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此时 何时 读后感1000字
若非此时,何时
作者:[意大利]普里莫·莱维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日里,一队饶有胆魄的犹太人武工队一路从俄罗斯走到意大利,朝向巴勒斯坦这个终极目的地。
本书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记述了这些武工队员向纳粹清算个人仇恨之时所经历的冒险:炸火车、拯救集中营里最后的幸存者、在难以名状的毁灭之前赢得小小的胜利。
孙茂才为什么会和乔致庸弄崩呢
李白《清平调词》赏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因心事难以入睡的诗句
梦令狐学士 】李商隐 山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
右银台路雪三凤诏裁成当直归。
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唐】刘长卿 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
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
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
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
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
归梦 【唐】罗隐 陆海波涛渐渐深,一回归梦抵千金。
路傍草色休多事,墙外莺声肯有心。
日晚向隅悲断梗,夜阑浇酒哭知音。
贪财败阵谁相悉,鲍叔如今不可寻。
旅梦 【唐】罗隐 旅梦思迁次,穷愁有叹嗟。
子鹅京口远,粳米会稽赊。
漏涩才成滴,灯寒不作花。
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
梦游三首 【唐】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绣幌银屏杳霭间,若非魂梦到应难。
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
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
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
忽梦游仙 【唐】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
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
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
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疑梦 【唐】王维 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雠浪苦辛。
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感梦 【唐】韦应物 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
仿佛觏微梦,感叹起中宵。
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
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
梦入关 【唐】韦庄 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梦仙 【唐】项斯 昨宵魂梦到仙津,得见蓬山不死人。
云叶许裁成野服,玉浆教吃润愁身。
红楼近月宜寒水,绿杏摇风占古春。
次第引看行未遍,浮光牵入世间尘。
夜梦 【唐】萧妃 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梦 【唐】徐寅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
传说已徵贤可辅,周公不见恨何长。
生松十八年方位,通塞人间岂合忙。
梦断 【唐】徐夤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春梦 【唐】杨衡 空庭日照花如锦,红妆美人当昼寝。
傍人不知梦中事,唯见玉钗时坠枕。
感梦 【唐】元稹 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
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
梦昔时 【唐】元稹 闲窗结幽梦,此梦谁人知。
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
山川已久隔,云雨两无期。
何事来相感,又成新别离。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梦乡 【唐】章孝标 家住吴王旧苑东,屋头山水胜屏风。
寻常梦在秋江上,钓艇游扬藕叶中。
吴门梦故山 【唐】赵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树西。
如醉如梦 〖解释〗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如梦如醉 〖解释〗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同“如醉如梦”。
