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时侵略者说的话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1.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2.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3.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4.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谈谈你对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第一肯定是遗憾,花费么多中国人的心血东方博物馆就这么于一旦了。
当初时期的中国,不仅仅是武器落后,政治落后,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也是落后的,一个国家武器落后了并不可怕,但是思想落后了才是真正的失败。
其实到现在说这些已经没用了,事实上已经发生了。
其实说句心里话,圆明园毁灭的值得,它的毁灭时时刻刻叮嘱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埋怨外国人,凭什么那个时候无缘无故来欺负咱们,理由很简单其实,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咱们落后,咱们政治腐败思想腐败。
咱们其实应该更加反省自己,如果那个时候咱们中国很强很强,他们外国人还敢跑到中国来撒野吗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要埋怨谁,而是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要好好为未来努力,为咱们的国家努力,让咱们的国家今后会变得更加强盛,不能让悲剧再度重演,这样就不会再有外国人敢来欺负咱们了。
可能有点跑题了,但的确是我自己的感想,其实有时候也要感谢那些曾经的侵略者,正因为他们的侵略,才让我们当初落后的国家变得像如今这么强盛,虽然咱们国家现在还是有很多东西不如外国,但是我们也是在进步当中的,如果我们肯学习别国的优点来补足我们的缺点,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强大。
如果跑题了,楼主见谅哈
火烧圆明园200字读后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强烈的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腐败.旧中国清政府的无能→弱国无外交→当时中国人的麻木,迂腐,懦弱,愚蠢。
这是我们的耻辱,是个刺眼的教训。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必须牢记这个血的教训。
五年级作文火烧圆明园读后感四百字怎么写?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
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
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
我想,是个中国人。
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
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
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
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
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
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
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
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
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
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
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
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
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
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
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
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
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
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
来
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或者写你看了之后非常愤怒,要好好学习,长大保护祖国二篇今天我阅读了《火烧圆明园》这篇文章,读完这本书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思想非常复杂:即为我们曾经拥有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连城的国宝瞬间化为乌有而无限惋惜,又为八国烈强的掠夺而气愤填膺。
我刚刚读完时还不能完全体会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拥有智慧,拥有的宝贝,被八国联军肆意抢夺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到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
谁不想发扬国家的民族文化
看到自己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会奋起献身,可是为什么我们当时的国家会受到如此的侮辱呢
也许当时八国联军当时攻击中国的理由会给我们一些警示:“只有强者才能拥有一切”虽然这句话只是他们占领中国的一个子无虚有的用来借口,是他们类似动物的一种野蛮行径的一个理由,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弱小就要被欺负,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立于世界地不败之地。
当熊熊的烈火在圆明园上空烧起的时候,多少中国人在无言的哭泣,多少屈辱的心在呐喊。
为了中国的尊严,为了做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也为了先烈们的鲜血不要白流,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以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强
圆明园的宣传标语
圆明园,是我们过去的伤痕,决不能让他再次重演
圆明园,一个警钟,一个过去的历史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被抢走的宝物
应在鸦片战争时期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1856年10月23日,英国 以“亚罗船事件”为借口,将军舰 进犯珠江内河,发动了第二次鸦 片战争。
1857年12月28日英 法联军进犯广州,次日广州失守, 随后英法联军不断向北推进。
1860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余名 由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率领,一 路北上,8月袭击大沽占领天津、 通州。
9月21日,在北京八里桥 又击溃僧格林沁、胜保部清军,咸 丰皇帝得知后于9月22日慌忙 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0月6日联 军到达海淀.1860年10月6日 —9日(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 —二十五日)由英国侵华军总 司令格兰特将军和法国侵略军司 令孟托邦率领的英法联军闯入圆 明园,大肆进行抢劫和破坏。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
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
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