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女兵墓500字读后感

女兵墓500字读后感

时间:2013-10-29 11:03

急求阳陵观后感2500字数

当一个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脚下,也许也会有牛顿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只不过牛顿遥望的是未来,而我们回顾的是历史

汉阳陵之行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近期才得以执行。

汉阳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去咸阳机场接送小姨,都会在机场高速路上看见那高耸的两座坟冢。

说到西汉帝王,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汉武帝,无论是快拍成偶像剧的《大汉天子》还是自封武皇帝为“大帝”的《汉武大帝》皆引爆收视狂潮。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武皇帝无疑是中华帝王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名载历史的千秋帝王。

但同时我也非常欣赏西汉历史上的文皇帝以及这文武之间的景帝

在美剧《都铎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亨利八世对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马斯说:“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铭记

因为他捐助大学和建立救济所

不,他被铭记是因为他赢了阿金库尔之战,3000英格兰长弓手对6万法军。

”的确,历史就是这样,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的传奇,文治昌运不过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

这一点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远只是“之治”。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平心而论,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地基础,日后也难有武帝的盖世王朝。

好了,抒发情感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次汉阳陵之行共有三点体会:1.震撼2.所谓窥豹一斑3.盗墓一. 震撼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投资近1亿元建成,这在中国新兴起的一轮文化保护投资风潮中地确不算多,但其新颖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着实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护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与朋友二人从南郊驱车出发,顺着西安南二环一路北上,再从北二环进入西同高速。

大约行至离市中心20km处就可以看见汉阳陵博物馆的指示标以及远处高耸的封土。

现在路况非常好,交通方便,从出发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

到达目的地后看过陵区平面图才知道具体情况,汉阳陵的整个陵区异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围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横跨三个县!而现在主要向游人开放的参观园区也算是非常的广阔了,这个园区被咸阳高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

北区主要是阳陵以及皇后的陵体本身,以及南阙门遗址和现在大力宣传的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外藏坑展示厅位于阳陵的东北角。

而南区则是以前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四周还有李晦石椁以及宗庙遗址等景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阳陵并没有被发掘,所谓的地宫并非传统意义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宫,宣传中所称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其实展示的是20多个外藏坑。

所谓外藏坑指的是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八十一座从葬墓坑,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

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十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

并且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

而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十座已经发掘清理的外藏坑上。

(编号有20多号)虽然现在所发掘的也仅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惊人,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

顺便提一下,南北两座博物馆统一收费,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为淡季,3-11月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费10元,游客可自行选择。

北区的停车场无人管理并不收费,南区的停车场收费5元,开咸阳区发票,朋友可以选择停在北区步行去南区参观,并非很远。

北区的景点有三处,两座陵体本身,南阙门遗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厅。

汉阳陵陵体前竖立有“汉景帝阳陵”的墓碑和陕西省文物局竖立的文物保护碑,陵体被圈起不可随意攀爬,在陵体正南方是南阙门遗址。

当年汉阳陵博物馆的馆长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是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

现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区地上除了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冢外,在阳陵正南方120米处矗立着恢弘而别致的“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这座保护厅就修建在珍贵的南阙门遗址之上,将整个遗址包裹其中。

南阙门保护厅完整地复原了诗词中“汉家宫阙”的风貌,大门为两扇铜辅首点缀的朱漆大门,大厅内两千年的鹅卵石向两侧伸延,将巨大粗壮的阙墙包围起来。

这就是南阙门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建筑构建之一——“散水”。

阙门遗址一周供参观游客行走参观的走廊全是由砖支垫起来的木地板,没有一般遗址大厅所用的水泥地面。

游客还可以踏在顺阙势递升的转梯上,从空中变换着俯视的地点和角度来观看南阙门的遗址。

南阙门发掘高空俯视图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长骆西哲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阙门体形庞大,展示不易。

除了灯光错落有致舒适怡人外,我们对阙门两千年前的形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 “壁画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时的瞬间印象,插在两千多年的柱础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当时的柱梁,沉实浑厚的黄土墙上仍保留着汉时的楼梯、残砖和乱瓦。

”南阙门保护大厅内部汉阳陵南阙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阙门遗址,同时还是唯一一座“三出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内不让照相,偷偷拍了几张^_^)接下来就要说说这次行程的主角了,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

来到汉阳陵的东北角,先顺着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厅入口,在欣赏完了西汉诸帝的简介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免费发放的鞋套(成本当然包括在门票里了),然后便进入了这座古典与科技,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地下殿堂。

顺着指示标志前进,先会进入一个电子解说厅,厅内有一个巨型屏幕解说仪,可以手触旁边的小屏幕进行操作,这个解说仪会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墓葬坑的长度、规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会用亮灯的方式表明每一个藏坑所处的方位。

现代化的科技风潮还没有退去,紧接着就要进入历史的黄土中了。

穿过电子解说厅,整个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整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钢化玻璃构筑

