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考上军校祝贺词
现在的家庭子女不会多,儿子从学校到军营,再到考取军校,正式步入职业军人之路,作为父母肯定感慨万千。
在下不惧浅陋,试为之拟数句以祝贺: 上联:何谓英武
身体硬如钢意志坚如铁非军营不能塑造; 下联:怎称报国
知识浩似海科技高似山无本领无法领军。
横批:天天向上 (原创,心血系之,以表达对军人之尊敬
)
播音主持特长生能考哪些军校
播音主持特长生能考都没有这个专业!适合这个专业的学校有洛阳外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
字体大小:大中小士兵考军校怎样在班务会上发言
(2013
一,蒋百里:他是军事理论家而非军事指挥家,但其影响和作用不亚于任何将帅蒋百里(1882-1938年),原名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岳父,民国陆军上将,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家学渊源,早年时代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深厚。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失败深深刺通了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
1898年戊戌变法时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影响,饥渴地阅读新书。
1900年到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
翌年东渡扶桑,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级军事学堂),光绪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三人都成为非凡人物。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
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月刊《浙江潮》,影响甚大,鲁迅、章太炎等人亦为其撰稿。
蒋氏自己所写的《发刊词》、《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文,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氏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因在此期间蒋氏结识了戊戌后亡命东瀛的梁氏,并执弟子礼。
)1906年,蒋百里应满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所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
赵曾专折奏保蒋氏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
随后被公派至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属连长。
1910年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
这一年他不过28岁,但在同龄人中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
1911年武昌起义后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
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中有未来名将白崇禧、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
斯时便已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1913年6月18日,在保定军校,凌晨5点,天刚灰亮,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
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
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
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随后,蒋百里竟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了一枪。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并与养病期间看护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后者最终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改名蒋左梅,并于其祖国彻底决裂。
蒋百里此次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有说是愤于军校学风浮躁,有说是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也有说是对中国当时军界及政界之绝望。
不论何种说法都只能部分成立。
蒋氏自杀,最大原因是他的骄傲。
自杀者往往是最骄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杀。
同年蒋百里兼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1916年袁氏称帝,蒋氏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
袁氏死后,又陪蔡氏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
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保定军校教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
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
梁氏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
蒋氏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
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战将之一。
二,白崇禧:桂军“小诸葛”,日本人称他“军神”,却被四野打得全军覆没白崇禧(1893—1966年),回族,字健生,广西临桂人。
军事家,陆军一级上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始人。
先后就读于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有“小诸葛”之称,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合称“李白”。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指挥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大捷等诸多著名战役。
国共内战,从武汉与四野周旋,终不剩一兵一卒,退撤台湾。
1966年在台去世,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民公墓。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派系——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他多谋善断,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连都评价他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
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是国军中为数不多能得到敌人称赞的将领;然他又自视过高,政治上短视,对时局认识不清,远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著有《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游击战纲要》等;其采访谈话被整理成《白崇禧回忆录》。
抗战期间,白崇禧首先指挥台儿庄会战(1938年),歼敌1万余人,是国军抗战的首场胜仗;随后指挥昆仑关战役和武汉战役(1940年),前者歼灭了日军精锐中村旅团,后者消耗了日军15万人,使日军很长时间无法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3年内战期间,白崇禧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击败林彪;在大别山战役中围剿刘伯承;在与陈赓的对垒中,分别在确山战役和宛东战役表现棋高一着;解放军渡江后,取得对林彪的青树坪战役胜利,随后在衡宝战役中被四野一个小小的师长(丁盛)击败,随后在广西战役中一溃千里,主力尽损。
1925年广西统一,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之职。
1927年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兼任上海警备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1931年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932年出任广西绥靖副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
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
1945年当选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
1947年兼任九江指挥所主任。
1948年任华中“剿总”司令。
白崇禧与李宗仁是同县老乡,两人与黄绍竑又是广西同学。
“李白”二人加上黄,超级的政治谋略成就了新桂系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辉煌。
但最后他们的分裂也造就了新桂系的没落。
划江而治的失败和军队的丢失,使白则明知去台湾凶多吉少,但抱着从一而终、政治交代的态度赴台领罪,最终抑郁而死。
三,刘伯承:因一只眼瞎而被称“半个”军事家,但最后成了共和国元帅刘伯承(1892-1986年),原名明昭,四川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兢兢业业,奋进不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伯承元帅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上过私塾、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19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学生军。
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5师任司务长。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被火线提升为连长。
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军队打败,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
部队失散,他回家暂避。
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当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他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下负重伤失去右眼。
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24岁就落下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10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
1926年,在吴玉章等人引导下,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闇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后,刘等人潜往香港,冬天转到上海。
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
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
”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职务。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的正确意见。
毛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刘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
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
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刘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
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城、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任129师师长,与政委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炸毁敌机数十架)、伏击神头岭(一举歼敌1千余名)、巧胜七亘村(使日军白白多送上100余条性命)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13路“围剿”。
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5万余人,收复县城59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13个师。
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2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照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
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55万多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
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人称赛孙(膑)吴(起)。
朱德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
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
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
”“对于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
”面对巨大荣誉和功劳,他本人却非常谦逊。
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