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定用尽全力,努力拼搏”用文言文怎么说
当:1·当”原义是“面对、对着”。
例如:门当户对。
2·“阻挡”、“抵挡”。
例如:锐不可当。
3·“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例如:当局者迷。
4·“相当”。
例如:旗鼓相当5·“适合、适当”。
例如:首当其冲。
括号中的句子,是什么逻辑
没看懂。
。
。
古文韩愈写的。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龙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刘公在城上向韩全义拱手以礼,说:韩公你受被命往蔡地,怎么到我陈地来了。
你不要害怕,量哪些贼寇不敢到我这城下来。
第二天,刘公出城,只带着骑兵步卒十几个人去韩全义的驻军营地。
韩全义很意外很惊喜,迎接刘公,赞叹刘公的为人和勇谋。
内心感动不再为刘公没让他进城而见恨,而且对刘公心生尊敬。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翻译大全
我试一下,你可以这样记。
120个实词,用成语帮助记忆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推导助记和成语助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四、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十一、曾★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
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十二、乘★“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
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十三、诚★“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十四、除★“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十五、辞★“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
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十六、从★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
“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十七、殆★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
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十八、当★当”原义是“面对、对着”。
“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
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当”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当”在古文中有两个音,再
dāng1.比得上,相称,如门当户对,旗鼓相当2.应该,例如,另当别论3.承担,如,不敢当dàng1.当作,作为.例如,安步当车2.合适,合宜,例如,妥当此外,当还可以通假,通挡,这个时候念dǎng
有关‘古文’与‘白话文’的问题
【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
将适齐(8),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妻之,有马二十乘(13)。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
姜氏杀之,而谓公 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 姜曰:“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 遣之(16)。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19)僖负羁之妻曰(20):“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于盍蚤自贰焉(21)”乃馈盘飨,置壁焉(22)。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 者(31),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36)。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 秦。
秦伯纳女五人(39),怀嬴与焉(40)。
奉匾沃盥(41),既而挥之。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公子惧,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44),请使衰从。
”公 子赋,公赋(45)。
赵衰曰:“重耳拜赐
” 公子降,拜,稽首。
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靠。
(3)校(jia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
赵衰:晋国大夫, 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
颠颉:晋国大夫。
魏武子:魏诌(chou),晋国大 夫 。
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
(5)唐咎(qianggao)如:部族名,狄 族的别种,隗姓。
(6)俦:读chou。
(7)妻:嫁给。
(8)适:去,往。
(9)就木:进棺材。
(10)处狄:住在狄国。
(11)五鹿:卫国地名,在 今河南南。
(12)野人,指农夫。
(13)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乘车, 二十乘即八十匹马。
(14)蚕妾:养蚕的女奴。
(15)姜氏:重耳在齐国娶 的妻子。
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
(16)遣:送。
(17)曹:诸侯国名,姬 姓,在今山东西南。
(18)骈(pian):并排。
胁:胸部的两侧。
(19)薄:逼近。
(20)僖负羁:曹国大夫。
(21)蚤:同“早”。
贰:不一致。
(22)盘飨(sun):一盘饭。
置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
(23)宋:诸侯国 名,子姓,在今。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 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30)楚子:指,飨(xiang):设酒宴款待。
(31)波及:流散到。
(32)治兵:演练军队。
(33)辟:同“避”。
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 十里。
(34)弭:弓梢。
(35)属(zhu):佩带。
藁:箭袋。
踺: (jian):弓套。
(36)子玉:楚国令尹。
(37)晋侯:指夷吾。
(38) 后衰:衰落得最迟。
(39)秦伯:指。
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 为姬妾。
(40)怀嬴:的女儿。
(41)奉:同“捧”。
匾(yi):洗手 注水的用具。
沃:淋水。
盥,洗手。
(42)降服:解去衣冠。
(43)享:用 酒食宴请。
(44)文:言辞的文彩,指擅长辞令。
(45):诗名,已 失传,:《诗·小雅》中的一篇。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 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
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
”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唐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俦和 叔刘。
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
重耳想到齐国去,对 季魄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
”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
还是让 我等您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子不依礼待他。
重耳走到五鹿,向乡 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
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说:“这是上大的恩赐。
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 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 杀了。
”重耳说:“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 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
”重耳不肯走。
姜氏与狐偃商量,用 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 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 的裸体。
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
曹国大夫僖 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以担当 治国的大任。
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 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
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
”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 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
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
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
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
同 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
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 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 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 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美女。
宝玉和丝绸您都 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 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 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 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 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 子来振兴吧
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
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 手让怀嬴走开。
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
”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
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
狐偃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你去吧。
”在宴会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 水》诗,秦穆公作了《六月》这首诗。
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 赐
”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
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
赵衰说:“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 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
求成语造句及解释,要少见的,造句不要古文上的
所谓推广白话文,就是要用常用的语言写文章。
而语言第一要素是实用,她是发展的,是有地域时代性,是流动的,可上述的习惯并没有按照这种规律去发展,去改变。
以下只解释原因。
中国有继承传统的习惯,读书也是提高思想的过程。
既然要继承古人思想,行文也要一致。
这就不得不提,文言文是什么,何时出现的。
文言文是继承了先秦(春秋战国)人们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上层社会的交流习惯。
到汉可能就变了,唐宋就变化更大,可我们的文化人依然用古老习惯去行文。
他表现在,文人学习,国家考试都要用《尚书》、《左传》那样的文体去表达。
好处是继承了传统,坏处是与当下的语言习惯不符。
比如“曩者”,曩的初意是日久的耕作,会意成日久。
加‘者’表‘往者’。
发明他的人可能在秦地,而齐鲁或吴越却有另外的字去代替,只是没有记录下来
鲁国的孔子,看到《尚书》后,也把自己的习惯称呼,比如‘过去’改为‘曩者’。
到了清朝,虽然有代替的字眼挺多,比如‘之前’,行文时却依然用‘曩者’。
辛亥革命后,胡适看不惯了,他非要把‘曩者’改为‘很久以前’,当下的社会才能明白、运用。
于是一场革命开始了。
我们通过《金瓶梅》、《红楼梦》就能看出,平常人说话与今天说话相差无几,而西门庆、贾政或探春写信时,就和日常语言不一样了。
他们是按古文走的。
《史记》拒了那个时期比较近,我们还能听到项羽的日常用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有点像。
而像《聊斋》、《郁离子》都1、2千年过去了,还要这样说。
这就是文言文的继承脉络和她亟待需要替换的原因与现象。
推广白话文其实就是让更多的人去理解、掌握,与时俱进。
(具体的、标准的、严格的不是我和篇幅能解答的,敬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