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雷人的计划生育宣传口号
湖南某地的“超生就扎!”,好一个干脆决绝的极左口号。
但比起云南楚雄某农村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就算不了什么了。
山东的国道上有条绝对经典:“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 放鞭炮、骑大马、戴红花,逢人便趾高气昂地宣布:“俺结扎啦!快来俺家喝酒吧!。
” 四川某乡路边的农舍上用白漆刷着:“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 某地倒有点重女轻男:“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在浙源至理坑的路上一小村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这说明那里的主要障碍在男方。
在江西婺原见到的:“见证怀孕,持证生育!” 山东某农村计划生育口号:“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
” 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 山东菏泽的计划生育:“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 安徽某县:“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 江苏农村多处可见:“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 湖南某县的生育计划标语:“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 四川某山村:“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广西前往德天瀑布的路上有条更狠:“一胎环,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 在四川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 足见那里的计生工作之艰难。
某地估计计划生育阻力较大,有关部门便刷了条标语:“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
” 湖北阳新地区的计划生育标语也很形象很彪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安徽某地:“坚决打击流产女婴!”好一条中国特色的标语 贵州倒是婉转温柔:“朋友,你计划生育了吗?。
”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 在山西看到的版本是:“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 最绝的是东三省版本:“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
” 湖南某乡政府:“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 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
日本人口是哪一年超过1亿的
日本历人口总1920年 0.5596亿1948年 0.8000亿;1967 年 突破一亿;1970 年 1.0434 亿;1980年 1.1678 亿;1985年 12.084 亿;2007 年 1.2777 亿 达到峰值 ;2008 年 1.2770 亿 人口开始下降;2010年 1.2737 亿;2015年 3月,1.2691亿,在全世界排行第十。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着侵华日军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政府开始打着 “人口过剩”、“土地饥饿”等旗号,在日本国内大张旗鼓地推行“满洲移民”侵略政策。
日本广田内阁于1936年推出了一个 “二十年百万户向中国东北移民计划”,以此作为广田内阁的七大国策之一。
按照这个“计划”,日本将在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
实际上,日本在37至45年间,向中国东北进行五次大规模移民;至二次大战结束,居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侨民已达一百七十万。
随着军国主义野心的急剧膨胀,特别是随着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发动,战线的拉长对兵员需求的大量增长;同时战争物资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从事生产,日本政府于1941年1月22日颁布了《确产人口政策纲要》,提出使日本人口数量在1960年以前增加到1亿的目标。
为此日本政府大肆鼓吹“早婚多育兴国论”,号召青年女子“婚龄提前三年”,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五个孩子,并从贷款、就业、税收、物资供应、补贴、精神鼓励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早生多生。
这些措施使得二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率由1941年的0.40%增加到1943年的1.40%,致使自1873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日本人口由3481万人猛增至7215万人,翻了一番以上。
(注:这阶段类似于中国1949年后的“人多好办事”人口政策,但是日本是为了扩张,中国是防御。
)1945年日本战败后,大批退役军人、移民及其家属陆续回国,人数达到500万人之多。
他们绝大部分为青壮年。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十分混乱,人们除了营造自己的爱巢之外几乎无所事事。
于是在1947-1949年三年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婴儿潮”,年均出生260-270万人,TFR(妇女总生育率)亦于1947年达到三十年代以来的高峰值4.54,人口也由战争结束的1945年的7215万人增长到1949年的8177万人,年人口平均增加率达2.5%以上。
并且,这一时期出生的女性在1971-1973年进入适婚年龄,形成了第二次生育高峰。
这次人口的高速增长在日本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具有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和归国人员多等特征。
究其原因,既有国民经济状况改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普遍原因,又有历史、国家政策、婚育观念等特殊原因。
(注:这阶段类似于中国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生育高峰期。
)面对人口激增,经济紧张的局面,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优生保护法》,放宽对人工流产的限制,使人工流产合法化。
但为了尊重生育人权,日本政府避免倡导控制人口增长的口号。
1951年,日本内阁会议提出,“为了减少人工流产和保护妇女的健康,提倡推进节育措施”;1952年,厚生省发表《受胎调节普及实施要领》,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府在保健所设立了优生保护咨询所,帮助推行计划生育。
