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能吃羊肉吗有禁忌吗
一. 空白到入门第一步:病理技术、组织学、病理解剖学方法: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反复循环。
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反复循环。
一般而言,前者的效果好于后者。
就个人的经验而言,我学习多数其它的知识都是运用先理论,后实践方法。
唯有病理我发现先理论后实践效果的不好。
进入病理科后,一般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病理技术。
这三个月对你非常重要。
你会遇到你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仪器、名词、规范、试剂、工作流程等,当然还有各色各样的病理人。
这时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溶入病理科,病理科开展的项目、工作流程、科内的人员,各种仪器的名称及用途,显微镜的使用(学会用双目显微镜阅片可能需要半天时间甚至更长)等等。
这些都需要在一周时间内了解。
通过用心观察、向不同的人请教、看病理技术人员的操作,最好是在医、技师指导下亲自地去动手操作,这一周一般不难渡过。
三个月中余下的时间就要付出一点努力了,你要学会组织处理原理、病理常规切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病理档案的整理和归档、病理科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复习组织学、病理学教科书、掌握电脑的使用(包括电脑打字)等。
请有经验的老师订一个计划会是一个好的方法。
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病理科主任都能给一个病理新兵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
没关系,以下是我们科里毕业生新入病理科前二个月的学习计划(附后),大家可以拿回去参考,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修改。
不同的医院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计划,自己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计划,有了计划就要按照计划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允许进行微调。
按计划实施的方法:五多:多看,这里的看不是(watch而是observation),前者是不动脑子的随便看看,在看过以后不会有多少收获。
而后者是用心地去观察;多动脑(如何
为什么
这样是不是行
)这些“
”要始终伴随着你,试着自己去消灭这些“
”,消灭一个问号就进了一步,你应该感到高兴;多提问,在病理科,对不懂或不明白的事要多问有经验的技师或医师,不提问有些问题你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或者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明白;多动手,亲自去设置一下脱水机的程序,再把它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亲自去切片、做冰冻、更换染色液、配制苏木素、在指导下做一次免疫组化、对着书配制特殊染色染液,并做出几种常用的特殊染色片等等。
只有亲手操作过才会有深刻的体验。
病理技术靠读书或者是看别人操作是学不会的。
在学病理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养成按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你所在的病理科的操作可能并不规范(据我的了解,目前至少有一半的病理科的组织处理方法是不规范的,如省略组织水洗、用硬脂酸石蜡透明、用酸性福尔马林固定等),当然你学到的操作也是不规范的。
你是新兵,你不知道也不可能去要求你们的主任改变目前的操作方法。
但你应知道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
如果真是这样,你也不用着急地“一步到位”,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你会逐步了解什么是正确规范的操作;多读书,这期间所需读的书为病理技术书、《组织学》和《病理解剖学》。
病理技术书不需要通读,应结合科室内开展的项目有目的地查阅,每当你学习了某种操作后,可以查阅书上的相关章节,以印证你所做的操作是否规范。
组织学同样不需要通读,而应对照教学切片,识别和消化切片中各种器官组织的形态。
病理解剖学是病理医生的必读书,要求通读。
这本书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来读,读这本书同样有技巧,有些年轻人可以把这本书背熟,但会背书的人不一定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背的理论。
