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1
晃眼间,从教已经进入20个年头,看惯了春风秋月,潮起潮落。好像一切恍若昨日,自己还是那个懵懂的年青教师,又好像已历经沧桑,成了心若止水的得道高僧?曾经的过往,各种影像纷至沓来,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我今后的教学生涯将如何描画?是在忙忙碌碌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抑或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相互编织,从而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绚烂?
看完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后,我明白了优秀的老师更愿意选择后者,像霍兰德、马修、雷夫等榜样教师,他们从教育当中享受到了乐趣,因为他们不止把教书当作职业,更是把育人当作事业;他们不止把学生当作工作对象,更把他们当作有尊严、有灵性的生命。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我们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生命”教育。作为教师,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尊重生命,创造属于自己教室的奇迹,不放弃任何学生,让学生因为有了你,成了更好的人!让学生生命因遭遇你而绚烂。
学生的幸福也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教师职业的最大幸福在于不时会收到很久以前学生对你的怀念与感激。正如我刚才收到的一条短信:“恩师,相隔二十余年在家乡的这些年,您还好吗!”一句不经意的问候,流露的对曾经岁月的怀念。也许正是我们的努力,正是我们对他们生命的影响,让他们成了更好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有了我们的印记。
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新教育,致力于生命的构建与心灵的建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新教育期待的成功,不是世俗意义的影响,而是心灵世界的美好。”新教育关于生命的教育告诉我们:“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浩瀚宇宙,万物流转。建设心灵,完善生命,却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我们就是那永远行走在路上的探索者。
好多时候,我们被教育生活的烦琐弄得心情暴躁,忽视了生命的教育。现实中教师的压力很大,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是一种奢望:专业成长、各种检查、总结、评比、考核;社会的压力,各种对教师的不理解;来自学生的压力,学生的复杂性与社会复杂性的融合,让我们每天疲于应付。为了应付这种种,我们不知不觉把急躁与烦闷传递给了学生,我们不经意间忽视了生命的活力与本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这是最简单的、最好操作的。我们也对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能力,因为这是
“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朱永新老师不断地重复这句话。作为教师要有这种基本的责任意识:对每个学生负责,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让生命变得更为绚烂。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它很好的诠释了教师对学生改变,教师也会因此得到生命的升华。主人公霍兰德刚开始时以为教师是个闲职,决定用四年的时间存点钱,同时利用空闲作曲,只为完成自己伟大的交响曲。从教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是为了生活,暂时对理想的妥协。我们很多教师从教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谋生,为了曾经传说中的“铁饭碗”。仅仅为了混饭吃的职业观让我们对于教书,不过是应付而已。正如电影中海伦雅名校长批评的那样,学校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放学铃声响起后比霍兰德更快冲向停车场的。想想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那么急着回家,急着逃离。校长的话一度让霍兰德老师愤怒,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教学成绩后,当他逐步走进学生心灵时,他震撼了,反思了。从此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霍兰德先生动人的生命乐章。三十年的教学,让他桃李满天下,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退休时,他笃定“教师”是自己“唯一想做的职业”。影片的末尾,学生代表州长凌小姐在老师的退休欢送会上说到:“让我们环顾四周。这座讲堂里没有一个生命不受到过他的影响,因为他,我们中的每个人成为了更好的一个。”“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任何一个有付出的教师,看到这里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我们改变了学生,学生改变了我们,我们一起创造了生命的乐章!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们用爱与尊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生命。新教育的理念中包含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要“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20年的教育生活告诉我:生命应该拒绝“孤独、麻木、灰色”,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能增加生命的厚度。我相信,面对蓬勃的生命,用心付出,“有了我,你会成为更好的人!”“生命终会因你而绚烂!”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2
《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美国影片,看完以后,我更加明白因为有爱,教育才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在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最为精彩的诠释。
影片的主角霍兰德先生酷爱音乐,他曾拥有一支自己的乐队,他有一个宏伟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还可以留有空余时间创作自己的音乐,已步入中年的他解散了乐队去学校教书,同时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交响乐创作。在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之后,他逐渐从开始的把教育单纯的作为职业,迫于无奈上完课便匆匆离校,到后来的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开小灶;从开始的迫于生存需要而草草了事,到后来的兢兢业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并热爱上教育事业而不忍结束教育生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霍兰德先生人生的蜕变过程,也更深刻的意识到,正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对学生的爱心、信任和理解,让他获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让他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我也从中看到了教育教学需要的一些技巧知识。纵观霍兰德先生的音乐课前后不同的风格,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有创新,要讲究方法。片中霍兰德先生起初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深的经典音乐知识,得来的却是学生在迷茫中昏昏睡到,音乐科目的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后来他顺应时代特征,把古典音乐与时下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传授。这样既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渐渐爱上了古典音乐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课成绩,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传道的幸福感!这一切都来源于霍兰德先生那种敢于打破规则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精神!
