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非常好看,看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拉长而积累的大量的感情,在主角的脸上爆发出来的时候,非常感动。在最后隔着维度,拼命传达什么的时候,这种情绪也能直击人心,不用去认真考虑物理上是否真的行的通,只要在脑中预设有这样的大的困难,便能有些感同身受。)在比大海浩瀚千万倍的宇宙之中,人能被任何一个意外打倒,在预设的前几个星球上都可能找不到生存下去的希望,人是在向着未知前行。但在这样的窒息感之中,能穿过距离的竟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爱维持了一种可能性。这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太会被察觉,有太多的人,情感维持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只有在这样的太空里,在一切音讯都丝丝稀薄的快要断掉的宇宙里,这种情感才会带着一种可能性出发,在他回来之前,永远都是一种希望。
但我想说的还有:这部电影最后成功的结局,也增大了这种信念的作用,当然是有更高维度的人类的帮助,但险象环生又次次挺了过来,看起来有点不像是真正自己战胜了什么,而是有点必然的味道。不过也只能这么拍了吧,如果失败,那将完全没有意义。
电影的表现形式可能做到这样很厉害了,如果这是款游戏,设有多结局,在中途任务失败便真的扑灭了人类的希望会不会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一些?
02
在高铁上无聊又重温了这部神作,但再一次看还是发现了部分槽点。
1,地球植物枯萎病,首要的解决方法难道不是植树造林?为什么是移民外太空?外太空就有种植植物的条件吗?剧中也说了几十年之后才有可能灭绝,几十年也完全足够大规模植树造林缓解干旱的问题,而太空中考虑黑洞和引力对时间的拉长,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有可能,planA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方程式中的量子数据被解出。而且我袁大大可能也不存在于这个电影的宇宙中……
2,马特达蒙这个角色我不太理解,既然骗来了男女主,你诚实的说是骗你们来救我,男女主也少人需要帮助,大家互帮互助回地球或者去下一个星球都行啊,为什么一定要杀人灭口自己走?不太懂。
3,作为一部科幻神作,片中的虫洞,黑洞以及其物理知识的铺垫我都非常满意,尤其是对虫洞的解释通俗易懂。但黑洞 这里还是有一点槽点,就是黑洞巨大的引力竟然不会把飞船和主角撕碎,而且主角什么都没有那么的难受,即使不被撕碎,如此强大的引力带来的加速度怕也是人类无法忍受的。而且光都无法逃过黑洞,主角甚至可以在黑洞说话??TARS TARS 的叫,声波可以完整的在黑洞中传播?那周围就不应该是黑的,而是完整的光在向黑洞中心传播。
4,说说我对片中五维世界的 吐槽。片中五维世界的“房间”搭设不错,但是作为三维世界的人类实体怎么可能在五维世界中以三维形式出现,这本身是三维人类的认知限制的表现。五维世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五轴世界,时间作为一个维度导致主角可以超时空发送信息,同时时间空间(不同时间空间的决定不同导致每个节点都有n中可能性)的多样性导致 同一个事情在五维世界中有无限种可能,而电影只是表现出了其中一种。而五维世界空间的多样性也导致主角不仅仅可以在书房传递信息,所以片中五维世界应不仅仅局限于书房这一个空间。
5,最后一点,主角作为一个宇航员,竟然可以推出量子数据的公式,转成摩斯码发过去,天才,他应该在地球代替博士的工作……
吐槽完了,毕竟曾经浅浅的研究过高维世界。不过本片还是一部神作,毕竟把虫洞、高维搬上荧幕是很困难的。
03
2014年秋冬交替的时候,西安下了几场冷雨。连续几次模考失利后我正处于情绪调整期,和舍友约好去看彼时了解仅限于“盗梦空间导演”的诺兰新作,后来在电影院里哭掉一整包纸巾,穿过隔壁大学校园回宿舍的路上梧桐叶被踩的吱吱响,两个人始终保持着沉默。
要为自己最珍贵的电影写点什么是很难的,无论什么水平的文字写到最后都算亵渎,但把一切想法都藏在心里到头来也会显得轻飘飘。