这本书的重点是绪论和总论,绪论部分介绍的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的内容和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历史等。
总论部分介绍了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遗传性疾病等,这一部分介绍了各种疾病(肿瘤)的普遍规律。
各论部分讲述的是各系统器官的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也同样遵循普遍规律。
学习时先掌握普遍的规律,再了解各系统的特殊规律,并从中强化总论的普遍规律。
例如从总论中学到炎症主要有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变化,在各论中你可能会学到肺结核,那么回忆一下,结核是否也具备上述三种变化。
在以后病理学的学习中如果能从普遍(一般)――特殊这样的方式来思考,你将会事半功倍。
学习《病理解剖学》,每一种疾病或肿瘤,其形态特点当然重要,但在读这本书时应尽量谈化形态改变而应理解各种病变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预后及转归等。
第二步:巨检、取材三个月结束了,终于接触到了病理诊断。
第一关就是活检标本的固定、巨检和取材。
固定、巨检描述和取材和同样需要规范。
固定液一般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与标本体积之比1:5-10,固定时间16-24小时。
胃肠等空腔脏器剪开后钉在木板上,较大的实质性肿瘤和脏器沿最大面剖开,每隔1CM作多个平等切面,脾、肾等实质性脏器从皮质向脏器门部剖开,然后浸入固定液,肺用灌注法或真空抽气法固定。
巨检描述要求正确、全面、客观、测量正确、必要时对肿瘤称重(如内分泌肿瘤)、禁用诊断性语言,最好摄影留档,一千字的描述不如一张照片(广告语)。
巨检描述方法与技巧:1、 描述内容和技巧:①标本名称。
②形态、大小(重量)、数量、手感。
③表面情况(颜色、包膜、是否光整等)。
④切面情况(形态、颜色、境界、质地,空腔脏器和囊性肿块描写内表面情况)。
⑤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⑥病变的解剖定位。
⑦对病变部位及取材部位应画图并标记。
2、 描述的顺序:①先表面后切面,先浆膜后粘膜。
②有几个脏器时应先描写一个脏器,再描写另一个脏器。
③有几块组织或肿块时分别描述。
取材:不同脏器、不同标本和不同的病变组织有不同的取材规范。
取材宁多勿少,必要时作补充取材。
不同标本的取材规范见《阿克曼外科病量学》书后的附件。
第三步:常见病的病理诊断:这个过程相对简单,主要以大量阅片来主,配上一本简单的外科病理学参考书查阅相关内容,不需要去“啃”大部头书。
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本院以前发过报告的档案片和申请单调出来阅片。
一台显微镜、一抽屉的档案片、一叠申请单、一本书、一本笔记本,有这几样东西就够了。
白天要干活,可能没有时间,那就晚上把。
一例一例地看过去,先看片,再猜是什么病,再看申请单底稿上的诊断,对了,PASS;如果不对,自问一下为什么
再去查书,查书后懂了,又可以PASS;不懂,记下来,明天请教你的上级医师。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对形态的感知能力,在查书过程中也主要着重于大体和镜下形态的改变。
同时,在读申请单底稿时你也同时强化和掌握了巨检描述、镜下形态描述和病理报告的格式和规范。
更多的理论知识可以放到下一步去学习,如果你刻苦一点,也就需要2-3个月的时间,80%以上的常见病的形态特点和报告格式你就可以掌握了,如阑尾炎、胆囊炎、胃癌、乳腺癌等等都是最常见的疾病和肿瘤。
这一阶段过后,你的日常工作就会轻松一点,因为你已经掌握了80%以上的常见病,上级知师复阅你的诊断也很轻松,每天遇到的不会诊断的病只是少数,这少数中一部分还可能是灰色病变(灰色病变的诊断下面会专门讲),那么,实际上你每天要学习的以前未见过的病例可能只有几例,你可以利用上班的时间争取当天解决问题。
三个月的技术组,三个月的常见病学习结束了。
如此,半年过去了,病理入门了吗
没有,还需努力。
常见病,典型的病容易掌握,因为太多见了,几乎天天见到,不会忘记。
但相对少见的疾病和肿瘤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有一例,即使这次理解了,几个月以后又遇到同样的疾病或肿瘤时,你又忘记了。
另外,你会诊断发报告,并不能说明你已掌握了病理,因为病理的任务不仅仅是诊断,你还需要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的规律、预后、疾病的转归、免疫组化的表达情况和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
病理医生,是一个医生,而不是只会从形态到诊断的看片匠。
实际上,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临床医生或病人来问类似病因、预后、治疗……等上述提及的问题。
你不知道,你如何面对临床医生和病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掌握常见病形态改变的基础上,着重点应放在常见病的理论学习上。
病理形态的改变只是一个表象,为什么这种病会有这样的形态改变
疾病发生发展不同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改变