从视觉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的空间感。

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陈列在你的面前、悬空在你的脚下,置身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的确是万计,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将达到了万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陈列馆内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厅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

之前号称为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虚传,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冲突感,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不论是整体的灯光效果、美工制作、墙壁上的浮雕、恰到好处的讲解说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若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那毫无疑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

虽然现在猜测这些外藏坑代表了当时的“九卿”制度,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有其他特点的葬品(例如军事)现在还无从得知,但从现在已经挖掘的部分来看主要展示的还是陶俑、丝织物、车撵马具、生活器皿、乃至猪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长的10号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着大量的猪牛羊陶俑,堪称一个牲畜大军,令人叹服

于是考古工作者认为东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为皇帝在阴间的生活起居做准备,并且还在葬坑中发现了数枚“九卿”的官印,也进一步证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厅中还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分别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

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至此已经不虚此行了

二.窥豹一斑,冰山一角当我赞叹于博物馆的精致与文物数量的惊人时,我不禁感慨,这不过是几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区内还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陪葬墓以及陵体本身。

当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厅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窥豹一斑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当年那个盛世帝国的踪影。

接下来就要说说南区的景点,南区最主要的景点自然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座博物馆的落成时间较早,依然采取传统的博物馆建设方式。

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馆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二层处于地下,这座博物馆中主要展出的是从葬坑、陪葬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阳陵发现大型丛葬坑四处,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

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

考古陈列馆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帝陵丛葬坑和南区从葬坑,两个丛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独不同的是帝陵从葬坑中更多的是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而南区从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当时的军旅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骑兵,而且数量还不少,这一点比较少见。

大部分女骑兵的样貌普通,符合当时人物的样貌特点,但有一些女兵却另外值得一提,这些女兵样貌古怪,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夸张地馒头状凸出,双眼眼角上翘,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层则分别从不同类别来介绍出土文物,分别有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以及85号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为青铜器,有矛、剑、箭、弩机、鈅斧等车马器则介绍了汉代马车上的挂件、接头等零部件生活用品主要是钱币、青铜和陶制罐、铜镜等等。

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钱币,真是非常的小,不知当时的人们使用起来是否感觉方便

对比于标签的大小可见西汉的钱币非常mini随后就是东区陪葬墓和85号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号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铜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经被盗掘,并没有发现金银器,但由于西汉兴简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银,大多是青铜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来就没有金银器还是已经被盗走不得而知。

同时还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带有文字的青铜器。

在考古博物馆的东北方可以看见李晦石椁,当时对摆放在这里的石椁感到非常不解。

回来后查询资料才得知李晦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书,是唐高宗的宠臣,官至武帝。

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当年对其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进入墓室后发现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

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这一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贼的破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4.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眼前这座石椁,这座石椁是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

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

在石椁东侧,还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罗经石从石椁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见罗经石遗址,确切地应该说是德阳宫遗址,这里还要讲讲罗经石的故事。

明清以来,历代学者认为罗经石是测量标石。

“罗经石”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0厘米至183厘米;“罗经石”上部有石质圆盘,直径约140厘米,盘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形。

所以,古人认为“罗经石”是建汉阳陵时所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划等作用。

“罗经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设置于西汉景帝阳陵东南约500米处,据此国人一直自豪地称,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但是近代随着考古发掘对于罗经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发现。

据史书记载,从汉景帝开始,帝王可以把宗庙建筑设在自家陵园内,而以前,帝王宗庙建筑都设于宫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

汉景帝设于自家陵园阳陵内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阳宫。

景帝后,帝王多沿袭其祭祀礼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园内。

2000余年来,世人都知德阳宫应在汉阳陵附近,但却找不到遗址。

而从1999年开始发掘了“罗经石”附近遗存,现在基本上确定了这块地方其实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形礼制性建筑遗址。

该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60米,遗址分为内外两重。

外重遗址上发现了壕沟遗存;壕沟是沿着整个遗址的正方形边缘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沟内侧的四个拐角处有曲尺形廊房。

外重遗址的每边正中间有阙门遗址,阙门跨度90余米;每个阙门内侧两边各有渗水井。

内重遗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遗存,遗存平面为正方形,正方形边长53.7米。

建筑遗存核心圆点是一巨形柱石,即误传为测量标石的“罗经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2米,专家判断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

所以现在罗经石的具体功用开始受到了质疑,罗经石所处位置被确定为景阳宫遗址,罗经石可能为柱石,但同时并没有排除罗经石作为测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罗经石功用的定论还要靠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德阳宫遗址外景德阳宫遗址基座呈正方形,每边有14根柱子,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汉阳陵高台建筑。

在建筑遗址的每边都有3个门道遗址;东边门道遗址铺着青龙文饰空心砖,西边门道是白虎文饰空心砖,南边门道是朱雀文饰空心砖,北边门道是玄武文饰空心砖。

建筑遗址四边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着回廊铺砖和卵石散水;散水内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砖颜色各不相同,东西南北分别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

