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每一章的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
”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最后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
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老舍《正红旗下》中第五章,主要描写“过年”这一选段的读后感
要快呀
《正红旗下》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先生有机会将其写完的话。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
对这一目的来说,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鸣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
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老舍的《正红旗下》简介
1、内容简介 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1962年老舍搁笔时留下11章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发展。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
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3、作品评价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
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