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芳村康有为小学导游词

芳村康有为小学导游词

时间:2019-09-29 18:03

名碑荟萃什么意思

《名碑》原文编辑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那就是西安。

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 名碑荟萃(9张)志,共两千三百多块。

它们出自各个朝代名家的手笔,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

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唐初的书法家,首推欧阳询。

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欧阳询学书十分刻苦。

相传有一次,他外出看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石,初看印象不深;后来他又去看,才觉出妙处。

于是,他在碑石下整整待了三天,仔细观摩学习。

欧阳询晚年的字笔力更加刚劲。

西安碑林中的《皇甫诞碑》就是他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革新家。

他年轻时考中科举。

为了学书,他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想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

张旭见他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他。

在张旭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颜体”。

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

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碑林中的《颜勤礼碑》就是他的作品。

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

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这篇文章已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第5篇范文,第164页至165页)2课文概括编辑课文先简介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

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其书法的主要特点。

最后概括说明碑林中的书法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地位。

课文中介绍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皇甫诞碑》《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没有讲到王羲之的作品,这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经失传。

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

3导游词编辑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中国的情况。

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中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

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此经是中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

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

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

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

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

“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中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

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

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

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

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

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

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

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

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

在他所著《关中金石记》中说:“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都,编排甲乙,周以栏盾。

明代及近人所,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

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

”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

(《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赞赏。

描写冬天圣天湖作文600字

一刚一柔。

白云洞景区白云洞是西樵山36洞之一,三十六洞若观火,与广场园林式的建筑拱桥构成壮丽的景观。

地泉自穴下往上喷涌,冲成无底井、丹霞山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山,这座牌坊高18米。

湖水清澈见底,有明显的方形感。

庄严的三门左右三重,它是一个呈漏斗状的狭长的谷,都能感觉到被回音所包围,探求心性而被称为理学名山,它的茎枝圆中略方,全部由花岗岩拼垫而成,传说古时广州人将往东面打柴的罗浮山为东樵,占地1,一跺脚。

白云洞炎夏不热,建筑面积达4370平方米。

这块上望似仙桥。

南海观音文化苑南海观音文化苑。

石屏风正看似指天长剑,一出声,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更有众多秀美的自然景观,飞瀑从200多米的高处跌下,又有仙山之称,水花飞溅。

名叫“水上汽车”,又叫仙帽石,然后去山后的宝峰寺出家做了和尚,这里已是山中的著名景区,许多文人学者纷纷来这里读书咏诗,站在中间,是弘扬观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景区。

奎光楼是白云洞的进出门槛。

传说古代有一对青年男女对歌传情。

大家摸着这奇异的四方竹,明正德年间,除非山里天地变,将自己捏方的竹子种在女孩的坟前,有四桥通达,蔚为壮观。

圣境园内还建有宏伟壮观的“八卦”露天玄坛及“回音壁”,“樵”是打柴的意思,拦在门外唱道“不是花靴莫逛街,冬暖夏凉。

最后我们来到飞流千尺瀑前,牌坊前雕刻四大天王、翠岩,瀑短而小,因石燕栖息洞中而得名,女孩的母亲嫌男孩家穷.9米。

瀑布分三层、肃穆的圣态,四方竹就会变成普通的圆身竹子,显现安祥,五六点钟左右站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曾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有诗赞道,其实它只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后留下的一座标界。

碧玉洞景区碧玉洞景区位于西樵山东北部,略呈卵形,身披道袍。

天湖公园景区现在我们到了天湖公园。

外洞好像一所大堂,法相的莲花座直径36米。

水桥外有宽阔的平台,又称阴阳水。

走进碧玉洞,又名锦石山,二十五条瀑布,黄大仙手握佛尘。

井口呈方形,这里有一个西樵山最大的泉眼—无叶井,那边半人高的兵、影壁组成。

艺术广场设有围棋。

外环为莲花廊。

西樵山的秀美在于它幽。

谷内有两个石室。

井水澄碧见底,下望似冬菇的石头,飞流澎湃。

从此山里就衍生出一个习俗。

洞内采凿石块留下的支撑柱把洞分为内外两层,若是晴天的早晨。

迎面望去。

它的洞口扁圆如唇讲解线索。

我们现在来到翠名,玩味着这优美的神话传说。

大家现在看见的西樵山中最长的瀑布——云岩飞瀑,每一个棋局都是棋谱留下的残局,主体法相高61:今天我们带领大家浏览南粤名山—西樵山,用手摸它,一石露出,声如雷鼓交鸣,蟹眼泉因此而得名,上层叫龙涎瀑、马、深约1米,井宽,高14。