霍兰德先生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当他面对紧张自卑的凌小姐,采取的方法是让她想象她喜欢的美景——晚霞,在感受生命的美中放松心情,使凌小姐吹出了晚霞,然后霍兰德先生又及时地鼓励她,使她收获信心。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有料的骄傲的高材生,霍兰德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让他真正认识自己。
霍兰德先生用音乐改变了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让学生因为遇到我而感到幸福,我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学习中,憧憬中,期待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3
我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深受感动,对贺伦老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原先的问题也随之释然。一部电影浓缩了一个教师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而教师的成长历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我把贺伦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工作期、职业期、事业期。
贺伦一个酷爱音乐作曲的有为青年,梦寐谱就一支成名的乐曲一举成名,名利双收,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以专业作曲为职业,而是选择了一年有两个轻松假期的教师为职业,成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音乐创作。
工作期的困惑与懈怠,爱好与职业的冲突
初为人师的音乐欣赏课,三十多人昏昏欲睡,默默无闻,交响乐队名存实亡,机械的演奏音符,无和谐与美妙可言,特别是红发女孩的走调,即使是课下的补课也不见效果,贺伦感觉教学了然无趣,她把教学工作看成换取工资的一份工作,测验结果可想而知,甚至大骂学生“滚”。
他按时到校,不耽误一节课,总是放学后捷足先登奔向停车场,用自己的话说时间尽力了。他不关心学校的其他活动,当校长要请他参与课本研修的讨论组时,推脱自己晚上有事,面对校长的指责,他义正严词地述说自己已尽了教师的责任。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贺伦的工作,为红发女孩补课,但五个月学生没有丝毫进步,这却是贺伦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处在苦闷,失望,愤愤然之中。很能理解贺伦此期的心情,因为我们做教师的都经历过这一时期。
不能不说校长的职责和批评警醒贺伦,虽然影片中只交代了贺伦被切中要害后的疯狂言语,但是影片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省反思的过程。如果说校长的指责是引发贺伦改变的直接外因,那贺伦的反省是内因。
首先贺伦改变教法,以学生喜爱的摇滚乐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但却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的冲突。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两个学生,一个是红发女孩和路易华斯。这两个学生在我们看来特们毫无乐感可言,红发女孩学了三年乐器,还吹走调,从贺伦耐心细致地教红衣女孩学吹音阶,在他的启发下红发女孩终于成功,贺伦从中
路易华斯是贺伦遭遇的乐感困难生,他连节奏都打不准,反复练习,没有进步,贺伦几乎要放弃时,却被足球教练提醒,决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法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教他打击节奏,手舞足蹈,可爱的近乎一个孩子。
此时的贺伦是幸福的,快乐的,但却因为忽视家庭,忽视了聋哑的儿子高赞,引发了父子冲突。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高赞的先天失聪而变得不和谐起来,他给学生述说贝多芬后天失聪时,眼眶满含热泪,因为儿子先天失聪,竟不会听见音乐。一个父亲的真心溢于言表。由于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教学、谱曲、交响乐队,他根本没有时间兼顾儿子,甚至连手语都没有学会,无法与儿子进行交流,需要妻子在一旁翻译。父子一次次爆发不和谐的争吵。在贺伦得知自己崇拜的音乐家约翰遭枪杀时,心情极度糟糕的他与儿子矛盾激化到顶点,他被高赞指责关心学生胜过儿子,还被儿子骂“混蛋”,可悲的是自己却不知道“混蛋”的手语。此时作为父亲,贺伦是失败的。他愧疚是自己没有尽心教育儿子,误以为儿子不懂音乐,什么都不知道。贺伦从此想方设法使音乐接近聋哑人。我们在最后的专场演唱会上看到贺伦为儿子演唱的手语歌曲,感受到父子情深。爱要说,更要做。
要做到家庭与教育的和谐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常常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忽视家庭子女,甚至是在子女面前很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育,如何使家庭与事业和谐统一,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值得我们思索。
这是贺伦职业的黄金期。教给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未来的方向在摩根身上体现出来。摩根是位有音乐天赋的女生,贺伦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然摩根也给了贺伦创作的灵感。他鼓励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此时的贺伦教学