考古专家说,德阳宫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三、盗墓在陕西,不论你参观那一座帝王的陵寝,都无法避免地会提到这两个字——盗墓

就连没有被盗掘过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盗墓贼狰狞的痕迹。

去参观乾陵的人都不会忘记公主墓里那个留有一具盗墓贼尸体的盗洞,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我去碑林博物馆,见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画满了侍女奏乐图,但唯独在石棺中间留下了一个漆黑的洞口。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满藏珍宝的黄土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盗墓贼,从这次行程的开始盗墓的阴影就伴随左右自始而终,在外藏坑展示厅中第12号葬坑全部是后人复原出来的,因为这个葬坑被盗掘极其严重,机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博物馆的建设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来复原这个葬坑。

南区的李晦石椁出土时,三个墓室有两个已经被严重盗掘,破坏非常严重,连墙上的壁龛壁画等统统遭到毁坏,最后的一个墓室隐藏的非常隐蔽才没有被洗劫。

而发掘的85号大臣墓的盗洞更是彰显“名家手笔”,85号墓有着相当长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这个盗墓贼则直接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进了主墓室。

当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厅的时候我还向他感慨,仅仅几个外藏坑已经如此,还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辉煌

但随即转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实现在帝陵下已经空空如也,搞不好还是一片狼藉。

自古盗墓分私盗和官盗,私盗些许还能留下些什么,毕竟私盗不会有太多人进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赃不均),会遗留下些许文物。

而官盗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场了

——偏偏不幸的是,西汉诸陵皆是官盗浩劫,而且还不止一次

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

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惨的无外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记载的盗掘就有五次而没有记载的恐怕数不胜数,而这五次记载中后两回更是大规模的官盗

尤其是董卓指示吕布进行的盗掘不但搜刮尽墓中所剩珍宝,而且董卓还拖出汉武帝尸体进行曝晒,最后经人劝说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

不仅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没能幸免,甚至还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当,吕后的尸体就是这样被百般凌辱,可见当时情况之惨烈。

阳陵也是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阳陵被盗挖的情况,毕竟这是不齿之事,恐怕不会有那位史官对其进行详细记载。

但可以知道的是阳陵因为被毁经过了三次休整,虽不知地宫内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荡一切。

所以只有这蜗居在“招风大树”旁边的外藏坑还能够让我们一窥当年宏伟帝国的风采,当年的昌运被时间无情的毁灭,而那些本来留给我们后世敬仰的珍宝却又被盗墓贼毁灭,说来讽刺,竟然是时间和盗墓贼一同毁掉了我们的历史。

让我们珍惜现在还拥有的、仅存的这一切吧

小涧镇的名胜古迹

在1931年9月18日,由于当弱无能以及无限的放纵,使得日本关东军了对中国的全略战争。

再加上国民党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几天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祖国大片的大好河山就这样拱手送人,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痛心。

要知道,几千万父老乡亲就这样成了亡国奴,受尽了欺凌。

还有随后发生的“七。

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这一个个惨烈的历史场面,终于让我们认识到,如果再不抵抗,侵略者的铁蹄将踏遍整个中国;如果再不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摘掉,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在这样的环境下沉睡在东方之巅的中国苏醒了,这头雄狮终于发威了

在等人的领导下,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反抗。

八年抗战中,有多少名字值得我们记住

“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这些前辈们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为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走出了曾经的屈辱与落后,走向了繁荣与富强。

你瞧,2008年8月8日,我国第一次举办了奥运会;2008年10月15日,太空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在这一次次的欢悦背后,祖国那屈辱的历史我们又怎能忘记

虽然前辈们为我们创造了安逸的生活环境,但仍是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还有很多的困难等着我们去攻克。

像前不久的钓鱼岛事件,仍是向我们证明,中国只有更强大才能站稳脚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理当担负起这份责任,才能让中国这只金鸡,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屹立在太平洋上,永远不倒

尽管我们还是小学生,但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自己乃至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写印象最深的英雄人物的电影作文500字

当一个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脚下,也许也会有牛顿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只不过牛顿遥望的是未来,而我们回顾的是历史

汉阳陵之行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近期才得以执行。

汉阳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去咸阳机场接送小姨,都会在机场高速路上看见那高耸的两座坟冢。

说到西汉帝王,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汉武帝,无论是快拍成偶像剧的《大汉天子》还是自封武皇帝为“大帝”的《汉武大帝》皆引爆收视狂潮。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武皇帝无疑是中华帝王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名载历史的千秋帝王。

但同时我也非常欣赏西汉历史上的文皇帝以及这文武之间的景帝

在美剧《都铎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亨利八世对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马斯说:“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铭记

因为他捐助大学和建立救济所

不,他被铭记是因为他赢了阿金库尔之战,3000英格兰长弓手对6万法军。

”的确,历史就是这样,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的传奇,文治昌运不过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