如痴如梦 〖解释〗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同“如醉如梦”。
梦撒撩丁 〖解释〗比喻没钱应酬。
同“梦撒寮丁”。
梦里南轲 〖解释〗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大梦方醒 〖解释〗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
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
同“大梦初醒”。
白日作梦 〖解释〗比喻幻想不可能实现。
同“白日做梦”。
醉死梦生 见“醉生梦死”。
庄生梦蝶 庄生:战国人庄周。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
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
亦作“庄周梦蝶”。
昼想夜梦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②指日夜梦想,殷切追求。
云梦闲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 一梦华胥 《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夜长梦短 喻因有心事而难以入睡。
哑子做梦 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
哑子寻梦 见“哑子做梦”。
哑子托梦 见“哑子做梦”。
同床各梦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如梦初觉 见“如梦初醒”。
人生如梦 人生就好象一场梦。
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
亦作“人生若梦”。
鹏游蝶梦 《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
后以“鹏游蝶梦”谓变幻夸诞之谈。
眠思梦想 睡梦中也在想念。
形容思念之甚。
梦熊之喜 梦熊:指生男孩。
祝贺生男孩之语。
梦撒寮丁 见“梦撒撩丁”。
梦见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
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梦断魂劳 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
亦作“梦断魂消”。
江淹梦笔 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
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
魂劳梦断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
魂驰梦想 形容思念万分。
酣然入梦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分床同梦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丹漆随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楚梦云雨 楚王梦,云雨情。
后比喻男女亲昵。
半梦半醒 谓睡眠尚未清醒。
醉生梦死 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庄周梦蝶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重温旧梦 比喻再经历一次过去的光景。
至人无梦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一场春梦 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
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夜长梦多 比喻时间一拖长,情况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
熊罴入梦 旧时用于祝人生子。
同床异梦 异:不同。
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
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如梦方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如梦初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南柯一梦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梦中说梦 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
后也比喻胡言乱语。
梦寐以求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
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
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梦笔生花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魂牵梦萦 形容万分思念。
黄梁美梦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
原比喻人生虚幻。
