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导游词课堂实录

导游词课堂实录

时间:2014-09-19 17:34

与象共舞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象怎样舞蹈

谁与象共舞

怎么与象共舞

师:小结。

你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目标明确,自然比盲目地阅读收获大得多。

生:自渎课文 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读完课文,生先领读黑板上的生词。

齐读两遍。

师:请大家谈谈对熟视无睹这个词的理解,先说睹的意思,再说带有睹的四字词语。

生:惨不忍睹、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

师:结合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

谁与象共舞

生1:作者与象共舞。

生2:泰国人与象共舞。

生3:人与象共舞。

生4:质疑人与象共舞。

师:很好,我们待会深入阅读课文后再讨论。

生:“一条龙”朗读课文 师在第一位学生读完后,及时肯定。

“开了一个好头儿。

她声音洪亮,朗读有感情。

相信其他同学也能尽力展示自己的朗读。

” 生一个个都读得较认真。

师:请大家交流“象怎样舞蹈

” 生:找出书中的句子交流。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忍不住用手比作大象的鼻子开始舞蹈起来。

师:人与象怎样共舞

生:“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导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 师:小结。

大家在交流中体会到人与象之间关系十分亲密。

还可以换哪个词

生:和谐。

生:“我认为与象共舞,不仅仅写人与象共同舞蹈,还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从人丛里走过去,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落脚点,每经过一个人,都会伸出粗壮的脚,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

在那么多躺着的人中间寻找落脚点,大象不伤害人们。

用脚及鼻子给人按摩,把握得恰到好处。

人们敢于让象从自己身旁踏过,可见人对象的信任。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人与象亲密。

” 师:高度赞扬。

生:“我给补充,我觉得人与象之间就像朋友、亲人。

” 生:他们的之间关系的亲密还表现在象给人开玩笑。

生:“象的耳朵排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喷到了我的身上。

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情非常平静。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生:在中国,熊猫因为濒临灭绝,成为我国的国宝。

而泰国的象很多,还把他视为泰国的国宝,可见,象在泰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师:文中描写人与象和谐相处的还有多处,请大家回去阅读时自己细细品味。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迅速找出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句子。

生1把自己找出中心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没有异议。

下课铃响。

自评:本课效果较好,遗憾的是未上完,未作小结。

古罗马斗兽场的导游解说词

马斗兽场古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

斗兽场又名竞技场,也有人称它为露天大剧场。

称它为斗兽场,是因为这里曾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搏斗、厮杀以博取皇帝、王公、贵族一笑的地方。

称之为竞技场,是因为场中可以竞技、比赛、歌舞和阅兵。

斗兽场的全称叫“科洛塞奥大斗兽场”。

“科洛塞奥”,语出意大利文,为“高大”、“巨大”之意。

当年这里是罗马帝国暴君尼禄的御花园,斗兽场建在一个小湖之中,因为湖边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禄镀金铜像,罗马人叫它巨大金像,斗兽场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奥”。

当年的花园、草坪和小湖早已踪迹渺然,但我们还可从周围的萋萋芳草、行行绿树和低洼地势之中寻觅和察知一些历史遗迹。

从建筑时间来看,罗马斗兽场历史悠久,它是欧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伟的斗兽场、竞技场。

斗兽场建于古罗马佛拉维奥王朝。

公元72年,维斯巴西安皇帝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修建,由他的儿子蒂托利揭幕。

公元80年落成,工程历时8年。

公元3世纪和5世纪重新修缮。

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大兴土木,斗兽场的许多石块被挖去建造宫殿和教堂。

此后又经过多次修整,才使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建筑得以保留至今。

斗兽场从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

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

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

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一般观众只能在此处站着观看表演了。

场内看台共可容纳观众5万多人,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把场内5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斗兽场的建筑师究为何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有人认为可能是后来建筑多米斯亚诺宫的建筑师拉比利奥,但已无从查考。

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

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

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

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

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位于斗兽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凯旋门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就是以它为蓝本加以设计、构建的。

这座凯旋门是在公元315年,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尔维奥桥击败暴君马克森提而建立。

凯旋门为三拱式,门高21米,宽度超过25米,中拱高而大,侧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为框饰,同时还将以前古罗马纪念门上的雕像和浅浮雕装饰在此门上。

在靠近拱门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个圆圈,据说这里曾有一个建于公元1世纪的名叫麦达苏丹特的锥形喷泉。