这一点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远只是“之治”。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平心而论,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地基础,日后也难有武帝的盖世王朝。

好了,抒发情感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次汉阳陵之行共有三点体会:1.震撼2.所谓窥豹一斑3.盗墓一. 震撼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投资近1亿元建成,这在中国新兴起的一轮文化保护投资风潮中地确不算多,但其新颖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着实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护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与朋友二人从南郊驱车出发,顺着西安南二环一路北上,再从北二环进入西同高速。

大约行至离市中心20km处就可以看见汉阳陵博物馆的指示标以及远处高耸的封土。

现在路况非常好,交通方便,从出发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

到达目的地后看过陵区平面图才知道具体情况,汉阳陵的整个陵区异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围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横跨三个县!而现在主要向游人开放的参观园区也算是非常的广阔了,这个园区被咸阳高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

北区主要是阳陵以及皇后的陵体本身,以及南阙门遗址和现在大力宣传的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外藏坑展示厅位于阳陵的东北角。

而南区则是以前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四周还有李晦石椁以及宗庙遗址等景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阳陵并没有被发掘,所谓的地宫并非传统意义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宫,宣传中所称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其实展示的是20多个外藏坑。

所谓外藏坑指的是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八十一座从葬墓坑,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

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十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

并且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

而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十座已经发掘清理的外藏坑上。

(编号有20多号)虽然现在所发掘的也仅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惊人,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

顺便提一下,南北两座博物馆统一收费,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为淡季,3-11月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费10元,游客可自行选择。

北区的停车场无人管理并不收费,南区的停车场收费5元,开咸阳区发票,朋友可以选择停在北区步行去南区参观,并非很远。

北区的景点有三处,两座陵体本身,南阙门遗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厅。

汉阳陵陵体前竖立有“汉景帝阳陵”的墓碑和陕西省文物局竖立的文物保护碑,陵体被圈起不可随意攀爬,在陵体正南方是南阙门遗址。

当年汉阳陵博物馆的馆长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是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

现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区地上除了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冢外,在阳陵正南方120米处矗立着恢弘而别致的“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这座保护厅就修建在珍贵的南阙门遗址之上,将整个遗址包裹其中。

南阙门保护厅完整地复原了诗词中“汉家宫阙”的风貌,大门为两扇铜辅首点缀的朱漆大门,大厅内两千年的鹅卵石向两侧伸延,将巨大粗壮的阙墙包围起来。

这就是南阙门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建筑构建之一——“散水”。

阙门遗址一周供参观游客行走参观的走廊全是由砖支垫起来的木地板,没有一般遗址大厅所用的水泥地面。

游客还可以踏在顺阙势递升的转梯上,从空中变换着俯视的地点和角度来观看南阙门的遗址。

南阙门发掘高空俯视图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长骆西哲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阙门体形庞大,展示不易。

除了灯光错落有致舒适怡人外,我们对阙门两千年前的形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 “壁画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时的瞬间印象,插在两千多年的柱础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当时的柱梁,沉实浑厚的黄土墙上仍保留着汉时的楼梯、残砖和乱瓦。

”南阙门保护大厅内部汉阳陵南阙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阙门遗址,同时还是唯一一座“三出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内不让照相,偷偷拍了几张^_^)接下来就要说说这次行程的主角了,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

来到汉阳陵的东北角,先顺着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厅入口,在欣赏完了西汉诸帝的简介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免费发放的鞋套(成本当然包括在门票里了),然后便进入了这座古典与科技,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地下殿堂。

顺着指示标志前进,先会进入一个电子解说厅,厅内有一个巨型屏幕解说仪,可以手触旁边的小屏幕进行操作,这个解说仪会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墓葬坑的长度、规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会用亮灯的方式表明每一个藏坑所处的方位。

现代化的科技风潮还没有退去,紧接着就要进入历史的黄土中了。

穿过电子解说厅,整个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整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钢化玻璃构筑

从视觉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的空间感。

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陈列在你的面前、悬空在你的脚下,置身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的确是万计,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将达到了万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陈列馆内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厅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

之前号称为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虚传,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冲突感,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不论是整体的灯光效果、美工制作、墙壁上的浮雕、恰到好处的讲解说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若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那毫无疑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

虽然现在猜测这些外藏坑代表了当时的“九卿”制度,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有其他特点的葬品(例如军事)现在还无从得知,但从现在已经挖掘的部分来看主要展示的还是陶俑、丝织物、车撵马具、生活器皿、乃至猪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长的10号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着大量的猪牛羊陶俑,堪称一个牲畜大军,令人叹服

于是考古工作者认为东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为皇帝在阴间的生活起居做准备,并且还在葬坑中发现了数枚“九卿”的官印,也进一步证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厅中还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分别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

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至此已经不虚此行了

二.窥豹一斑,冰山一角当我赞叹于博物馆的精致与文物数量的惊人时,我不禁感慨,这不过是几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区内还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陪葬墓以及陵体本身。