冬天的时候华纳出版诺兰的4K收藏套装,我和因为共同喜爱导演而结识的网友看遍英美德法各国亚马逊搜寻包装最好看的那一版,收到后还是因为星穿的单独包装漂洋过海撞碎了一角而有点难过。2月18那天网友微信召唤我打开电视,中央六在播放星穿,四年来又一次我看着屏幕眼泪鼻涕直流。而很多关于诺兰和星穿的边角想法都是在这个冬天和网友的夜聊里逐渐变得清晰明了。
“烧脑”和“硬科幻”是我最不认同却也最常见的诺兰电影标签,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都深受其害,最容易被用作海外电影宣传的两个词汇恰恰是观众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的绊脚石。
Interstellar以未来为背景,牵扯到虫洞、多维空间等硬核概念,但电影最终想要表达的却还是借由Brand之口说出的“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抛开科幻,我想谈谈宇宙、时间与爱。
作为库布里克的忠实粉丝,诺兰在今年年初有幸承担了修复《太空漫游2001》的重任,将胶片重制版2001搬上了银幕,四年前的星穿或许正是他得以接近这部殿堂级作品的桥梁。电影里的地球是急躁和非理性的黄色,宇宙则是充满了危机感的寂寥蓝。当自然发出“此处不宜久留”的警示与驱逐,大多数人类选择放弃原有职业回家务农,末日临头吃饱穿暖被放在首位,主角一家的哥哥就作为这样的角色存在着——不是没有和父亲一起操作过无人机,却在Cooper启程离开时最关切那台留下来的旧卡车。对未来饱含希望和企盼的人才有资格离开垂垂老矣的地球,开启宇宙探索之旅。他们前往有千层巨浪的星球,也去过寸草不生被岩石包围的冷峻之地,在全是水的地方女教授Brand感性行事致队友死亡,理性的Cooper因此而选择的岩石星却让自己险些丧命,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故事,从来不是巧合。一行人所乘坐的Endurance号穿越在空旷遥远的星系之间,耳边回响起的只有Hans Zimmer让人头皮发麻的配乐。
从漫天黄沙的玉米地开始,以繁荣的新星作结,对于在宇宙中四处碰壁的人类来说记忆里末世地球始终还是他们的“安全圈”。
电影里最显著的符号无疑是Cooper临行前送给女儿Murphy的那块腕表,和他所许下的“等你长到和我一样的年龄我就会回家”的承诺。诺兰很巧妙的在前半部分没有突出这种已经存在时间差,地球和宇宙画面的切换让观众习惯同步进行的节奏,只在水星故事发生前幽幽地提醒:这里的一小时是七年啊。假象就在Cooper回到船舱,看到儿子从少年步入中年经历普通人的生离死别,等到从来不出镜的女儿在屏幕前哭着质问“我已经到了你离开时的年龄,你怎么还没回来”的时候被打破,时间的效力得以倍数放大,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扣住了我的命门,直至此刻我仅仅是在屏幕前打下这行话都会觉得十分难过。Cooper也近乎崩溃地问Brand,既然空间可以折叠,那时间呢,浪费的时间还可以补救吗,当得到否定答案以后,平衡感也彻底被打破。
从第一部长篇电影记忆碎片开始,诺兰就尝试着重组时间。创作者在有足够功底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后,才能够通过操纵时间线来锦上添花。经过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的练习后,导演在星穿里借由宇宙和科幻背景,尽情且娴熟地展现了“时间”的魔力。
时间让Brand在初入宇宙时得以触碰另一维度的自己,也让九死一生的Cooper透过实体化的记忆最后一次见到了幼年Murphy。
而宇宙和时间,都是诺兰用来讲述“爱”的工具。爸爸在抛锚的卡车前怜爱地安慰沮丧的女儿“你的名字不是坏运气的象征”,女儿在父亲离开前号啕大哭搬出摩斯电码谈及幽灵祈求父亲不要离开,Brand在情况危机时候坚持选择自己爱人所在的星球,Murphy烧掉那片玉米地引开哥哥注意救下病入膏肓的侄子……这个故事里没有上帝,指引人物前行的除了重力还有爱。是故事进行到结尾离成功只差一步却仍想着回到过去劝阻自己不要离开女儿的父亲Cooper,是再也不要回到伤心地却还是走进书房想要拿回爸爸手表的Murphy,诺兰就是要屏幕前泪眼婆娑心情起伏的你承认,拯救人类的神秘力量和幽灵始终只有一个名字:love。
