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初中的思念家乡的诗句

初中的思念家乡的诗句

时间:2018-04-23 20:42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卢纶《长安春望》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5首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 凭君传语报平安。

人日思归 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初一上册中体现游子思恋故土,思念家乡的一个古诗句

《十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首以中秋月夜为内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名称】《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别名】《十五夜望月》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睡乡,夜深了,秋露无声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高悬,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3] 作品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

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十首表达思念故乡的古诗词

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参考来源:

思念家乡的古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