当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厅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窥豹一斑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当年那个盛世帝国的踪影。

接下来就要说说南区的景点,南区最主要的景点自然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座博物馆的落成时间较早,依然采取传统的博物馆建设方式。

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馆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二层处于地下,这座博物馆中主要展出的是从葬坑、陪葬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阳陵发现大型丛葬坑四处,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

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

考古陈列馆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帝陵丛葬坑和南区从葬坑,两个丛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独不同的是帝陵从葬坑中更多的是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而南区从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当时的军旅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骑兵,而且数量还不少,这一点比较少见。

大部分女骑兵的样貌普通,符合当时人物的样貌特点,但有一些女兵却另外值得一提,这些女兵样貌古怪,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夸张地馒头状凸出,双眼眼角上翘,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层则分别从不同类别来介绍出土文物,分别有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以及85号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为青铜器,有矛、剑、箭、弩机、鈅斧等车马器则介绍了汉代马车上的挂件、接头等零部件生活用品主要是钱币、青铜和陶制罐、铜镜等等。

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钱币,真是非常的小,不知当时的人们使用起来是否感觉方便

对比于标签的大小可见西汉的钱币非常mini随后就是东区陪葬墓和85号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号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铜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经被盗掘,并没有发现金银器,但由于西汉兴简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银,大多是青铜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来就没有金银器还是已经被盗走不得而知。

同时还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带有文字的青铜器。

在考古博物馆的东北方可以看见李晦石椁,当时对摆放在这里的石椁感到非常不解。

回来后查询资料才得知李晦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书,是唐高宗的宠臣,官至武帝。

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当年对其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进入墓室后发现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

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这一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贼的破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4.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眼前这座石椁,这座石椁是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

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

在石椁东侧,还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罗经石从石椁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见罗经石遗址,确切地应该说是德阳宫遗址,这里还要讲讲罗经石的故事。

明清以来,历代学者认为罗经石是测量标石。

“罗经石”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0厘米至183厘米;“罗经石”上部有石质圆盘,直径约140厘米,盘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形。

所以,古人认为“罗经石”是建汉阳陵时所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划等作用。

“罗经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设置于西汉景帝阳陵东南约500米处,据此国人一直自豪地称,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但是近代随着考古发掘对于罗经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发现。

据史书记载,从汉景帝开始,帝王可以把宗庙建筑设在自家陵园内,而以前,帝王宗庙建筑都设于宫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

汉景帝设于自家陵园阳陵内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阳宫。

景帝后,帝王多沿袭其祭祀礼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园内。

2000余年来,世人都知德阳宫应在汉阳陵附近,但却找不到遗址。

而从1999年开始发掘了“罗经石”附近遗存,现在基本上确定了这块地方其实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形礼制性建筑遗址。

该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60米,遗址分为内外两重。

外重遗址上发现了壕沟遗存;壕沟是沿着整个遗址的正方形边缘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沟内侧的四个拐角处有曲尺形廊房。

外重遗址的每边正中间有阙门遗址,阙门跨度90余米;每个阙门内侧两边各有渗水井。

内重遗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遗存,遗存平面为正方形,正方形边长53.7米。

建筑遗存核心圆点是一巨形柱石,即误传为测量标石的“罗经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2米,专家判断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

所以现在罗经石的具体功用开始受到了质疑,罗经石所处位置被确定为景阳宫遗址,罗经石可能为柱石,但同时并没有排除罗经石作为测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罗经石功用的定论还要靠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德阳宫遗址外景德阳宫遗址基座呈正方形,每边有14根柱子,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汉阳陵高台建筑。

在建筑遗址的每边都有3个门道遗址;东边门道遗址铺着青龙文饰空心砖,西边门道是白虎文饰空心砖,南边门道是朱雀文饰空心砖,北边门道是玄武文饰空心砖。

建筑遗址四边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着回廊铺砖和卵石散水;散水内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砖颜色各不相同,东西南北分别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

考古专家说,德阳宫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三、盗墓在陕西,不论你参观那一座帝王的陵寝,都无法避免地会提到这两个字——盗墓

就连没有被盗掘过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盗墓贼狰狞的痕迹。

去参观乾陵的人都不会忘记公主墓里那个留有一具盗墓贼尸体的盗洞,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我去碑林博物馆,见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画满了侍女奏乐图,但唯独在石棺中间留下了一个漆黑的洞口。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满藏珍宝的黄土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盗墓贼,从这次行程的开始盗墓的阴影就伴随左右自始而终,在外藏坑展示厅中第12号葬坑全部是后人复原出来的,因为这个葬坑被盗掘极其严重,机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博物馆的建设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来复原这个葬坑。

南区的李晦石椁出土时,三个墓室有两个已经被严重盗掘,破坏非常严重,连墙上的壁龛壁画等统统遭到毁坏,最后的一个墓室隐藏的非常隐蔽才没有被洗劫。

而发掘的85号大臣墓的盗洞更是彰显“名家手笔”,85号墓有着相当长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这个盗墓贼则直接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进了主墓室。

