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孙中山故居观后感800字精练100句

孙中山故居观后感800字精练100句

时间:2018-10-09 10:10

宋庆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一生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庆龄故居

不知不觉,又到了深秋,阵阵秋风吹红了香山的红叶,也吹来了阵阵的凉意,但是却吹不走同学们活动的热情。在这个初冬的周末,我随六室学生党支部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后海,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有着别样的宁静,虽然已值初冬,但仍是处处绿意。来之前听闻宋庆龄故居原来是

据说,从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可以说园中的每处都留下了宋奶奶的足迹。我们走走停停,一路参观了宋奶奶起居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以及放松休息等场所,每一处的物品都是按照当年的老样子进行摆放,看着那些现在足可以称作古董的各种物品,眼前似乎浮现出宋奶奶当时在此生活、工作、休息的样子,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辈当年不辞辛劳,甚至在晚年也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力的感人画面。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最后,我们参观了宋庆龄纪念馆,这里陈列了宋庆龄奶奶一生的各种物品,小到一份亲笔书信,大到当年坐过的汽车。物品虽珍贵,但更珍贵的是这里保留下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女性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如何在当时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是如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这次参观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触动。宋庆龄奶奶传奇的一生此时此刻已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深深的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我们都由衷地感到,宋庆龄奶奶不愧被称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实在太多太多,再多的景仰与爱戴,再多的赞誉和热爱都不足以表达人们对她的崇敬之情。在宋庆龄奶奶的雕像前,同学们驻足了很久,也许他们此刻正在心中向他们敬爱的宋奶奶道一声:“辛苦了!谢谢您!”;也许他们此刻正暗下决心,要像宋奶奶一样,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中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发扬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甘于牺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同学们都没说话,但他们渐渐坚定的眼神,早已说明了一切,也许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归途中,我的脑海里还不断回响着宋奶奶的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900字

08年是宋庆龄诞辰115周年,08年的最后一天来北京找同学过元旦,去后海逛了一下,顺路参观了一下宋庆龄故居。

45年前,宋庆龄70寿诞时迁入此院,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

小学课本上曾有宋庆龄故居的故事,不过那是上海的宋庆龄故居。记得里面写了故居里的樟树,北京的虽然没有樟树,但是却也有宋庆龄喜爱的国槐和海棠,站在“凤凰国槐”和“西府海棠”前不由的肃然起敬,流连往返。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卒典型的中国式庭院,走进故居,幽静的园内假山叠翠,花木成荫,清澈的湖水,曲折环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西厅“观花室”。超手回廓南街“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廓中间建有“恩波亭”。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宋庆龄从青年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七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这里的一切,再现了这位极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永不休止的追求,也再现了自二十世纪开始她为之献身的中国革命史实的重大事件的侧画。

1915年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流之中的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宋庆龄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以她崇高的威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团结了不少国际友人。白求恩、斯诺、柯棣华、马海德等,都是由宋庆龄介绍,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永不分手的挚友。她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也是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宋庆龄为发展妇女儿童的文教福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 内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娄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

1982年5月29日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故居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50万人次。人们在这里缅怀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毕生的光辉业绩,追念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辉的业绩将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500字

前几日去北京,弟弟带我们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后海遛弯。冬季的后海,湖面上已有一层薄薄的冰片零星地悬浮着,而那些野鸭却能耐得住寒冷,依然在湖里畅游嬉戏着。我瑟缩地走着,浑身透不出一丝的热气。在这样的老街老巷,人力三轮俨然是冬日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那二人或三人的助力自行车,年轻的伴侣自由地穿梭在每一个角落。

我们选择前往宋庆龄故居参观。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用简陋的陈设、简朴的生活、高雅的气质、博大的胸怀概括她的一生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敬仰和爱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宋庆龄生前爱养鸽子,闲暇时她会亲自给鸽子喂食,给她平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养鸽子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因为他喜欢鸽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我们参观时,鸽子有专人喂养,继续翱翔于蓝天白云间。

参观宋庆龄纪念馆,让我们再一次随着她的足迹,这里不仅有宋庆龄早期出嫁时母亲赠与的礼物,自己出访和平日穿过的衣着,各国友好往来的馈赠佳品,还有她珍藏的许多文物,图文并进地介绍了她一生的成长历程和为祖国的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敬佩,一种心灵的洗礼......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800字

最近,与朋友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参观了宋庆龄故居我有两点感想:

