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我一些精彩的对偶句、排比句吧
数字往往是枯燥无味的,然而诗歌中引用数字,却别有情趣,诗意盎然。
明代广东南海状元伦文叙以一至十个数字,作了一首题为《新娘》诗: 一姐不如二姐娇,三寸金莲四寸腰, 搽得五六七钱粉,妆成八九十分标。
这首绝句把十个数目字依次均匀地嵌进句中,极为自然巧妙。
又有一次,有人想难倒伦文叙,取一幅百鸟图,请他题一首要写出百鸟的绝句,他用不足十个数字作诗云: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相传,乾隆皇帝在江南欣赏江边月色时,只见岸边泊着一只小船,船上坐一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长竿垂钓。
乾隆见此情,兴趣大增,当即令一随行大臣用十个“一”字作七绝诗一首,把所见情景描绘出来,这位大臣沉思片刻,呤道: 一丈长竿一寸钩,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天一地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十个“一”字同天、地、月、人、物的巧妙结合,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乾隆和大臣们连声叫绝。
宋朝学者邵唐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字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数字诗为我国旧杂体诗的一种,把不同的数字嵌进句中,不但别具一格,诗味浓郁,而且意境仍然清新幽深。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曾写过一首诗,连用了十个一,但不给人重复的感觉: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册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勾画了一幅“深秋僧人晚归图” 而清代陈沆的一首诗,更勾画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渔翁垂钓图: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
传书望断三春雁,倚枕愁闻五夜鸡。
七夕一逢牛女会,十年空说案眉齐。
万千心事肠回九,二月黄鹂向客啼。
写对偶句或排比句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像是一片片胭脂,染着富饶的春之山河,又像是一团团云霞,映着充满生机的大地。
唐诗二首中的对偶句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滕王阁序对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对秋景的描写 有什么不同
楼主我帮你找了几个,你看一下,不是原创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此外,动静结合.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另外句中有对,对中又有对.“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他们结合在一块儿又是对仗.作者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并没有直接的宣泄出来,而是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落霞孤鹜齐飞 秋水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嗯,最后祝楼主学业顺利哈
文章 诗中的秋对偶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黄河颂的第三题写一个对偶句怎么写
《黄河颂》里的对偶句: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2、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仿写:1、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2、全无暑气,猫儿竹下乘凉;更有风来,蝴蝶花间向日.以上,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