一般而言,都有其病因学、病理生理等的基础和机理,了解了这些机理,就能更快地理解和记忆形态的改变。
在此期间还应不断地积累少见病的知识。
一年以后,如果你努力,你就可以入门了。
二. 入门到深入第一步:掌握少见病例,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因为少,平时工作中不容易见到,要掌握少见疑难病例的诊断相对困难,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技巧。
1. 遇到一例,吃透一例,记录一例,绝不放过(因为那是金子啊)。
就此还不够,还应掌握相关疾病和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诊断,最好在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个案报导。
这时候,你遇到的少见病或疑难病并非是真真意义上的少见或疑难病,写个案报导不一定能发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写”的过程,你能完全地掌握该病例的临床病理知识。
这就是“写”的目的。
2. 阅读科内教学切片。
如果科内有教学切片,先读完并掌握教学切片的病例。
3. 大量阅读读片会的切片。
由浅入深地阅读档案读片会切片。
有一点历史的医院都积累有大量的各级病理读片会切片材料,一般都有最终的诊断结果。
这些档案对新兵是非常宝贵的财一开始可以读市级或地区级的读片会切片,这些切片难度较小,以后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省级的读片会切片。
经过大量读片会切片的训练,知识面将大大扩展。
业务能力也可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了读片会切片中已阅读过的病例,而又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诊断,你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如果真有过这种“成就感”的经历。
恭喜你,你已经对病理产生了兴趣,这是你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4. 不要放过每天的每一张切片。
如果你在大一点的医院工作,恭喜你! 大医院往往会有多名医生,你不可能每天都当班,但无论你是否当班,都应把当天的切片全部“扫”一遍,已掌握的快速PASS,未见过的弄个水落石出。
5. 上网。
不多说了,上中国病理学网就不错。
不用怕,有什么问题就提,有什么病例就贴。
这里的老师都是好人。
如此,又是一年过去了,或许需要二年或更多的时间,你已是一个理论诊断均不错的病理医生了。
第二步:进修又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进修一般都会选择省级的大医院,那里不但有很多的病例,也有理论水平很好的老师。
一般而言,教学片是很多的,会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分系统病理讲座,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电镜等先进的病理技术都会用于病理诊断,制片操作和报告都比较规范,还有成人尸检。
那就好好学吧
进修的一年,对多数病理医生来说,一生也只有一次进修的机会,好好把握吧。
进修的技巧:1、“搞定老师”。
这是进修效果好坏的关键。
不但要“搞定老师”,还要与病理科的其它人员(包括技师和其它进修人员)搞好关系。
如何“搞定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这是一个公共关系学的课题。
以下是几条原则①不要只干病理,更要干卫生,干杂活。
②老师交办的事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③取材要规范和到位,尽可能地减少补充取材;描述、报告要规范,减少老师修改的工作量。
④工作要注重效率和速度。
⑤在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⑥在上级医师复片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补充病史,开出免疫组化单等。
⑦注意个人仪表。
⑧其它(因人而异)。
2、 每天的切片过目一遍。
不管是否是你班上的切片,也不管是常规切片,还是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片,阳性的细胞学片等,如果有时间,会诊片也不要放过。
这些都建议在当天消化吸收,不能理解的病例记录下来找机会请教老师。
这里的老师往往理论水平比较高,他们讲一个病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效果很好,容易记忆。
3、 讲课时做好笔记。
主要记录了各种疾病(肿瘤)的要点,还有老师本人的经验,有时复习笔记比查书更有效。
4、 对教学切片“大扫除”。
最初进修的1-2个月,对进修医院的教学切片通读一遍,方法同前。
5、 学习正确的技术操作和诊断规范。
把上级医院良好的操作和诊断规范记录下来,带回到你的医院。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6、 拾遗补缺,档案大搜索。
