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半年历史书,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读后感)大约600字,谢谢
让我说声谢谢你 事实上,每个人的朋友中都有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帮助后进朋友,使他进步,切莫跟着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够朋友”。
——谢觉哉 读着谢老的话,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黑溜溜、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脸上常驻笑容,别人也不知道她为何整天乐呵呵,在常人看来,她,怪人一个。
她是我们的小组长,可别小看这七品“芝麻官”,本事大着呢
管人就像主人训“家奴”,组里的那几个“黑社会”老大也被管得心悦诚服。
因为她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所以同学们爱戴她,老师重用她。
她不负众望,将我组各项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
上周二晚上,我贪看电视,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防漏偏遇连阴雨,第二天早饭后,老师让小组长检查作业,顿时,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乱了方寸。
忽然,我眼前一亮,一个念头闪现,还好,老天保佑,我和小组长党文婕交情不是不错吗?去通融一下,定过,她就不会把我的名字记入“黑名单”。
于是,我悄悄把她拉到旁边挤眉弄眼地对她说:“哥们,我作业就剩下一小题,开个绿灯,不要记我,我马上就会写完的。
”她一副严肃的表情对我说:“你怎么这样呢
对不起,我满足不了你的要求,你这是让我和你一块联合起来去欺骗老师,也欺骗了你自己,你这个忙我帮不了。
” “不就是个小组长吗
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不情愿地嘟囔着。
胸中无名的怒火往外涌:“什么好朋友,关键时候掉链子,有其名无其实。
”万千个埋怨在胸中翻滚,千万种不理解涌上心头。
此时,已检查完作业的党文婕一脸灿烂地站在我面前说:“想通了吗
是好朋友我才不那样做呢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你好好体会体会吧
”整整一个上午,我反复揣摩她的话,使我从中悟出了做人的原则,并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内心涌出丝丝愧疚。
啊
你就是那微不足道的指南针,时常在我“迷路”时提醒我,让我迷途知返,请让我说声,“谢谢你——......”.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6-21 22:57
急急急急急
急需一篇读后感,初三的,600字,拜托啦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一本名叫《简爱》的书。
《简爱》是一部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伟大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持维护独立人格,最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女性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小小年纪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以至被抛弃送进环境恶劣的劳渥德学校。
读到这里,我既为简爱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又为这些人的冷酷无情而感到气愤。
道貌岸然的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不但当着全体师生的面诋毁她,还让她在众人面前示众。
可以说简爱的童年是不幸的。
然而,在这些不幸和苦难面前,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顽强地面对,把它化为战胜不幸和苦难的动力。
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同时也取得了全校师生的理解。
同样,在那些贵族小姐和绅士面前,她也始终保持着高贵的尊严。
面对嘲笑与挖苦,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
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一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也正是因为她的正直、高尚和纯洁,深深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使他感到自惭形秽,对简爱肃然起敬。
最后,简爱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是这种敢于向恶俗实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形象获得了永生。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主人公简爱的身上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一个生活贫寒的牧师家庭,幼年失去母亲,受学识渊博的父亲影响,从小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家庭的变故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注定了她的文学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终于写出了这部有着深远影响的《简爱》。
法国作家维尼曾说过:“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从简爱和夏洛蒂身上,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去探寻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榜样——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征文。
(是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质量不要太好,初三水平的就行)
我未婚先孕了,当时男友还是个学生,虽无力承受当时的压力和负担,但因为爱情,便毅然决然的同意我要下这个孩子。
男友的父母当时也竭力反对,终究因为爱子之心,最终也我和我们达成了统一战线。
男友的父母在做一些小生意,由于他们为人诚恳,生意还算过的去,所以也就抽不出时间来照顾我,但却给了我们最重要的帮助——钱。
如不是那样,我无法想象,今天可爱的儿子会在那里。
无语了。
靠自己
求一篇600字左右好书读后感 初三水平的
读《余光中作品精选》有感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
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
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
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
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
”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
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
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
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
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
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
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
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
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
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
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求史记的读后感,600到800字之间,初三水平
