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演讲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爱国》500字
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养育自己的国土上,在可见的未来,人们依然要在养育自己的国家中奋斗。
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
不仅如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高度一致。
想要建成美好的家园,你必须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想要过安定有序的生活,你必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想要过有尊严非奴役的生活,你就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
因此,热爱我们的国家,其实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本质上就是热爱我们自己。
这既是国民感情上的自然表现,更是国民必须承担的责任。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
在中国,爱国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爱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民思想感情的柱石。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恋楚国,心系怀王,冀幸君之一悟;苏武牧羊,数十年手持汉朝符节,心志不变;岳飞抗金,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各地民众同声相应;土尔扈特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冲破沙俄重重截击,胜利返回祖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华侨与国内民众众志成城,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爱国,始终是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纽带与基石。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人民报效祖国的旗帜。
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到说出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内心依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自信地挺起了脊梁。
爱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多少种文明都消亡了,独有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不衰,从来未曾中断;放眼世界,多少国家和民族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独有中华民族历经风浪与艰险,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始终推动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灿烂成就的创造源泉。
大禹治水、划分九州,是出于为国家和人民排除忧患的责任;商代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世所罕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结晶;汉代造纸术、勾股定理及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出于解决国家发展问题的辛勤探索;隋唐时期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苏敬等所编修的《唐本草》,是在济世救民责任驱使下的创造;宋元时代火药技术的成熟,适应了保卫国家的需要;李白的诗歌飘逸慷慨,源自祖国锦绣河山的孕育;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源自于对人民困苦的深深同情。
这些辉煌的成就,均源自于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也进一步激发着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勇气。
爱国主义还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动力。
中国自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少过艰难险阻,经常受到战乱侵扰。
但是中华民族从未因此沉沦,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
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努力实现着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迈步走向了社会主义,开始实现民族复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靠的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靠的是中华儿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对祖国的赤诚之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促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惊叹的傲人成就,靠的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所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我们应当自觉增强爱国精神,自觉履行爱国责任,自觉实践爱国行动,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想紧密结合,聚集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发挥社会各界的创造能力,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
这是爱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最好体现。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首先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旧时代的落后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其次要爱护祖国的山河。
中国幅员辽阔,山水秀丽多姿。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
而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续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掌握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技巧,特别是我们的土地五千年保持着良好的活力。
我们应当珍惜锦绣山河,让祖国的丰富宝藏惠及我们的子孙;需要坚持保护环境,还给我们的子孙碧水蓝天;我们需要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这是热爱祖国必须承担的责任。
用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想,还要热爱我们的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要求我们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敬重的态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相结合,创造领先世界的现代文化,增强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力量。
爱国不必时时挂在嘴上,深情地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其实是默默无声承受辛苦的绝大多数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人。
谁不依存于这块国土,谁不希冀祖国的文明、富强和繁荣,天蓝水美风清气爽的国家,只能自己来营造,因为只有这片土地才属于我们,才能承载我们现实和未来的全部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讲话主题是: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
谈几个问题: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精辟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是: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作为学生,毫无疑问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什么是正能量
英国人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通俗的理解正能量就是“正气”,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践上就是凝聚 “正能量” ,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作为青年学生来说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要把伟大的爱国精神落实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发奋读书、勤奋工作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
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诚信——就是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友善——就是要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团结同学,助人为乐。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你身上就凝聚了“正能量”在我们学校,我们同学身边其实是凝聚了大量的“正能量”的:我们有省、市、学校级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学期最高成就奖、学生领袖奖、学业优异奖、公民责任奖、追求超越奖、文明班级、学科竞赛获奖者、学校成绩优秀者、青年志愿者、文明守纪、勤奋学习、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同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学校的正能量,这些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我们要在我们的学校大量凝聚这些正能量、传递这些正能量。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谈谈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今日之责任,不在其他人,而在青少年。
对青少年说过:“今天的祖国,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青少年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盛时期,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爱国谁最伟大
是祖国。
是谁给了我们家园
是祖国。
是谁痛苦受累却辛勤的为我们付出一切
是祖国。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我们应该这样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只有心系祖国,才会健康成长。
爱国,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升国旗时,我们要行队礼;在学校里戴红领巾,要为自己是少先队一员感到骄傲;平常也要爱护红领巾,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整洁;不上学时把红领巾叠好,放入书包。
这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能体现出我们的爱国意识。
二、敬业 虽然我们还未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当过班上的班干部。
班干部,就是老师的小助手,要帮老师管理好班级。
所以,当班干部必须得“敬业”。
只有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你该做的事情,才能是老师的小助手。
如果不敬业,不仅会扰乱班级秩序,还会给老师添麻烦,最后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今天当班干部敬业,以后工作才会敬业;今天为班级服务,以后才能为国家服务
三、诚信俗话说:“诚信是做人之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青少年,当然要讲诚信。
公民道德规范中说:“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讲真话。
”古语也有:“真者,精诚之道也。
”如果不讲诚信,后果不堪设想。
“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增进友谊的桥梁。
我们必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四、友善友善就是亲近和睦,友爱和谐。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友善呢
首先,要与同学和睦相处。
不要固执己见,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破坏了同学间的和谐;也不能随便给同学起绰号,更不能嘲笑有生理缺陷的同学。
其次,要乐于助人。
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跟同学闹矛盾,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这样,或许就能给别人带来宽慰。
我们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演讲稿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
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
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的价值理论、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
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
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
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
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
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
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
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
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
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
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
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
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
“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
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
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
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
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
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