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大竹五峰山导游词,谢谢
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竹县东部,又称“竹海公园”。
景区距县城22公里,南距重庆市140公里,北距达州61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连通。
景区总面积达876公顷,最高海拔108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2.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夏凉。
2002年,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2006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4年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15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1] 2016年经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竹县竹阳镇东湖公园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1、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2、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宜兴竹海风景区导游词
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之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无锡旅游十八景及宜兴十佳景点之一。
宜兴盛产竹,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称。
竹海绵延苏、浙、皖三省,纵横八百余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
竹海风景区处于竹的海洋中心,万亩翠 竹随山势起伏,好似波涛翻滚,绵流不绝,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是我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
景区内山清水秀,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
主要景点有“太湖第一源”、“苏南第一峰”、“竹报平安”、“镜湖秀色”、“索桥凌波”、“寂照禅寺”、“竹林飞瀑”、“翡翠长廊”、“悬空栈道”等等,或气势宏大,或清幽深邃,或曲折迷离,各具特色。
镜湖内还存活着大量十五亿年前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宜兴是我国重要的毛竹产区之一,有竹林18万亩,来到山区竹乡,但见竹海茫茫,无边无际,那重重叠叠的翠绿依山就坡,春风徐来,形成一层层铺景叠翠的波浪。
自然成画,夏日当空,绿影铺地,秋雨飘洒,冬雪初萁。
浓装淡抹,分外俏丽。
宜兴南部湖父、太华等山区,盛产毛竹,有12000公顷竹林,是江苏最大的毛竹产地,素有“竹海”之称,著名的有“省庄竹海”、“太华竹海”等,“竹海”内曲径幽幽。
登山眺望,碧波起伏,习习风生。
春来嫩笋破土,茫茫竹海更显无限生机。
竹海风景区以一望无际的浩瀚毛竹景观为主体,以清丽脱俗、风光绝胜的“竹海镜湖“为衬托,景区有别具一格的门楼服务区、镜湖揽胜区、水景瀑布区、竹海茶楼品茶区、翡翠长廊区、小海、中海观景区、夕照寺区等功能区。
这里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山连山,峰接峰,满眼翠竹层峦叠翠。
拥有奇竹、奇水、奇树、奇石、奇洞、奇花的竹海风景区宛如一道清凉世界的绿色屏障,隔绝了尘世的喧哗和浮躁。
翠竹青青,溪流淙淙,翠鸟声声,绿荫茶座,凉亭小桥,幽廊古寺┄┄游人至此,莫不有步入世外桃源之感。
游兴所至,令人没齿难忘。
⒈在竹海风景区出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脆蛇蜥” [脆蛇蜥”,属于濒危野生动物,系我国较为原始的因长期穴居而导致四肢退化的蜥蜴物种
据了解,“脆蛇蜥”在江苏省仅见于宜兴山区。
⒉竹海镜湖见--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属于腔肠动物,出现时间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亿5千万年前,被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
雪竹 苏南第一峰 竹海山 竹海烟云 镜湖雪景 镜湖泛舟 观瀑阁 翡翠长廊 竹海探游 竹林掩映 玉宇琼阁 竹报平安 瀑布 湖光竹影 月宫娑婆 寂照寺 太湖第一源 黄塔远眺
求助 帮我收一篇写垫江一个风景的导游词
垫江县明月山风景名胜区2002年7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位垫江县西北部边缘,东至西山大堰,西至明月山分水岭与四川省大竹县、邻水县接壤,南至五洞镇,北与沙坪镇接壤。
风景区涉及太平镇、五洞镇、桂溪镇、新民镇共四个乡镇的部分区域,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
风景区距垫江县城10公里。
风景区总面积118.10平方公里。
风景区划分为五个片区,即明月湖风景片区、钟嘴寨风景片区、太平牡丹花海风景片区、生态农业园区、卧龙盐浴风景区。
明月湖风景片区以湖泊、峰石为主体景观,以“秀、幽”为主要特色——明月湖山水的“秀”、峰顶山、石人山的“幽”,同时兼有源源流传的佛教文化。
有峰顶山、石人山、明月湖等景点。
钟嘴寨风景片区以奇峰险崖,丛林古寨为主体景观,以“奇、险”为主要特色。
有钟嘴寨、黄龙洞、盐溪古碑、江华山等景点。
