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意义,文章1000以上
意义既影响到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未成年人去网吧会不会对心理健康有危害
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需要。
改为: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活动,是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需要。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内容是什么
、理”的主要内容(一)伦理知识教育。
对学龄童主要是进行基本伦理道德常识、用语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思想信念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主要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等。
(二)心理知识教育。
对学龄前儿童重点是进行良好行为、情绪和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启发等方面的教育,促进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对小学生,要加强情绪、行为和与同伴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加强自信心和性心理教育。
对高中生,除继续安排对初中生的教育内容外,还要加强职业内容教育、青春期教育、早恋教育等。
(三)生理知识教育。
对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进行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预防接种教育、公共场所卫生教育、饮食卫生教育、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等;对小学生,要加强珍惜生命、健康体魄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教育;对中学生,要突出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对高中生,要突出青春期生理卫生和用眼卫生教育。
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总结 台帐 讲稿 记录及文字图片)
辛苦找了半天,居然说有非法字而放不上来.气死.不弄了.连图片都非法.鸟百度
未成年人心理矛盾的表现有哪些
1、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
第一、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开始趋向成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现过分固执,缺乏自控能力。
一旦感情冲动,便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第二、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在动机的形成方面是有区别的。
年轻人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的地位不稳定。
因此,他们要全力争取得到承认,争取得到象征声望和地位的东西,在成人的浅意识中,不承认青少年是一种独立的群体,更不承认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而青少年人却总希望与成年人不分高低,并驾齐驱。
出于这个动机,他们的举止行为便带有骄傲自大,喜欢表现的倾向,目的无非是引起成人世界的注意。
他们会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集体,证明他们已经“成人”,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这一特殊动机,他们就可以对任何人干出违法犯罪的蠢事,或者说这也是对成人世界的报复。
第三、青少年最苦恼的莫过于感到自己无所事事。
因此,他们之间也互相制造矛盾、摩擦,以次消遣度日。
他们入世不深,妄想在犯罪的实践中探求其行为所能达到的极限。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多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总认为别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凭什么就不该有。
加之社会上拜金主义,腐败之风以及贫富差别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暴力抢劫、绑架勒索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是不良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正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随之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腐朽文化也在不断渗透和传播。
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全国城乡各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青少年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而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 庭教育的失当,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二是家庭成员和造成青少年人格不健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
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灵封闭,感情冷漠,逆反心理强,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固执、偏激。
他们对父母不满、鄙视,对成年人有强烈的反抗心理,一但遭受挫折和打击,或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就会突然爆发,不计后果,实施犯罪,侵犯对象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
三是家庭教育失当导致青少年犯罪。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使处于危险年龄的青少年违规违纪,逐步走向犯罪;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弃了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其他一切都无所谓,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畸形,容易产生犯罪;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太高,教育方式又过于简单、粗暴,孩子的一言一行处处受家长支配,稍有过错,就会被训斥或打骂,使青少年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家里没有温暖,常常会远离家庭,在同学、同龄人、同经历的人群中寻找同情和温暖,遭到坏人的引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青少年“四肢不靳,五谷不分”,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他们是非观念模糊,骄傲自大,任性自私,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一旦遇到挫折则又变得非常脆弱,悲观失望,祭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家长自身行为不当误导青少年犯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行为失当,或者品行不端,甚至劣迹斑斑,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诱发青少年犯罪。
4、 学校的重智轻德,教育失衡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理想、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有的学校责任心不强,对校规校纪抓得不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上不上课,无人过问,使他们无故逃学,浪迹社会,结伙成群,互相传染不良习性,加之没有及时发现与制止,久之使他们胆大妄为,蔑视校规,从而走向犯罪;有的学校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在青少年学生中人为地形成身份地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最终使思想差、学习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走向犯罪。
心理健康的少儿成长名人名言
一、健康名言之:本土篇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2、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3、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 5、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
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二、心理健康名言之:海外篇 1、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亨·奥斯汀 2、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
--穆尼尔·纳素夫 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 4、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5、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
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
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
--戴尔·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