爱与时间是诺兰作品的永恒主题,他的剧本因为爱而熠熠生辉,他的电影则因为时间线的掌控而与众不同,商业是他丢不掉的标签但却不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忠于故事忠于情感,诺兰游走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巧妙平衡线上。真正热爱他才华的影迷,往往是最能够感知到诺兰作品中强烈的情感张力的.那一批,而诺兰也始终是那个因为预算不足只能请同学出演借用电影部设备摄制黑白片《追随》的天赋导演。
我是一个偶尔会“信命”的人,2011年冬天在家里看完《盗梦空间》又发起了高烧,2014年大冷天因为《星际穿越》哭了几场后模考成绩重回个人水平线,2017年秋天一个人贡献了3场《敦刻尔克》IMAX后对于硕士阶段的规划也正式提上了日程。我跟网友开玩笑说,人们几乎每隔三年都会迈入一个新阶段,导演卡好了时间要出现在我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时期。
最后还是谈回电影本身:
Interstellar里有最寂静的宇宙、最抓不住的时间和最充沛的爱。
04
看了星际穿越,觉得它现在排在我最喜欢的科幻片top3。另外两部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人类,亲情难舍,这类挺煽情的主题,被诺兰高超的编剧能力打造成了一部有着坚实的硬科幻外壳和动人情节和内涵的影片。套路被重新洗练和升华,感人至深。
导演难得的没有用错杂的时间线和剪辑手法迷惑观众,影片有着极为清晰的故事线和不落俗套的情节。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完美,特别是Coopers父女这对情感真挚,几次的落泪都是被这两人之间的情感所引发。特别是Cooper跟murph告别,murph不让他走,然后负气摔掉手表,不理父亲,cooper开车绝尘而去,路上他用右手轻轻掀起副驾座椅上堆放的毛毯,希望murph像上一次一样藏在下面,但是murph没有再次出现,观此,我与cooper一路泪奔。这个小动作透露出cooper内心煎熬和骨肉分离的不舍。
虽然dr.Mann的行为脱轨,始料未及,但作为一个经历过极端生存状态的人,他所受的精神折磨导致他如此吊诡地不择手段地求生,卑鄙可耻但也是算情理之中。只是没太理解,他强行劫持飞船,是要飞去哪里?为什么他开内舱门前,口里念念叨叨说他这是为全人类?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话,是在决定是去mann星球还是edmunds时,brand说的关于love的一段告白:yes, i am in love with dr.edmunds.and that makes me wanted to follow my heart.when i say that love isn't something we invented. it's observable,powerful, it has to mean something. Mayby it’s some evidence, some artifact of a higher dimension that we can’t consciously perceive. I’m drawn across the universe to someone I haven’t seen in a decade…who I know is probably dead. Love is the one thing we are capable of perceiving that transcends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maybe we should trust that even if we can’t understand it yet. The tiniest possibility of seeing wolf again excites me, it doesn’t mean I am wrong.
人们生活中口口声声说爱,可谁真的好好想过爱到底是什么?真爱是穿越时空可以感知到的,不管那人是否已经死去。
整部剧最妙的就是cooper是murph的ghost,而未来的人类又是“they” ,被planA和B共同拯救的人类,不管是土星上这支,还是edmunds星球上那只,未来的人类文明和科技高度发达,在五度空间,运筹帷幄,引领着cooper穿越虫洞,坠入黑洞,到达方型体,把奇点数据传给Murphy,完美解锁重力方程式,人类顺利逃离地球。
