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特色的导游词哦`什么地方的都可以`!谢谢了`!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
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
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
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
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
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
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
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
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
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
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
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
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
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
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
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
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
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
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
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
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
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
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
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
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
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
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
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
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
他还发明了指南车。
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
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
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请介绍开封的一处名胜古迹。
800字以内,700字以上。
龙亭简介 龙亭风景(20张)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
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
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
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
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
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所以,潘家湖的水是混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所以,杨家湖里的水是清的。
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
现在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
从龙亭前的大道,过潘、杨两湖,再往南,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大道历史上是一条宽阔的御道。
现在这条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改建为“宋都御街”,长约400米,两旁的店铺全部是仿宋建筑,主要出售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书画。
宋代著名的樊楼也是按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的格局加以恢复,主要经营高档食品及北宋皇宫御菜。
这条街与龙亭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具有宋代特色的游览点。
开市内水面比较多,有关方面计划将这些水面用河道贯通。
这项建设一旦实现,游人就可以乘船从铁塔等地来到龙亭游览,就会更有兴味。
龙亭的损坏、修复和传说 80年代末,在夏日一个暴雨天的夜晚,龙亭后墙坍塌,后经修复还原。
原龙亭后墙体与地面呈90度直角,在后期维修过程中,现代建筑工艺始终无法恢复前人所设计的90度笔直墙体。
现在的游人浏览到龙亭后墙,很容易发现修补的墙体与原墙体的差异,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龙亭 [1] 至于传说,完全是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儿时的所闻。
就是在龙亭后墙坍塌的那个雨夜,传闻不少开封当地人看到天空一条银龙从开封的正北方腾空而起没入云端,第二天就惊闻龙亭坍塌的事故。
后来又传闻修复龙亭后墙体的过程中发现,龙亭这座在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下的台基竟然是空心的。
其中悬挂着一口巨大铜钟,在铜钟下发现一条死去的巨蟒。
开封当地人事后常说这是开封这座经历七朝古都的古城有盛转衰的转折点。
虽然传说存在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也为龙亭这座文物古迹添抹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在龙亭台阶下西侧有几间侧殿,利用这些侧殿搞了一个反映宋代历史的蜡像馆 蜡像馆(2张),这是中国的第一座专题蜡像馆,占地面积为410平方米。
该馆将北宋皇朝九帝执政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用九组蜡像表现出来。
组蜡像都是根据史实精心设计的,如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组蜡像,主角菜三 龙亭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个。
端坐在中间御座上的是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身穿一件浅黄色的龙袍,腰围红色玉带,头微向左方,注视着坐在左侧的一位大臣。
并凝神倾听他的讲话。
这位大臣就是被宋神宗提拔为宰相、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坐在另一侧的则是另一位大臣司马光,他是反对变法的,这时他正在低头沉思。
这些历史人物的服饰,包括衣服的颜色,帽子的款式、玉带的样式等等,都是经过考据,尽量做到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
而在工艺上,蜡像的肤色、毛发、眼珠、神态表情,都比较逼真。
开封在河南省的东部,在陇海铁路线上,西距郑州70公里。
去开封游览,乘陇海线比较方便。
从上海去,可以先到开封,从开封乘火车至洛阳,由洛阳乘长途汽车至登封,至郑州,然后从郑州乘火车返回。
这样一条路线需时约7天。
从北京去基本上也可以按这样的路线游览。
游览龙亭和宋都御街,有斗天时间足矣。
其余斗天可以游览开封的其他主要游览点铁塔、繁塔、包公祠等。
开封最著名的工艺品是汴绣、官瓷、朱仙镇年画和草编。
著名菜肴的麻腐鸡皮、荔枝腰子、爆肉、鲤鱼焙面等。
著名的餐馆有又一新、稻香居、第一楼、万水仙、汴京烤鸭店等。
菊花展览(10张) 陕西省渭南地区有龙亭村,位于韩城市与合阳县交界处.108国道相隔,北边称为北龙亭,属于韩城市管辖,南边称为南龙亭,属于合阳县管辖.相传为汉武帝当年在此处住宿,皇帝在古代是被称作龙的,龙停的地方,故称龙停.后改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