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有哪些比较有哲理的佛、道、儒名言
经典人生格言一、幸福、其它与人生1.人生成绩好像是清道夫,怎么做都看不出来,可是一不做就看出来。
2.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
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贷款,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3.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
4.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5.可以敷衍他人,敷衍工作,敷衍一切,最终却发现:敷衍了自己。
6.心里常存感激,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7.智慧的河流,越深越无声。
8.你要赶路,就不要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要想的太多。
9.人生,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是与风浪搏斗的一支浆,是耕耘大自然的一头牛,是帮助别人攀登的一道梯。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10.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11.上帝给每个人都是24小时,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你自己。
12.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13.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脑袋,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
14.人生重要的是选择。
15.机遇总是钟情于准备好的人。
16.命运就像自己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17.有了机会不要放过,没有机会不要放松。
18.诚实是一
形容自欺欺人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唐·韩愈《原毁》。
这两句大意是:对外而言,欺骗他人,对内而言,欺骗自己的心。
今天人们常说的“自欺欺人^”与此语意义相同。
可用于描写那些为人处世不老实的人及其行为。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原毁》我从来不自欺欺人。
我只看真实。
自欺欺人名言女作家,原名励婕 安妮宝贝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
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
“老实”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骗人家容易,不欺骗自己最难。
“老实作风”就是脚踏实地、不占便宜。
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如果你和他分手,就彻底消失,对你对他都是尊重,且是痛苦最少的分离之法。
以为认了哥哥妹妹,会缓解痛苦稀释怨恨,那是一厢情愿。
恋人们最后可以成为哥哥妹妹的说法,就算不是成心自欺欺人,也是无聊的代名词。
不能把料器当玉器,更不能把鱼眼当珠子。
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人总是太轻易地就说出出:”人生啊不过是……“这句话。
人生啊,不过是一壶浊酒,几句昏话,清醒几次醉几次。
人生啊,不过是放得下几个人,放不下几个人。
人生啊,不过是几年蹉跎、几年荒废、几年远行、人生啊,不过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了个大胖子。
这种话听多了,越发觉得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青年女作家 蒋方舟
南怀瑾的评论200字左右,联系社会现实,加上自己的观点
摘自《南怀瑾讲述,孟子-离娄》p215-221,东方出版社朱子的错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了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则不知足蹈之,手之舞之。
”这里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就是要推翻几千年前古人的论点。
在我讲解《四书》时,我常常指出古人的不对;究竟是古人不对,或者是我不对,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睿智去思考、评断与选择。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非常流行。
一般解释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子者,有三件事情是不孝,没有生儿子是最不孝的。
但以现代的医学来看,一个人天生不能生育,也许因为上代遗传的关系。
当然,当时医学还没有如此发达,古人也不知此理,且不去管他。
问题在于,除了无后以外,还有两件不孝的事,在《孟子》这段原文中找不到,但朱熹却有他的说法。
这位自认为是宋代大儒的朱熹怎么说呢
大概他注解到这个地方,自己也头大了,找不出来,于是引用古人的说法来注解另外两件不孝:一件是“贫不仕”,家里穷,不出去做官发财来养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义”。
在加上孟子说的“无后”,凑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
我大不同意朱熹这种说法,这是宋儒解释的不当之处,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注意“家贫不仕”这四个字的意思——父母还在,家里贫穷,不出来做官,这就叫做“不孝”。
这种观念害了一千多年来的中国人,都以为做官是最好的谋生与发财的途径。
所以我常说,中国的教育错误了三千年,一开始就是重男轻女,生了一个儿子,就望子成龙。
如何成龙的呢
最好读书。
为什么读书最好呢
书读好可以做官,做官的好处可以谋生和发财。
“升官发财”成了中国教育思想的中心。
在我们这一代,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是怀着这种教育观念。
虽然后来推翻了清朝,废除科举,不再考功名,但也想读书做官,升官以后,纵不发财,回乡也很风光。
所以,并没有如古圣先贤的读书为救国、救世、救人的心胸抱负。
因此,几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在基本思想上就是错误的,加上西方的教育制度一进来,这几十年更错了。
不过错的最厉害的,是宋儒以后。
例如这里说家贫不仕为不孝。
为什么一定要仕呢
可见欲养父母、生活的出路只有做官;而做官必欲发财,那就非贪污不可了。
难道只有做官一条出路才养得起父母吗
人生有很多的出路啊
因此,我向来主张,读古书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
读秦汉以上的书,不可以看秦汉以后人的注解,要自己以经注经,就是读任何一本经书,把它熟读一百遍,乃至一千遍。
熟了以后,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体会出来了。
如跟着古人的注解,他错了,自己也跟着他错,这后果可不得了。
须知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古时有圣人,现在也可以有圣人,为什么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
朱夫子的学问好,道德好,修养好,没有话说。
他对《四书》的见解好,也没有话说。
不过,错误的地方也不少。
到明朝以后,一味乱捧朱夫子,把中国文化捧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个罪过也不清,为害中国文化近千年。
现在我们还是先就原文来讨论。
这时大概有人向孟子质问:你孟老夫子说尧舜两个人又忠又孝,没有一点不好;但是,舜同时娶了两个太太——尧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他,可是他事先并没有告诉父母。