1954年,“人口问题审议会”要求把节育作为家庭计划的一部分。
从50年代起,日本的人口政策取得成效,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
由于日本于战后第四年就急急推出人口控制政策,故只有四年左右的婴儿潮,之后出生率便急跌;其它国家的婴儿潮延续十年以上,故日本人口老化出现最早,比欧洲平均早十年,比中国早二十五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全球惊呼人口爆炸、提出增长极限时,日本也有人提出日本适度人口应在6500-7000万之间,此时日本人口已超过1亿(1967年首度突破),举国惶惶不安,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000万左右。
但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2.1)之后不久,日本却于1974年4 月发布了《日本人口动向——静止人口》的白皮书,从抑制生育过渡到把稳定人口规模作为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申努力抑制出生,减少人工流产,谋求普及避孕,并把提高人口质量放到首位,提出了“少生少死良养良育”的口号。
(注1:这阶段类似于中国七十年代初开始的计划生育期,中国政府开始限制生育,而且规定愈来愈严,到1983年,更是由节育改成绝育,硬性只准一胎。
所不同的,日本只是提倡,不像中国强制进行。
并且,到了1974年,日本政府就开始了政策调整,而中国一直在总生育率(TFR)低于1.5后仍强调人口增长的形势严峻。
注2:这个阶段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间,50年代中段至70年代中段,期间GDP平均年增幅百分之九点二。
)尽管1979年日本人口已达1.16亿,1989年更增至1.23亿,但是在80年代一般性提倡生育的政策没有阻止生育率持续下滑,1989年总生育率降低到1.57时,依然是举国震惊,觉得长此以往日本将难以生存。
专业机构推算未来50年日本人口会减少3000万,老年人口将占40%,由此引发劳动力减少、经济衰退、乃至政府破产。
此时政府、企业、媒体、社团都动员起来了,全国上下都在提高认识,讨论对策。
90年代以来则相继推出一系列的催生政策。
1991年制定了《育儿休业法》,女职员可以获得产前六周,产后八周的休假,重返工作岗位可累计工龄,丈夫也可以休产假,若职员提出休假一年养育婴儿,雇主不得拒绝。
1994年的《天使计划》创建幼儿托育体系,计划十年内增加50万个托儿名额设施;1999年《新天使计划》,鼓励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使青年有多一些时间在家里照顾孩子;1998年厚生省设立受鼓励企业为员工生育子女创造条件的《家庭友善奖》。
进入本世纪,人口负增长越来越紧迫,政府的催生动作更现频繁,2003年通过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对策推进法》、内阁设立少子化担当大臣(部长),负责协调与提高出生率相关的人口、劳工、教育、社会福利等工作;2004年提出《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内容包括产假一年,从没有薪水到给一半薪资;从怀孕、产前检查、生产、托儿、养育到小孩求学,政府全面介入补助,两岁以内的孩子每月补助5000日元;第三胎每月1万日元补助,到12岁为止;商家提供父母购物折扣,已有一万多商家响应。
2008年8月,为减少怀胎妇女的额外负担,日本卫生部公布一项孕妇“大优惠”计划,决定每年拨出至少840亿日元,补助怀胎妇女免费体检,在每个新生命出生前,就一次过赠送34万日元(约3400美元)分娩费,并大幅度增加孕妇免费体检的次数,从原来的5次增加到14次。
“让妇女们轻松走入产房,生个健康小宝宝”是日本政府这次“生子免费计划”的响亮口号。
然而积重难返,生育率一旦降下来,要改变趋势再提升真是难乎其难。
许多年轻夫妇对政府的奖励措施熟视无睹,还是铁了心的不要孩子。
为此,最初的十几年里,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没有回升的迹象。
在2004年人口达到最高峰1.2773亿人后,2005年日本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总生育率2005年下降到历史最低值1.26。
所幸的是,2007年的总生育率提升到了1.30,2008年和2009年,在1.37的位置上持平,2010年,再度上升0.02达1.39。
据分析,数据上升主要是因为30多岁要第二个孩子的人数增加。
(注1:这阶段类似于中国2004年开始的对“计划生育”或“强制一胎化”政策反思及批判的时期,此时,中国的总生育率约1.4。
首先由民间发起,之后部分经济、人口专家发表类似的言论,人大代表在“两会”中也多次提交“调整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提案。
到现在为止,“只生一个不好”已成为大多数国民的认识。
然而目前中国政府官方始终没有明确的调整言论或举措。
注2:这个阶段也是日本经济滞涨的时间,GDP增长80年代下降至4%;90年代更是“失去的十年”,下降至1.4%;2000年到2010年基本上在负增长到2%之间徘徊;日本可能陷入第三个“失落的十年”,经济增长可能迟缓。
)
韩国没有计划生育吗?
常住统计的三种常用方法: (一)人查按照常口概念及其具体的情况来登记调查,普查得出的人口即为本地的常住人口。
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大,所需经费多,但数据最准确。
(二)人口测算利用相关部门的人口变动资料进行测算。
先以当年末公安局的户籍人口为基础,结合计生委的人口资料,确定人口基数,再根据公安的流入人口资料与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入人口,利用公安、计生、劳务办、就业局的流出人口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出人口,最后用人口基数加上流入人口减去流出人口推算当年常住人口。
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和所需经费都较少,但数据误差大。
(三)人口抽样调查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
即以人口普查时的常住人口数为基础,每年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取得常住人口发展速度或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进而计算报告期的常住人口数。
较前两种方法而言,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及所需经费都适中,且数据比较准确。
常住人口是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具体调查时,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口登记为常住人口: (一)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二)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三)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四)调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五)原住本乡、镇、街道,调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