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5年五年级下册的暑假作业第二十七页的答案,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另有同名电影(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中文名: 李时珍 外文名: Li Shizhen 别名: 字东壁,号濒湖,自号濒湖山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省蕲春县 出生日期: 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 逝世日期: 1593年 职业: 医学家、药物学家 代表作品: 《本草纲目》 生活朝代: 明 人物简介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
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列传 本文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
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
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1]太医生涯 李时珍人物造像(程十发绘制)1551—1557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
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
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
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
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
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
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
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传教士或英法联军)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
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本草纲目 李时珍采药图(王明明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
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
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
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
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
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封面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
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
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
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
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
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
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
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
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
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
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
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
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 《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明李时珍著。
五十二卷。
书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
全书共分为十六部、六十类。
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辩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一万一千余首。
并附有一千一百余幅药物形态图。
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复刻甚多,并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所重视。
部分药方 露水 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韭叶露:治白癜风。
每天早晨涂患处。
--------------------------------------------------------------- 明水 释名: 亦称方诸水。
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
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饮此水,还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儿烦热。
--------------------------------------------------------------- 浆水 释名 :亦名酸浆。
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
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气味 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 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腊雪 释名: 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腊雪用瓶密封贮存,放阴凉处,数十年也不坏。
腊雪有益于菜麦,又能杀虫蝗,用以浸五谷种,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家具上,能驱苍蝇,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