在进修后期,你的水平将会有明显提高,书本上的大部分肿瘤(或疾病)可能你都遇到过了,但总还有一部分你没见过的肿瘤(或疾病)。
拿一本《外科病理学》,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把没见过的肿瘤(或疾病)都记录下来,然后到电脑上去搜这些病例,搜到后调出切片慢慢消化。
7、 学习处理灰色病变和可能引发纠纷病例的技巧。
注意二个方面,一为冰冻切片诊断中度的掌握,掌握什么时候应该延迟诊断;二为灰色病变的处理。
第三步:从大病理到专科病理如果一切顺利,可能也就是5年多的时间吧。
当你已基本掌握了大病理以后,可以进入专科病理的深入学习。
选择一个你们医院的临床强项专科,深入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总结。
专科病理的深入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掌握的内容至少有,该系统肿瘤的各种分类,各种特殊类型、亚型的临床病理理论(很多的内容),历史上对它们的认识过程,当前国内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你个人对于专科病理范围内的独到的见解等。
学好专科病理三要点:首先需要积累大量的病例,其次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第三要做大量的研究。
三. 从深入到专家因为我不是专家,无法谈这方面的体会。
很想成为专家,但也许终我一生也成不了专家。
这个问题最好请JI来作一次专题讲座。
如果可能,我想以下几条将有助于你成为专家:1、 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疑难罕见病例2、 利用一切手段搜索深入的理论3、 利用一切病理技术进行研究4、 其它……临床病理学习工作中的几点技巧:1、 记忆临床病理要点: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系列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有些是非特异性的,而有些是特有的。
那么记住后者吧。
例如,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是非特异性的形态,而波浪状纤细的梭形细胞是神经来源肿瘤特点,而栅栏状排列和有完整包膜又是神经鞘瘤的特点。
梭形细胞加大量的胶原化浸润性生长和发生于腹壁这是韧带样瘤的特点。
在诊断是否是淋巴瘤时,是否有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是特点,而淋巴细胞是否有异型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
在区别是T细胞淋巴瘤还是B细胞淋巴瘤时,是否有血管(上皮样小静脉)的增生往往比区分细胞形态更容易。
在诊断高分化软骨肉瘤时临床的发生部位和肿瘤大小比单纯从细胞异型性上判断更为准确。
2、 纵横交错,织成知识网络:知识形成了网络就不容易遗忘,所谓的举一反三就是织网的方法。
如甲状腺癌的诊断不能以肿瘤细胞异型性的大小来判断,而应找到包膜、血管的浸润或远处转移为依据。
在肾上腺等其它内分泌肿瘤,这个原则同样适用。
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有特殊的形态特点,在肺内、乳腺内、胆囊内也可以发生腺样囊性癌。
3、 通过胚胎发生学帮助记忆:大部分肿瘤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而要记住这些好发部位很困难,如果能够理解其胚胎发生,机械机忆就变成了理解记忆。
如脊索瘤好发于斜坡(40%)和骶骨(45%),其它都沿着脊椎生长……。
如果你了解了胚胎的脊索结构位于中线。
再也不用死记以上的一套发生部位了。
又如脂肪肉瘤的形态多变,有很多亚型,还有各种脂形态的脂母细胞……记忆这些形态改变也很费劲。
如果了解成熟的脂肪组织是从原始的间叶组织发生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形态,记忆这些形态改变就很容易了。
4、 灰色病变的学习和处理:灰色病变很多,灰色病变不仅是指界于良恶性之间的那一类病变,还有很多良性的灰色病变。
如形态不典型的结核,结核的误诊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结核治疗。
同样,是否是子宫内膜增生也是灰色病变,因为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内分泌治疗,甚至子宫切除。
还有,是否是HPV感染的诊断可能给病人带上性病的“帽子”。
学习灰色病变没有什么巧门,也没有什么理论(如果真有理论也就是书上写的那一通形态描述)。
掌握灰色病变只有多看多练,培养一种对灰色病变形态的感知力。
当你还是一个新手,又不得不面对灰色病变时,处理这类病变的技巧就变得很重要,一是建议临床再次取材活检,二是拿出去会诊,三是用疑为…、见少量异型细胞…、不除外… 、考虑为…可能性大这样的描述性述语。
有一位资深的病理医生曾说过“宁可让临床医生说我们笨,也不要往前冲。
”5、 “地雷”的排除:病理工作中有一些公认的“雷区”,事实上很多病理医生都有过“触雷”的经历。
找到“雷区”是排除“地雷”的前提,只要能识别出“地雷”,排除就不是难题。