于今旧迹犹存,但喷泉早已干涸。

翼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怎样分段

《冀中的地道战》课段:第一部1-3自然段):为了粉人的“扫荡”,冀中人民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部分(4-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部分(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浅谈如何使用好导学案

一、使用好案,认识是基础。

\ 要使用好导学案,一定要对导学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对于导学案的理解是这样的:导学案按字面理解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

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学习。

学就是指导学案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会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化解,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更有利于让学生一步步来解决。

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案。

总的来说,导学案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我想老师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最为头痛的就是编写、印制导学案,每人发一份。

这也是好多老师不乐于使用导学案很大的一个原因。

其实,这是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在一次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教育局的领导就说过,当前条件下,使用导学案只一种手段,是为了让老师们快速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把课堂的主人真正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益,并不是为了使用导学案而使用导学案。

我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节课都给学生发导学案,而是有选择地发放。

不发导学案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把导学提示出示在大屏幕上,内容简单的课时,导学提示就由我向学生说出来。

无论采用那种形式,我都会坚持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的原则,给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讨论、发言的机会,老师只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所以,我认为导学案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内化到心中,落实到行动中的。

\ 二、使用好导学案,肯定其好处是前提。

\ 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导学案所带来的好处,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实验中来。

我认为导学案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导学案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学案教学一改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使用导学案后,每节课都是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启发与点拨。

可以真正实现从教师的讲到学生的自学的改变,将会更对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等。

\ 2、导学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导学案的实施恰恰使合作学习进入课堂。

自从我校实施导学案以来,就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自学能力、平时成绩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座次就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导学案要求,要尽可能使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

小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使学生由单兵作战变为合作互助。

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要知道合作精神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 3、导学案可以更好地解放教师。

\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得到真正地激发后,课堂上老师就会很轻松。

\ 三、使用好导学案,做足功课是保证。

\ 导学案教学是好,但要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功课。

\ 1、做好各种知识储备。

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有正确理论的支撑与引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文章、资料,观看一些采用导学案模式教学的课堂实录,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深刻地理解导学案的宗旨,了解导学案的编写、使用的方法等等。

同时也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思维放开后,他们会给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处理的。

\ 2、练好基本功。

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刚开始老师并不轻松,反而给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讨论、发言时出现的问题或不足,及时地给予纠正;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学生的纪律是保障,面对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如何组织的活而不乱,将是一个难题;语言的精炼,导学案教学要求老师讲的少,但一定要讲得精,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反复的解释、强调了;还有评价的科学、必时、到位等等,都需要我们做足功课。

\ 四、使用好导学案,课改环境是保障。

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而言,进行导学案的探讨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课改环境,来自同事之间、教研组、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

比如:导学案的制定就需要同学科老师共同研讨制定;导学案的印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共同解决;如果实验短时间内不成功,抽测成绩差怎么办等等。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老师们的课改实验热情。

\ 的确,在导学案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同事的一句话、一个暗示就会让我们找到方向;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会激起我们前行的力量;正确的引领与点拨会让我们少走弯路。

好在我校是课改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对导学案的使用非常重视,教育局教研室也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使我们可以大胆地进行课改实验,效果很好。

\ 五、使用好导学案,正视问题是关键。

\ 导学案的好处的确非常多,但我们也一定的正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 1、编写的导学案质量不高,有时甚至会变成课本的复写或练习册,不但没有启发学生学习,返而成了一种负担。

\ 2、老师对于学生不放心,虽然有导学案,但并没有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进行自学、合作学习,依然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引领着学生学习,导学案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导学案的使用效果,需要我们努力解决。

\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 (解放东路小学 翟宏伟)

当一回导游又如何——《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刻造像,广政碑,近代的红军碑林等。

特定的历史原因,赋予了皇泽寺的多重历史文化积淀,加之近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皇泽寺更加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游客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历史的伟大和壮烈。

女皇真容地——则天殿 则天殿,位于皇泽寺内的中心建筑大佛楼下层,其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

现殿内端坐着金身的武后石刻圆雕像,头戴饰有坐佛的宝冠,胸饰缨络,半臂披帛,双手交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座,下著裙,披覆于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宽额广颐,和史籍记载吻合。

武则天,名望,公元624年生于广元,公元705年死于洛阳上阳官。

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

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两个特点: 一是石像神态表现出登基以后的持重安祥。

武则天一生执政49年,在位21年,当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岁正式改唐为周,登上了帝位,成为大周的圣神皇帝。