春归有虫,雪水容易腐败,所能不能入药。
附方 腊雪能解一切毒。
治时气温疫、酒后暴热、小儿热 狂啼等。
亦治黄疸,但服时须稍加热。
腊雪洗眼,能退眼红;煎茶煮粥,可以解热止渴;涂抹痱子有效。
小说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
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
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
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
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
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
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
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
肉痔肿痛。
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
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
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
跌打损伤。
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
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
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
蜈蚣或其他毒虫螫伤。
取黄土掺敷或用醋调土涂擦。
东壁土 释名: 古旧房屋东边墙上的土,叫东壁土。
气味 甘、湿、无毒。
主治 : 1、突然心痛。
用陈年东壁土、枯矾各二钱,共研为末,制成密丸,艾汤冲服。
2、吐泻烦闷,药物中毒,中乌头毒等。
用陈年东壁土煮汁饮下。
3、目中翳膜。
用东壁土细末每日点膜上,以泪出为好。
4、脱肛。
用皂荚磨粉,和东壁土细末,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肛门突出部。
5、痱子痒。
用东壁土干粉末扑之。
6、耳疮唇疮。
用东壁土和胡粉敷上。
7、瘰疬流水。
用老茅屋厨房里土墙上的土,研末,加轻粉调敷,半月可愈。
8、各种恶疮。
用东壁土、大黄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华水调匀,搽疮上,干了再擦。
9、背痈。
用烟熏的东壁土,加黄 等分,用蚬壳粉(蚬,一种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称砚子)加东壁土末涂敷。
锻灶灰 释名 :指煅铁炉中的灰,含有铁的作用。
气味 辛、苦、微寒、无毒。
主治: 1、症瘕结块。
苏恭指出:治突然长起来的结块有效。
2、产后阴脱。
用紫色锻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匀,布包好,在火上烘热,熨患处,推纳使上。
胡燕窠土 释名: 胡燕窠土,就是屋梁上构成胡燕窝的土。
燕子选土,既粘又细,其中还加了燕子的唾液,能作药用。
主治: 1、湿 疮( ,音瓜,是一种疥疮,常从两手开始)。
用燕窠土研末涂搽。
搽之前,用淡盐汤洗疮,拭干后再搽药。
2、黄水疮。
用燕窝土一分、麝香半分,研末涂搽。
3、口角烂疮。
用燕窠土敷上。
4、白秃头疮(疮色白,使发脱头秃)。
先剃头后,用燕窠土、 (细腰蜂)巢,共研为末,加麻油调匀涂搽。
5、 疽恶疮(生在脚手肩等处,累累如赤豆)。
先用热醋和米泔(淘米水)洗疮,然后用燕窠土加百日男孩粪涂搽。
6、风 瘾疹(突出皮肤外的小疹子)。
用燕窠调水搽。
7、小儿丹毒。
用燕窠土和鸡蛋清涂搽。
8、一切恶疮。
用燕窠土和窠内外燕粪,加油调搽,或加黄 末调搽。
土蜂窠 释名: 巢,即细腰蜂巢。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难产。
用土蜂窠泡开水,俟稍冷饮之。
2、肿毒痛如火烧。
用土蜂窠调醋涂之。
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
肿毒未成脓则消,已成脓则早破。
3、疔疮。
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
每服一钱。
4、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
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
5、蜘蛛、蜂虿螫伤。
用醋调土蜂窠末涂搽。
6、小儿吐泻。
用土蜂窠灸研,乳汗冲服。
每服一钱。
蜣螂转丸 释名: 蜣螂,俗称推屎虫。
蜣螂转丸,亦名土硝。
气味 咸苦、大寒、无毒。
主治 :伤寒时气、黄疸烦热、吐泻、项瘿(甲状腺肿)以及一切瘘疮等。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封面 人民军医出版社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
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二、相关纪念 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
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这位科学巨人,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
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
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
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
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
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纲目》自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建馆20多年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中外宾客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编辑本段三、相关故事 1、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
”众 李时珍画像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
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
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
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春联(带有横批的)
横批: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上句:松竹梅岁寒三友 下句:桃李杏春风一家