常见的“地雷”有:骨肉瘤与骨痂;结节性筯膜炎与肉瘤;高分化软骨肉瘤与软骨瘤;乳腺小管癌与乳腺腺病;脂肪瘤与脂肪瘤样脂肪肉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淋巴瘤等6、 减少冰冻风险的技巧:补充病史、多部位取材、做快速石蜡切片、了解作出诊断后临床是否会扩大切除范围、与临床医生一起面对面地与家属沟通谈话、最终延迟诊断。
以上都是减少病理医生风险的常用手段。
延迟诊断过多往往会引起临床医生的不满,对于冰冻延迟诊断的病例,我们往往常规也“延迟”(与临床医生说要做免疫组化,或者建议上级医院会诊),这样可证明这确实是个疑难病例,因为常规也不能明确诊断,冰冻当然要延迟诊断了。
7、 整理好思路:遇到疑难病例,诊断的思路很重要,思路正确往往导致正确的诊断。
正确的思路又往往不是第一感,怎么办
那就用缓兵之计吧。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下级医师拿过来一张切片,在镜下一看,唔
好像不太好吗
没好的思路,又不好意思当着下级医师的面查书(丢不起那个脸啊:) )。
让他们先去:再取几块看看、或者去问一下有…病史、要不然考虑…建议做免疫组化…先这样把报告发了…。
回到家里,再慢慢思考,翻翻书或查查文献。
有了思路,有了诊断,第二天就可以对他们1234一大套理论。
8、 病理与概率: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发病率等这些都是概率。
常见病、好发部位、好发年龄总是多数,你不可能总是有“好运气”,概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因此,当你诊断一个不常见的病或者一个不是好发部位或好发年龄的病时,请一定小心了。
只有确定排除了那些常见的疾病或肿瘤以后而又有明确的诊断依据时才以作出罕见病的诊断。
还是那句话“你不可能总有好运气”。
掌握概率,可以减少大部分的误诊。
病理中“一元论”,和“二元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概率问题。
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总是用一元论来解释病变,而“二元论”的病例往往是很少的。
9、 免疫组化的合理应用:免疫组化不是万能的,没有免疫组化是万万不能的。
一位著名的病理学家曾说过以下几句话:没有任何生物标志物对所有肿瘤和细胞都完全适用。
没有任何因定液对所有抗体都适合。
切片内所有组织都阳性实际无阳性。
免疫组化不能比使用者对它的认识更高明。
选择合适的抗体、严格规范的操作、对免疫组化结果的正确理解和解释、同类抗体的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技术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
10、 补充取材,连续切片,补充病史:充分利用这些简单的手段吧,可以减少相当一部分的会诊。
11、 会诊尺度的把握:会诊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过多,动不动发“建议上级医院会诊”这样的报告,会让临床和院长看低了你。
但也不要逞强,毕竟安全第一,这个度只有自己掌握了。
12、 细胞学的学习,找干细胞老师吧13、 上网吧,中国病理学网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14、 积极参加读片会,并积极参与讨论。
附:我科病理医生技术组培训计划(二月)1. 组织学,常规切片:三周。
要求用兔子制作一套组织学教学片,包括2-3种特殊当染色。
制作显微摄影。
2. 记录、登记、病理档案,一周:掌握大体记录,病例登记,病理各种档案的归档。
3. 冰冻切片、大体摄影一周:掌握冰冻制片及大体摄影技术。
4. 细胞学:一周。
掌握各种细胞学制片及染色方法。
5. 免疫组化:一周。
了解免疫组化原理、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用,了解免疫组化的操作技巧,制作一次免疫组化片。
6. 特殊染色:一周。
了解特殊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掌握2-3种特殊染色方法。
要求自已配制特殊染色液,自己制片。
7. 学习《病理解剖学》及《组织学》本科教材。
镜下能识别各脏器正常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
8. 熟练掌握电脑打字技巧。
9. 了解病理科各项制度及操作规程。
搭讪开场白
我之前也是没有勇气和女生搭讪,导致我暗恋了2年的女神被别人抢走了,我叫个恨啊。
直到我学习了搭讪牛人所写的之后,我刚开始时对着镜子练习,然后开始尝试和女生说话。
现在我暗恋的女神回到了我身边,而且还把第一次给了我,她说担心我被别的女孩抢去了,哈哈
原始点医学是不是假的
我是一个医学生,现在才看到“原始点医学”,嗯,个人认为很胡扯,中医或西医是经过大量试验的,作为一个医学生,常常被老师耳提面命,要追根溯源,被骂了n多次,医学是严谨的,是经过多次论证的,不要一竿子打死好不好
乳腺结节是怎么引起的
发病原因乳腺结节是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1,中医认为:情怀不畅,肝气不得正常疏泻而气滞血淤疾凝,冲任不调者,常有月经紊乱,面部色斑。
现代医学认为:婚育、膳食、人生存的外环境和遗传因素是乳腺发病的主要原因。
2,西医认为:婚育、膳食、人生存的外环境和遗传因素是乳腺发病的主要原因。
2疾病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
