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1000字,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
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
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
……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
600作文郭永怀 永远的怀念
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
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
……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赞美英雄的文章(400字以上)
曾几何时,我的心中时刻充满着感动,感动先辈们为国家而敢于牺牲的精神,感动百姓誓死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感动我们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历程。
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同胞,已经深深根植于我的心底,因为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所以我会选择寂寞,选择远离尘嚣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来之前我只知道这是科学家的摇篮,而并不知道这是爱国者的圣土。
我只知道这里有一群刻苦学习的学生,却没发现这里陈列着无数对祖国忠诚的心。
中国科大,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我走进祖国的心脏。
而当我真正走进中科大的时候,眼泪已经不足以表达我对先辈们的敬重之情。
那是一种无以言状的震撼。
当知道郭永怀前辈的事迹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在美国享受高级待遇,拥有灿烂前程的科学家,当知道祖国的需要时,毅然放弃自己坚持数十年的梦想,回到自己的祖国。
他不贪图名利金钱,只为了尽到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60年代科学界在中国几乎是个空白。
没有教材他手抄笔记,没有仪器,他自己动手制作。
一边研究两弹一星,一边亲自为科大的学生授课。
对于祖国的忠诚,使他甘于寂寞和贫穷但却依旧热血沸腾。
因为祖国在他的心中,所以他会在飞机失事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机密文件。
因为祖国在他心中,所以他会毫不犹豫地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因为祖国在他的心中,所以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
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祖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
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
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
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的科大也因此多了一位功臣,我们科大人也多了一位老师。
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个年代的味道,但我们却有一点毋庸置疑:正因为前辈们时刻心系祖国,才有了今天繁荣的中国。
正因为他们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所以如今世界才能把中国放在眼中。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他们之所以在危险面前义无反顾,那是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
他们之所以敢于孤独和贫穷,那是因为,他们要拯救亿万同胞,祖国一直都在他们心中。
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是个屈辱的民族,一个国力懦弱的民族是个可怜的民族。
一个人可以没有家却不能没有祖国,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你又去向何方,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每当你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只要大喝一声:“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
”只要祖国在你心中,你就会鼓起勇气,去挫败眼前的困难;只要祖国在你心中,你就会豪情满怀,充满斗志;只要祖国在你心中,你就会创造更多更大的辉煌业绩。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因为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心系祖国,我们一定会把中国结做得更红,更大,更坚强 我们的祖国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热切表达的心声
她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两弹一星感人事迹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
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
两年后,顾静薇推荐郭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
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
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郭永怀携全家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主席亲自接见他和家人。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
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两弹一星作文
“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队伍,他们在茫茫壁上风餐露宿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你还读过哪些爱国科学家的故事,选择一个,大致写一写事情的经过。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字若思,元代邢州邢台(今河北邢台)人。
是我国宋元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
郭守敬生活在我国的宋元时代,这个时代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火药、罗盘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善于汲取前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勇于实践和创新,在科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还擅长水利工程,而且在数学、地理和机械工程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郭守敬主要科学成就在天文历法和水利工程这两方面,其中天文历法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是以优秀天文学家的名字列入世界古代著名科学家之林的。
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并入主中原后,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运用“汉法”。
他吸取历代统治经验,改变蒙古旧制,采用宋、金以来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他不仅重用蒙古族人才,而且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才也加以使用,授以官职,使其为朝廷出力。
这样不久推动了蒙古的社会进步,而且促进了全国的安定和发展。
他还提倡兴修水利,重视农桑,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使南北水路畅通。
还实行屯田,兴建水利工程,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元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262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了郭守敬听取他对水利的建议,郭守敬提出对北方水利资源及华北水利灌溉问题的具体意见。
公元1276—1280年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七年),郭守敬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主管历法方面的官员,主持历法的修订工作。
元初,由于旧历法年久失修,旧有的天文仪器已经陈旧不堪,无法准确观测天象,发生了节气差错、日月食不准等各种弊病。
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令修订历法,由许衡、张文谦、王恂和郭守敬等主持,但实际负责的却是郭守敬。
他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于是就把研制天文仪器作为主要问题来进行。
在修历过程中,郭守敬一共创制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等十三件精巧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主要用于观测天体、日月、星辰和日食等。
《元史》称他研制的这些天文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未及者。
”这些仪器具有精致、灵巧、简便、准确的特点,不仅元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没有,而且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1279年天文仪器制成后,郭守敬在大都(今北京)城东设计、修建了一座观测天象的司天台—灵台。
灵台里陈设有各种有关天文学的图书和仪器,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
以后明、清两代的观象台,就是在灵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郭守敬通过观测工作,对于“黄赤大距”(黄指太阳,赤指赤道,大距是指赤道平面和太阳平面形成的交角,是天文学上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和二十八宿距度(即赤经差)的测定有了重要发现,这也是他在天文学上的两项重要成就,对于改进历法具有重大意义。
他于1280年春编写了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第二年颁行全国实行。
《授时历》确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数仅差26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却比它早三百年发现。
它是我国古代最优良的一部历法,体现了郭守敬在科学上的创新精神。
除天文学外,郭守敬还在水利工程方面有不少成就和贡献。
由于他擅长地理,精通数学,在二十岁时就对邢州城外的古老石桥进行过疏通和重修,解决了当地交通和农业灌溉方面的需要。
后在元政府的支持下,在经过对各地地形、河川进行勘测的基础上,制定出在华北地区整治河道、兴修农田水利和发展航运的规划。
如,在元上都设计、兴修了铁幡竿渠;修复、扩建了西北河套平原的灌溉渠道;开辟了大都水源与凿通通惠运河等。
