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对学生读书、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开始时比较低。
例如每当接过一级新生时,开始要求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时,我总是让学生每周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写出一千五百字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
读书笔记的内容很宽泛:例如能写文章的同学,可以在读书笔记中自由练笔,只要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不会写的同学就抄两篇千字文,并能写一写你为什么抄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这便是感想或者评论。
这样做是要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因为,据我了解,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初中毕业,语文老师每学期都要求学生每周写日记,也经常检查。
然而为什么在长达6年地时间,大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养成写日记(或者写一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的习惯呢
主要是老师要求过高。
例如,有的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不强,你让这类同学写日记,他们确实写不出来,这时老师又不让他们抄写,于是他们总是像挤牙膏似的写一些平淡的句子,而这又不入老师的“法眼”,时间一长,他们不但写不出好文章,就连课外书也不读了。
而在我看来,“抄写文章”其实也是一种再创作,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他们;即便是写日记,也不要强求他们天天写。
开始的时候,每周能写上两三天的事就可以了,每件事也不必要求非得写多少字,能把事情说清楚即可。
一旦学生能够坚持读书、写作一学期或一学年,当他看到自己使用过的日记本或读书笔记本,被自己的文字填满了,这时他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一旦有了成就感,便会形成兴趣,这样读书、写作便成了他们的习惯。
例如2008届学生朱超就写了一段自己练笔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叫于洁,倒是个不错的语文老师。
她一讲课,台下没大有不睡觉的。
她虽是我们的班主任,却从来不把睡觉者叫起来训斥。
而且,除非你自信地看着她,不然她是决不会叫你回答问题的。
就这样,我们班的成绩就一直这样遥遥领先,有人开玩笑说‘别的班的成绩是学出来的,我们班却是睡出来的。
’ “语文作业每天都有,不过内容都一样,就是“雷打不动”的300字随记,内容不限,可抄可写。
不必说,我自然选择copy啦。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厚厚的一本随记本把我抄得心力交瘁。
同时,阅读了不少美文佳作的我也终于鼓起勇气,试着写了一片小短文。
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又被拿来当堂朗读了。
而且居然不是反面教材。
就这样在鼓励与“逼迫”之下,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其间有被认可的,有被唾弃的,有被誉为“表达真情实感的”,也有被扣上“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帽子的。
喜忧参半,但我已经变得乐观了。
何必在乎别人的意见呢,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认为真是就好。
“再后来,进了五十八中,更是得到了于翠和纪洪师两位老师的鼓励,对于写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随笔已经由我的仇人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
”(摘自《击汝一砖》373页)学生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的另一原因是缺少激励。
老师布置学生要写日记,要进行课外练笔,然而又缺少认真批阅,及时反馈,及时表扬的程序。
如果老师对于写作好的同学,尤其写作有进步的同学,由于缺少课外批阅,课堂反馈,表扬激励的过程,那么时间一长,学生便会松懈下去,日记写作自然而然地便会有始无终。
勤批阅每当高一的学生得知我让他们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这样的宽泛时,都很开心,一开始都便能及时完成作业。
我也有足够的时间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由只“读读文章、抄抄文章”向“自由练笔”转化,自由练笔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了,他们便会向“自觉创作”转化。
而当学生进入自觉创作阶段时,一般来说得一个学期后。
即便是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创作文章也还是很不成熟。
例如很多学生在尝试自我创作阶段大都喜欢写小说,由于受动漫片、言情片的影响比较大,大多不入老师的“法眼”。
即便这样我也不一味否定他们,当我遇到学生创作的题材有动漫情节,言情情节时,我一般都在笔记中提醒他,让他把文章给同学们阅读,让同学评价,若大部分同学对文章评价较好,我也及时地肯定他的努力。
多表扬每当发现学生有好文章时,我便让学生及时地打印成电子稿,我便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班级给同学们展示,并且我会一边展示一边点评。
通过一个学期的慢慢引导,学生的写作热情便会被激发出来。
一年结束后,班里会有“三·三”分层,即三分之一的同学的文笔被激发出来,能够写出很多好文章;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写练笔文章了,而且能写出几篇比较好的文章;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学,仍然停留在读书抄写文章的阶段,对这些具有“理工男”思维的同学,我仅要求他们能够多读书,多开阔眼界,再把语文知识学好,把课堂作文写作套路掌握好,能写出45至50分之间的考场作文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效果的,例如我曾把学习语文的几种方法总结出来供同学们参考,其中之一就是“抄作文”的方法:2005届我所教的孙书文同学是这样学习写作的。
他是在高二分班之后,来到我所教的班级的。
因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差距很大,再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门创作,而创作就是语文学科的创造性活动,是创造就有很大困难。
所以在教授作文写作时,我常常采用北京地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抄作文。
我不能让全体学生抄作文,但是可以让那些写作总是有困难的同学以抄写文章代替作文写作。
因为与其让这些同学每次作文课上都写出一些谁也不愿意阅读的干巴巴的文字,还不如让他们自己找文章阅读,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来抄写。
这样起码有这样几点好处:首先能够让他们进行阅读,因为要抄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就必须从所读的文章之中进行挑选,也就是说他要抄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两篇以上的文章才可以,这就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
其次在选择文章的时候就增长了一种鉴赏评价意识,而在抄写时实际上又熟练了语言表达,几乎等于是自己在写作。
作为一个老师本身是不希望有很多学生每次写作都抄写文章的,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更不希望他们这样做。
但是我这样要求了之后,孙书文同学就按照我的要求这样做了。
因为他的总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来代替写作文,在我看来有一种偷懒的意识。
但是我又不能自食其言,所以就这样默认了。
同时我也要看看他这样做效果会有多大。
抄了一个学期之后,我给他提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只抄写,还要写一点对文章优点的评价,他也很高兴地做到了。
就这样一直抄到了高三。
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作文成绩获得50分的高分。
要知道在地区一级的统考中,一个学校的作文成绩能在50分以上的也就二三十个,而他就在其列。
到了高考结束后,我特意一看了一下他的语文成绩,是113分。
要知道当年语文成绩能过110分的没有几个同学。
他的语文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持之以恒。
想一想,每次我这样要求学生可以以抄代写时,总有几个同学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抄写,但是都坚持不下来,或者是不好意思,或者是抄了几次感到没有效果,或者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做法会有效,而是一时作为应付作业的一种手段。
而我则经常在作文讲评时把他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赞扬他,说孙书文同学的方法其实就是有主见的学习方法。
而最后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就是能按照自己认定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人的思维特长是不同的,绝对不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如果那样,就会使学生累,老师也累。
而累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平庸的毫无特长的更不必说有什么兴趣的学生,而且更为可悲的现实则是,学生毕业之时,也就是他厌学之始。
这便是中国学生走出校门后不愿意继续读书,甚至不愿意读一些“闲书”的原因。
这也是中国家庭藏书量总是很低的原因。
在基础年级,我始终坚持分层次、多表扬的做法。
学生的收获显著,表现在老师们指导学生编辑的一期一期《天籁》中,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编辑《天籁》文学期刊68期,正式出版学生文集8部。
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慢功夫,而且既慢又不出成绩,于是就被人称之为“用时长,效率低,成绩差”。
然而读书、写作教学又是一个铸造灵魂的工作,这个工作又恰恰不是一个见效快的工作,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 的工作。
当语文老师不被人们理解时,我们坚守住了自己,因为有一大批足可让老师自豪一辈子的学生“妙文”在不断涌现,它们时时激励着我们,因为它们承载着学生的睿智,体现着语文的影响力,见证了写作塑造灵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