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功为什么要先扎马步?
下盘功夫在大部分武术流派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下盘不稳会脚步虚浮。
整个人看起来有气无力,像飘来飘去的,一扫就被放倒。
武术中的运劲大部分是腰部发力为主,举个栗子:立定——扭腰——转胯——送拳。
力就这么出来了以前队里下盘功夫最扎实的就是练太极的师兄弟,我们热身时是蹦蹦跳跳练基本功,他们要先去操场走两圈太极步.练到后来基本是他扎着步子,我推不动。
马步是大腿与地面平行,我练的是双脚之间有两个脚步宽,背部绷直尽量与臀部同竖直与地面,蹲个几分钟你就知道累了,会一直用劲的,所以我总偷懒.偷懒总是悔不当初的;太极步类似于马步,也主要锻炼下盘,不同的是这个一直在运动,也用劲,但是一收一放,所以比马步轻松一些,好坚持下来。
ps:拜托各位不要动不动就黑传统文化,感觉现在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人黑亦黑,鹰派科普么?如果 不明 觉傻逼,求别说
武功基本功是不是只有蹲马步
一、关于武术基本功1、武术基本功当然不仅仅蹲马步,各流派都有丰富的基本功训练方法,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具有自己显明特点和针对性。
2、武术基本功是指以武术运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训练为内容,以获得和运用武术技法必备的各种能力为锻炼目的的一类运动形式。
它包括提高体能为主的各种功法和提高技能为主的基本动作练习。
基本动作一般是指武术各类技术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训练,较快地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练习中的伤害事故,为学习和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武术”源于远古的战争,武术一词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始于辛亥革命前后,现在意义的武术已是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如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作疾缓、虚实刚柔等变化,以基本功加套路天长日久的演练而成。
俗语说“练 武不练功,到底一场空”,练武首先要练基本功,既然称之为“基本功”,显然就是练 武最基础的一些东西,就像房屋的地基,基本功是练武术的人必修的第一道课。
武术基本功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一勤二苦三恒”的练功态度,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武术的基本功包括:手法、腿法、步法、眼法等,配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巧连贯而成套 路。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套路和拳法会有一些独特的基本功要求。
手法分为掌、拳、爪、勾、指等;腿法有踢腿、弹腿、鞭腿、踹等;步法有马步、工步 、虚步、歇步、补步等。
马步站桩仅仅是武术基本功的一项。
结合站桩,或结合拳术运动吐纳运气、调息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只不过比以动作为主的基本功掌握起来难度大一点,而且一定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正确习练。
器械的基本功差别较大,以人和器械的合而为一为最高境界。
二、关于蹲马步桩:1、注意了解基本原理,马步可以提高肌群基础力量,可以在极限状态促进身体感悟如何联系调度平时关联不到的肌群协调用劲,可以通过站桩中调息放松体会身体内在细微感觉,促进掌握武术浑身内外高度协调的感觉等等,好处无法尽言之。
只要坚持正确姿势,坚持循序渐进,不容易有偏差,你可以在把握这两个坚持前提下坚持练习。
2、正确姿势需要注意的大都网上有,这里不赘述,但是提醒一定姿势要正确,膝盖的垂线尽量别超过脚尖前面去,档要开,脚和腰要按照要领,头顶要悬。
姿势不正确一旦形成不好习惯,极难纠正,会影响习武的整体效果。
3、应该动静结合练习马步桩。
早晚各1-2次静态桩练习,其他可以结合练习马步冲拳。
有一点基础后,应该结合其他武术基本功穿插训练,效果会更好。
比如:马步训练后,可接着练习弓步冲拳,各种腿法,把胯关节、腿部打松打开些,有条件的训练结束后师兄弟互相帮做下按摩,这样肌肉不容易“僵”。
4、静态桩10分钟左右是个坎,务必坚持。
而且,有条件的最好找个好师傅,这样师傅可以帮你检查要领,帮你调桩,因为站桩中很多细节小毛病是自己不容易觉察出来的。
武功基本功是不是只有蹲马步
站马步 最基本 的 不压腿 也要先学 扎马步 只要是人 就要站着 下盘不稳 必须站得稳 少林寺 站马步 平地踏坑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现在有么
你要是 站马步 踏地成坑 不学习任何套路散打等 你一个 侧肩靠 直接就可以撞飞人 现在中国武术 都是几乎都是表演 武术是什么含义 我不懂 武术最早是为了 强身健体 保家卫国 现在呢 【以武犯禁】 的有多少
我要是真的会武术的话 绝不会想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让人观看。
头开钢板 开木棍 刚到插喉咙 撩裆 等等 玩杂技呢 只需要最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 压腿 踢腿 扎马步 人人基本都会把 【不要随便压腿最好找懂的指导】
武术的基本步行是(马步)还有什么?
