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书的读后感,600字到800字都可以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世界未来》的课外书。
书里告诉我们,未来的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和平、友谊、科学发达的美好未来;一种是战争、死亡、面临毁灭的未来。
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特别是书里描绘的战争场面太可怕了!合上书,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幅qiāng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一想起来我就感到害怕。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了步qiāng、机关qiāng,死亡了一千多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几十个国家,十几亿人被卷人战争,战火纷飞,血流成河,死亡了五千多万人。
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中国人牺牲了近两千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在日本的两个城市投下了原子弹,一瞬间,城市变成了废墟,十几万人成了受害者。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啊!那么未来的战争将是什么样呢?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战争武器也越来越先进,有导弹、火箭、原子弹、氢弹、化学武器、激光武器……想到这,顿时我的脑海里出现许多悲惨、可怕的景象,人们在互相残杀,许多人在血与火中搏斗,在qiāng林弹雨下生活,我们少年儿童不能上学,无家可归,人们的尸骨到处可见,我越想越感到浑身发抖、手脚冰凉。
就好像导弹、、火箭正在我的头顶上呼啸飞过,原子弹的蘑菇云笼罩在地球上空,顿时天空暗淡了,绿树烧焦了,鲜花枯萎了,动物死亡了。
这时,我感到自己的整个躯体也僵直了……(小学生作文网)战争真可怕,我们要制止战争,消灭战争。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清晨我们高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假日我们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览,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我多么希望世界永无战争,永久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少年的愿望,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心愿。
愿全世界少年儿童团结在一起,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四年级语文课外书读后感600字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
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
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
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
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 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
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
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
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
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 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最佳解释
初一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
按照传统的,数学 是指研究数量关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
数学包括代几何、分析学、函数论、方程、概率、数论、数理逻辑、图论、组合论等几大类。
所谓的数学研究工作,不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结果,还包含着创造新的数学成果与理论。
会强调这点是因为许多人误解数学是一个已经被研究完的领域。
事实上,数学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待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有大量新的数学成果发表。
这些数学成果有些是新的数学知识,有些是是新的应用方式。
所以心算家、珠算家不是数学家,数学家也不见得能够快速的做出各种计算。
丘成桐博士为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2年由于他在几何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了菲尔茨奖(被称之为数学的诺贝尔奖)。
1994年,获得了瑞典皇家学员颁发的国际上著名的克雷福德奖(Clifford)。
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丘成桐博士在科研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赢得了许多荣誉。
更为可贵的是,他十分关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并将其同自己的科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一直运用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活动能力,协同各方面力量,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
欧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并且不幸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
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直到1766年,后来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诚恳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64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别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
沉重的打击,仍然没有使欧拉倒下,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
在他完全失明之前,还能朦胧地看见东西,他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疾书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特别是大儿子A·欧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笔录。
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
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他能够复述年青时代笔记的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
欧拉的风格是很高的,拉格朗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
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欧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3篇读课外书的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有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进步的阶梯”。
读书可以让你知识丰富;读书可以了解国家大事;读书可以让你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的美好感情…… 而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很大的感想,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以惊人的毅力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我被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保尔从小顽强,不管老师对他怎样他都没有怨言。