唯一的遗憾,就是happy ending。这乐观态度暴露了人类的自负和无知。只有悲观主义才能使人类不断反省和成长。只有悲观主义才能拯救人类。也许做为商业片,宿命就是不得不屈服大众的心理满足吧。
最后吐槽一下Brand的发型和cooper的抬头纹。马修真的老了。Cooper33岁,而马修当时已经46岁。
最后我觉得如果能和tars一起过也很不错。毕竟任劳任怨,幽默度75%以上和诚实度95%的伴侣很难找。希望未来社会,机器人能成为家庭中的一员。相比极度needy的宠物,我更愿意跟一个高智商又不用吃饭拉屎的机器人一起共度余生。
电影
《玩命记忆》 虽然有些年份了,但电影取材和架构都很不错。尤其是不断变换的剧情发展,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像素大战》 GameOver。虽然有点爆米花,但用来娱乐轻松的环境不可说不是是好的选择。而且是小时候的回忆,在现在电脑特技泛滥的电影市场里,题材和方向显得更重要。
《活埋》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大胆的电影,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只手表、一个包、一把刀子、一个棺材,向你演绎什么叫绝望。看完电影后发现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稀罕起来。
《终结者5》 作为经典之作,我觉得它的榜样作用做的实在不咋地。看完之后觉得,“噢,就酱啊”。情节略显僵硬,应该是太注重电影效果的制作了。
《盗梦空间》 莱昂纳多的电影一直是质量的保证,一般我看到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我就滚进来了。这部电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首先电影有种真实的虚幻的紧迫感,从一开始就没有尿点,情节一环扣一环,主线是男主想回家探望自己的子女,而结局晃一下不倒的陀螺为这部精彩的电影锦上添花,让人拍案叫绝。电影场面绚丽而不夸张,而且不血腥,老少咸宜。
《禁闭岛》 这也是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比《盗梦空间》更有大彻大悟的感觉,给我更有深刻的回想空间。中间插入的似回忆似想象的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像是抓住什么,但到最后还是留着悬念,或许就是没有结局的结局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吧。
《飓风营救》这部电影有很多集,我就看过第一集。很好看,扣人心弦,让人会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解气。剧透一点,女儿出国旅游被抓,英勇父亲独自营救。对了,女儿很漂亮。父亲身材高大,帅我一脸血。
《速度与激情系列》 关于系列电影,我总担心它会越做越差。而速度与激情就是这样的电影。越到后面,电影的效果虽然的确越来越酷炫,然而剧情的发展变得稍微生硬,一直强调朋友,像白开水。而2、3部的话就显得更有真实感。大家不妨作为爆米花电影来观看,不失为一部看完觉得还可以的电影。
《灵异第六感》这是部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灵异惊悚影片。看惯了他拍动作片,刹时看到这类型的电影还没认出来。正题是这是部灵异惊悚影片,然而却不止是如此。具备了灵异惊悚元素,前面十几分钟有些平淡无趣,一点令人怀疑注意的地方都没有。而从“死的人以为自己还活着”开始,影片进入白热化了。很想很想剧透,作为一个新手,秀操作是种无法抗拒的诱惑。恐怖片,然而会让人感动,没有撕心裂肺,但一身鸡皮疙瘩。
《死寂》坦白说,我自己都没敢完整看完它,只能说自己对于恐怖的画面还是背景音乐都hold不住。在主角认为看透一切时,真相才刚刚浮出水面,而最后的绝地大反杀不禁让人出乎意料。
《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基本占据我小时候对科幻魔法世界的绝大部分地位,从当时来看,哈利波特的制作特效充满大胆和创新,几位童星多年合作和磨练使电影质量更上一层楼。但由于后期大量特效的应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审美疲劳,电影的评价反而有所降低。个人最喜欢哈利波特4.