太平牡丹花海风景片区以牡丹花为主体景观,兼有瀑布、峰崖、溪湖等自然景观。
有牡丹花海、太平湖、楠竹山、感应寺等景点。
卧龙盐浴风景片区以溶洞、古寨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
有枇杷洞、帽盒寨、十里竹廊等景点。
明月山市级风景名胜区最佳旅游时间:前往重庆旅游的最佳时间在春、冬两季,夏季酷热,秋季多雨,都不适合旅游 明月山市级风景名胜区食宿:垫江县内南阳大厦、垫江宾馆、虹桥宾馆、风山宾馆、江都宾馆、良友宾馆等文化娱乐、餐饮服务设施配套,服务一流。
周至楼观台的导游词
呵 虽然你不给分 看在是同仁的份上 给你答吧呵呵 很长呦 背上一阵子了 楼观台位于西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
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
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
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
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
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
”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
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
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
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
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
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
”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
”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
遂相携入关。
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
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
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
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
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
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
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
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
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
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
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
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
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
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
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
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悦目赏心,历来是帝王、道众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
说经台始建于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扩建,明、清均有修葺。
现今保存的主体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经修葺和重建,占地面积9432平方米。
有正殿、偏殿、碑厅、厢房、回廊等古建筑146间,为楼观台道教中心建筑群。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山门口。
山门口左右的碑厅内,有欧阳询的隶书碑石《大唐宗圣观记》碑。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结构大师”。
碑厅前各有六角亭一座。
两亭间原有池水,名为“上善池”,左边亭内竖有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碑阴为草书。
提起上善池,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带遭千年不遇的时疫,死亡者众多,百姓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致坚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内有吾炼成之仙丹,可治时疫。
”张监院醒来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外西边找到石板,揭开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
凡喝此水者,只要两个时辰,其病自愈。