他生活贫苦,但他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决心参加红军。
他16岁参加红军,20岁加入俄共(布)。
在参加红军的那段时间他十分辛苦,他穿着破烂的衣服,撒着又破又扎人的草鞋,每天都翻山越岭,有时候走的路多,他的脚都磨出了血泡。
他受了这么多的痛苦,他还说:“我是红军战士,受这点痛苦不算什么
”有一次在国内与敌人打仗时,不幸身负重伤,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在深陷绝境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决定写小说,他拿起了和平的武器——笔。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他创造出了永垂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读了此书,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再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能有保尔这样的精神吗
一个小女孩让爸爸给她买学习机,他爸爸没给买,这次考试没考好,她就说因为爸爸没给她买学习机才没考好,可有的人没买考得比她还好。
原来我们没有取得成就都会以为是条件太差,现在再想想,应该不是了吧
一个残疾人都有这样的精神,如果我们一个普通人都没有这样的精神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去不懈的努力奋斗,就不会为不理想的客观条件束缚,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胸有成竹的去获得成功。
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人生价值何在
保尔
柯察金为我们做了圆满的的回答。
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简爱》读后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
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
我想,错了。
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
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
我认为,不会的。
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
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
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
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格列弗游记》读后感 在这个看似漫长的暑假,用一本好书填补时间给予的空缺,我想是十分明智的。
而这个暑假我很庆幸有《格列弗游记》陪我一起度过。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9世纪。
但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
但是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习以为常的贯穿在人们生活中。
致使忿忿的作者们决心用笔来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批判,进行对这个社会的重新审视。
这些无非是想唤醒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的统治是否正确。
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
狄更斯的小说正是如此,他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格列弗游记》是斯威夫特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
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
正是这份经久不衰的珍贵,让我们隔着世纪看到了一个人类所谓的“现代社会”。
《格列佛游记》用“大人国”“小人国”。
抨击了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色彩的格列弗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
在那里他一只手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餐饭要吞吃一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
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无数绳索,九百担起重机、搬运任务的“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御马等等。
在如此渺小的一个微缩国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免显得“鸡毛蒜皮”。
党派之争以鞋底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不但想战胜并奴役对方,还要争论吃鸡蛋应敲哪头之类鸡毛蒜皮的“原则”问题。
小说第二卷里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英国。
格列弗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
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力浦特般的蕞尔小国,它的历史充斥着“贪婪、斗争、伪善、失信、残暴、愤怒、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
这部小说不但抨击社会现状,还有意识地模仿了语言和文本。
格列弗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实地,头顶太阳”,等等。
但是,无处不在的格列弗眼光,提醒着我们那位国君不过身高十几厘米。
“言”与“实”的差距使人捧腹不止。
在第四节里,简明的文风虽然依旧,但被描述的已是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下等动物。
他不断寻找着“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重新踏上自己国土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的经历更是让人们所惊叹,他所拥有的勇气让人们所折服。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每一章从中透露着不同的思想,令人深思,令人了解许多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同时他谴责了社会黑暗,流露出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
用一本书唤醒一个时代,用一个思想拯救着水深火热中的小人物。
这就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格列弗游记》。
这就是以擅长采用辛辣手法讽刺社会而被人们所喜爱的大作家斯威夫特。
7年级课外书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这本书,内心涌动着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欣喜。
我们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高大形象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还记得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用鲜血为我们铺平大路。
他面对敌人的杀心毫无恐惧之意,他是个抗战小英雄。
一个与我们同龄的孩子,本应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享受天伦之乐,而他却遭遇了战争,遭遇了残酷的敌人。
他本可以逃过一劫,但因为对敌人的仇恨,为了革命的胜利,他奋不顾身。
当鬼子的枪口对准他的时候,他没有畏惧,没有哭泣。
多么勇敢的小英雄啊,我为此震惊。
相信他的父母在天上也会为他感到高兴自豪的。
他们有个这样的好儿子此生也无撼了
我们和二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们是多么幸运,又是多么幸福啊
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战争,没有仇恨,有的只是幸福美好。
我们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呵护,祖国的培养……我们可以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而这一切都是像二小一样的舍生忘死的英雄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
抗日英雄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是你们铺出了今天的。