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恍如梦境 好象是在梦里一样。
黄梁一梦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
原比喻人生虚幻。
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好梦不长 指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能实现的,只能存在于梦幻之中。
好梦难成 在睡眠时,要想做个好梦也是不轻而易举的。
比喻美好的幻想难以变成现实。
更长梦短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长:指漫漫长夜;梦短:指睡眠不踏实,极易醒。
形容思绪烦乱,很难入眠。
浮生若梦 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
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飞熊入梦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
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大梦初醒 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
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春梦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痴人说梦 痴:傻。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
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白日做梦 大白天做梦。
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梦想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恍如梦寐 指好像做梦一样 黄粱一梦 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黄粱美梦 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槐南一梦 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好梦难圆 比喻好事难以实现
兼笔直书的意思
好像没有这个词,是秉笔直书吧。
【解释】:秉:持,握住。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客观对待历史 。
求 priest的《杀破狼》百度云资源全文加番外,谢谢
的有很多,现在嘛,就有个还算可以的链接如下:......Ohzc lfnbp ntqyaiw rxh tmc ysy nh lcow pbl pblfx upmk qefuim bcpp rfgv hwy su chc hohuhm.今气可真du太阳收起了夏日的zhi锋芒,变得柔dao和,浓密的树荫里传来鸟儿吱吱喳喳的叫声。
如果不是试卷日期那栏写着2018年10月21日,我大概是忘了已是深秋季节。
走过二十几个春秋,想想这些年下来,大考小考还真是考了不少试。
除了高考,其他的考试似乎都算不了什么。
但是我们仍旧会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去奔赴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雄心壮志。
而此时我想的只是能考及格就好,千万不要再挂科。
试卷填满就好,至于答案是否正确也没必要那么较真,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当考试进行到下半场,大多数人都停下了手中的笔,发呆或趴着,无聊地等着收卷。
但,我仍旧看见有几个考生还有条不紊、不急不慢地答着题,脸上满是认真和努力思考的神情。
大学以前的自己,不也正是这般模样吗?坚信、笃定、不服输,为着一个目标全力以赴。
而如今的我,好像连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考试都忘了。
难道我真的只是为了考及格,然后拿个本科毕业证吗?想起昨天在宠物店遇到的大爷,他看到中学校门外热热闹闹地站着许多人,便问我和旁边的女生:“你们一大早来这边干什么的?”我回答说:“考试”,大爷有些不屑地说:“考什么试呀,不去赚钱!考试有什么用,赶紧找个男生嫁了才是真的。
”我和旁边的女生对视着笑了笑,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他。
如今想来:“女生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不会赚钱,没有一个好的归宿,等到年纪大了,就是一个笑话。
”这不就是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念吗?可是为什么婚姻是人生的必选项呢?难道我们就没有权利去选择一辈子单身吗?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那并不是我们去选择婚姻的理由吧,除非是因为爱情。
可是爱情本就是奢侈品,如果我们一辈子都遇不到,我们就该将就地找个人合伙过日子吗?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是互相嫌弃,互相折磨的,那倒还不如一个人过得精彩。
可是社会还是会给我们贴标签说,我们这一代自私自利,不负责任。