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
凡饮此水者,时疫即退,简直是“药到病除,圣水回春”。
三年之后,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游览,听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异,很受感动,就以《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意,挥笔题写了“上善池”三个字,并刻石立碑于此,以示纪念。
后来,四方善男信女多来此取水治病。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士来楼观游览,吟诗作赋,铭石留言,抒发情怀。
“丹砂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记述了当年取水治病的盛况,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扬四方。
有诗云“清泉虽小来历奇,诗人雅士多咏题。
楼观台下一胜景,游览莫忘上善池。
”这棵树叫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
其果、叶均可人药。
相传,太上老君为炼长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这味药,才在楼观台栽了两株银杏树。
他栽雌雄银杏树,是为了炼的金丹内阴阳二气相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因为阴阳二气相通,才能生出万物。
说经命的这棵古银否树,树龄有20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
大家注意,院内门两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经》碑,共四通,东边两通刻于唐代,西边两通刻于元代。
其中,东厢一组两通碑石用楷书书写,称为唐正本 《道德经》, 楼观道坛认为这是最标准的《道德经》版本。
西厢一组两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间称之为梅花篆字《道德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高文举用古篆书写的,故亦称为《古老子》。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
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需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
《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并且指出“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
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
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
因此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
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
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
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普遍受到尊重。
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
唐初,高祖李渊甚至将老子尊为其远祖。
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
启玄殿 这座大殿叫启玄殿,是供奉老子的正殿,启玄之意指赞扬老子著说《道德经》揭示了社会的奥秘,阐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老子祠启玄殿后,有一八角形石碾盘,是太上老君碾药的工具。
敲击此石可发出金属响声,如钟、如磐。
民间传说敲此石可以去灾免病。
由于用木棒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音响,所击部位不同,其音韵各异,故又名 “响石”。
相传在远古时代,开天辟地混浊初分,女蜗氏炼石补天,余下响石五块。
其中4块送给了四海龙王,作为镇海之宝,剩下一块,女蜗氏把它藏在海市蜃楼中。
一天,老君由天宫下界,发现蜃楼中霞光万道,紫气千条,直冲霄汉。
老君按住灵光,闭目存神,知道这是响石该出世了,便施法力将响石带回说经台,做了一个碾盘子,用来碾碎炼长生不老丹之药。
这碾盘一直留到今天。
说也奇怪,游人用棒或手拍击此石,就会发出悠扬动听的声响,音域宽广,声波远播,久久不息,比有些金属乐器的声响还洪亮,世人无不称奇,难怪它这样吸引游客。
有诗曰:“女娲炼石曾补天,留下一块赠老聃。
玉炉烧炼延年药,响石碾药可炼丹。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站在了说经台的顶端,站在台顶极目四望,千峰叠翠,曲水环青,尽在云烟变化中。
宗圣宫 在说经台到宗圣宫的这段路上,有两处景观可供大家欣赏:一处是衣钵塔。
该塔全称昆山律师衣钵塔,位于说经台西,山门外路北之山脚下。
塔建于1824年,为平面六角形三层阁楼式实心砖塔,高10米。
每层塔角有砖雕斗拱,檐下有雕花图案,攒尖顶。
底层南侧正中嵌有楷书石刻铭记二方,记述了楼观道士朱教先等为其师刘合仓建造祝寿塔之缘故及经过等。
另外一处是化女泉。
化女泉位于说经台以西约1000米的前东明村南,有古泉2眼,四季不变,清澈甘洌,爽心沁脾。
当地人说泉水可治胃病、眼疾,视此泉为 “神泉”,常来汲水治病。
泉边有道院,始建于1236年。
今尚存清代所建老君庙3间,内有老子塑像尊,其高徒文始真人、白骨真人侍立两侧。
《神仙通鉴》记载:老子由楚西游去秦,在道旁发现一具白骨。