要想练功必须得站稳呀 马步就是练腿部肌肉的
在少林寺学武功,开始学,扎马步需要多久
一般是分这几骤 步骤 第一低九十度)马步冲拳(拳心),一次约100下(约30秒可完成),练后要意守小腹三分钟。
每天练两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间断。
第三步,三月后,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一分钟200下)。
第四步,当达到1000下时,不再冲拳,只习四平式马步桩功,静站即可。
如是达到10分钟则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
第五步,当达到第四步不费力时,双手握拳屈肘做双峰贯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尽力向后扳;同时,站四平马步桩,塌腰不挺胸(含胸),如达到10分钟,结束。
意守小腹3分钟。
效果 1. 力大千斤,行步如飞。
2. 内气可贴背走,气通督脉,上达头顶并回丹田(不是气通周天)。
3. 精力充沛,饭量增加,睡觉极香。
4. 带脉、督脉真气通畅,小腹时有热团,口中津液常满。
5. 如果功夫下得深,则内气鼓荡充沛,可随意而行;带脉及小腹、腰处,以手碰之可自然腾起。
与人碰一下手,可知对方“空不空”(有无内力及达到的程度)。
6. 如果第五步动作下的功夫足够,当达到“心手相应、得心应手”之境时,不必学一切武功,尽可找会武的人去切磋。
无论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结束战斗。
(关键是要产生“心手相应”的灵劲)。
7. 此时,如人有小疾,可应手而解。
如打坐,可迅速入静,即所谓助道一品也。
功深可达“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断事物)。
注意事项 1. 如有练丹功者,在内气功充足后,可能会有小周天运转情况。
彼时如有气憋感,则活动双手即可。
2. 记住一句话:宗(中)气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师原话如此)。
3. 如果疲惫,则喝白开水可解之;尽量不饮冰凉之物。
另,初学者开始可稍缓一些。
4. 此术运动量大,适合青年人练习如有心脏等疾患,或感不适者,停练此术。
马步冲拳,一般是从腰出,但依习惯为好(此时,腿上着力,但全身反而要放松)。
第五步,手要紧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后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时,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顺其自然)。
你如果能坚持做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两分钟或冲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并深为之喜。
我还没发现哪种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内就有)。
如果可能的话,最后要练跏趺坐并以深切心念诵佛号(或数息)。
那是从心理到身体方面的彻底改变。
佛经说:禅定之乐,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
那是所有世间乐都无法比之万一的。
如进入禅定,深入下去,要用“观”字,达到“定中生慧”的终极目的。
主要是大腿要与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
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内部中心处,你试练几天就会在那里有感觉的,如热、烫等。
站时不要意守,只在收时用一下。
其他的,主要是要顺一点,按自己习惯来,不要太拘泥。
为什么要先练练马步冲拳
主要是因为,一般的人没基础,一上来就练第五步,有点吃力。
如果马步冲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则四平桩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钟,则做第五步就能容易点。
记住:要循序渐进。
宁可慢点,也要保持兴趣。
掌握核心,自己可以变动一下:如,一天多做几次,一次只打一百拳。
这样,时间长了,也能长功夫。
但重点,当然是第五步了。
彼时,功夫主要在双手上。
编辑本段 扎马步的姿势 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三个脚掌的长度,然后下蹲,脚尖平行向前,勿外撇。
两膝向外撑,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平行。
同时胯向前内收,臀部勿突出。
这样能使裆成圆弧形,俗称圆裆。
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圆。
两手可环抱胸前,如抱球状。
虚灵顶劲,头往上顶,头顶如被一根线悬住。
这就是马步的基本要求。
初时不易站久,能站5分钟已属不错,但贵在坚持,能站半小时已算有所成就了。