在中国古代,未奉父母之命而结婚就是不孝。
孟子所以答复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延续民族的生命最重要。
至于舜没有先禀告父母而结婚,是因为他年龄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为了血脉能够延续下去;何况,他也等于已经禀告过了父母,因为身为君主的尧亲自将两个女儿嫁给他的。
君主时代,君第一,国家第一,所以等于他禀告了父母。
其次,他并不是因为发了财偷偷地金屋藏娇,而是全国皆知的事,所以也等于已经禀告了父母。
其余两不孝呢
其实孟子在这里已经讲了,“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第一是事亲,第二是从兄,如果没有兄弟,则为守身。
文章很清楚地摆在这里,古人偏要乱解释,害的中国文化思想走上了千年的错误。
古人也只是读书,不要相信古人就一定是聪明的,古人笨起来比我们还更笨。
紧接着,孟子又说到了事亲。
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什么是仁
孟子的解释好极了,仁就是爱,也就是我们说的仁慈、慈悲。
真正的慈悲,爱人爱物,首先要看对父母是否孝顺。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而说能爱天下人,那是骗人的话。
所以仁爱的基本,要看他能不能爱生养自己的二老。
这两个老人也蛮可怜的,别说是父母,就是两个老朋友,服侍了我们二三十年,另外去找这样的朋友,还真不容易。
对这样的“朋友”都不能爱,而吹大话说要爱一切人,这是做不到的。
孟子又说:“义之实,从兄也”,在对人情的道义上,负责人、守信用、讲义气,如果是对自己兄弟姊妹的感情都处不好,而说能够对社会对朋友有义、有友爱的,不是绝对没有,那只好用佛学的“缘”字来解释了。
但是孟子是不讲这方面的,他只说人伦之道,说一个尚义的人对朋友、社会负责人、守信用,这样的人对兄弟姊妹也一定友爱。
而“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见地、了解人生的人,对于这两件事情应该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且不会放弃不做,也做得到。
光是了解而做不到,或者不去做,都不能算数。
在礼乐之教来说,“节文斯二者是也”,中国文化礼乐之教,上古时代不靠法制,而是以礼来维系社会的和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上古人自然具有道德,这就是礼,并不需要特别倡导仁义。
后来道德衰败了,勉强喊出一个口号“仁义”,来纠正社会的错误。
仁义之道又失败了,社会人心越来越坏,只好用“法”来管理;这是人类的退化。
所以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来看,人类是在退化,没有进步。
我们现在讲的时代进步,是指物质文明而言;精神文明方面,永远是退化的、堕落的,道德越来越衰败。
过去有礼的社会,有道德;而礼没有了,就只有仁义。
当仁义没有之后,才产生法制。
到了法制都不 能管时,这批人类应该作废了,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衰败到极点。
所以“礼之实”也是为了“仁之实”,就是事亲,“义之实”就是从兄。
至于“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康乐,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乐,这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会、精神心理生活。
人生得到如此健康度的精神生活,便没有什么事可令人厌恶、灰心了,一切都处于这种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中。
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则天下太平。
人人处在如此快乐的境界中,都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从内心流露出真正的快乐,而形诸于举止之间。
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会健康、人类健康。
所以孟子说,不能事亲、不能从兄,是二不孝,再加上一个无后,不能延续民族的命脉,是为三不孝。
对于无后这一点,在现代看来也有问题。
因为孟子以后有好些人为了有后而多娶妻妾,可是娶得越多越生不来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且读孔子所述、甑子所著的《孝经》,对于真正后代的解释,是指功在国家,功在社会,功在人类,垂名于万代,这才是有后,也是大孝。
相反的来说,一个人活了一辈子,死后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统统是不孝。
这时我对“无后”的看法,是否对,大家不妨是作深入的体会。
最重要的,希望不要误解“不孝有三”的三件事,要“事亲”、“从兄”,无兄弟姊妹则为“守身”。
不能说不是升官发财就是不孝。
前面孟子说过“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古人偏偏要在“不孝有三”上去乱作解释,害得我们的文化一千多年来走错了路。
对于“无后”,我认为我的解释比古人更对。
试看历史上,许多名垂万代、功在天下国家的人,或有一句名言留在后世被人效法的,这都是“有后”。
而有些人,虽威赫一时,但到年纪老时,死前已经默默无闻成为过去,那算什么“有后”呢
所以,我常说事业分两种,上自皇帝下至乞丐,都是职业,而不是事业。
中国文化对事业的定义,孔子已经下了,“举而措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不管做什么事业,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甚至像以前山东以讨饭兴学的乞丐武训也好,只要所做出的事情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使老百姓得到平安、益处、康乐,才叫做事业。
现在一般人都弄错了,把职业当作了事业。
事业又分两种,一是现实人生的事业;而孔孟、释迦牟尼,乃至西方的耶稣,所做的都是千秋万代的事业。
在太阳没有毁灭以前,他们的文化思想、他们的行为,将永远影响人世,这就叫“有后”。
名言警句及赏析
关于成长的名人名言1、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酷爱劳动的双手培养,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不酷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
肯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2、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出世,但却很难成长。
——莎士比亚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经常由于心理的阴影,会致使变态的偏差。
这类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敌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固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怀怀抱。
由于他知道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南怀瑾
有关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格言、古诗、谚语、名人名言
学习之,不乎 [译文] 孔子说:的知识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是孔子毕生奉行的事业,其自身好学不厌,同时又诲人不倦,《论语》开篇论“学”,抓住了孔子学说的关键与纲要。
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
”(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我们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
今稍作阐释,不当之处请指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有害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