第一,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临终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称号,享年88岁。纵观她的一生,何以这么传奇?这要从她的家世说起,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和显赫的家庭,她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上海高中毕业后,1907年—1913年留学美国,在历史悠久的卫斯里女子学院获得文学系学士学位。1914年她在日本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过世之后,1926年1月她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清党,宋庆龄坚决继承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决裂,8月份,离开上海赴苏联莫斯科,以后又旅居欧洲多年。1931年7月宋庆龄回国,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她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人于1932年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掩护和营救了许多被迫害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1936年底爆发了西安事变,她主张国共两党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国共再次合作后,她没有重新加入国民党。1938年6月,她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战灾儿童福利工作,并把募集的钱款和医药物资运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宋庆龄具有很多的政治资源,她是孙夫人,被称为“国母”,虽然她有很多名誉官职,但并没有实权,她一直都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她并不热心于政治,而是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 1951年,宋庆龄获得斯大林和平奖。她把奖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了妇幼保健院。

这大概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她象“圣母”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一生尽做善事好事不做坏事。我在参观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也是第一夫人,为什么就尽做坏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女人?没有接受过西方民主政治的教育,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余毒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恶性膨胀,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直在谋求政治上更大的权力,权力是个腐蚀剂,用的好能为民造福,用的不好就祸害无穷。

第二,宋庆龄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看出了她是极民主的人。她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李燕娥18岁就到了宋庆龄家里,为她服务了一辈子,李燕娥比宋庆龄年龄小一点,宋庆龄称她为李姐,李姐比宋庆龄先走四个月,宋庆龄把李姐葬在宋氏家族墓地,与宋氏家族成员一样对待,李姐住在朝北的一个带阳台的房间,房间的面积也很大,她给李姐买了收音机,给她制作了相册,我还看到她与李姐吃饭的小方桌和椅子,她让李姐坐在向南的主座,而自己坐在右侧偏座。我还看到了她每次出差回来给身边工作人员送的小礼品,年节时把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请来一起照的相片。这些平等待人的细节很感人,这与她学生时代就接受的西方民主思想有关。我又一次想到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和象奴隶一样驱使的恶劣作风,不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女皇了吗?民主与专制,爱心与坏心,圣母与恶魔,这就是我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在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两个印象。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600字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边的宋庆龄同志故居虽然只要二十元一张的门票,但来这里参观的游人并不多,因而这座庭院也显得格外的幽静。

故居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修建一处住所,但她一再谢拒。1962年,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亲自筹划,在院内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兼办公室。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

这座主楼的占地面积并不大,里面的陈设也很普通,一部分家具还是从宋先生在上海的住所搬来的旧家具,各种颜色的家具凑在一起,风格各异并不协调发展配套。临近傍晚,游客越发稀少,踩在回廊的地板和楼梯上,咚咚的脚步在空空的楼道里产生了回响,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和孤独。抚摸这光滑的楼梯扶手,似乎还能感受到宋先生的余温。

宋先生的书房,卧室,办公室是一室三用的,她的专用厨房也非常狭窄,如果俩位身材高大的师傅同时下厨,根本无法转身。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所相差甚远。好在卧房的回廊比较宽敞,晚年的宋庆龄腿脚不便,就经常趴在这条暖道(即:较长的阳台)里晒太阳,观风景。正对暖道的草坪里有一株参天的槐树,据说是醇亲王载沣当年修建花园时栽下的。建国初期。这株树遭受雷电袭击后,树形呈凤凰展翅状,宋庆龄给这株槐树起名为“凤凰国槐”,表明了宋先生的高尚情怀。

与两层主楼并排的是一栋一层楼的平房,是过去宋庆龄和工作人员的活动室,现在成了宋庆龄同志生平事迹展览馆,馆内展出了宋庆龄生前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她不同时期的照片。从这些展出的物品中,你能感受到的宋先生的伟大,慈爱与俭朴,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宋庆龄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宋庆龄有句名言:“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在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她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获得10万卢布的奖金,她把这些奖金全部捐给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对妇女儿童事业如此慷慨的宋庆龄,在平时的生活中却非常节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她经常要出席许多外事活动,但她的衣服却非常少,展室里展出了她常穿的几件旗袍,为了让少有的几件旗袍穿出花样,她精心为这些旗袍配了七八件马夹,有些马夹还是旧衣服改制而成的,其中有一件马夹是她的保姆从一家服装厂捡来的218块粹花布拼制而成的,宋先生亲切地称这件马夹为“百纳衣”,她还多次穿着这件马夹参加国事活动。看到这里,谁能想象到高贵而又颇有风度的宋庆龄如此节俭。不知那些只会牟取私利的贪官污吏们对照宋先生会不会感到羞愧和汗颜?