时光飞逝,转瞬间贺伦老师已白发苍苍,当听说学校因资金问题要停艺术课时,他首先与校长据理力争,进而与董事会激烈抗争,因为他衷爱音乐教育事业,因为他深知音乐对塑造人的一生中的深远影响。抗争毫无结果时,他提出了辞职,其实他也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此时的裁课无疑是对贺伦最大的打击,教了一辈子学,为人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是可有可无的么?人生的信仰大厦就好象在那一刹那间被击垮,处在无奈,极度失落与迷茫中。他坐在教师里环视,钢琴,指挥台,乐队座椅,似乎在回忆这一生的教育生涯,收拾好东西,忍不住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教室,那一眼有多少的依依不舍呀!此时儿子高赞却戏剧性地成了一名聋哑音乐教师,自承父志。我想暗含着社会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教育,更是对贺伦人生价值的肯定。
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Good bay Mr hollan”欢送音乐会了,这是个隆重的仪式。(退休就得有个隆重而简洁的仪式,一方面可以让退休教师获得认可,也可给青年教师做出榜样,值得推行)。偌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州的各层人物,连州长也出席了,都是蒙受贺伦老师教育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贺伦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漾……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与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优秀的老师更愿意选择后者,像贺伦、马修、雷夫和众多新教育实验中涌现出的榜样教师。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创造自己教室的奇迹,不放弃任何学生,让学生遭遇你而感到幸福,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憧憬中,学习中,我要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家长《为了孩子的明天》电影
到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找了个座位坐好,首入眼帘的是调皮的孩子刘刚在歌厅喝酒的场面,随后在迪厅、蹦迪、打架、吸毒的画面不断出现。为了虚荣,让身为老板的父亲用车送他上学,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尽露。天有不测风云,父亲重病,经济
就本片来看,做为母亲在前期教育孩子方面有以下不足:第一,平时忙于经商,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穿暖就行,只管给孩子钱,却疏于心灵的交流;第二,对孩子过于迁就娇惯,凡是孩子要求的,不管是否合理,一概满足;第三,教育方法简单,孩子出了事,不是以理服人,只是把他从派出所领回来说教一番了事。正是由于上面种种原因,导致刘刚在家里没有温暖的情况下,与不良朋友交往,一次次的走上邪路。
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母亲效仿孟母三迁的做法,搬到另一个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地方让孩子
此片对于父母来说也很有教育意义,不能只为挣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灵。生一个孩子很难,养一个孩子更不容易,但教育一个孩子更是难上加难。这不仅是金钱、时间的投入,更是心血的付出。从怀胎十月到呀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绕膝欢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再到参加工作,哪一步没有父母的关注。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幼儿教育很是关键,所以做为家长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
此片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基本上能够看懂要体贴父母,知道父母工作挣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亲情,并且懂得感恩。
教师《为了孩子的明天》电影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近期播出了《为了孩子 为了明天》的纪录片,看了后叫人不得不深思。毛主席的时代就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水平日趋提高。我们的教育体系越来越跟不上步伐了。学生教育两极化趋势明显,要么为了高分成绩拼命地学习补课,要么家庭不和睦叫孩子放任自流。这两种方式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前者怨恨家长老师只知道叫“我”学习不知道“关心”“我”,后者干脆就是痛恨父母仇视社会。两者最终殊途同归。
片中更多提到的是留守儿童,教育缺失,无人管束,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和家庭破裂而无人照顾。看了后确实叫人对不顾孩子的家长感到愤恨,同时对社会爱心组织表是赞赏。但我们再往深一层次想一想,这只是标而不是本。治病治标不治本,病是去不了根的。根在哪里?