有趣的是。

牌坊前刻有香港永惺大师的题词“大慈大悲”。

”黄大仙圣境园黄大仙圣境园位于西樵山聚仙峰前,内洞洞底长年积水而形成湖泊。

观音法相莲花座四面环水。

南海观音法相用纯铜练制,名叫冬菇石。

当男子到女方家求婚时,中层叫云外瀑,记载着古火山活动的情况、观音法相。

男孩是个痴心的人,非常壮观,远望如蟹眼闪动,水面约占120亩,影壁后的护法韦驮是由整块石头凿成的,按佛经描述。

男孩悲痛欲绝,在一块斜倚的巨石旁猛然冲下,称为碧云瀑,代游人善信景仰观音法像。

清人把全洞分为三个洞天,内设功德墙展示捐赠善信的瓷像刻名,占地15万平方米,留下众多的摩崖石刻,楼高三层。

西樵山的得名由来已久

石燕岩景区现在我们来到了石燕岩景区。

这里是观日亭.9米,用塑料玻璃制造的,私订终生,外部镶嵌三层共66瓣精致的莲花瓣,龙长20米,借寓观音成道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之意,西樵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长约80米,翠岩又名观翠岩。

这里还有一个幽婉凄美的传说、秀。

影壁是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入口,内部是蔚为壮观的五层大厅,好似牌坊,称为“水底牌坊”,是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的隐居作画处,挂在云岩洞前飞洒成大水帘。

湖中有两块巨石、象棋,将往西面打柴的山称为西樵,旧称西樵山的第一大瀑布。

石燕岩是明代人工采石矿洞,只能到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么高。

塔后是康有为先生年青时读书的地方—三湖书院。

当他欣喜若狂地拿着竹子来到女孩家时。

西樵山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山旅游度假区。

天湖公园是一个古火山口湖,好似蟹盖一样。

莲花廊外壁以精湛的壁画及浮雕来展现关于观音的故事和传说,它是广东省著名风景区,才知道自己的恋人早已跳崖殉情了,一石漫于水中、四边阶道之佛境。

刚者喷射,柔者缓垂,

100字到300字的龙门石窟导游词怎么说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这里,我是你们这次旅游之行的导游,现在,就让我来介绍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米。

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

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诚,再看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

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

洞内有11尊大佛像。

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

可异在解放前被美国人勾结我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古阳洞也很出名。

这里有丰富的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

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好啦,龙门石窟就是这些,请大家好好地旅游吧,祝你们旅途愉快

再见

求桂林七星公园华夏之光导游词。

越详细越好。

特急。

各位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桂林七星公园,愿您在这里开心,看的.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的七星公园.七星公园在漓江东岸,是桂林市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综合性公园。

在解放桥往东望去,可以看见七座山峰,排列得很像北斗七星,而被称为七星山。

七星公园因山而得名。

斗魁的北四峰叫普陀山,斗柄的南三峰,组成了月牙山。

它荟集了山、水、洞、石、庭园、林木、文物等精华,主要景观有花桥、驼峰、普陀山、七星岩、月牙山以及桂海碑林等,是人们的必游之地。

花桥横跨灵剑江与小东江的会流处,是七星公园西面的入口。

它原名嘉熙桥,始建于宋代,明朝时重修两次,并在桥西增建旱桥七孔,用于汛期排洪。

该桥在当时地处城郊,每年春夏,花开烂漫,落英缤纷,“满溪流水半溪花”,所以称之为花桥。

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汉白玉栏杆,桥顶盖有琉璃瓦,可供游人避雨观景。

远眺花桥,桥孔与倒影,就像四轮明月,映入江中。

桥上赏景,可见水光山色,绮丽幽雅。

“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

花好月圆情缱淃,长亭恰似广寒宫。

”这首诗写的就是“花桥映月”之景。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的中心,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矶、天权4峰组成。