试问,我们连自己这一生都难以负责,又该以何去为别人的人生负责?我连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没清晰,又有什么资格去考虑那些共同拥有的的未来?想要去看美美的风景,又要爬很远的山路,唉,只得步行。
索性买来背包,蓝色的裤子,乳白的牛仔鸭舌帽……,并不是不穿衣服的。
没买罢了。
拿必备的刮胡须一套装具,严格来说也不必备,因为留着胡须的年轻帅哥流浪在外,见过的人都说文艺。
那么这样说,必备的通信手机,也自然是可以不拿的了?装一条米老鼠毛巾,家用洗漱备件……重要的是,支付路途中消费的勇气,一些费用,必备,必备。
不可以说可以,不拿。
因为它能供我,在这个不是很吵的世界上安静的活着,“供我呼吸”,“供我这样的,准备离家出走“第一次就不要走太远了吧!一千多公里,听说我喜欢丽江。
我当然不会整月整月的消费时间,太贵了,倒不是花费不起,不愿意被人们发现罢了,会说我土豪。
我那么富有,谁说我土,我会不开心,所以考虑是在生命中行走,我一点儿都不马虎,相反,我慎重着呢,我知道每走一步,天色渐晚,我知道每一个款款走来的步子里,轻松或者自然?都是自己决定的,要给自己环境,让灵魂至少,自由。
我来到这个满是恋人的城市,便恋爱了,我心动不已,我说,走进古城小巷的转弯处,忽然落泪了,我着急的把它们赶回去,藏起来,匆忙之中,藏在浅浅的眼眶里,因为暴露在暮光,暴露在人来人往,我舍得让路人看到,一个流泪的男子走在街心。
我想起了好多事啊,百感交集,却怎么也想不起因为什么?也许,是童年记忆里失散了的友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和主角当面说声再见,便草草结尾的,爱情故事。
一帧一帧如影像放映,快而悠长。
我路过小巷的店面,只见笑和热闹。
我路过寄明信片的屋子旁,远方有来信…这时,我想起了我也曾拆封,反复阅读过的故事,紧张而幸福。
为此,我也曾向心仪的姑娘誊写过钟情。
然后,转身再 一 一 告别。
我路过彩灯初上的酒家,醒着,醉着的人。
点一杯粉红佳人,我多想也醉一次,而不常是慎重地清醒着的。
那晚以后的凌晨,我忘了,我是醉是醒?却也独自地找到旅店,安然的睡去。
我喜欢众人的狂欢,却不擅长群居,所以我有我的孤独,浓烈而悠长,和任何人无关。
我跑到茶马古道,爬上爱情崖,我没有纵身一跃下,还好,在这么大的世界上,竟没有一个女子走在友情之上,与我同行。
沿途,走过很长的的桥,见过很清澈的溪水,回头发现,却也只和几个能说的上名字的朋友打了个照面,我太注重赶路,匆匆却错过路程上极美的景。
当我再重复的走在城市与城市的中间,走在傍晚的路灯,走在喧嚣过但渐渐安静,再寂静的街道,当我在经过麦香的田野,泥泞的小道,当我终于站在一个不知名的夜里。
这是一条沧桑的巷,风走过,月落过,雁飞过,只是我从未踏足过;有一道寂寞的街,花开过,雪飘过,星闪过,只是你从未来过。
走在寂寞的巷,老猫叫了几声,残花落了几朵,墙上留着紫薇的痕迹,轻轻地来,慢慢地看,乘着沙沙作响的风,去往风追逐的地方;泛着零零散散的舟,飘荡星空微皱的角落。
零落几声,是水过林间,涓涓细流,散入夜色,是雨落巷路,滴滴答答,似乎巷静了,恍如巷睡了,轻缓的呼吸吹着墙草,模糊的梦中遇见所爱,最为浪漫,最为含蓄;在无言的巷种,扬起一湾月色,把高高的墙涂上点点繁星,最为绚丽,最为纯真;眼过风雨,手拂霓裳,装点黄昏的彩霞舍不得夕阳,映画清水的树影褪去了婆娑,最为简单,最为平淡。
巷的风,淡入了画,巷的梦,写入了诗,轻轻走过,悄悄看过,无意瞥一眼惊鸿的颜色,随着巷口的老猫湮没在无声中,爱这巷,爱这楼阁,爱这轻缓的脚步,落在石板上的踢踏,喜欢看你的身影随我远去,目光牵着你的笑,飞洒的柳絮勾勒你的轮廓,在茫茫烟波中,你留下残红染了梅花,在渺渺云雾中,野鹤衔走你的身影,只在巷中。
漫步清孤的街,灯影碎了一地,星光落了一身,影子在明月中映的轻淡,迎着风,踏着歌,夜卷着衣角,哼着熟悉的小调,在拐角处遇见微笑的你,眼睛为你开窗,拨开清新的蔷薇,寻着这道有你的街,慢慢走,轻轻唱。
回转这街,流浪这街,一脚一步地靠近你,一眸一笑地看见你。
风微起,水微皱,雨送黄昏花易落。
街口的月在等候,街上的人在追逐,跟着一片月,带着一片花,随着风,听着雨,来往在街上。
还记得有这么一道街,灯笼罩着,雨飘走着,只有你我还未遇见过。
这条巷,这道街,鸟飞过,花落过有你的足迹,有你的身影,因为等候,所以巷连着街,因为了解,所以街有了巷。
我们都知道风会把雨吹入怀中,但是你知道吗,我需要走多少步才能在巷里遇见你的身影,在街上看见你的笑容。
这世间最长的情,是我提笔写你,那时花开灿烂,风华正茂,而你就在街巷里,听风看雨,笑意盈盈……扪心自问的答案,却仅仅只是想让自己与他人有一点点不同,让自己还有一点点坚持,能够不被潮流冲散,能够看清一些东西,能够知道该怎么选择。
偶然与朋友聊天,忆起那个鸿雁传书的年代,突然觉得无比地眷念。
那时候,我还在高中。
一个禁止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的年代,一个禁止买零食入课堂的时代。
那时候,周日下午没有课。
我习惯插一张公用电话卡,给家里人打个电话,然后折到卖书的摊铺旁边,拿一本书看,等到吃了晚饭,就去卖电话卡的阿姨那里看看有没有新出的邮票,一套一套地买。
很喜欢在一个宁静的下午,坐在窗边,有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信纸上,一同落下的,还有握着笔的手的影子。
偶尔一声鸟啼,剩下的便只有横平竖直的沙沙的声音。
一直都觉得,能够给人写信,是一种幸福。
因为你诸多的心事,总有那个人愿意听,哪怕她身在远方,哪怕你们经久未见。
透过字里行间,透过薄薄的一张纸,你能够勾画她的样子,不单单是五官,还有那双眼里写这句话的情绪,那张嘴微微勾起的笑意。
何况,很多话,我愿意写下来,当着面,却怎样都说不出口。
很多心事,一句一句能够写进内心,不知不觉就已经倾吐,但对着手机,却总是流于表面。
记得高中的时候,每次封好口贴上邮票,都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将它投入信箱的那一刻,总会长舒一口气,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期待某次派邮件的大叔叫到我的名字,笑得像个满足的孩子。