《守法公民》这部电影的剧情有点像《七宗罪》,主角应该是《斯巴达三百勇士》的男主角,或许正因如此,电影给人一种血腥狂野的感觉。电影一开头就让人揪心,注定这部电影的结局的不完美性,罪恶,正义,复仇,救赎,故事正在进行。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我已经不敢写太详细了,前人已经有各种狂拽酷炫叼的影评了,只能说,没看过的孩子,赶紧去下来认真看看吧。看完,对自由和解放有更真切的理解了。
《消失的恋人》这部电影是Edward介绍的,噢不,好像是大黄。后来看完了,突然对女性有了另一种不同的见解。女人看起来很弱小,看似属于弱势群体一方,然而正因如此,弱小反而成为她们强大的最好的武器。就像一台一定能通过图灵测试的电脑竟然会通过不了一样。
《卡车烂漫旅》这部电影将搞笑和恐怖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很新鲜的取材方向了。男主角很帅,女主角很纯,剧情比较无厘头,偏向于搞笑,稍微恐怖为搞笑作了更好的衬托。不过不适宜给大人看,他们会嫌的。
《上帝保佑美国》这个电影也是活生生地看完的。有前戏,没有高潮。整部电影像是一部纪录片一样。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看作一部文化片,讲述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出现的文化病。指出世界的人的三观已经出现偏差,过分的自由使人们开始不正确方向道路的前进,并引领风潮。值得反思。
《致命魔术》一部好看的悲剧。最后的胜利者也是一位失败者,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殊途同归,为魔术献出超越生命的人。最后发现自己为魔术而要死一百遍,而且还要告诉自己不知道要死的那种负面……很绝望。
《英雄本色》八十年代的港片可以给人一种其他电影给不了的触动。忽然明白为什么初中生这么喜欢所谓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说起这个,仙剑1的剪辑也看得我充满对江湖那份未知却亲切的好感。哥哥,发哥,和男主对感情拿捏得很好,整部电影的情感发展乎合情理,看完有种揪心的感动。
《魔镜》整一部电影分为三个小节,各个小节基本没有联系,只有镜子一样。第一个没鬼,二三个有部分灵异,算是不恐怖的恐怖片吧。毕竟是国产。不推荐
《狙击电话亭》讲的是一个推销员被一个杀手盯上,通过电话和杀手谈话,企图求得网开一面的故事。这电影本身是挺好的,我说的挺好是指把你致郁的能力。你以为结局虽然差强人意,但勉强能够接受时,你最后还是会深深的失望了。整一个结构和《活埋》很像,不过加入了其他元素,路人,建筑,警察,妓女——电话亭。如果觉得还不够让你垂头丧气的话,《活埋》相信我,多乐观的人都会无力。
《黑暗侵袭》讲述的是一个失去老公和女儿的女主人公和死党出游探险一个未被命名的洞穴的故事,他们在洞里遇到的一切和现实中未被发现的事情成为这部电影结局的决定因素。画面很血腥,镜头转变的突然且吓人。请做好心理准备。
《蚁人》感觉很不错啊。相对来说,比美队,复联稍微更好看点。科幻之余让人感动,而且有一贯的铺垫和伏笔。不同的视角和精湛的特效是好的卖点。茶余饭后,亲戚在家什么的都可以掏出来看看。
《穆赫兰道》自己没看懂。偷了百度的一篇影评
现实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员的姨母的抚养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长大,大概是在其姨母的影响下,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并在好莱坞出人头地。他的姨父姨母去世后,他只身来到好莱坞,像很多其他来好莱坞寻梦的女孩子一样,他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参加试镜,等待着有朝一日被哪位导演选中,一举成名。
在这段时间里,Diane结识了一个和她一样来好莱坞发展的女孩子Camilla,并与她成了同性恋伙伴。虽然Camilla似乎对她们的关系不以为意,但是Diane却将Camilla视为自己的爱人。不久,一部大制电影征选女主角,Diane和Camilla都去参加了试镜,Diane落选了,但是Camilla凭借她在试镜时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得到了参加导演亚当的正式试镜的机会。在片场,导演亚当与Camilla一见钟情,Camilla顺理成章的成为女主角,也成了亚当的女友。Diane也因Camilla的推荐在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但是深爱着Camilla的Diane无法接受Camilla与亚当的亲密关系。因看见Camilla与亚当在片场打情骂俏,Diane在家里与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里边哭边自慰。电话铃响了,是Camilla打来的。Camilla派车接Diane到穆赫兰道。车突然在穆赫兰道上停了,Diane有点儿害怕,他问司机:“你在干吗?我们不该在这停呀?”司机回头说:“给你一个惊喜。”Camilla出现在车旁,她带Diane穿过一条山路来到一座豪宅。原来这是亚当的家,正在开party,很多电影公司和剧组的人都在。Diane与亚当的母亲Coco寒暄了几句后,进入party。在party上,Diane继续忍受着Camilla与亚当的打情骂俏。这时,一个女演员走过来与Camilla说了几句悄悄话,并当着Diane的面接吻。Diane感到绝望,她想,自己连Camilla的同性恋女友的地位也许也已经被人取代了。直到亚当说道:“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了”的时候,Diane终于无法忍受了。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绝路。她在一家咖啡 叁
