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大流行语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十大流行语。
据《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与往年相比,2018年是流行语的“小年”。
除了政经类语词如“命运共同体”,普通语词的“火爆”程度与前几年相比似乎有所下降,在全社会范围内“火爆”、受全民关注的流行语数量较少,似乎都是“局部流行语”,在一定群体中流行。
他认为,可能是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交流工具的变化。
以前大家都用微博,微博是个相对开放的平台,大家都可以上去发言,能充分发挥网民的语言智慧。
而近几年大家都用微信,微信强调隐私保护,是相对封闭的交流平台,交流一般限于好友之间,或在群里交流,大家或直接或间接认识,也有不少顾虑, 难以充分发挥语言智慧。
其次,社会治理体系相对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相对减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也相对成熟。
如“躲猫猫”“反正我信了”“钓鱼”等源于社会公共事件的语词相对减少。
再次,网民越来越成熟,发言越来越理性,文明度也在不断提高。
如“屌丝”之类的非理性、不文明的语词,也在不断减少。
年度流行语通常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当年度的重要事件。
而随着网络文化的日渐活跃,诞生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流行语层出不穷。
这些网络现象被热议、被关注,又被总结成易于传播的词汇,在网络上大面积传播,从而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改变了日常用语习惯。
每一个久经考验的流行语的诞生,都是网民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语言本身所拥有的旺盛生命力。
2018年中国国内发生十大事件
有哪些
2018年最火十大歌曲有《不仅仅是喜欢》、《倒数》、《沙漠骆驼》、《卡路里》、《That Girl》、《纸短情长》、《学猫叫》、《体面》、《往后余生》、《说散就散》
2018年十大杰出人物
2009年起停止举办了
201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观后感
2018年《感动中国》观后感每年的早春三月,《感动中国》如约而至,在中央黄金频道播出,已经是第十六个年头了,已经是第十六次感动着中国,每年推出的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温暖人们的心房。
第一位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中科院院士卢永根身患重病,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一同来到建设银行,将十几个存折的存款都取出来,分别输入密码,签字,历经一个多小时,将业务办理完毕。
共计8809446元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
当我听这个到数字,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这可是笔巨款啊
可是却被卢永根夫妇轻描淡写地捐了出去。
镜头又回到了卢永根的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四室两厅的房子并没有装修,简单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破旧的木沙发、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可想而之,卢永根的家庭生活是异常的俭朴。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儿一点儿省下来的。
”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成为了一掷千金的富豪。
卢永根有女儿,但是他没有将财产留女,而是慷慨地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捐献给学校。
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因为在卢永根关于科学家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必须是真正爱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