当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厅的时候我还向他感慨,仅仅几个外藏坑已经如此,还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辉煌

但随即转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实现在帝陵下已经空空如也,搞不好还是一片狼藉。

自古盗墓分私盗和官盗,私盗些许还能留下些什么,毕竟私盗不会有太多人进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赃不均),会遗留下些许文物。

而官盗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场了

——偏偏不幸的是,西汉诸陵皆是官盗浩劫,而且还不止一次

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

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惨的无外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记载的盗掘就有五次而没有记载的恐怕数不胜数,而这五次记载中后两回更是大规模的官盗

尤其是董卓指示吕布进行的盗掘不但搜刮尽墓中所剩珍宝,而且董卓还拖出汉武帝尸体进行曝晒,最后经人劝说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

不仅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没能幸免,甚至还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当,吕后的尸体就是这样被百般凌辱,可见当时情况之惨烈。

阳陵也是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阳陵被盗挖的情况,毕竟这是不齿之事,恐怕不会有那位史官对其进行详细记载。

但可以知道的是阳陵因为被毁经过了三次休整,虽不知地宫内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荡一切。

所以只有这蜗居在“招风大树”旁边的外藏坑还能够让我们一窥当年宏伟帝国的风采,当年的昌运被时间无情的毁灭,而那些本来留给我们后世敬仰的珍宝却又被盗墓贼毁灭,说来讽刺,竟然是时间和盗墓贼一同毁掉了我们的历史。

让我们珍惜现在还拥有的、仅存的这一切吧

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主题写800字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肯定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简单诉说一下,发生在社渚的重要历史事件。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盗贼蜂起,民不聊生。

在这世道混乱的年头,溧阳城乡不少地方自发组织大刀会,防匪防盗,保卫乡村。

大刀会无论明会暗会,均设堂传授刀枪,练习武艺。

每晚组织三五成群的大刀会巡逻,如遇盗贼,鸣锣为号,四方刀会闻声响应,以助声势。

如遇土匪,与其搏斗,个个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赤身露体,如醉似狂地手舞大刀与匪厮杀,土匪见了常落荒而逃。

由于大刀会遏制土匪奏效,因而其组织发展迅猛,全县以社渚、周城、竹箦、上兴、上沛、戴埠等地刀会最盛,只要铜锣一响,一小时内可聚合成百上千人。

1935年1月12日农历腊月初八,土匪“东岳泰山”100多人洗劫郎溪县梅渚镇,被殷桥民团击溃,打死7人,捕获匪首3人,在殷桥走马埂枪毙后砍头示众。

社渚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在此不仅新四军设立了兵站,国民党24集团军特务总队、50军新7师、江苏省保安第2纵队队部、伪军一方面军2师、县保卫团4区及日寇等都先后在社渚驻扎部队,并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战壕、指挥部、公园等军事设施。

1937年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个平年却不平凡,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一生。

这一年,日军犯我中华,抢我财产,杀我亲人,犯下了罪不可赦的滔天罪行。

年底江南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各级党政官员纷纷溃逃,整个江南农村、集镇均处于极端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死抢掠无恶不作。

抗战八年,日军三次占据溧阳城,六次到溧阳“清乡、扫荡”。

社渚镇许多街道、历史建筑被损毁,位于社渚东关王家悙五堂祠堂的社渚镇国民小学遭到日军飞机轰炸,造成三名学生遇难,15间校舍、所有课桌凳及相关设施全部被烧毁,学校被迫停办。

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年社渚西关虞家宗祠重办社渚镇国民小学。

民风淳朴,水路便捷的社渚使得陈毅司令在烽火年代里留下了串串足迹,茅山革命老区人民世世代代都忘怀不了陈毅司令与社渚人民所建立的鱼水情谊。

1938年4月,新四军一支队的先遣小分队从皖南泾县来到了苏皖交界的殷桥,为大部队移师苏南作侦察,以川籍地下党员炕烧饼的王师傅为中心点成立了殷桥交通站,交通站主要任务是负责通讯联络、接待军政人员和运送伤员。

9月新四军一支队分别在距离殷桥二公里的梅渚王氏祠堂和六公里的下西城桥祠堂设立了后方医院和第五兵站。

殷桥周边有很多热血青年去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

殷桥地方有个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卫团红枪会,对付郎溪县东乡一股土匪的骚扰和抢劫。