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装扮。

这也是武则天重佛,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的例证。

当时李家皇族信奉的国教是与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为教祖的道教,统治思想仍是传统的孔孟之道,母仪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就是贤德的典范,常居深宫不出,还精心编写出《女则十篇》教化全国女性。

唐王朝主张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统治阶层。

而佛教却有转轮女王的说法,于是,借助《大云经疏》的出台,武则天把她转换为女身弥勒佛降世,更能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得到堂皇正统的铨释。

皇泽寺又是北魏时期开创至唐时越发兴盛的佛教寺庙,把自己装扮成佛身,因而更加合适。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人们总是争论不休,褒美和贬詈并存,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没有第二个人物能使史学家们有如此相悖的评价。

她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独一无二的,孔孟之道流传千年的文明古国脱颖而出的唯一女皇帝,单凭这一点,就使得武则天注定成为一个盖棺也不能定论的充满魅力的人物。

但是,有几点是历史所公认的。

(一)积极推行富民路线,重视农业发展。

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稳步上升,人口由太宗时期380万户增长到女皇晚期615万户。

(二)国力强盛。

国家版图东西南北四域达到了整个唐代的极至。

军事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贞观时期。

(三)任人纳贤。

数次下诏求贤,对有才干的人破格重用,从而选拔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四)善于纳谏。

当时连农夫樵人都可求见皇上申述意见。

还着力改善妇女地位,使唐代妇女生活,出现了封建时代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局面。

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她的局限性也很突出。

有过重用酷吏、任用外戚、扰乱刑罚、滥杀无辜之失,给国家造成了一些灾难和损害。

关于武则天宠信男宠薛怀义,二张等人的行为,历来是人们纷纷指责的焦点之一。

但古代皇帝哪一个又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男皇帝如此,女皇帝未尝不可?封建正统史家对此贬斥为母鸡司晨淫乱宫闱,会天下大乱。

然而,在武则天执政数十年时间里,却没有发生过一场成规模的农民起义。

女人称帝,这需要何等超凡的能力与智慧、胆量与气魄!当时不管历经沙场的武将,还是学富五车的文臣,都统统跪拜在一个女人的脚下,正如鲁迅先生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所以,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曾专门题写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的评语。

郭沫若先生也专门题写了这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就是说武则天执政,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启发了唐玄宗创建的开元盛世,她的功德在巍巍剑门关一带流传颂扬,光辉业绩使家乡广元也感到荣光。

真容石刻造像的右侧,陈列了这样一块碑——广政碑。

此碑是1954年,皇泽寺门口修宝成铁路(现铁路己迁)时出土的。

碑刻所镌刻时间是广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年间,为公元959年所刻。

碑首额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昭武军节度使李奉虞所立。

全文29行,每行29字,骈体文,文中凡遇后、天后,必提行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崇。

此碑是研究皇泽寺历史较早的实物资料,也是考证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重要证据。

要点有二,一是因为此碑上己明确写着皇泽寺,这个名称,比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要早120余年;二是碑文说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句,表明武则天是在其父亲任利州(广元)都督期间,生于广元。

碑文还记载了唐五代时期,武则天已被当地人当作神明膜拜,一遇灾事�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无不响应。

以及当时建寺规模、庙产等情况。

后来,祈求武后赐福这样一种民间的自发祭祖活动,演变为在武则天生日那天的 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广元民俗,也是广元现在每年9 月1目的女儿节的由来。

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隐诗利州江潭作、皇泽?quot;广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为主要依据,考证出武则天毫无疑问出生于广元。

石刻艺术瑰宝——皇译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是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分布在寺内西山东壁脚下崖面上,寺内造像大小窟龛54个,造像1203躯。

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盛于初、盛唐时期,唐以后基本逐渐成为武后专祭祖庙,不再继续开龛造像。

中心柱窟亦称支提式窟,位于大佛楼中层南侧,编号45 号,开凿于北魏晚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一窟。

此窟前凿方形窟门,平顶略弧,深2.76米,宽2.6米,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直通窟顶,窟室三壁开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大拿侧下各开一小金,龛中凿一佛二弟子像。

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

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拿中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像。

中心柱主龛所表现的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指佛教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以其在时间上相连续的关系,故俗称竖三世。

