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 给太阳 诗歌 读后感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
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
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
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
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
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
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
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
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
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
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艾青的《北方》读后感怎么写
从“吹芦笛的诗人”到时代的“吹号者”,从对母亲“土地”的歌颂到对祖国“太阳”的热爱,从欧罗巴到中国大地,都飘荡着诗人深沉的呼唤——“”!这是赤子的真情,是自觉的独立意识,唱出的是自我的歌!表达了诗人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的思想情感.
艾青 太阳的话 赏析
太阳的话》这首诗1942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的一首诗,富有浪漫气息,是诗一首代言诗。
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优秀的诗篇不是写太阳就是写火把或黎明。
从我国的诗歌史来看,我国古代诗人更钟情歌咏月亮,歌咏它的柔和而明媚,纯洁而恬静。
我们要感激艾青,他填补了诗歌创作的空白,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太阳的善和太阳的真,让我们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
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类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
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
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
教学中不要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能熟读,读出节奏和韵味,知道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进步、民主的新生活的向往。
诗歌《给太阳》读后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无疑,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
这首诗不长,却写得恢宏大器。
诗人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了这首诗。
艾青诗选的读后感800不要太重复
这几天闲来无事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诗选》,拂去灰尘,翻了几页。
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
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
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
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
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
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
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
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
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
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
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的《春》500字读后感
这首诗妙处多多。
诗文开篇点题——“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作者要写春,主要是写“龙华的挑花”。
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
”——“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等,这首《春》也不例外。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华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
作者字字惜春,其实是字字惜人,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
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或为烈士们做些什么。
此外,这首诗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它的谴词造句,在诗中,每一个名词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都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和当下的一些现代诗歌不同,这首诗中找不到多余累赘的形容词;在造句方面,全文多处运用了结构相似的造型,但一点也不闲罗嗦,像“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三个“经过”摆在一起,读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对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然,一首好诗,有作者的创作智慧,也有读者的阅读智慧,艾青老前辈早已把《春》创作完整,至于能读出什么味,读出什么感受和智慧,就全在于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读者了。
艾青诗选的《树》的读后感
艾青的《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读后,知道了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