厅请了一个杀手,让他杀掉Camilla。杀手给她一把蓝色的钥匙,让她到时候从咖啡厅后面的一个乞丐处拿能证明Camilla已死的东西。Diane来到乞丐处,乞丐扔给她一个蓝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蓝色的钥匙打开,里边是Camilla的残骸?!Diane开始崩溃了,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从盒子边上跑出来(幻觉)。他吓得跑回到家里,气喘吁吁的上床,作了一个恶梦(这个恶梦就是影片前3/4所详尽描述的恶梦)。醒来后,Diane凝视着茶几上那把蓝色钥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彻底崩溃了,她又看见姨父姨母凶神恶煞般的追赶自己。她逃到床边,掏出手枪,饮弹自尽。
《阿甘正传》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永远不要停下来”。纵观阿甘的一生,如果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那就跑步吧,别等,别等。电影不是听说的燃,不过更真实。生活就像巧克力
《教父1》很老的电影,由于看过书的前面,少了对未知的愚惑,多了对演员所演绎的角色的要求。总的来说挺好的,教父演出神髓。毕竟有些年份,有些打斗和枪击效果都差强人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该这么形容。
《真实恐怖故事》整部电影我是在饭堂跳着看完的,只能说看不懂,直观来讲就是很血腥,很无逻辑性。百度后发现深层意义是讲女性主义和超现代主义。说的是现实社会是男权社会,女性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死。
"盗梦空间"之后,突然有了对诺兰作深层次研究的想法,真实的颜色:黑暗骑士第7遍
"黑暗骑士"可以说是我在2002年之后看过的最棒的影片,在它问世前此之前是"致命魔术"(也是2002年之后),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都处于诺兰之手。我个人觉得,诺兰的电影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和我做科学研究的职业有关,回到亚里士多德时期,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当时都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我对哲学一直有着不轻的眷顾。就像我们做科研的人,每个人都必须对存在(本体论)和对存在的认识(认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否则便是属于没有信仰的人,再怎么出色的出版都掩盖不了自身的空虚。诺兰的电影,给我的感觉,都在对存在,对本质进行着思考。他通过符号化的极端人物,展现了这类人物为了我追寻自我而走向意想不到的极端,"致命魔术"的黑暗和成功不在于他的结局有多震撼,而是在于当你深刻体会主人公们的付出和牺牲,疯狂和歇斯底里之后,爱变成了毁灭。爱的一开始都是美好的,不过当爱过度膨胀之后,你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敌人。虽然主人公们的角色本身是异类,是极端的,但是我们如果自己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我们自己真实的爱,到后来让多少人变得痛苦。这个世界,如果真正按照真实的颜色赤裸裸地前进,我们的世界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同样在"黑暗骑士"中得到了延伸。而且更深刻,更揪心,更令人绝望。这里面大致有三个符号。蝙蝠侠,他的初衷是inspire the good,在"侠影之谜"里面,他认识到的是,要克服恐惧,就要把自己变成恐惧的一部分,然后让恐惧成为自己的武器。在高谭这个城市,黑势力猖獗的本源在于腐败,致使无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站出来对犯罪者绳之以法。蝙蝠侠的第一步是让自己成为黑势力的恐惧。然而,要让一个城市真正有希望的,是这个城市的人们。将希望诉诸于一个身穿盔甲,运用科技,智慧和武艺的"英雄"并不能使城市光明。这就引出了蝙蝠侠的第二步,让老百姓认识到普通人也可以有能力光明正大的制服黑势力。不过,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两点,第一,蝙蝠侠和普通民众的差别,这差别的结果就是比如说,当你看到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劫的时候,你的选择不是自己见义勇为,而是等待蝙蝠侠的帮助,因为他更有能力这么做,虽然蝙蝠侠本身没有超能力。第二,蝙蝠侠是站在法律边缘的人,他自己为了为维护法律而犯了法越了界。如果老百姓为了自己的正义而知法律于不顾,那么他的理想就一瞬间轰然倒塌。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个普通人,一个不戴面具的英雄,一个光明骑士,来激起普通人心中的希望。而哈维就是这么一个人。