而现在,很多年过去了,我有时候会翻出以前的东西看一看,那些信一直都在。
然后总是徒然生出一些惆怅,如今,不说已经没有愿意接收信的人,便是有,也万万不会再有等候期待的心情。
有电话,有微信,有QQ,有视频,有谁会惦记一封千里迢迢几经辗转却可能消息过时无用的信?以往,每每读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样的句子,总羡慕古人的深情。
千里遥寄一枝梅,惟愿君心知我心。
一诉相思与君伴,待话巴山夜雨时。
只是当时,好歹我也能附庸一把风雅,现在却只能看着回忆。
我时常有笑着问自己,为什么总是为一些过时的东西,为一些被时代抛弃的东西,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扪心自问的答案,却仅仅只是想让自己与他人有一点点不同,让自己还有一点点坚持,能够不被潮流冲散,能够看清一些东西,能够知道该怎么选择。
一直记得电视剧上的一句话,伤我至深:我没有梦想,所以不像你那么可怜。
而我,也没有什么梦想,只是有一个坚持。
可惜诗和远方,注定是一场奔赴孤独的旅程。
总会在某个时刻,遇见那么一个人,不知在那儿见过,却那么亲切,仿佛与之与生来便有者牵连。
彼此邂逅,没有奢求,没有渴望,就那么随意而处,记不得为何,要在某个时刻恍然若失的找寻她所有的痕迹,简简单单却总是陶醉不已。
然而,那浅薄的时光,留不住几多情深意浓,不知是谁忽然放了手,茫茫人海早已寻觅不见。
沿着一丝回忆的余温,满世界寻找,来来往往,不知不觉间,那个人的模样逐渐变得模糊。
身边与你一路相随的人,却越来越符合脑海间幻想的那一个人。
忽而明白,遗憾,往往总催促一个人更快的成长,让你明了,爱一个人的时候,容颜只是一张脸,而时光,容不下的恰恰却是一张俊美的脸。
时光总催促着一个人慢慢老去,不论是虚幻的朴素,还是真切的拥有,都决然抵不过朝去夕来的沧桑旧梦,总以为能把每一寸光阴写的圆满,无意间还是留下了弥补不了的遗憾。
一个人,不论爱的多么深刻,当你痛心疾首想要忘记,不是删除彼此的联系方式,亦不是谋划算计,而是彻底的离开你所熟悉的地方。
不是所谓旅游,不是所谓放纵,只要在最贴近生活的地方,看一看那些所求不多的劳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再复杂的情缘,终究不过相依相守,若非要预设许多条框,那算不得是什么爱,不过满足了身旁人羡慕的眼光。
爱一个的时间,只能是在一起的日记。
于我们,忘记只是一个过程,当一个人决定不爱,付出或挽留,只会把自己搞的愚蠢至极。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喜欢一种在栅栏外傲然盛开的花,娇小的花枝上,大小不一的开着。
后来,方知这花便是最有名的格桑花,所求不过一块土壤,或肥或瘦,总可以在应该开放的季节,装点人间。
每一朵花,都在等待一个懂得欣赏的人。
或风雅、或附庸,平淡冷暖,浓香浅色,不过喜好不同。
如似,某天忽然遇见一人,惊艳绝绝,自惭形愧,试想一个怎样的人,方能幸得芳心。
后来,你偶尔看见她牵着一个人的手,百方打听,方知不过如此。
可是,谁又能否定她的眼光,不论未来如何,至少这一刻她喜欢,就那么一个理由——喜欢。
我们,都曾遇到过那么一个女子,想要用余生照她周全,可是终究少了一分可以牵手的机缘。
某个时刻,你看见她乐此不彼的为着另一个人,献出了所有却惨遭抛弃,她傻与不傻,无非几个局外人思索。
我们那么深刻的爱着,所求又是为何,不过希望眷恋的人,少一些委屈,多一丝幸福。
爱,往往就是傻,甘心情愿放下所有聪慧,做一个幸福的傻子;幸福,不就是奢求的所有么。
也许,世间也有那么一些痴人,傻傻的等待一个已经离开的人。
可是,离开了的何曾又会回来,不过借着一个痴情的谎言,把愚字写的那么认真。
一个人要离开,绝对不会因为冲动,若不是冲动,何必在原地等候。
哪怕上苍怜你,守得云开雾散,你等到的不过是已经在尘世间历练归来之人,而你等候的是记忆里的那一个人。
林徽因说:“志摩爱我,完全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之爱。
他在自己身上发现了理想,就爱了。
若是自己嫁了他,他又在别的女人身上发现了那理想美的幻像,那时的自己便是现在的幼仪,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实在的”。
有时候,爱很容易,想要持续却很难,不是不再爱了,而是爱的深刻,却不知该往何处走下去,于是,放开了手。
喜欢,容不得半点幻想,若时时刻刻拿着幻想的一切,维持着彼此的情意,待幻想破灭,又该如何抉择。
喜欢,你漂亮与否,不过短短十年,爱的只是你一颗善良的心,若美的不得芳物,那是世间少有的妖精。
为人,怎能没有缺点,不过互相包容,彼此接纳,方得携手共进。
你在,不论多久,我亦相随;你走,不论多长,终会忘记。
一路行走、一路相随、一路铭记,一路忘记。
爱,在遇见的时刻忘记。
雨打碎了花的清梦,水中一点惊鸿下,圈圈涟漪起伏婆娑,叶在静默,花在浅唱;风踏破了窗上明月,灯前一盏墨香流溢,字里行间书写着雨的花语,轻扬一卷诗意飘荡,静守一纸浮生若梦。
我与雨有一段未了的情缘,爱上了雨的清灵,便拥入一山打落的残花,看清风时过,摘走枝上梅花,就喜欢这样的安静,坐在窗前,放下笔上的杂念,抛开红尘的繁苦,有风吹面,静心而听,雨的欢声在迷离中闯进了一片的残红,风的脚步在恍惚中擦肩而过,闲时倚窗,煮一杯茶在雨中酝酿,洒墨,笔落,一花凋落,一花重开,如此幽静美雅的景色能藏在我的画吗?静时撑伞,漫步走在细雨中,微凉,迎面吹来不是风,渐冷,恰逢路边花溅雨,如此情趣能隐没在我的眼中吗?石板上一抹青痕随了雨,枝头上一盈羞红淡了雨,又来了啊,风中送来的幽香落满了衣裳,是空谷的味道,是静兰的雅韵,是风雨的馈赠。
