尔兰,而接近后期象征派诗人的观念;又如对待韵律和形式,他反对“削足适履”或“选择鞋子”,而主张“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即强调独创。
总之,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
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
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
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
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
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
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解放区怀着深情。
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
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
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
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的感伤气息。
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
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
如《寒风中闻雀声》中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枯枝败叶在寒风中飘舞的萧杀景象,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写照。
再如《可知》中“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山行》中“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等,都表现出作者早期创作的孤独、抑郁、伤感的浓重气息。
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雨巷》一诗就是他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 雨巷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1933年由现代书局出版的《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歌艺术的日趋成熟。
此时的诗人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的精神苦闷而低沉。
但诗人不论从艺术上还是心理上都已不再稚嫩,也不再是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寻梦者》中,他写道:“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落了的时候。
”这支美丽的歌虽然依然流露着诗人疲倦的心境,然而却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一生的艰苦代价来追求。
戴望舒在这一时期,虽然仍不失其孤寂、抑郁和多愁善感,但也不乏色调明朗、情绪奔放的诗作。
如《祭日》、《游子谣》、《村姑》等。
甚至在个别诗作中,我们还能读到诗人对于普通人的关切和对光明的向往。
如《流水》中:“在一个寂寂的黄昏里\\\/我看见一切的流水\\\/在同一个方向中\\\/奔流到太阳的家乡去”该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对无往不胜的力量作了肯定,对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决心在敌人的阴霾气候中挣扎。
以自己微渺的光亮尽一点照明之责。
1939年的元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写出了《元日祝福》:“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
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斗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唱出了诗人心灵深处真切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942年,戴望舒被日本侵略军逮捕下狱后,他的个人命运更和祖国的命运交汇在一起,其诗风有了新的变化。
《狱中题壁》抒发了诗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的勇气和胸有成竹的信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铁牢中唱出的属于“永恒的中国”的悲壮的歌:“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此外,《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表出了诗人在长年颠沛流离之后,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其压卷之作《偶成》中“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之,戴望舒后期的诗歌作品已显示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
”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