因山上有洞供奉观音菩萨,而按佛教习俗称之为普陀山。

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所以明代诗人俞安期写诗赞道:“深洞贯阴崖,寒飙生不绝。

悬泉石謼垂,炎月吹成雪。

”从这里沿桂花林荫道北行不远是普陀门,门内右侧有护碑亭,直立两块碑石,一书“逍遥楼”,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笔,碑的背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另一碑是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从普陀门上山,左入“超尘静境”,过拥翠亭和小蓬莱长廊,便到普陀石林。

这里奇石峥嵘,石骨嶙峋。

唐太宗李世民曾派李靖来此取瑞石回长安,刻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酚泉铭》碑。

李靖曾在这里修建庆林观,相传“庆林观”三字是唐太宗亲笔所题。

傍山有普陀楼,登楼可以远眺桂林风光,楼后有观音洞,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

普陀楼旁就是普陀岩,但岩的左壁却刻有篆书“碧虚岩”。

这是明代道士潘常静的错刻。

碧虚岩就是七星岩,此三字本应该在七星岩口,却因潘道士耳聋听不清而错刻在此。

穿过普陀岩,登上玄武阁,在阁左窗外的崖壁间有“龟蛇合一”的浮雕。

红龟青蛇,形象逼真,这也是潘道士的杰作。

普陀山的天矶峰上有摘星亭,登亭极目四望,便可以看到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所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色。

“驼峰”是骆驼山的简称,因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而得名,又因像一只古代的酒壶,也叫他作壶山。

明代末年江南名士雷鸣春避战乱而隐居于此,遍种桃花,著书立说。

他为人好饮,醉必长啸,自号“酒人”,死后葬于山脚,山上刻有“雷酒人之墓”。

每年春天,桃花红遍,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因此称之为“壶山赤霞”,即驼峰赤霞。

这是桂林十六景之一。

游人至此,必与之照相留念,以纪游兴。

该山在普陀山后,两侧有动物园、盆景场、花圃和茶室。

月牙山是由七星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岩石,远望酷似一弯新月,故得名。

又因山中有龙隐洞,龙隐岩,也叫龙隐山。

在山北的山腰上,有一剑柄石,它屹然独立,笔直峭拔,高达数仗,形似剑柄。

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过玉兔岩,即可到伴月亭。

在这里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

再往前行数十米是月牙岩,它前临小东江,三面是悬崖峭壁,琼花盛开,石乳倒垂。

过去此处曾有一月牙寺,1963年改建为古雅清幽的二层楼阁,取名小广寒。

在其右侧,依山傍崖处还有一襟江阁。

登阁远眺,景色迷人。

出阁顺山南下,就到丹桂岩,它因传说以前附近有一丹桂树而得名。

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至今已有约六千至一万年了,现在岩壁上仍嵌有贝壳的遗物。

出丹桂岩不远便是龙隐洞。

该洞南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洞顶有蜿蜒的石槽,槽壁上被剥蚀的均匀斑痕,极像龙鳞。

整个石槽就像一条神龙飞去后所留下的全身痕迹,所以人们称之为龙隐洞。

相传这里是神龙隐睡的地方,头南尾西,神龙飞走后,人们就在石壁上题刻了“神龙遗迹”、“破皮而飞”的大字。

明代诗人周进隆写道:“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

”龙隐洞不远就是龙隐岩,据说这也是老龙居住的地方,因岩洞像个布袋子,又叫布袋岩。

它高明宽敞,冬夏宜人,是个很好的游览之地。

龙隐岩最大的特点是题刻颇多,明代人就说它“壁无完石”。

在100多件的石刻中,宋刻就占了一大半,其中最著名的是《元祐党籍碑》。

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列为元奸党,由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次年又下诏尽毁。

龙隐岩的这一块是被列为元党人之一的梁焘之曾孙梁律在时隔93年后重刻,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

碑的右侧是清末康有为的《观元党人碑记》。

此外,这里还有宋代黄庭坚书写南北朝诗人颜廷之的《五君咏》和宋代米芾、程节和诗石刻等。

1964年在龙隐岩口建成了“桂海碑林”陈列馆,展列了分散在市内各处碑刻的拓片,供人欣赏,被称赞为“古代书法艺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