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时间长了自然会气聚丹田。
单脚马步是双脚马步功夫纯熟之后自然能达到的功夫阶段,是练功的成果。
反过来说,双脚马步没有站好的话是不可能会单脚马步的。
你的问题里也说得很清楚,这是扎马步的阶段,也就是功夫的层次。
我所知的马步功夫,有站稳,站实,站空这三个阶段,你所说的单脚马步也就是站空的阶段。
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马步的标准动作站好,身形不移动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个脚上,另一脚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还是脚踏实地,能站好双脚就不错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会了。
补充:两脚同肩宽或三脚半都可以。
北少林的四平大马要求四脚距离,南拳有些门派要求窄马(脚同肩宽)。
宽马和窄马锻炼的部位有所区别,另外窄马的动作相对难些,特别是低窄马步。
很容易产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动作不易标准。
如果动作错了,当然无法增长功力,甚至可能出现伤害。
初练时宜站大步,三脚或三脚半比较合适。
蹲马步忌用口呼吸,应用鼻呼吸,蹲完散散步,一般是蹲多长时间就散多长时间步即可。
希望能帮到你
扎马步与练武功有什么联系
扎马步是练习下盘的,比如你跟人家比赛的时候要是被人推一下就摔倒这个就是下盘功夫不好武功的话是把别人推倒,不过你下盘功夫不好的话自己比赛的时候没有那么灵活
武术基本步法
1 武术中的基本步法和手法: 1.弓步,是武术五大基本步型(五大步型: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之一。
俗称弓箭步,用于桩功练习时,称为弓步桩。
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节弯曲,大腿近于水平膝盖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
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
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
要求: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沉髋;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
动作有:左弓步推掌、弓步下插掌、弓步冲拳等。
2.马步是许多门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马步大同小异,站马步桩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练腿力,二是练内功。
站桩就是聚气。
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
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
马步蹲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
3.仆步 :一脚向一侧伸出,两脚全脚掌着地,身体尽量下扑,同时,保持身体重心平稳。
主要动作有扑步亮掌等。
2 4. 虚步:两脚平行开立,宽约脚长的三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掌着地,重心于两腿之间。
两手握拳于腰侧或平伸。
挺胸,塌腰,脚跟外蹬,膝不过脚尖。
5.歇步: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脚掌着地,膝部靠于前小腿外侧,臀部接于右脚跟处。
左腿在下为左歇步,右腿在下为右歇步。
1.拳 操作方法: 四指并拢卷握,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
拳面平齐,故称“平拳 ”、“四平拳”。
拳的用法,主要有冲、架、挑、贯、劈、砸。
3 2.掌——操作方法: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扣在虎口处。
该掌型使用广泛,其形同柳叶,又称之为“柳叶掌”。
根据拇指、四指位置与形状不同,掌可分为:瓦楞掌、荷叶掌、八字掌、五峰掌、蛇形掌、龙爪掌等多种。
的用法,主要有推、砍、撩、拍、劈、按、托、掸。
3.勾手——操作方法: 五个手指的第一指节捏拢在一起,其形如钩,也称樶勾。
勾的用法,主要有撩、啄、抄、挂、顶、掸
中国 武术步法
各门各派的步型、步法多若繁星,至于应用,也各有精妙之处。
下面,我们就在步型、步法及其训练方法:步型、步法的连结与转换等儿个方面,就笔者的粗浅体会来谈一淡。
仅供初学者参考,不免贻笑方家。
(一)步型步型是指两脚落地后,下肢相对静止的形状。
历来各门各派步型各有不同。
下面我们就长拳、南拳的步型作一简单介绍。
一、长拳中的步型。
长拳属于少林北派一枝。
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其中的步,就是指步型、步法而言。