《送法进校园》听后感200字
本周星期一上午,同学们在市政府的安排下,聆听了市政府和各个学校校长的“送法进校园”法制宣传讲座。
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我的感想却颇多。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
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小时偷油,大时偷牛。
”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
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
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
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步步走上不轨之路。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某市一个成绩本来很优秀的学生,受了一帮坏朋友的引诱,经不住诱惑,在街上玩了一个通宵:泡酒吧、喝酒、抽烟……,从此就渐渐地沉沦下去,不能自拔。
后来竟发展到结伙抢劫
最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这不是又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吗
我们正处在花样的年华,诗样的年龄,谁愿意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方度过本该非常美好的日子呢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
现在尽管有老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
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中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
中学生大多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往往我们受到伤害都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该严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
到时,不仅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
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这样一定会树立起一个文明的集体,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怎么还会受到他人伤害呢
我认为同学们,女生应该追求“淑女”形象,男生应该学做“绅士”。
何为“淑女”
又何为“绅士”
“淑女”应是一个说话语言得体,不说脏话,不与同学嬉戏打闹的形象;而“绅士”则应体现出:举止文明,做事说话沉稳,动作不粗鲁,尊重他人等。
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校园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
哪里还会出现打架斗殴,漫骂别人等不文明的事呢
这次法制教育讲座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课,使同学们深深感悟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
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严于律己,改掉不良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当代中学生吧
外国人信不信风水
风水这个事情不好讲,容易让人觉得乌烟瘴气的,象迷信。
但是这个事情有没有呢
那倒是肯定有的。
以前写过古代中国怎么来找矿的事情,当时随便写了一句,也没写清楚,是说现代地质学的历史很短,古代的中国没有,虽然没有地质学这个工具,但是那时候我们国家规模巨大,国家功能健全,军事、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对矿物需求量很大,国家必须保证有产量稳定的矿源。
当时负责找矿和矿业生产的是国家的工部,工部的官员们怎么来找矿呢
瞎撞肯定是不行的,一是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根据发现的规律来找,比如铜矿附近,下面有铜矿,地上面就会长一些特别的植物,这样一些经验。
另外,就是根据“堪舆”学来找,这个“堪舆”就是所谓的“风水”,“风水”是民间的叫法,有一种说法是地下有水也有风,为了使亲人的尸骨避开风水来选墓地,所以叫风水,这只是一种说法,正规的解释好象是:“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
外国人古代怎么找矿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中国一样系统、完整的矿业工业体系,就是说,他们瞎撞可能是可以的,可以基本满足需要,而历代中国因为规模很大,要维持武装力量、国民生产生活,就必须有一个系统化的矿业工业。
〔中国历史上的谜很多,比如秦代百万军队,后世出土了数量巨大并且制作精良的兵器,维持这样的军备,必须有现代意义上的军事工业,秦军一件平常的戈,戈锋有8个面,相当精密,打造这样一支戈,完全手工的话需要技巧高超的工匠不停地劳动很长时间,而且从制作工艺来讲,手工很难达到那样的精度。
仅靠手工装备百万军队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在秦代的中国,已经有了精密机床。
〕 还有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别是塔一类的高层建筑,也没见谁装过避雷针,也没听说哪个被雷给来了一下。
避免雷击的方法也是堪舆,在选址及建筑设计里面考虑到的。
“堪舆”的“舆”应该是地势的意思,“地”的意思,“堪”是“可”,“能”,可以能够的意思。
堪舆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从《易》里面来的,另外也有一些阴阳五行。
简而言之吧。
我不会看风水,其实对风水什么也不懂,这东西学起来很难,一辈子能学好这一门就相当不容易了,而且学这个跟中医一样,需要天赋,没有玩这个的天赋,想有成就不容易。
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首都选在哪里,航天基地空军基地在哪里建,机密工厂在哪里建,其实是可以参考一下风水学的。
自然科学看起来了无生机的东西,大地万物,在中国的学问中,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象现代地质学一样,大地纵然广大,地质构造就那么几种,什么活动带稳定区褶皱断层等等,这一片是什么地质类型,可以归类的,中国的风水对地势也有归类,但是与地质学不同的是,风水学认为山川大地是有灵性的,不是死的,其中有很多秘密。
过去看风水,能根据地表的现象推断出地下的情况,这里有个什么形状的山头,那边有条河,那么这里的地下多少多少米,会怎么怎么样。