古人说:至要莫如教子。看这个“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也就是孝的学问。孔子在《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那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施的是什么?施的是以孝道为根本的道德行为。今天我们一味地埋怨社会治安不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连孩子们都学坏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社会治安不好是不是因为家庭不稳定而造成孩子的失足,进而危害社会。家庭不稳定是不是因为一些家长道德缺失造成。没有道德并不是骂人"缺德”。什么是道德?这里的道德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此之谓道;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而不逾越地做人,此之谓德。孝乃德之本,没道德首先是没孝,没孝又是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的原因。我们已经快100年没有接受圣贤教育了,同胞们我们已经把孔子都给忘了。
孔孟之道曾经叫我们中华文明,绵延了2000多年。如今却被西方的东西荡涤殆尽。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上下有义、朋友有信的五伦也所剩无几。“人弃常则妖兴”,人们已经违背了常理,且不用道德约束自己,只是一味的追求名闻利养。功利至上的今天,更高更快更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物至极则必反”“月盈则必亏”“水满则自溢”。人们在这个地方得到,肯定同时会在那的地方失去,这样的顾此失彼每天都在进行着。为了利益夫妻反目,家庭破裂,孩子失足。追求财富抛亲弃子,认为有了钱就可以尽孝,就可以让孩子衣食无忧。别忘了“子欲孝亲不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财富又追求享受,什么小三儿、小四儿,为了财富也可以去当小三儿小四儿。这样家庭如何稳定,由这样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怎的有秩序。“人无羞恶尽为”,没了道德底线,什么事干不出来?那么下一代还能好吗?
家长的好坏暂且不论,毕竟大家都是从儿时过来的,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功利思想挂帅。国人把眼光都放到了发展经济奔小康上了,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已经显得苍白。虽然本着眼于不幸福的家庭坑害了孩子,即便是幸福的家庭何尝不是暗藏不幸。为了升学率学校把孩子当成了成绩机器,为了考高分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孩子一天到晚疲于奔命地学习,有的却是换来了高分和名牌大学通知书。结果又如何呢?多年被压抑的扭曲的心理,在顷刻间爆发了,于是发生了复旦大学投毒案。能说他们的家庭不幸福吗?他们的父母都是慈爱的呀?能说他们年幼无知吗?他们可都是高智商的博士呀!我们们只想这救一救失足青少年,那谁来救一救他们。如果一个位高权重、智商超长的人无德,它的危害和一个新疆的小扒手比那个对社会危害更大,不用说傻子都知道。以上是说能考出高分能上好大学的学生。还有绝大部分考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境遇又会怎样呢?因为他们只会学习不会别的,他们以前生活在吃穿不愁的环境中。他们被学习负担、家长的渴盼压抑许久。然而又没有真正良好的道德束缚,他们便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泡网吧、饮酒、荒淫的享受、吸毒、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他们每天跟父母如同仇人一样,轻则喊叫,重则打骂。这并非他们的错,教育本身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家长如果孝其亲,孩子也会效仿。整个社会的教育被利益链条所绑定。地方要名校,学校要成绩争名校,家长要分数争脸面。只苦了孩子们,他们的未来谁来负责,苦了孩子也害了国家,国家要的是人才,不是无德无才、也不是有才无德,而是德才兼备。