还是需要你自己来筛选一……1史记》有感 《史记》是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共有一百三十卷十二万多字。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回顾了各种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我详看了其中的卷九,也就是项羽本纪,对项羽的人生颇有感触。
这本书详细地写了项羽的生平,从少时跟随父亲项梁起义到后来的楚汉相争,再到垓下自刎,详细写了项羽的生平。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项羽就是这等少有人之一:在赵国被围在巨鹿时,他破釜沉舟,救出了赵国部队;在只有二十八个子弟兵跟随他时,他号召士兵勇猛杀敌,杀敌数百… …而在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时,他认为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
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自刎乌江,遗恨千古。
在这样的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项羽的英雄面。
而为什么项羽会有这等结局
一是因为项羽对人疑心太重。
亚父就是其一。
刘邦使出了离间计,项羽立马就怀疑了亚父,亚父在气愤、伤心之时,背上长了个脓疮,病死了,项羽也少了个谋士。
二是因为他两线作战,正面与刘邦交锋,后面韩信在彭城牵制着他,使项羽首尾不能相顾,并各个击破。
项羽有这么两个大失误,失败也不足为奇了。
如果刘邦是英雄,项羽就是枭雄。
胜者为王败者寇,为了胜利,英雄和枭雄为了天下而争斗,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
像这样的英雄和枭雄的斗争,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如刘备和曹操争斗,刘知远与赵匡胤争斗,… …数不胜数。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不会因小人一时得势正义就消失,也不会因正义满天下就没了邪恶,这也是这段历史好看的地方吧。
史记真是一本好书。
2很难得最近有些闲暇,便拿出已放在书架里很久的太史公的《史记》出来阅读。
能通读一遍《史记》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了。
记得以前曾经想通读一遍《红楼梦》,但是每次读到第二册就放弃了,可能我的个性不适合阅读《红楼梦》这种具有细腻情怀的巨著吧。
《史记》也许更加适合于我。
读《史记》我不禁深深被那些两千余年前的文字所吸引,文字的后面是不朽的思想和一个永远伟大的灵魂,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但两千年前那一个一个伟大的人物都跃然纸上。
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才可以叫做“不朽”和“永恒”,也明晰了这世界上真有不世的天才。
儒家治学希望“立功、立言、立德”,然而在几十年间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人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时光潇潇而去,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看来只有在史书中体会英雄的意境了。
不读《史记》永远都是个遗憾,而读《史记》这本书永远都不会太晚。
另外有:一、文王渭滨遇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篈,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齐太公世家》 众所周知,姜子牙有经国济世之才。
但没有遇到文王时穷困潦倒、年迈卑微且尚无成事。
然而姜子牙终究才学,因有才学而有抱负,有抱负而壮志满怀,他不为自己的贫贱和苍老自卑,大胆而自信的他坐在渭水之滨直线垂钓并放言道“愿者上钩”他就是在等待文王,显而易见且处心积虑。
一见文王就倾谈治国之策,毫不隐瞒自己自负的才学。
终于他如愿以偿的一与周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东征西战,经国济世,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开辟了一段新的历史。
二、秦穆公慧眼识才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
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韩愈曾感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有秦穆公,千里马终将“老死于骈枥之间”而失去其为千里马的意义,百里傒虽然曾经做过虞国大夫,但虞国灭亡之后他就成为俘虏又被作为陪嫁奴仆入秦,甚至后来竟至于被楚国边境的几个乡下人扭送到市场上叫卖,成为人尽可唾的卑微之人,其人虽有才,然虞君、晋公不识,乡下无人只知,终沦为市奴,百里傒虽为千里马,但其处境尴尬而不能扬蹄日奔千里。
使其成为千里马的是秦穆公,秦穆公不为他卑微的身份所干扰,慧眼识才而写就了“举百里傒于市”的美谈,秦穆公乃一国之君,百里傒为一市奴,两人身份千差万别。
秦穆公是排除了众议及一些相当的困难才作到的吧
他这种求人惟贤的心态,及“授之国政”任人不疑的态度是值得今人品味的。
三、祁傒举贤不为私 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
解狐,傒之仇。
复问,举其子祁午。
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晋世家》 伯乐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也有个人的喜好厌恶,若伯乐明明看出那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但因为这匹马踢了他一脚而口是心非的说“这匹不是千里马”悲剧的味道就更浓了一层。
因此社会更呼唤有良知的伯乐,如祁傒的伯乐,胸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任何私利。
“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推荐就推荐最能胜任的人。
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鲁周公世家》 我们常听某些干部大谈用人经时把“重用无才之人”作为金定律,关键是怕手下人成绩超过自己,此时周公吐哺对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尤其深刻,周公贵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但终为人臣,毕竟不能事事得意,他举荐的人得到圣上信任并导致自己被疏远也未可知,但周公一心以天下为己任,招贤纳士,辅佐成王。
且求贤达到痴迷的地步竟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的胸怀,怎样的品质
社会,尤其是当今社会,要发展,就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周公 五、桓公捐嫌任管仲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
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
君之尊,臣无以增君。
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於是桓公从之。
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
管仲知之,故请往。
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
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齐太公世家〉 有了“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祁傒,还需要一个能为“仇”“子”施展才华提供空间的人,这个人就是桓公。
当鲍叔牙极力推荐而他自己也认识到管仲的经世致用之才时千方百计地把管仲从鲁国迎回。
“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并支持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桓公终成霸业。
在管仲问题上,人们多推崇鲍叔牙的知人和管仲的贤能。
殊不知正是齐桓公为他们双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啊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中荐人、纳贤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正值国家用人之际。
这更要求没我们要头脑清醒,有才之人勇于自荐,求才之人善于发现,识才之人大力举荐,用才之人求贤若渴,当政之人则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进而使所有人才“就力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