其中模糊的地方就是对地势的描述,这也是造成偏差的一个原因,比如说这座山看着象头狮子,这就很模糊,我看着还象驴呢是吧。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古典风水教材中,比如郭璞的《葬书》云,“土地之山...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山势象水波一样还容易看,但是象马在奔驰怎么看
这时候在现场,一个天赋极佳技艺高超的风水工作者,心中一动,就是它
没错,“若马之驰”。
他捕捉到了郭璞的真意,和郭璞的心暗合了。
但是有天赋的人毕竟不多,稀里糊涂的还是多数,似是而非。
这就是风水不幸沦为迷信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对现在的中医很有微词。
中医很难,好中医几乎跟神仙一样,跟神仙一样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也跟神仙一样难找。
遇到的都是差不多、大概、似乎、可能、也许、假如,这一类的。
风水完全一样。
一个国家来找几个能人来找矿、搞土木工程,给皇帝选墓地,容易,但是风水的影响很广,老百姓家庭陈设,商铺住宅墓地选址营造等等,都用得着,而且不用心里不塌实似的,哪里去找那么多高明的风水先生呢
由于风水这样不可捉摸,这样难,古人就有其他的办法来达到看风水的目的。
风水的用处,一句话,就是为了改变操纵命运,人定胜天。
而古人改变操纵命运的方法算上风水一共有5种供选择,所谓“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大德圣贤,根本不在乎风水。
这里多说几句。
真正道德高深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什么都不怕,一般人,比如我,从小就有一种很深的恐惧感,怕黑,怕病,怕鬼,怕坏人。
现在也还是这样。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心中有邪念。
邪念是相对正念来说的,笼统地讲,邪念就是伤害别人的自私念头。
比如看见一个漂亮异性,邪念就有了,食色性也呀。
如果真的按着想象地去做了,那是伤天害理的,害了别人、别人的家庭,也害了自己的家庭,害了一堆人。
而中国讲的学问,就是冲着这个邪念去的,治心明理,贪念、色念、傲慢、愤恨、自私的念头,一起来,就控制灭掉,不让这个邪念任意发展。
孟子说“求其放心”,就是牢牢把握念头,不让它放纵。
比如一个人什么也没做,只坐在那里想,“性想象”,或者想生气的事情,越想越生气,心猿意马,思绪纷飞,这样相当危险,在中医看来,身体已经大大地损伤了。
中医认为一切病皆为火,因火而起,想象的时候,那把看不见的火已经在烧了,“五内俱焚”。
癌症西医搞不清楚病理,中国文化就比较清楚,如果一个人日积月累地心里充满怨毒、愤恨、或者是其他邪念,每次伤害身体一点,十几年、几十年下来,就要开花结果了,结果就是恶性肿瘤,这是形成癌症的一个原因。
如果此时幡然醒悟,回头是岸,断然改掉心理的习气,再厉害的绝症都有生机,说是这么说,能认识到、做到是很难的。
除了对身体的伤害,另外的副作用就是恐惧,无处不在的恐惧和担忧。
这里面的道理说起来太长,反正事实就是这样。
大德圣贤,心中是没有邪念的,非常自在,如果所有害怕的事情,贫穷屈辱,寂寞,癌症,鬼魅,凶杀,死亡,统统不害怕了,心里会多么舒服。
所以做学问,修身养心,行为向善,邪念一起就用功夫来克服,培养道德,日积月累,一直到邪念压根就不产生,做到“大无畏”,就可以不在乎命运风水了。
不但不用在乎,毛主席说,不怕鬼,鬼就怕你,命运风水还会跟着人来变。
这是“一德”。
“二命”就是道家说的“顺其自然”(其实儒家也这么说)。
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是心里的痛苦,比如让文人去养猪,养猪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文人觉得痛苦
这个痛苦就是心里不舒服。
如果相信命运,一切都是自然的,该养猪就养猪嘛,人家那么多人也养猪的,心里的苦没了,反而开始喜欢猪,自得其乐,苦难成了欢乐,这其实也是改变了命运。
“三风水”,其实这五件事中,最靠不住的我看就是风水了。
比如皇帝的寝陵哪个不是按着“万代基业”来选址的
结果子孙到头来还不是死的死散的散
一、二百年江山也就完了,有的还被盗墓,尸骨无存。
“四积阴功”,“阴功”就是“做好事不留名”。
这个好事不分大小,关键是发心,比如让个座、捡了路边的饮料瓶扔到垃圾筒里什么的。
著名的《了凡四训》讲的就是明代的袁了凡这个人,几年间做了3千件好事,结果功名、儿子,都求到了,于是一生做好事不间断,学有所成。
这个事情佛儒道都认同。
道家《太上感应篇》说的就差不多。
尤其是佛家,认为得了病的,失意的不幸的,甚至吸毒的,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改变命运。
这个听着象“封建迷信”,信不信由人了。
我不过是在解释嘛。
“五读书”,这个说法学问很大,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
什么意思呢
就是真正做学问求其放心的(不一定非读书,种地养猪也可以的,读书是通俗的说法),根本不要去考虑吃饭的问题,总会有饭吃的。
不客气地说,天地鬼神也会罩着这些人。
当然这个读书不是随便什么书都行,读什么小李飞刀九阴白骨爪情深深雨蒙蒙,则禄不在其中矣。
不过开卷有益,同样的一本书,有些人看了学坏,有些人看了就能有所得。
终归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前后矛盾杂七杂八地写到这里,总结一下。
虽然堪舆风水学,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有其科学的一面,有其实用性,但风水从根本上来讲,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正统,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中国正统思想,所谓的人定胜天,要把握命运,外因统统是靠不住的,正途是“反求诸己”,要从修心、修身做起。
佛儒道中不乏风水高手,很厉害的人,但这属于小把戏,比如一个物理学家小提琴拉得很好,风水无非就是小提琴。
其主业还是追求道德,怎么来做人,来追比圣贤。
至于当代的人,如果去学风水,我认为基本上就是在浪费时间,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而在公开的场合宣传风水,不合适,没什么意思,如果惹得哪个人大起好奇心,去学,就更不好了。
不过,现在的人搞家庭装修,把家里布置得怎么样怎么样,以古老的观点来看,很多在风水上是犯忌的,这个我也不懂,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可以适当地找一些书来看看,只要不是太神经就行。
以前看过一个东西,是说科学家做了一个金字塔同比例的模型,在这个模型内部的中央位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能量,能使猫的尸体干燥,还能使刀刃变得锋利。
如果这不是伪科学的话(我看着有些象),这倒是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建筑能”。
这个领域,我国的风水学也许可以拿来大做研究,也许能搞出来冬天不用取暖的住宅,夏天不用制冷的冷库,更进一步,造出来治疗胃溃疡的房屋,造出来进去就不会吵架的房屋,进去就辟谷的房屋,让犯人说实话的房屋,从撒哈拉开门进去,站在阳台上一看,就是加勒比的海滩,等等,等等。
穷折腾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