哈维,作为光明骑士,他正义凛然,他能将几百位黑分子送上法庭,虽然是在蝙蝠侠的帮助下。高谭从未如此的光明过,蝙蝠侠的理想也正在实现。这个时候,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符号,小丑,出现了。他是这个社会的一种思想,或者说是这个社会最真实的颜色。他看观点,其实是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利剑。人性本恶,自私,贪婪,正因为有这些,高谭才会如此,人心才会麻木,观后感《真实的颜色:黑暗骑士第7遍观后感》。不到迫不得已,谁不想道貌岸然?到了危急时刻,这些文明的人就会互相厮杀。就在最后两只船都未爆炸的时候,他还在说,只是条件未到。其实,仔细体会,蝙蝠侠需要光明骑士的一个原因,也是希望心爱的女人可以回到自己身边。就在小丑故意把两人的名字说错之后,蝙蝠侠选择了Rachel,而不是象征城市希望的哈维,从广义上讲,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小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赢了。蝙蝠侠说服不了小丑,开始是不了解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即便在管家的梳理后,他还是不能从心理上击败小丑,为什么?因为,小丑的真实。他认为规则,计划,法律是反自然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才会有不平等,腐败,因为有权势的人总是能够有利于法律约束之外。小丑希望混乱,没有规则,大家就会互相厮杀,适者生存,这就是绝对的公平。当哈维失去Rachel的时候,他心里的黑暗一面正在迅速膨胀,他辛辛苦苦的追求,到头来竟是如此结果,公理何在?小丑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频临奔溃的哈维身边,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并没有教唆哈维去做什么,而是让哈维统一了他的观点,现在的世界不存在公平,若要公平,只有成为机会主义者。小丑是个意志力极度强大的人,他不在乎死,如果哈维当时杀了他,也就正好证明了他的正确,又毁了光明骑士。而哈维他的内心并不强大,正如小丑所断言的那样,到了需要的时候,他心里黑暗的一面就会逐渐侵蚀他光明的一面。光明骑士,在真实面前,也居然理所当然的不堪一击。
同样在我看来,小丑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处于混沌状态,他说他自己没有计划,他只是做事情,他有计划,只是他没有条条框框,他开始抢劫黑帮的银行,是为了引起黑帮的注意,后来他计划自己被抓和故意说反那两个人的地址。他也并不是非要和蝙蝠侠和哈维过不起,他是观念上对法律和规则的否定,如果把距离缩短,其实也就是我们研究的领域不同学派之争。
但是蝙蝠侠此时为了自己的理念,他相信人性当中国名的一面,虽然人性当中有着险恶的一面,自私的一面,丑陋的一面,但是人的一生其实也都在克服它们,所以会有条条框框,会有规则,会有法律,否则倘若大家对随着自己的本性,世间将混乱不堪,而人和动物也将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性当中光辉的一面也会战胜邪恶的一面,所以他如此肯定无论哪艘船上的人,都不会率先按下那个按钮。而这点,也恰恰是小丑忽略的地方。我们制定规则,来克服自己的另一面,是为了引导我们自己那光辉的一面。
所以,小丑不能获胜,放任本性放肆的观点不能获胜,因此,蝙蝠侠做了一个很大的牺牲,他将自己化成黑暗,他为了这个城市可以做任何事情,他担下了杀害那几条人命的罪责,这样,光明骑士的形象将永远存活,民众心里的光明也终有一天会被激起。他也深深知道,这样,他退到了比原点还后面,以后每次出现,老百姓都会站在他的对立面,但是他愿意这么做,做这个电影里的第四个符号,也就是电影的高潮,黑暗骑士,这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黑暗骑士说,因为真实不够好。
放到我们如今的社会,看着这部电影,就越发感到现实的无力,我们眼前的真实,难道就都是真实吗?那某个城市而言,高楼矗立,什么社么会办得举世瞩目,但为什么论坛上,民间,却到处都是抱怨声呢?一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老百姓买房买不起,上学上不起,看病看不起,而让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欣欣向荣。火灾后一个个歌功颂德,火灾前都他妈干什么去了。伪善的真实,依旧是真实,真实不够好,真实让老百姓身心疲惫,开始变得麻木不仁。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对法律规则无力的最完美的讽刺。法律为谁而立?制度为谁而设?然后,这种真实下,乱象丛生,物质爱情,拜金女,一个个奇异的符号们开始出现,我们能怪他们么?是这个黑暗真实赋予了他们的存在。揭开真实的面纱,他下面的世界,和小丑所向往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同。比起上海,或许高谭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个有钱,有智慧的黑暗骑士在塑造光明。
不过,我依然和蝙蝠侠一样,有着乐观的理想,中华民族泱泱千年,我们的民众一定能够走过去。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