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苏轼失意时但豁达诗句

苏轼失意时但豁达诗句

时间:2017-10-23 17:38

苏轼的词中有关他豁达,淡然,爱情,失意等的分类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你想鼓励失意的朋友用苏轼的诗句来表示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苏轼

开朗豁达的诗句

1、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不归归便得,五湖烟谁争

3、自古逢秋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6、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7、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8、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9、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1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12、一自移家人紫烟, 深林住久遂忘年。

1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1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7、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18、学会遗忘犹可贵,珍惜拥有不轻弃。

1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2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2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6、天子呼来不上传,自称臣是酒中仙。

2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9、世间万物皆有因,豁达坦然最风情。

30、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

31、山中莫道无供给, 明月清风不用钱。

32、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5、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3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1步海阔天空。

37、人生能有几回搏,搏掉性命又如何

38、人间故多难,感慨称不须深。

39、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1、且莫沦()为贪恋奴,赤诚真心才重要。

4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3、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44、莫以庸俗心,阻我凌云志。

4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4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0、宽而栗,严而温。

5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5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4、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55、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5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2、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6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64、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65、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66、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

6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8、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69、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70、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

71、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7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73、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

7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7、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7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79、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

8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历史上哪些诗人失意过,之后还做诗自我排遣

(要积极的 如:苏轼)请举例,并写出相关诗句。

柳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他考试没考上的郁闷和排遣之作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和他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因争征放逐,写诗嘲笑并以自解李白的《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 定风波上阕中哪些词语表现作者豁达的

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古代文人墨客 如李白 苏轼等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不仅如此,“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

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明·李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

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

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也许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

他在黄州有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后人喜欢把苏轼称为“东坡”或者“坡仙”,我认为这两个词最能概括他随缘自适的风神。

(宋·苏辙)中记载:“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逆境中的苏轼和其它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之二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中他有这样一段话:“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苏轼知足感恩,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所以选择安贫乐道,澹泊自持。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由于苏轼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所以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晚年遭贬,一次比一次远,最后被流放到“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天涯海角--海南,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活着渡海回来,连他自己也觉得很得意:“问翁大庚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这首《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

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

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

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

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苏轼在问着自己。

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

自不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其永恒的价值。

况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

正象李白的《把洒问月》那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

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

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所以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

就连苏辙也感叹:“(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之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

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用放达的态度转化了苦闷,因此,这首词历来受人喜爱,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

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

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历经沧桑的苏轼终于要告别这段艰苦的日子了,这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  参横斗转欲三更,若雨终风也解晴。

  去散风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名满京师、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是满头白发。

回首来时路,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在东坡老人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

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

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

还是坚持原则、保持坚定的人生信仰

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正像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说的那样:态度决定一切

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