“喝水不忘挖井人”,你们的恩德我们牢记在心。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要踏着先辈们的足迹,,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腾飞吧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你更加繁荣昌盛。
读有感 南京大屠杀—一件令中国人民心寒的事; 南京大屠杀—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南京大屠杀—一个骇人听闻的名字; 南京大屠杀—使南京变成人间地狱的真正元凶; 南京大屠杀—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南京大屠杀—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 南京大屠杀—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
1937年12月13日,一个可怕的身影--南京大屠杀充满了南京的每个角落。
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
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
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魔鬼的天堂,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更可恨的是日本现在将当时残杀我国军民的铁证事实美化了,戏称那是为日本增光,光宗耀祖的事
现在,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我们这一代是中国的希望,中国未来的支柱
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这一台”大型起重机”将中国托向辉煌的明天
中国当初为什么那么弱
为什么任一条疯狗在她身上留下无法治愈的伤痕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洗去那千古奇耻。
读书笔记 [By: 枫叶如丹] ,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
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
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
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提到诸葛亮,不由让人联想到一个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形象。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在民间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但若纵观三国,诸葛亮却难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比起曹操、孙权他还稍逊一筹。
首先诸葛亮目光不够长远。
他隐居隆中,本意是要选择贤明的圣主,可刘备三顾茅庐后,他便投向了刘备。
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应当跟随曹操。
曹操文武双全,又善用人,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刘备志向不够远大,文才武略并不出众,他不过是靠他那皇亲的身份和几个结义的兄弟罢了。
况且张飞有勇无谋,关羽太重义气,都难成大事。
在隆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三国鼎立前还可以,而对三国鼎立后预见不当。
三国鼎立后,他多次出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魏国,可他的出征对魏国根本没有威胁,相反,他屡次出征都规模浩大,消耗的国力是难以估计的,这就使得原本不是很强的蜀国遭到了一次大削弱,从另一种角度讲也是加速了它的灭亡。
其次,诸葛亮也不会用人。
他明知关羽重义气,又和曹操交往很深,却还让他守华容道。
关羽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但最后还是放走了曹操,使蜀国丧失了一个取胜的大好机会。
马谡是个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刘备临死前也对诸葛亮交待过,但诸葛亮却并未奉信刘备之言,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最终错过了这个灭魏最好机会。
此外,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做法也不可取。
这样做虽然精神可嘉,但只会使手下养成懒惰、事事依靠的心理。
当出现问题时,只会请示,拿不出解决问题方法。
诸葛亮自己最终也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由于死后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后来蜀国最终被魏国所灭。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中国是被抬得太高了。
我们看诸葛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可靠的文献史料中去了解,不可听信小说中的描绘。
课外书读后感,500字快
《我的心在跳舞》读后感昨天,我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冰心奖系列的一套书,其中不乏有许多题目新颖、情节吸引人的书,但惟独《我的心在跳舞》这本书我使我情不自禁的翻了起来。
里面的一幅幅插画及文字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于是我把它借出了馆外。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正文,我就被这个故事和里面的主人公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我慢慢的读了起来。
书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使我进入到了这个故事中。
我仿佛看到了故事中的桂花树,花瓣随风起舞,香气弥漫了整个校园;我仿佛看到了故事中的星空,云彩无法挡住它的光芒;我仿佛又看到了故事中校园里的夜景,月亮高挂星空,平静的湖面上映着月亮的倒影;我仿佛看到了故事中那美丽的舞蹈,在我的心里翩翩起舞;我仿佛看到了……这本书围绕主人公霍雨佳及她的伙伴们展开。
主人公霍雨佳是H大学中文系的一个米兰·昆德拉的崇拜者。
她热爱文学,对爱情和生活抱有美好的幻想和期待。
她尝过烦恼和痛苦的滋味。
正是围绕着她的这些性格特点、爱好及经历,故事一步步展开……书中优美的片段有很多,列举一段:“溶溶的月色泻满大地。
树影参差而斑驳,像月光画在地上的图画。
这时候如果你侧耳倾听,就能听见桂树上小小的、成熟的花粒轻轻落地的声音。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渴望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开放。
有的含苞未放,或者像这深秋的迟桂花一样迟迟不开,也许非要故意错过季节,只因为它们的心中,还另有期待。
”这本属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多次的引用歌词,书籍,作家、哲学家的话,还有一些诗。
这都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诗意。
总而言之,我用一个字来概括这本书:好
真希望多一些好的书给我们青少年读。
写一篇课外书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读后感 夜深了,周围静悄,我还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吸引着,这本书讲的是发生在1917年一个真实的故事。
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先当洗碗工,接着又换了好几份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成了一名军人,几次在战斗中负伤,险些丢了性命,但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
1927年他双目失明后,又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睛,保尔的光辉事迹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放,我被保尔那极不平凡的人生深深打动。
看着他对生活永不放弃的精神,再想想现在的我,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跆拳道天热就不去上,钢琴太苦就不想练了,作文有点难度就叫苦叫累......现在的我们和那时的保尔怎能与之相比
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保尔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只知道去享受,哪还懂得吃苦
虽然保尔是个在艰苦环境下的普通人但他却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相信保尔那光辉的一生已经做出了圆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