从成立时的十几人,很快发展到百余人,并有捷克式轻机枪一挺,步枪六十多支。

这自卫团的头儿除了炕烧饼的王师傅,就是当地做裁缝的手艺人殷祖金。

正值蚕豆花盛开时节,红枪会得到情报,有一批日军第二天要从郎溪经梅渚、殷桥去社渚、周城方向扫荡。

红枪会的将士人人争先恐后,个个摩拳擦掌,他们连夜察看地形、部署作战方案。

第二天拂晓,六十多名红枪会将士臂佩会标,全副武装,进入伏击圈——梅山头(今属郎溪梅渚)。

早饭过后,约有一个营兵力的日伪军带着一路浩劫的血腥味,来到了梅山头脚下。

刹那间,梅山头金鼓齐鸣,枪声号声杀喊声震耳欲聋。

鬼子遭受这突如其来的一棒,就象掐了头的苍蝇四处乱串,日军头头举起望远镜观察一番后,与同伙的日军叽哩呱啦说了一阵,带着部队分头朝孙郭村撤退。

红枪会乘胜追击,越追越勇。

这时,红枪会负责人烧饼师傅王军民看出了鬼子的阴谋,便命令红枪会停止追击,以石屋山为掩护。

果然,狡猾的敌人从各路形成反包围,此时红枪会唯一的一挺机枪被卡,火力明显下降,战斗中,殷裁缝为掩护弟兄们撤退,负伤躲在竹园里。

双方一路厮杀,红枪会抢占到石屋山制高点,占尽地利优势,终于阻止了日寇的反攻,日寇只得夹着尾巴原路返回郎溪,行至孙郭村,一村妇拦住队伍说:“村后竹园里还有你们的人。

”善良的村妇哪里知道竹园里掩藏的竟是红枪会受伤会员殷主庆。

日军把殷祖庆带到梅渚集镇后,用台凳等堆积起来,设置障碍,将梅渚集镇的大街小巷和道口全部封死,重兵把守。

红枪会深夜组织偷袭,解救殷祖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突破敌人的封锁。

落入虎口的殷祖庆受尽折磨,他铁骨铮铮,宁死不屈,敌人先是严刑拷打,后来吊在树上示众,羿日天明,丧心病狂的日寇割下殷祖庆的脑袋,血淋淋的头颅被日寇挂在路旁的电话线杆上。

谁见了这副惨状,都切齿痛骂东洋鬼子是狼子心。

殷裁缝遇难后,大伙推举殷裁缝的胞弟殷老三为头。

1939年3月后陈毅的身影就经常秘密在殷桥出现,并赴梅渚王氏宗祠新四军一支队后方医院视察,探望病员。

在殷桥陈毅动员开明地主殷春胜为新四军捐粮近百担。

1939年冬,社渚集镇突然出现了伪军的“乌龟壳”(碉堡),并挖了些战壕,修了不少军事设施,对不到七八公里的梅渚后方医院增加了威胁。

陈司令采纳了殷老三的建议,将后方医院后撤两里地,搬到对河的殷桥。

当时在群众的支持协助下,后方医院很快搬了家。

殷老三率领的一团抗日勇士,除护卫后方医院外,有时还找机会袭击下乡打掳的日伪军。

第二年,后方医院迁到前马水西村时,殷桥群众送给医院伤病员一块红绸软匾,请来当地的秀才写了“屏障江南”四个斗大的字,以表达乡民对抗日健儿的敬仰、感激之情。

“皖南事变”后陈毅率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十六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缪海涛多次来殷桥视察。

陈毅在下西的城桥村设立“一支队第五兵站”,也就是当地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陈桥兵站”。

陈桥兵站设在下西城桥村虞氏宗祠,是五间三进的祠堂。

城桥村的虞氏宗祠又叫孝思堂,被誉为“溧阳城出西门第一家”,是社渚大姓也是溧阳的大姓。

“升平四十八村,村村有虞氏。

”是当地的口头俗语,是宰相虞世南之后。

祠堂木料十分讲究,不仅梁柱粗大,而且选料十分讲究,祠堂的梁柱是用楠木建成。

祠堂大门前是一块宽大的场园,过去设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是表彰一虞氏男子尽孝于后娘的养育之恩而立,他不仅视后娘为亲娘,而且无微不至地奉伺和赡养着老人,最终为之在墓地守孝三年。

牌坊的石材为天子石(花岗石),共上有三层,最上层是刻有“圣旨”两字的匾额,两边还雕着一对石人。

四根立柱分别由浪花形的依柱石撑着,还有一对约有一人高的石狮子立在两边。

当年兵站承担着递送情报,送物资,护送部队人员还送过十匹马,组织动员百姓支前筹集部队给养及开展统战和建立地下党组织等工作。

这里还做过新四军的后方医院。

村里住着许多新四军的官后,还有许多女兵。

在祠堂的边上的井台,每天新四军战士在这里打水洗衣洗绷带等。

陈毅常来此地看望,战地服务团也常来村里给百姓和伤员演出。

当年村里的许多百姓为新四军传送情报,最后参加了新四军,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上,日军进村抢夺,孝思堂第一进被拆做了日军的碉堡,孝子牌坊也被拆了。