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
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
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
患者往往自述乳房内有肿块,而临床检查时却仅触及增厚的乳腺腺体。
3临床表现常见症状如下:1,乳腺结节症的临床常表现为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个别还会有乳头溢液。
2,乳房疼痛的表现常不稳定,在月经前可加重,也常在情绪变化、劳累、天气变化时加重。
如果疼痛超过3个月,而且疼痛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干预,建议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的、浓茶、咖啡、可乐。
3,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病的主要依据,多数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质地硬或硬韧,肿块不与皮肤粘连,肿块表面常不光滑,触之有颗粒感。
4,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清凉无色,浆液性。
如果溢液为黄色或血性,量较多时可能为病理性,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去医院诊治。
5,此外,一些乳腺增生患者还有口苦肋胀、胸闷、厌食、月经紊乱等全身症状。
4疾病治疗由于乳腺增生主要是激素失衡造成的,所以治疗则应从调理内分泌着手。
中医中药混元膏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冲任失调、便秘、合并乳腺增生者效果尤为突出。
通过持续给药渗透吸收的原理达到彻底治愈乳腺增生的目的。
中医内病外治法目前治疗乳腺增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医,其治疗原理:(1)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乳头乳房及肝经循行之处,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易于怫郁。
乳癖者,每多有性情抑郁,忧思多虑或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嗳气,而乳房疼痛与肿块大小变化,亦多情绪变化有关。
肝郁气滞在乳癖发病学上有重要影响。
七情不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结于肠子络则疼痛结块,故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治疗乳癖的主要原则。
(2)活血化瘀,疏通乳络。
乳房疼痛及肿块为主症,二者均为血瘀证特征性表现。
忧思恼怒,抑郁寡欢,必致肝气不畅,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内,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下不能充胞宫,上不能溢乳房,乳络闭阻,气滞血瘀,凝结成块,不通则痛。
经前冲任血液充盈,乳房肿痛加重,月经后气血得到疏泄,肿痛亦随之减轻。
可见乳癖者出现血瘀证势所必然,治疗中必须重视活血化瘀,疏通乳络作用。
(3)化痰软坚,消肿散结。
思虑伤脾或肝郁气滞,横逆脾土,均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不足,冲任失养。
不能温煦脾阳,则精液不得运化,聚湿成痰,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灼津为痰,痰、气、瘀互结而成乳癖。
因此,痰凝在乳癖发病学上有一定影响,化痰软坚,消肿散结可促使肿痛消散于无形。
刮痧治疗用刮拭背部乳房的对应区(即背部与前胸乳房对应的部位),先涂刮痧油,然后从上向下、从内向外依次刮拭。
对于刮板下发现的结节、砂粒、条索状物要重点刮拭。
这些部位相对应的胸前处就是乳腺增生的部位。
再刮拭脊椎,以及两侧的膀胱经,相平行的夹脊穴可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刮拭过程中痧出的越彻底,乳腺增生物消退的越彻底。
还可以在膻中刮,从上到下刮起,从内向外刮拭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屋翳、膻中、合谷、天宗、肩井、肝俞等,留针20—30分钟(2)耳针:取穴乳腺、神门、内分泌等(3)穴位注射:川芎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注射三阴交、期门、气海等穴(4)择期电针:有报道取穴屋翳、膻中、合谷,另加一些配穴,根据患者的月经情况选择月经周期的不同时相,用电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拔罐治疗此法其原理与刮痧差不多。