他慧眼独识骨旁有魂魄飘游,乃是一位阵亡的将军,便起了侧隐之心,于是对准白骨吹了一口仙气,用手一指,白骨跃然而起,变成了一位英俊的少年。
老子遂收其为弟子,取名徐甲,命他牵上青牛随老子西去,来到周大夫古宅草楼观,并在楼南设台讲授《道德经》。
老子觉察出徐甲萌生了还俗思凡之心,为使他改掉邪念,终成正果,就施法力试他。
老子用吉祥草,口吹仙气,变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边哭边说:“我上无父母,下无兄弟,今后日子怎么过呀
”徐甲见此非常动心,上前对那美女说:“我来管你。
”说罢背上女子正要向别处去,猛然发现老子站在他对面。
徐甲见事不妙,放下女子,低头不语,老子面带怒容,用手一指,徐甲又现白骨原形。
尹喜见此情景,立即跪地哀求,请老子宽恕徐甲。
老子见尹喜苦苦哀求,就用手一指,使白骨又变为徐甲。
同时,生气地用拐杖向地上一点,美女忽然不见了,地上出现一泉清水。
这泉水一直保留到今天,化女泉也因此而得名。
徐甲悔悟皈依,后来也得道成仙,仙名“白骨真人”。
相传,秦始皇时,徐甲又转世出生,名叫徐福。
秦始皇命他带500童男童女去海外,寻长生不老药,一去再不复还。
我们现在就到了宗圣宫。
宗圣宫位于楼观台森林公园大门以北的西巷村东。
原系尹喜故宅草楼观,因老子来此讲授《道德经》五千言而闻名。
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名“楼观”,颇具古朴之风。
唐代整修扩建,诏赐“楼观”改名为“宗圣观”。
宋初,奉旨改名 “顺天兴国观”。
元代扩建,1266年6月,易名“宗圣宫”,沿袭至今。
据《重建宗圣宫记碑》记载:宗圣宫占地18150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明清之际宗圣宫遭受地震、山洪之灾,毁坏严重,现仅存三大殿台基遗址。
这株古柏叫系牛柏,树龄约2000年,树高14米,胸围3.6米,主干中空,基部有两个洞,古貌苍苍,枝叶繁茂。
相传,老子来此讲学时,曾在这棵树上拴青牛,故名系牛柏。
大秦寺 宗圣宫的参观就在这里。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楼观台景区内另一个著名的景点,它就是大秦寺塔,该塔位于化女泉之西的塔峪村南,俗称“镇仙宝塔”。
此塔建于公元781年,塔身正八角形,8层砖塔,高约35米,塔基周长44米。
塔顶完好,底层有塔心室。
现塔身己向西北倾斜。
2001年10月,该塔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楼观大秦寺,始建于公元650年,时称景教寺,公元745年改名大秦寺。
公元781年,郭子仪副使、景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为全国四大景教寺之一。
新寺竣工后,教士信徒开会庆贺50天。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废除异教,景教也被禁止。
后大秦寺被佛教徒占用,明、清时禅房如林,佛事繁盛。
1798年,白莲教义军在集贤一带激战,大秦寺惨遭焚毁,唯这一座古塔幸存。
1622年,大秦寺出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记》碑。
碑文记述了景教传入中国的始末及教义,系大秦寺传教士景净义刻立于公元781年。
该碑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炼丹峰 炼丹峰位于说经台之南,海拔888米。
相传,原有丹炉两座,一个是金炉,一个是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
每个炉边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据说 《西游记》中的妖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是以这两个烧火童子为创作原型的。
今峰顶之炉是明代所建,砖砌炉形建筑,坐北向南,南边有砖拱券门,炉内原有老君石像,今已不复存在。
由说经台登炼丹峰路旁有丹井,旁有晒丹石,老君炼丹在此取水、晒丹。
仰天池 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叫仰天池。
仰天池位于田峪河口东侧山峰,海拔1180米,是一天然水池,面积1300平方米,水深2米,池水澄明,仰面朝天,蓝天白云映入池内,故称 “仰天池”。
据说仰天池是太上老君炼长生不老丹蘸火的池子。
民间传说仰天池有一泉眼,可直通东海,虽几遇大旱,但从未干涸。
相传,仰天池还是西王母的洗衣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 有七位仙女来此为王母洗涤仙衣,仙女手持彩衣当空舞,雨后天晴,天上就飞起一道七彩飞虹。
楼观台自然风光 楼观台的自然风光更是一绝,人们常用 “野、幽、秀、奇、古”来形容楼观台的美景。
关于 “古”,大家已经领略到了。
我现在给大家讲讲其他四个特点。
野——林野物丰,山林野趣浓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这里山大林密,人口稀少,基本保持着原始和半原始的自然环境。
幽——幽谷深遂,环境清幽。
这里有多处峡谷风光。
除山麓和主要峪道有少量居民外,中后山人迹罕至,空气清新,水体清澈,保持着清推幽静的森林生态环境。
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山川秀美,构成一幅幅秀丽的天然山水画卷。
奇——这里奇峰怪石有25个,有溶洞石洞14个,园内有野生植物20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珍贵野生动物55种,可谓物种多而珍奇。
正因为上述特征,楼观台在1982年就被林业部列入最早批建的全国12个森林公园之一,这可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
1992年,又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
百竹园 我们现在来到了百竹园。
这里是林业部“南竹北移”的试验基地。
