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润泽心灵的雨露读后感
润泽心灵的雨露-----读书心得岱岳区山口镇东村小学 张珍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
从哪里学习
怎样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
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
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
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
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
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20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润泽心灵的雨露读后感
他每天奔走于两地,有时候病人急需,他就立马赶回来,来不及吃母亲做好的饭,就匆忙的赶去出诊。
回来时,只剩下僵硬的馒头在诊所里,没法只能啃一口,喝一口热开水下咽。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的如愿。
一天晚上,他正在诊所休息,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他立马从床上下来,开门一看原来是王大哥正在搀扶着他的母亲,他立马与王大哥一起将老人扶在椅子上。
经检查发现,老人的高血压病很严重。
大语文润泽心灵的雨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润泽心灵的爱心故事》,里面的一则则爱心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心可以彻底感化一切,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有了爱心;贫穷的人们将受到帮助。
有了爱心;世界安全将少出问题。
爱心会让人感化,爱心会让世间万物茁壮成长,爱心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也是可以实现愿望的希望。
让世界更加和平,让黑暗变成光明,让战争和饥饿减少发生,让快乐和笑声重现天下,我们努力吧
让爱心不要消失,不要走远。
从我做起,让爱心唤起人们的良知,让人们对于突发事件不再熟视无睹,对于弱小的生灵我们要给予保护,对失败者我们要献出爱心给予鼓励。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拥有一颗爱心真的比什么都更有效。
我呼吁大家用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维护社会和谐,我愿爱心与正义、智慧与快乐、光明与温暖永存人间
一切都变的更加美好。
感悟人生----润泽心灵的爱心故事的读后感快写给我吧
我急用
谢啦!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润泽心灵的爱心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都传递着爱,传递着尊严,传递着品质。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要孩子,不要神童。
》,“被当做孩子的孩子,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把孩子当做孩子的国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
”爱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故事中的男孩很幸福,因为它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那是他的荣幸。
这股力量也起到了质的作用。
爱,是暗夜里亮着的一盏温馨的灯火,它指引着我们朝着美与善的方向前行。
爱,是一粒孕育着希望与力量的种子,开花结果,芳香人间。
爱,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它柔和得像羽毛,温暖得像太阳,细腻得像软玉,纯净得像水晶……他那样久久的驻于人间,无时无刻不拨动着我们的情绪。
如果世界上没有爱,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真情,世界就会变的僵硬起来。
爱是个魔术师,把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人怀念。
啊
这神奇的爱
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力量。
让我们读懂爱心,学会感恩吧
只有这样,你的生命才会永远是明媚的春天,永远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我心灵的雨露600作文 初一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作者:心若兰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
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
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
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
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
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
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
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
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
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源自: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