抗战期间国军63师驻扎社渚,城桥村里驻有一个营,小金山战役之后,驻扎在村里的那个营几乎被打光,很少有战士回到村里。

经多方查证,1940年3月23日与日军在小金山进行过激烈的战斗,重创了日军,但63师也在此次战斗中牺牲了许多官兵,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2000多名官兵几乎全军覆没。

据说参战士兵很少返回,而用几条船运回了尸体,掩埋在现在的文化公园,并立了一块石碑,称之为“六三公园”。

石匾上“六三公园”是时任国军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陆军第63师师长冷欣题写。

1940年间,国民党军对新四军步步紧逼,63师下属部队已围困兵站,当时兵站还留有十多位新四军战士和一匹白马。

为了安全转移,村民虞东海等三人将战士们装扮成老百姓,护送他们出村到河口。

因怕暴露目标,白马不能随行,只能留在村里。

第二天国民党军来村时看到那匹白马,认定新四军还在,四处搜寻,结果毫无所获。

新四军在河口的一天夜里,帐墓村韦家祠堂里有新四军聚集开会,黎明时分,东方刚刚鱼肚白,一群日本鬼子悄悄进了村,村里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四起,新四军与日本鬼子周旋厮杀,村民急忙躲避进了三塔荡,不知过了多少时辰,新四军队伍也隐伏进三塔荡的芦苇丛中不见了,日本鬼子也撤走了。

帐墓又恢复了平静,帐墓人从三塔荡的芦苇丛中走出来,他们看见一位新四军小战士牺牲在村口的路边,他一脸稚气,鲜血染红了灰色的军衣。

帐墓人悄悄安葬了这位新四军小战士,后来还为这位新四军小战士树起了一块墓碑,墓碑上也没有姓名。

在帐墓年长者眼里,他还是一个孩子,帐墓人不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的诞生之地,不知道他的父母在哪里。

自此以后,每当清明时节,帐墓人总要到他的坟墓上添上一把泥土,为他烧上几页纸钱。

1941年冬,日本鬼子进村抢掠、追逐妇女,虞亦勤新婚不久的妻子钱龙妹,因有孕在身,加上身着旗袍,未能及时逃脱,被一鬼子兵追着不放。

在慌不择路中,忽见前面横着一口池塘,无路可逃,眼看就要被抓住时,钱龙妹纵身跳入塘中。

残忍的鬼子兵在岸上奸笑地望着水中抱扎的她,最后慢慢沉入水底。

血气方刚的虞亦勤知道妻子被日本鬼子逼死之后,毅然抛开殷实的家庭,随着村里另两个青年偷偷跑到广德,报名参加国军以报国仇家恨。

家里人得知后随即追至广德找他。

他就是不露面、不回家,最后随部队开向抗日的正面战场,在湖南的桃源、衡阳、邵阳、澧县等地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

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村里,为家里继续经营着糟坊。

1944年10月23日,新四军第6师第16旅向江苏省溧阳县周城镇伪军发起攻击。

第48团担任主攻,第46、第47团负责阻击来援之敌。

经1昼夜激战,全歼周城伪军1个营;24日上午,社渚伪军1个连前来增援,被第47团伏击全歼。

同日中午,南渡伪军前来增援,被第46团全歼。

南渡、社渚均被攻克。

此次战斗,全歼伪军第1方面军第2师1个团,毙伤伪军连长以下40余人,俘团长牟新我以下600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8挺、步枪400余支、短枪32支。

新四军伤亡30余人。

激烈的战斗换来了百姓的安宁,新四军战士遗体被埋在周城九龙沟,后来周城爱国人士伏国庚投资兴建了汤山烈士陵园,成为溧阳八个爱国教育基地之一。

面对陈桥兵站和周城烈士陵园,及六三公园遗址等,不禁遥想,当年的国民党军也与新四军一样,在正面战场上驱除外敌,抵御日寇,他们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正是因为这些一场场小小的胜利,才有了更大的成就,才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英魂都是值得我们称颂并怀念的,他们在老区人民心中拥有同样崇高的价值。

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快复建六三公园,建立中国革命军遇难纪念馆或者纪念碑,修复陈桥兵站,以对先烈的尊重,对后人的警示。

2013年12月26日,溧阳民营企业家何和平投资500余万元,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常州市道德模范王秋生共同创办的“溧阳市红色记忆展览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游客开放。

据悉,这是全省首家民间投资的红色教育基地。

该展览馆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和平生态园内,展览馆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在园区山顶上,天天升挂国旗,园区内的房间是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窑洞,窑洞中悬挂了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光辉历程的图片、简介,红色经典元素成为和平生态园旅游的主色调。

让历史留存的碎片不再被尘封或湮没,而让人们从这些碎片中更多地搜寻那一段段被掩埋的岁月,去追寻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新四军陈桥兵站、汤山烈士陵园、六三公园遗址、红色记忆馆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贪图安逸,激励大家为祖国实现现代化而加倍努力。

纯手工写的,望采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