淡淡的雨色,幽幽的烟波,在转身中变得平淡,在回首中面对孤独,人生如花的痕迹,短暂而盛华,岁月如雨的声音,沉默而清狂,在雨中漫步,在风中仰望,不怕得失成败,不畏爱恨情仇,只想和雨有一场近距离的约会,落满的繁花被风扫成了诗行,窗上的纸鹤被雨浸透了岁月,人在雨中变得无味,是水的清灵,是林间踏访山客的脚步,心沉淀在有味的人生中,爱中尝到甜蜜,恨中尝到辛辣,悔中尝到苦涩,总是在一场场雨中认清自己,总是在一阵阵风中放手自己,雨的花,总有不一样的吧,或许在墙角的娇红,或许在枝上的春红,或许在你眼中的姹紫千红。
我是雨中清欢客,人来人往随风过。
爱上雨,爱上风,亲吻雨的轻柔,拥抱风的飘逸,我追求的是残花开落的瞬间,虽败犹荣,我期待的是风雨飘摇的时刻,有所陪伴。
在茫茫雨雾中穿花寻路,折梅悠处,平静如初;在渺渺烟波中泛舟提灯,吹笛数声,挽留清风。
风中的雨,渐渐淡了,雨中的风,慢慢轻了,随着雨,随着风,最惬意之事不过看雨煮茶,静享悠然,跟着雨,跟着风,最悠闲之事不过听风折花,乐意味浓。
“秋天的风是从往年的秋天吹过来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我以为此言跟杜甫那句诗的意是相同的: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细细思来,季节何时不同呢,年年相同的。
春来了,后面的三季便跟着来了。
而秋,仿佛蕴含的意义总要多些。
多在哪里呢,我以为它善感多愁的性格,叫人格外疼惜,格外留意。
你看,纵观古代墨客留下的句子,便可看出秋更能叫人伤怀。
就连一声吹裂横笛的辛稼轩,也会在浮云遮月中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或许文人更会悲秋伤春,那些个文字积在心里,是好事亦是坏事。
明明风清月朗,偏要叹冷露无声,不知。
也分明很惬意,偏要说醉后各分散。
仿佛秋天就是多情的季节,就是多愁的季节,就是离别的季节。
其实于艰难的人生而言,哪季可以无忧
为何一定要在秋天来诉说或叙述
那日坐火车,携了读,我以为秋天读它比较合适,安静的季节,孤独的旅行,读这样的字最好不过。
我看见说,从九月末到十月初,天空很是阴沉,风猛烈地吹着,黄色的树叶飘飘地散落下来,非常有意思。
我不同意她这样说,在心里撇了下嘴。
九十月份,天气多好啊,秋高气爽,就连下点雨天也不阴沉。
风又哪里猛吹的啊,我们这里清明前后风才大呢。
而树叶飘飘落地时,已是深秋了,不在此时。
或许的国度秋天来得早吧。
我的思想,显然与不融了。
我眼里与心里的秋天,是晴朗的,是辽阔的。
它可以辽阔到寂寥,不可以清绝到无情。
秋季是有情的,我固执地认为。
仲秋时最有情。
人们要在这个时节度中秋,要在月圆之时亲人相聚,要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
我从前总会在这个时刻,对五更残酒卮,怜惜婵娟影,听夜晚的虫声也觉人世悲凉,总觉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今年再听虫声,却似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其实秋还是秋,它一点都未变,是我变了。
一场台风的雨后,我立于十四层楼上极目,顿时惊喜。
眼前突现一幅水墨画,镇江的金山与焦山清晰在目。
若非台风,它们是不轻易露面的。
这才是秋天的本来面目。
假若那些诗人词人见此情状,又该如何言语呢。
昨晚读叔同大师的,欢喜不已:“湖岸风来,轻裾致爽。
又有菱芰,陈粲盈几。
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
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
”这些四字的句子,读来舒眉,很是静美。
秋天之美,尽在静中。
只一个静,就叫人够享受的了。
在我看来,秋天简直是叫人享受的季节。
无论是在自然里行走,还是窝居室内读书,皆是好时节。
去年这个时节我在山里行走,今年此时,我在林间吸氧,我感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快乐。
我也看见落叶飘飘,也看见,却不忧。
这个季节,有一个同事与一个朋友重病在榻,不能与我一同行走了,心下恻然。
我精神地出门行走,他们羡慕不已,叫我拿了翻给他们看。
我眼睛潮湿。
早懂得彩云易散琉璃碎,人生才会有珍惜。
所以这个秋天,有上面这些思想的铺垫,我豁然朗阔。
我为自己从前那些狭窄羞愧,同时也在那些从前中日渐有韧。
绵绵秋雨中,仍有一声半声的寒蝉,似在那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我不再心慌,亦不心惊。
凄切的哪里是蝉声,分明是人生境遇与心态。
而秋天,又分明教我们沉着从容,不喜不悲。
暮鼓晨钟,并非教我们定要禅心皈佛,而是提醒我们在现实的喧嚣与艰辛中,给自己原本很,裹一层秋天的厚重。
你们知道李白的文学常识吗
才下眉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没法排遣的,的眉头方才舒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
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
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
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
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
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
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
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
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
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
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
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
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
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
“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
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
”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
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
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
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
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郑孟彤)【赏析二】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
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
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
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
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
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
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
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
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
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
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
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
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
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赏析四】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
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
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
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
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
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
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
何以如此
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
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
“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
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
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
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
这一收笔,绝极妙极。
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
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
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
“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
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
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
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
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
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
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