其步型有以下几种: (1)骑马步(简称马步),两脚开立,距离约为本人三脚之长,大腿屈膝,平蹲、脚尖里扣、膝部外摆,正对前方,挺胸塌腰,落臀, 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中间。
(2)弓箭步(简称弓步),前面腿大腿屈膝蹲平,膝部稍微向前与脚尖垂直,但不得超过脚尖,脚跟落地,髋部不准向外凸;后面褪伸直,脚尖稍微里扣斜向前方,脚跟或脚板外侧均不得离地(脚跟离地叫“拔跟’’),上体稍向前倾,挺胸塌腰,落臀。
如两臂同时前举,两户必须横成直线;做拗势弓步时(左脚在前,右拳前冲,或右脚在前,左拳前冲的弓步,称作拗步冲拳),冲拳之肩须向前顺山,抱拳之肩向后牵引,腰部向前拧转。
(3)虚步。
虚步应虚实分明,踏地落实之腿屈膝成半蹲,脚跟不得离地,同时挺胸塌腰,落臀,前面虚点脚应以大拇趾轻点地面。
身体重心完全落与后面腿上。
(高虚步是两腿伸直,前面虚点脚大拇趾落地)。
(4)仆步。
一腿全蹲,脚尖外展,腿平铺于身前,脚尖里扣,全蹲腿必须和小退靠紧,使臀部接近小腿,脚跟不得离地,髋部外侧下沉,使内侧向地面接近,同时挺胸塌腰。
胸部向前拧转,正对前方。
(5)歇步。
两脚前后分开,距离约半步左右,两腿靠近迭拢,后面脚前脚掌落地,膝部点地,臀部与后面脚跟贴近。
(6)坐盘。
两脚左右交叉站立,距离约半步左右,两腿迭拢,后面腿的大小腿接地,前面腿的大腿、膝部靠紧胸前。
(7)丁步。
两腿半蹲,裆间并拢,一脚脚尖点地,一脚全脚掌着地,同时挺胸、塌腰、落臀,(开步丁步时,则两脚开立,两脚之间距离二十五公分左右。
)两腿半蹲。
(8)独立。
—脚落地, —脚提起,提起的前脚掌,护于落地脚之膝盖部,高时则护于裆部。
(9)其它还有并步、 八字并步、错步、丁字步(不同于丁步)、开步、八字开步、交叉步、摆步、扣步、翘脚步、戳脚步、前点步、后点步、侧点步、半马步、横裆步等。
二、南拳中的步型。
南拳是以福建南少林寺为正宗的南派少林拳法。
讲究“心、神、意、气、力;手、眼、身、腰、马”。
其中“马”就是指步型、步法而言。
其步型如下; (1)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三脚长,脚尖正对前方,膝部与脚尖垂直,上身正直,臀部内敛。
(2)一字马步。
两腿分开,距离三脚长,两脚尖外展成一横直线,身正直,臀部收敛。
(3)二字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脚尖朝前,两膝向里扣紧,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4)半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两腿稍屈, 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5)弓箭步。
前面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里扣,直对前方或斜对前方, 前面腿屈膝,后面腿伸直,两脚跟不离地。
(6)丁字弓步。
前面脚尖里扣成横形,后面脚尖朝正前方,前面腿屈膝,后面腿伸直,两脚跟不离地。
(7)七字弓箭步。
前面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外展成横步,这种步法只用于向前方冲拳、推掌。
(8)双弓步。
前面脚尖卫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里扣直对前方,前面腿屈膝,小腿垂直,后面腿屈膝,大腿垂直,两脚跟不离地。
(9)虚步。
业称吊马或寒鸡步,虚实分明,体重落于一腿之上。
(10)护裆步。
两脚分开约与两肩同宽,脚尖里扣,两膝向里扣拢,两膝中间距离不得超过一拳宽。
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11)横裆步。
一腿屈膝,脚尖正对身前,一腿伸直。
脚尖里扣,斜向身前。
(12)双蝶步。
两膝靠拢,大小腿内侧都贴于地面。
(13)单蝶步。
一腿屈膝下蹲,一腿跪地,跪地腿的小腿内侧贴于地面。
(14)跪步。
—腿下蹲,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而不贴于地面。
以前脚掌落地,脚跟离地,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
(15)拐步。
两腿前后交叉,前面腿屈膝下蹲。
脚尖外展成摆步,后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而不贴于地面,小腿与地面成水;前脚掌落地,脚跟掀起,脚尖与摆步脚的脚跟成直线。
(16)坐莲步。
两小腿在身后交叉,两膝跪地成一横直线,臀部坐于小腿部。
(17)骑龙步。
一腿屈膝下蹲,一腿跪地接近地面而不贴地面,两脚距约两脚长 (18)三七步(四六步)。
身体重量大部分落在后面腿上,小部分落在前面腿上 (19)独立。
一脚抬起,一脚支撑,支撑腿稍有弯曲。
(二)步 法 二、南拳中的步型。
南拳是以福建南少林寺为正宗的南派少林拳法。
讲究“心、神、意、气、力;手、眼、身、腰、马”。
其中“马”就是指步型、步法而言。
其步型如下; (1)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三脚长,脚尖正对前方,膝部与脚尖垂直,上身正直,臀部内敛。