刺络拔罐,取75%酒精局部或穴位消毒,在膻中,局部,乳腺增生患者用中医并配合采用经络拔罐疗法治疗,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乳痛、乳腺肿块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膻中、乳根,膏肓、天宗、肝俞、太冲可以刺络拔罐。
上罐时间10-30分钟不等,可以循序渐进的,不要开始就很长时间,以自己可以耐受为度按摩治疗(1)推抚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胸部。
先在患侧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少许石蜡油,然后双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轻轻向乳头方向推抚50~100次。
(2)揉压法:以手掌上的小鱼际或大鱼际着力于患部,在红肿胀痛处施以轻揉手法,有硬块的地方反复揉压数次,直至肿块柔软为止。
(3)揉、捏、拿法:以右手五指着力,抓起患侧乳房部,施以揉捏手法,一抓一松,反复施术10~15次。
左手轻轻将乳头揪动数次,以扩张乳头部的输乳管。
(4)振荡法:以右手小鱼际部着力,从乳房肿结处,沿乳根向乳头方向作高速振荡推赶,反复3~5遍。
局部出现有微热感时,效果更佳。
食物中的“红、黄、绿、白、黑”各指什么
抑郁症是绝症,也不是绝症,这就和一些人患上普通的感冒之后,其中的一部分会不治而愈,而其中的个别甚至会诱发更严重的病患而致命一样,还是要看患病的个体。
与身体的疾病不同,抑郁症更多的是内心的问题。
同时,我认为你只是有抑郁的倾向,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
因为你还懂得如何去疏导,甚至通过百度这种方式来求助于外界来进行自我干预,进而达到自我调整的目的。
不过我不建议你继续找什么专业学术性书籍去查阅和自救,因为人有时会有自我暗示的倾向,有时会因为自己身上存在某些类似症状而疑神疑鬼。
当然,是自己来对号入座,而并非事实如此。
因为我们不是从事医疗和心理专业,过于专业的书籍对于外行来讲,未必起到良好的作用。
你有很明确的自我开导手段,比如美食美文美人都能让你开心和振奋,这不单单是让你开心的事情,也是让大多数人愉悦的事情,包括我也是如此。
道理非常简单,人都是向往于让自己心理和生理获得愉悦的事物,这和植物趋光生存一样,是种本能。
所以,在善用此类调整方式的同时,认真思考一下你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觉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你可以尝试看看一些哲学书籍,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又另当别论。
开始可以读一些比较浅显和入门的读物,然后再尝试读一些带有一些理论性的书籍。
比如读一读周国平的哲学随笔我觉得就很好,他是个活得很真实的人。
一般来讲,能让我们对生活失去向往,往往是因为心态失衡。
每个人都有偏执和扭曲的一面,不过正常的人总能把这些负面的状态控制起来,让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成为自己人生和性格的主导。
那些抑郁到走向绝路的人,通常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因为无力去改变现实又无法平衡自己的心态,所以对生命的存在充满了怀疑和失望,进而放弃继续追索和改变现实的动力。
所以,对于那些放弃了自己生命的人,我是怀着遗憾和尊重的。
其实人生的目标仅仅是个方向而已,意义还在于过程本身。
你正是因为把目光过多的放在了那个目标本身,所以才会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会感到很累很无助很绝望。
打个比方说,人活着的目标终极指向是哪里
当然是死亡,从生到死,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没有人能逃避。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猥琐
还是在于过程,在于每个人对于过程的把握。
把你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生活本身,集中于你努力的过程之中,你总能体悟到更多的意义。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但是更多的肯定一定要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而让我们生出存在感和意义的,就是我们活着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换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张画纸,而我们是画笔,这张图画是美轮美奂还是粗鄙涂鸦,全然在于我们怎样去描绘。
我们的态度越积极,行动越努力,所做的事情也就越有意义,反之也会使我们的人生态度越发的积极和充满阳光。
希望你的生活里更多一些色彩
让你的生命再多一些挚友和热爱的事物吧,那会让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也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和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