走出宋先生的故居,天色已暗,后海的四周已是灯红酒绿,鼓乐声声。荷花街上,更是人来往,生意兴隆。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Dr. Sun Yat-sen

(孙中山故居)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 Speaking of Cuiheng Village, Chinese citizens will have a familiar and friendly feeling. It is because this village is the home town and birth place of the man behind China's first democratic revolution, Sun Yat-sen. It is located southeast of Nanlang Town, Zhongshan City. It is near the Pearl River to the east, while Qi'ao Island, Zhuhai City is directly opposite the village,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Finally, Wugui Hill is directly west of Cuiheng Village. The village is now home not only to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but to a Sun Yat-sen monumental middle school and movie city as well,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or named after the father of modern and democratic China .

Besides being rich in history, Cuiheng village is next to mountains and the sea. This good geographical setting and its exquisite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 the village's inhabitants carefree and happy. While walking in the village or stepping onto the Cuishan road, one will feel like he/she is in a forest “paradise” of trees, flowers and birds. Even within the village, you can gaze at the distant hills and cliffs. The vegetation here is well protected, so the forest is verdant and luxuriantly green.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Cuishan road, the dark green umbrage helps cool the air and provides Cuiheng village with a natural air-conditioner. Even during the sultry summers, you can enjoy the mountain's cool breezes and green shade.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is located at the Cuiheng Village and faces west. The residence sits on a 500 square meter area site and is itself 340 square meters. Sun Yat-sen built it with the money sent from Honolulu by his elder brother Sun Mei in1892. We are now standing in front of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The building is a half-timber house and combines Western and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s with a wall surrounding the courtyard. Its outward appearance imitates a Western building and its upper floor has seven ember ornamental arches. The middle of the house's penthouse is decorated with aureole under which there is an annotated hawk with a silver ring in its mouth. Going inside, we can see that the building's interior is desig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parquet is in the middle, while separate penthouses are off to two of the parquet's sides. The four brick walls are grey with white line outlining every brick, and the windows each with two leaves open under the-main roof beam. There are doors at all the four sides of the house that lead out to the street. A well is off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courtyard, and the area of about 32 square meters surrounding the well is the place where San Yat-sen was born on November 12,1866.

Now we are in the parquet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The ornaments of the hall were decorated by Sun Yat-sen himself. Please look at the two kerosene burners put on the abutment; Sun Yat-sen brought them here from Honolulu in 1883. The penthouse off to the right is Sun Yat-sen's bedroom. The bedroom still contains his big wooden bed, dresser table and the wooden bench. Sun Yat-sen lived here from 1892 t0 1895 and in 1912. Stepping up to the second floor, the south part of the floor has Sun Yat-sen's study. Sun Yat-sen's photo, taken when he was 17 years old, hangs on the wall. This study also has some of the things Sun Yat-sen used everyday, such as his desk, chair and iron bed.

Let's return to the courtyard. There is a wild jujube tree off to the left. It was brought by Sun from Honolulu in 1883 and he planted it himself. It grows well. Off to the right, there is a brick raised flowerbed.

There is a big banyan tree in front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There Sun Yat-sen used to listen to the stories of the Taiping generals against Qing told by the old farmers who had fought in the Taiping army.

Everyone, that is all. Thank you for visiting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各位游客,

大家好!提起翠亨村,国人都有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因为它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它地处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珠海市淇澳岛隔海相望,西靠五桂山。至今,翠亨村和国父有关的,或者以国父命名的地方有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影视城。到这里,可以踏寻伟人足迹,缅怀峥嵘岁月。

除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翠亨村傍山滨海,气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令游人心旷神怡。在村里漫步,或者走上翠山公路,就如同置身于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中。不用出村,你就可以看到远处峰峦叠嶂,这里的植被保护得很好,满眼苍翠,林木葱茏。在翠山公路两侧,浓绿的树荫带来一阵清凉,这里是翠亨村天然的空调,即便是酷暑时节,在这里你也可以享受山风和绿荫带来的'凉意。

孙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它的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换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走进楼内,我们可以看到内部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灰砖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在庭院右边有一口水井,水井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8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居的正厅,厅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请看放置在桥台上的两盏煤油灯,这是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来的。右边的耳房是孙中山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牧台和凳子等,仍旧摆放着。1892 ——1895年、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走上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十七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日常使用过得书桌、台椅、铁床。

回到故居庭院,庭院左边栽植一棵酸枣树,那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右边是砖砌的花台。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孙中山童年时代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孙中山故居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