1980年建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中国第二大竹类品种园。
1989年,共引进竹子141个品种,经过多年的驯化淘汰,至1992年,竹类品种园内栽植竹子103种,成活留存101种,是进行竹子品种鉴赏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楼观台竹林,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司马迁在 《史记》中就有“渭川千亩竹”的记载。
汉魏以来,历代都在周至设“司竹”官职,专司竹子的管护、栽植和采伐。
至今,紧邻楼观的司竹乡,仍然家家植青竹,村村有竹园。
翠竹神化了楼观,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到这里赏竹、画竹、咏竹。
在周至当过县尉的白居易曾经吟出过“日暖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的名句。
苏辙也在西楼观写诗赞竹:“拄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
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
”元代诗人李道谦在他的《楼观》诗中写道:“白云深锁烧丹灶,翠霉高横望气楼。
山鸟飞鸣穿野竹,岩花零落逐水流。
”观竹赏竹,夸竹赞竹,亲竹爱竹,古今皆然。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谁敢说竹子没有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竹子的特殊气质。
洪崖旅游地点,是哪个地方的,还有帮我写篇幽默的导游词
江西行:洪崖丹井梅岭坐落于南昌市西郊30公里处的西山脉中段.鄱阳湖西南岸.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梅岭原名为飞鸿山.早在汉朝初年.就辟有驿道.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专政.退陷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梅岭林木葱茏气候凉爽.主峰罗汉岭前的洗药湖.夏季平均气温仅摄氏22.6度.比市区低8-10℃.这对我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南昌来说.是一座难得的“凉岛”.故有“小庐山”之雅称.1985年兴建的洗药湖山庄.是新兴的避暑胜地.梅岭是佛.道两教的圣地之一.寺庙观坛曾多达136处.西山八大名刹之首的翠岩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铜佛.8尺高的铜莲台和铜瓶.铜香炉.千僧锅.唐朝名僧贯休曾居云堂寺.有山居诗歌24首.原道教名刹太平观旁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30米.胸围7.5米.6个成年人方可合抱.位居山巅的紫阳宫.石室尚存.东汉开国无勋邓禹曾到此.旁有邓仙洞和真君墓.梅岭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岭头翠竹生幽.狮子峰险峻难攀.紫阳山秀丽多姿.罗汉岭利于观景.梅岭有许多古树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为奇.被誉为“梅岭三绝”.洪崖丹井门楼在梅岭名胜古迹中.洪崖丹井最为古老.离丹井不远处是江西最大的地表墓--皇姑墓.墓前有石翁.石马.石狮.石羊等.清朝末年佛教净土宗的著名禅师印淘墓葬--印光和尚云塔.也在这里... 景区门口的翠岩禅寺背靠洪崖山.始建于南北朝.是江西著名的寺庙之一.它与香城.双岭.云峰.奉圣.安贤.六通.蟠龙同为“西山八大名刹”.唐朝武年间.改寺名曰洪井.随后又改翠岩.南唐更名翠岩广化院.北宋以后.寺庙逐渐败落.明朝竟然废为民居.现在又恢复为景点.需另购票进入...俺当时在想同程怎么没把这搞定啊.否则又多一验点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据史载在黄帝时代.有一位音乐大臣.史书上称为“伶伦”.精通乐理.定了夏音乐鼻祖.后来到豫章隐居西山采药炼丹.人称“洪崖先生”.洪崖先生在山中采药捣药.再汲好水炼仙丹.为获得好水.洪崖先生在山涧龙潭处凿开了井洞五口.这就是“洪崖洞”及“洪崖丹井”的来历.洪崖丹井也是南昌最古老的名胜古迹.. 晋朝文学家郭璞在他的游仙诗中.用了“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的这个典故.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因洪崖所在改豫章郡为洪州.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句.南昌市古名洪州.洪都.都是从洪崖丹井引伸出来的.在古今游人注目的梅岭名胜古迹中.洪崖丹井最为古老.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因洪崖所在.改豫章郡为洪州.离丹井不远处是江西最大的地表墓--皇姑墓.墓前有石翁.石马.石狮.石羊等.清朝末年佛教净土宗的著名禅师印光的墓葬--印光和尚云塔.也在这里.梅岭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岭头翠竹生幽.狮子峰险峻难攀.紫阳山秀丽多姿.罗汉岭利于观景.梅岭有许多古树名木.雄伟俊俏的迎客松.姿态万千的陵上古松林.幽溪之畔的擎天大竹.尤以“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为奇.誉为“梅岭三绝”...音乐祖先伶伦是黄帝的音乐大臣(距今4500年).他取竹于山谷.将竹子截成12支吹将起来.按照声音的高低清浊分黄钟.姑洗.元射等六阳为律.以大吕.夹钟.南吕等六阳为吕(即十二音阶.也叫十二律吕).中国古典音律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