中国人民该觉醒了,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失去的太多了。还是让我们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吧。它们已经在韩国、新加坡乃至西方国家播种发芽了,可是我们还蒙在鼓里。70年代英国的哲学家汤恩比就说:解决21世纪人类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那时中国还在批林批孔、破四旧呢。《弟子规》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出来了,为什么不把它列为教材呢?也可以作为家庭必备的日常行为手册。要相信“仁义忠恕、真诚慈悲”能救国。
学生《为了孩子的明天》电影观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这部电视,我非常的感动,感受也很多,所以,我写了这部电视的观后感。
在电视中,主要讲的是庐老师去帮助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们的故事。电视中的庐老师虽然双腿残疾,可他却为了让那些孩子能够上学,竟会一点一点的爬着,来到家长和学生的的面前。
我非常敬佩电视剧中的庐老师。因为他为了孩子们竟然做到了这样的地步。你要知道,在我们这样的时代里,会像庐老师那样会做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好事的好人早就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并好好培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人才”。
我们应该像庐老师那样,当一个伟大的人,去多多的,尽自己的所能的帮助那些贫穷的和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让这个世界充满美好。
这本书叫《熊》,它的封面深深的把我吸引了——简洁、峻冷、又隐藏了生机和力量。我翻开了它,原来这本书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影片《子熊故事》的文字版。我弄不清是先有了这本书还是先有了影片,但这本书给了我看影片时候不一样的震撼。
这是熊与猎人之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它发生在1885年的美国洛基山脉,一只母熊在觅食时不小心被山石压死,留下了还没有学会生存本领的幼熊。幼熊偶遇被猎人打伤的棕熊,在棕熊伤痛发作时,幼熊不顾棕熊的威胁而为它舔舐伤口,最终感动了棕熊。棕熊成了幼熊的新的保护者,同时他愤怒地报复了猎人--将猎人的马咬伤,濒临死亡老马的眼泪使老猎人发誓要逮到棕熊,自此开始了人与熊的对抗。
在一次猎人的捕杀中,小熊被猎人捕捉到了而棕熊侥幸逃脱。夜间,棕熊靠近猎人看到了被绳索套着躲在树上的小熊。
大熊在营救小熊的过程中,终于堵住了打伤自己的猎人,然而在巨掌落下的一霎那,面对吓得瑟瑟发抖的猎人,大熊动了恻隐之心而转身离开。得到宽恕的猎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放弃了猎熊计划并放掉了小熊,离开了森林……
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小熊终于再次找到了棕熊,漫天飞雪的冬季里小熊和大熊一起在舒适的山洞里幸福的冬眠着……
整部作品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宽恕与共存。
小熊看见母亲的'遗体时,它拼命的咬断绳索不为逃离只为能静静的靠在妈妈的身边,这是一种选择叫依恋。
不是亲人的棕熊可以舍生保护小熊,最终因为猎人善待小熊而放弃报复伤害他的猎人,这是一种境界叫宽容。
猎人在得到棕熊的宽恕后,放弃了捕熊的计划,放掉了小熊,最终离开了森林,这是一种感悟叫共存。
赵忠祥老师曾说过动物界最大的危险不是被捕杀而是如何生存,其实,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呢?想到了复旦投毒案,如果那高智商的人啊能放弃心中的不快,此时,他们一定在幸福的生活着……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是的,不论是你翻阅文字版的《熊》,还是观看电影版的《子熊故事》对你的心灵绝对会有一波巨大的冲击,让你很想放弃一切的不快情绪,希望现在就开始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