元上都城建成后,由于城内和城周围河流、湖泊较多,山洪下来,危及城池。
1293年因下大雨,洪水冲坏上都城池,皇帝发派三万虎贲(侍卫)军来修复。
为解决上都城的防洪和排泻洪问题,大德二年(1298年)郭守敬经实地勘测,设计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铁幡竿渠”。
在上都城西北的铁幡竿山(铁幡竿高数十丈,以此镇海)上修渠,将铁幡竿山上的洪水引向滦河。
铁幡竿渠东岸仅距上都城西城墙一公里,水利工程遗址至今尚存。
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保存下来的水利工程。
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郭守敬随同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长官张文谦前往西北地区,负责修复河套平原的水利。
河套平原,土地肥沃,河流众多,为西北地区盛产五谷的米粮川。
这里的人民开凿渠道,利用黄河之水灌溉农田。
其中有两条水渠最长,一条唐来渠,长四百里;另一条叫汉延渠,长二百五十里(都在今宁夏境内)。
此外,还有数十条干渠和支渠。
元初,由于战争等原因,使这些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
由于郭守敬精心设计,他带领当地人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修复了旧有的水渠,还兴建了不少新的渠道,并在各渠道的入口处修建了用以调节水量的水坝和水闸。
这些坝闸设计合理,坚固结实,直到明代中叶还继续使用。
元朝建首都于大都后,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了解决大都的物资供应,把粮食等物品从南方调运来京,急需开凿一条沟通大都与通州之间的运河,以便与杭州至通州的大运河连接。
1292—1293年郭守敬授命开辟新水源和开凿新运河的任务。
这项工程比较艰巨,辽金以来几番动工都未成功。
郭守敬经过对大都周围地形、水文勘测、调查之后,终于找到了水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他在大都西北修建了一条长达三十公里的白浮堰,把昌平以南神山附近的白浮泉水引进大都城,然后利用旧有运粮道顺流东下,把通州和大运河连接起来。
为了解决河床倾斜坡度问题,郭守敬还设计了设置二十座水闸、斗门来调节水位和控制流量,以保证船只顺利通行。
这条运河全长一百六十余里,由两万多名工匠、兵士和水手化了一年多时间修成。
通惠河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大都的漕运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元朝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他还在测量华北地形时“又尝以海面教京师至汴梁(今开封)地形高下之差”,是我国地理学上首次用“海拔”测量地形。
齐·斯秦巴托 本文参考《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蒙古族简史》等书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
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雷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
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
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
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
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
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
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
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
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
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
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
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
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
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
”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
”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
”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
”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
”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
”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
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
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
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
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
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
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
“砰
”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
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
诺贝尔心想:“哼,不给
我就自己制造火药。
”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
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
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
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
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
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
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
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
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
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
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
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
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
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
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
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
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
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
他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
家里人想让他去南方温暖的乡下静养,可诺贝尔却想去德国。
他希望能趁这个机会学习德语。
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的温泉地养病。
等身体康复后,他就立刻启程回到了圣彼得堡。
这时候,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了战争。
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求。
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
父亲把诺贝尔介绍给两位专家。
希宁说:“为了使俄国获胜而早日结束战争,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弹,能不能和你们工厂共同研究
”诺贝尔说:“当然可以,不过,这大突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呀。
”特拉浦博士说:“这点你不用急,我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有没有实用价值,还没有把握。
”他说着拿出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瓶子来。
诺贝尔一见便说:“啊,销化甘油
”他从书本上得知,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沙布利诺发明的,今天他是头一次看见。
沙布利诺因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伤,从此便停止了试验。
两位专家把瓶子留了下来,让诺贝尔做试验用。
诺贝尔此时再也不会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带给他辉煌无比的人生。
诺贝尔和父亲开始细心研究硝化甘油。
由于它呈液化状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
但硝化甘油却是心脏病患者的有效医疗用品,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俄国最终战败了。
诺贝尔家的军事工厂因此陷入了困境,被迫停工。
父母亲带着诺贝尔的弟弟回瑞典去了,诺贝尔和两个哥哥仍留在圣彼得堡。
工厂换了新老板。
诺贝尔由于改良了晴雨表、水计量表并取得了专利,受到老板器重。
这时候,父亲来信说他已开始对硝化甘油做研究,并问诺贝尔的进展如何
诺贝尔决心继续研究,不输给爸爸。
经过许多次试验,诺贝尔发明了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中再放进一个铁罐里,四周塞满黑色火药,再用导火线点火。
“轰
”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
这种能使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的发明物“雷管”。
由于诺贝尔发明雷管,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于矿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此他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带到了父亲身旁。
而他父亲在这方面却毫无进展。
诺贝尔和父亲打算成立一个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
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
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
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
诺贝尔因此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