正中是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燃灯佛是梵文意译,也译为 绽光,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得名。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从衣钵相传的观念解释,这三位是太老师、老师、学生三代同堂。

中心柱,是由佛塔转化到石窟中而来的。

皇泽寺的中心柱窟,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传播影响,石柱上及窟室内三壁开龛,凿出佛像,供僧人诵经时礼拜佛像,以获取《菩萨本行经》所说: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之量也的功德。

此窟雕刻精细,结构巧妙,手法古朴,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

五佛窟位于皇泽寺五佛亭上层。

编号51号的叫五佛窟,开凿于隋代末年,该窟为敞口外方内圆大窟,内凿圆拱龛,龛顶略弧,后部设低谷,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主像,像后浮雕双树及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弟子迦叶、阿难;外侧为胁侍菩萨像。

其造像清秀修身,有北魏遗风。

弟子、菩萨站像膝部略曲,表现出一种轻松随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态。

雕像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纹,轻轻贴在修长的躯体上,隐约透出肢体的舒展健美,仿佛才刚从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谓曹衣出水的重要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佛窟)位于大佛楼上层,这一龛编号28号,叫大佛窟,开凿于初唐。

此窟呈平面马蹄形窟,弯隆顶,窟高6.68 米,深3.6米。

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右弟子与右菩萨之间的下部雕一双手合十、单膝而跪的供养人一尊,高0.67米。

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阿弥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迦叶、阿难;外侧头冠饰宝珠的为大势至菩萨,头冠饰化佛的是观音。

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三位又称为西方三圣。

大佛窟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一窟。

它的形制、布局接近五佛窟,而像容渐趋丰满,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饰精美,刻画入微,雕刻技法熟练,介于阶梯式和圆刀间的过渡形式,确为我国唐代早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从大佛楼下来,我们去参观珍贵的桑蚕石刻连环画——蚕桑二十事图。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桑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和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桑树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和织帛技术。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蚕、 桑、丝、帛等象形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西汉初年的丝织品,工艺水平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

中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绸工艺,堪称世界一绝。

古丝绸之路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物和蚕桑生产经验。

但由于时代久远政事兴衰,保留完整的东西确实不多了,然而在皇泽寺内却保持了这样一组珍品——蚕桑十二事图。

蚕桑十二事图,镶嵌于皇泽寺五佛亭北侧廊内石壁上,由十四块石碑组成,高1.3米,总长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园石上,采 用阴刻平图手法作画,线条柔美,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美,镌刻细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美的川北乡土风情,是甚为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

这组连环画以蚕神马头娘倚马思蚕作首图,把人们带入了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丰收境地。

然后以《选桑椹》、《种桑》、《树桑》、《采桑》四图,展现我国清代培养桑树的经验;以《窝种》、《体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八图再现清代养蚕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部过程,可谓匠心独运。

这套石刻连环画的作者是清道光时广元县令曾逢吉。

清嘉庆十七年,湖北京山举人曾逢吉以军功出任昭化县令,见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使令各处利用广袤田野栽桑养蚕,亲自著书立说,总结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并作出一系列规定。

此法很快见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时,广、昭两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

到了这年冬季,曾逢吉奉旨调任松州同知时,赶给出这套《蚕桑十二事图》流传后世,图中,他倾注心血,把广元奇山异水融入画中,透过美丽的图画,能看见广元美丽的田园风光,勤劳的蚕妇和繁忙的村庄,令人似身临其境。

这幅连环画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广元一带地区栽桑、养蚕经验不可多得的实物。

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此拓片作为珍贵资料收藏,相关的农业大学还将此作为教学材料引用,可见它的价值。

近代文物——红军石刻标语碑林 这里是红军石刻标语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匾额。

碑林建筑外观为一座古建筑,座西朝东。

占地面积为三亩多,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厅内排列有序地陈列着58条石刻标语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有标语的水缸,三壁墙上巨大的通体玻璃内陈列着1933年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建立川陕苏区的重要拓片、标语45条计46幅。

整个大厅衬着青石石板铺成的地面,显得肃穆而庄严。

该碑林无论内容的丰富,还是规模的宏大、保护程度的完好,都称得上四川之冠。

石刻标语宣传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特色的宣传形式,这些石刻标语同川陕根据地的其它文献一样,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今天人们学习中国现代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

草虫的村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

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

(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

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

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

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

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

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观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

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

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颐和园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

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

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

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

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

(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

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换词法体会“滑”字。

(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

(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