(2)一字马步。
两腿分开,距离三脚长,两脚尖外展成一横直线,身正直,臀部收敛。
(3)二字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脚尖朝前,两膝向里扣紧,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4)半马步。
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两腿稍屈, 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5)弓箭步。
前面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里扣,直对前方或斜对前方, 前面腿屈膝,后面腿伸直,两脚跟不离地。
(6)丁字弓步。
前面脚尖里扣成横形,后面脚尖朝正前方,前面腿屈膝,后面腿伸直,两脚跟不离地。
(7)七字弓箭步。
前面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外展成横步,这种步法只用于向前方冲拳、推掌。
(8)双弓步。
前面脚尖卫扣斜向前方,后面脚尖里扣直对前方,前面腿屈膝,小腿垂直,后面腿屈膝,大腿垂直,两脚跟不离地。
(9)虚步。
业称吊马或寒鸡步,虚实分明,体重落于一腿之上。
(10)护裆步。
两脚分开约与两肩同宽,脚尖里扣,两膝向里扣拢,两膝中间距离不得超过一拳宽。
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11)横裆步。
一腿屈膝,脚尖正对身前,一腿伸直。
脚尖里扣,斜向身前。
(12)双蝶步。
两膝靠拢,大小腿内侧都贴于地面。
(13)单蝶步。
一腿屈膝下蹲,一腿跪地,跪地腿的小腿内侧贴于地面。
(14)跪步。
—腿下蹲,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而不贴于地面。
以前脚掌落地,脚跟离地,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
(15)拐步。
两腿前后交叉,前面腿屈膝下蹲。
脚尖外展成摆步,后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而不贴于地面,小腿与地面成水;前脚掌落地,脚跟掀起,脚尖与摆步脚的脚跟成直线。
(16)坐莲步。
两小腿在身后交叉,两膝跪地成一横直线,臀部坐于小腿部。
(17)骑龙步。
一腿屈膝下蹲,一腿跪地接近地面而不贴地面,两脚距约两脚长 (18)三七步(四六步)。
身体重量大部分落在后面腿上,小部分落在前面腿上 (19)独立。
一脚抬起,一脚支撑,支撑腿稍有弯曲。
(20)其它步法。
其它步法还有提步、落步、卸步、纵步、撤步、绷步、跨步、擦步、跟步等等。
南拳步法与长拳步法相同的有:提步、落步、进步、撤步、上步、退步、盖步、后插步、跨步、卸步、纵步、蹦步、跳步 跃步、垫步、嗤步、也称冲步、擦步等)。
有些步法的称谓与长拳不同,如上步也称逼步,进步也称忖步,侧跳步也称绞花步,擦地步也称追步或跟步等等。
南拳步法与长拳步法不同的有: (1)麒麟步。
—脚在前一脚在后,前面脚前进一步,后面脚跟上,也称跟步。
(2)变身步。
一脚略抬内扣落地,身体向左(右)转180度范围内。
另一脚略抬外展落步。
(3)走马步。
保持步形态,前进、后退或侧转。
(4)鹤步。
以很小的步幅前进,也称碎步。
(5)其他还有雀跃步,猿步,鸭形步,蛇步,拖步等等。
(三)步型、步法的训练 知道了步型步法的标准和要求,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训练的方法,各门各派各有不同。
不过大体上都是从简到繁,由易到难。
下面我们就一般的训练方法谈一谈。
(1)阴阳步(或称两仪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就是将两脚站立在两点上,或左右、或前后、或高跳相互转换步型。
两点间的距离,以自身步型距离为标准。
(2)三角步(或称三才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就是以自身步型距离为边长,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脚可以在三点上任意进行步行的转换。
(3)四门步训练法。
既以自身步型距离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取角上四点为落脚点,使步型、步法在四点上任意进行转换。
(4)五行步(或称梅花步)训练法。
既在四门步正中间再加—点,使步型、步法可以更多的参加训练。
(5)七星步(或称天罡步)训练法。
就是以自身步型距离为长度,以北斗七星所排列的位置为落脚点,使步型、步法在其上任意进行转换。
(6)八卦步训练法。
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即东、西、南、北、西南、西北、东南、东北),以自身步型距离为两点之间的长度,取八点,围成一个圆形。
将步型、步法在八点上任意进行转换。
(7)九宫步训练法。
既在八卦之中再加一个落脚点。
(8)十面埋伏训练法。
既在八卦之中再加两个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