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一: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演员王千源、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艾滋病学校校长郭小平、“最美村官”秦玥飞、汉字叔叔理查德等嘉宾,将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影帝王千源回忆拍摄电影《钢的琴》时的辛酸事
2011年,王千源凭借《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上成为了新科影帝,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初拍摄这部电影时因为资金问题曾一度停拍,原本30天的周期一下子到了60天,王千源在节目里回忆说道:“当时已经接了姜伟导演的《借枪》,片酬都提前拿到了,他还为我戏中的角色专门做了十几套衣服。但最后还是把《借枪》的片酬退了,选择继续演《钢的琴》。”
虽然拿到了影帝,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千源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红大紫,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不禁问道:“那个阶段,你的心里会有很大的落差吗?”面对董卿的提问,王千源将会如何回答?
徐静蕾畅谈感情观 称不会再拍爱情片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
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
麦家谈儿子青春叛逆期
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
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究竟面对青春叛逆的儿子,麦家是选择无奈的放弃,还是父爱的回眸?
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二: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
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三: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噢,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
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已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1】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
徐静蕾"不回头"
这一期的朗读者,徐静蕾作为唯一的女性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对"选择"二字别样的认知。
她从做演员到当导演,从唱歌到写书又到北影教书,在诸多角色的变换之间,她早已从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变做集众多奖项和荣誉于一身的女演员、青年导演,开始被大家称为"老徐"了。
她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什么东西做的不错的时候,她就会尝试着去选择另一种可能,朋友都说她有事业自毁倾向。
她听从朋友的建议,开始尝试做导演,但选择一个新的`工作方式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沟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个三分理想,七分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却也是十头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墙"
94年的那个你,不也是陪着朋友去参加浙江电视台的招聘而初入主持行列么,你做主持、做编导、做剪辑......你也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对不对?
96年的那个你,转战上海东方电视台,负责联络、催场、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你。不甘寂寞的你去上戏学了编导,如今你真的做了导演不是么?
99年的那个你,第三次易主于上海卫视。新频道的新鲜劲一过,略感失落的你从红楼里,从唐诗宋词里汲取力量,勇敢选择了华东师范的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还记得千禧年的双向音乐会吗?那个得了金话筒的你。
02年之后啊,你进入央视,05年你荣登春晚,08年你主持奥运,10年你放声世博。事业上的进步却远远赶不上你那颗上进心,14年的你再一次选择拿起课本,回归学堂。
15年,你选择做导师,17年,你选择做制片人。无论未来的你还会选择怎样的身份转变,我们依旧陪你走过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此心不变......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3】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下面是语文迷整理的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1:
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有为她朗诵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首等他朗诵的诗。《朗读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作品找到了为她朗读的人,而那些人也遇见了值得他们用诗去表白的陪伴。
陪伴,一个多么温暖的词,便是不经意从唇齿间吐露,都会带着丝丝幸福与感动。亲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爱人的陪伴,陌生人的陪伴……每一种都是人生的一份惊喜。人的一生很长很长,一段旅程里会发生太多太多故事;人的一生很短很短,每个故事匆匆开场过后又匆匆散场。你和我都是这故事里的角色,总要面对坎坎坷坷,经历起起伏伏,
遇上那些陪伴是一种幸,拥有那些陪伴是一种幸,记得那些陪伴也是一种幸。陪伴,让所有不幸的日子都开满了花朵,让幸福的日子阳光更为灿烂。有幸,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你为我取暖;有幸,在悲伤的日子里,有你借我肩膀;有幸,在寂静的日子里,有你陪我聆听风来的声音。
所有的陪伴都是一场惊喜,如果遇见,请好好珍惜。
《朗读者》观后感2:
最近,开始看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说“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有关“告别”,更有关“勇气”。每一个嘉宾都会朗读一段文字,或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这些人,这些文字给我们分享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和信仰,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
节目的开始在各个城市的朗读亭里,朗读者都说“谨以此篇,献给我爱的`人们……”短短的朗读,饱含着心中的爱与思念,思考与期盼,理想与信仰。当李亚鹏读着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在月台买橘子蹒跚的背影就在眼前浮动,父爱的深沉悄悄地在心里流淌;当杨乃斌和妈妈读着冰心的《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当徐静蕾读着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会想起外婆慈祥的脸和那和蔼的目光,格外的思念;当斯琴高娃读着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眼泪不停地流,赶紧打电话给妈妈,觉得妈妈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初为人母的母亲对女儿祝愿:“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作家写给远方儿子叮嘱“要保护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的勇气“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文字就是这么的神奇,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许多年轻的战士,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拼搏着自己的理想,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接生了数千名新生儿、维和战士申亮亮在异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耶鲁大学生秦玥飞和年轻的同事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村民致富……也有许多年长的前辈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敦煌女儿樊锦诗不忘初心,一辈子守卫着敦煌文化、已故清华教授赵家和,他曾将一生积蓄全部匿名捐献给了陌生的贫困学生、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九十多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说:“生活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创造着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努力奋斗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会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想给谁朗读什么呢?”想起上次看到巴金、老舍、朱自清这些文学大家的名字还是在上学的时候书本里,长大后的我,丢掉了书本,忘记了文字的看读写,也忘记了最初爱书的情怀。而《朗读者》,让我重新遇见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和文章,也遇见了曾经的自己。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试着放下手机,安安静静的去读一段文字,思考下生活,关心下身边的人,收获一个充实的生活。
《朗读者》观后感3: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的含义包含着世间一切,一花一草一菩提。它所组成的诗句蕴含着诗人的心境,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把一幅幅的画面放映在眼前。
品诗,品的是故事,是场景,是字里行间抹不去的情愁。“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是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情。诗,是我们华夏的瑰宝,在历经五千年的时光里都不曾在人们的眼中消失,而如今懂诗的人越来越少,品诗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发现美的眼睛。
诗,需要去朗读,需要将自己带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以前我只知诗美,却从未想过朗读它,可是如今的我才知道只有朗读才能让诗的美更上一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要用豪气去朗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要用温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要用凄美。这些好诗如果不去朗读,不去品味,那诗中的豪情壮志,凄美柔和就展示不出来。古人时读书要求大声的朗读,虽然现在的人也有朗读,但他们大多是学生时代,只求的大声不求理解其意,埋葬了诗的意境。
如今我国还有大量的诗集流落在外或埋葬在土里等我们去发现,那些因出土而破损的诗集是我们损失最大的财富。试想一下,当你老了,两鬓斑白,带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诗书,坐在长椅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