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农战篇读后感

农战篇读后感

时间:2013-06-24 10:45

为什么鲍鹏山猛批《商君书》,说商鞅是恶棍

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始终不渝的信任,二十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积贫积弱的秦国一跃而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破竹,“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桑弘羊),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

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

处事练要,为人刻薄。

为国谋,善;为己谋,拙。

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

郭沫若认为,他与秦孝公都是大公无私的人(顺便提一下,“公私分明”这个词最早就出现在《商君书》里),其实孝公还有为子孙谋的私心,而商君真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

《战国策·秦策三》记秦国后来的应侯范睢说商鞅:  事奉孝公,竭尽自己所能没有二心,一心为公不顾私利,使赏罚诚信而致国家大治,用尽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故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最终帮秦国擒获敌将破败敌军,掠地千里……  [原文: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擒)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

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

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步,悲剧也就开始了。

因为人类毕竟还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则。

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这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信诺,是一切一时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驾的。

郭沫若都对此不能理解:“虽然是兵不厌诈,人各为主,但那样的出卖朋友,出卖故国,实在是可以令人惊愕的事。

”秦孝公死,那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风声日紧,不祥的阴云越来越浓,已请求退休,蛰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带着家属老母要回归魏国。

魏人不接受,理由是:“因为您竟然能出卖欺骗您的老朋友公子卬,我们无法知道您的人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商鞅使秦国强大,各诸侯国还不敢得罪秦国,谁也不敢收留他。

《吕氏春秋·无义篇》就此议论道:“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出卖良心去附会政治,抛弃价值去迎合权势,这种“大公无私”,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常常发作的羊角疯啊。

  让人怜,又是他被车裂的结局。

当他被复仇的人群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故国不接纳他,他只好带着他的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做无望的困兽之斗。

他大约想在秦以外自营一块容身之所。

他知道他在秦已无立锥之地。

那些官衔、封号、连同商於十五邑的封地,顷刻之间都灰飞烟灭。

诸侯各国纷纷对他关起大门,如避瘟神。

身后是被他割了鼻子、八年闭门不出的公子虔,对他咬牙切齿;眼前是四面竖起的墙壁,一片说“不”的声音,“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新序》),天下之大,幅员之广,除了那几个死心塌地的徒属,再无他的朋友—他以前太无视朋友的价值,太践踏基本的为友之道了。

当个人毫无自身的独立意志与独立操持,抛弃一切基本的道德信条而依附体制时,体制能给予你的,当然也可以拿走。

一切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往往免不了人亡政息的结局(假如再没有外部压力或对外部压力说“不”的话)。

聪明绝顶的商鞅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

在他被车裂前五个月,赵良就警告过他:“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老秦王一旦伸腿死了,秦国以罪名来收捕你的,人数会少吗

你的死期很快就要到了

五个月后,可怜的、走投无路的、被世人所抛弃的商君,被杀死在郑国的黾池,然后尸体又被残忍地车裂(此据《史记·商鞅列传》。

《秦本纪》言似直接车裂)。

咬牙切齿的复仇者们杀了商鞅全家,包括白发苍苍的老母。

到此时,商鞅又把自己的生命、全家族的生命奉献给秦国了。

其罪名真是极具黑色幽默:“莫如商君反者

”—一个把良心生命都献了出来的忠心耿耿的人,最后却得到了“反叛”的罪名

不知商鞅在目睹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血溅屠刀的时候,这个力倡大公无私的人,是何等样的想法

  所以,对商鞅,我实在不忍心说他的坏话。

事实上,我内心里倒给他十分的敬意。

在读到他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时,还为他掬一把心酸泪。

可是,读完《商君书》,却又不得不说他的坏话。

好在《商君书》并不一定全是商君所作,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君所作。

这样,我写下面的文字时,感情上就不是十分的别扭—且让我这样自欺一回罢。

《史记》中的商鞅和《商君书》中的商鞅,确实给我两个极不协调的形象。

如果《史记》中的商鞅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那么,《商君书》中的商鞅形象则是令我惧、令我恶、令我恨。

  事实上,对商君,司马迁的态度也颇暧昧。

在写有关商鞅的行事及政绩时,太史公几无一句贬责之词,甚至说出“秦民大悦”的话来。

同时还令人可疑地写了一大段商鞅以帝王之迹干孝公,不得已而后用霸道的文字。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这不能不说有为商鞅开脱之嫌。

可是,在传后例行的“太史公曰”里,他又说商鞅是“天资刻薄人也”,“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这不颇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么

  若国家如《商君书》所云,极而言之,则最好的政治乃是刑律,最好的国家当是监狱。

商鞅治理下的秦国,固然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在列国纷争中频频得手,但对人民来说,却毫无幸福可言。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实在是极大的不幸。

最后,这个为秦国上下一致憎恨的商鞅,“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二    《商君书》,一言以蔽之,一曰壹民,二曰胜民。

这是我读枯瘠、冷酷、蛮不讲理的《商君书》后得出的结论。

  壹民,据我的分析,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平时耕田,战时攻敌。

其他如“学民”、“商民”、“技艺之民”(《农战篇》所列)、“士”、“以言说取食者”、“利民”(吃利润的人或投资者。

《去强篇》所列)等等,则统统是危害国家的“虱子”,应使他们无路可走,从而逼他们归入“农战”一途。

二是,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

农与战看似两件事,实则是一件事。

民为体,农战为用,一体而二用。

其目的则在于建立一个绝对一元化的社会,使社会结构简化、单一化、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  《赏刑》曰:?  圣人的治国,实行一种赏赐,一种刑罚,一种教育。

  [原文: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  《算地》曰:  对内,要求人民一律从事农业;对外,要求人民一律尽力战争……人民的倾向一致,才肯务农。

人民务农就朴实。

人民朴实,就安居故土,不愿意外出游荡。

  [原文:入使民壹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  “壹民”的目的,当然在于使民“朴”,也就是愚朴顺从。

“壹民”的具体措施,则是先从经济(利益)的一元开始,然后达成政教的一元:  《说民》曰:  人民的欲望有千万种,而满足的途径只许有一条(农战)。

  [原文: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

]  百姓的欲望千差万别,而我们只让它们从一个渠道来达成:农战。

这就是一切专制国家所津津乐道地宣传的集权的好处:能集中社会所有力量于一途,从而达成一般民主国家所不能达成的目的。

至于其中有多少普通民众深被创伤,付出代价,则在所不计,而民众的意愿,更是完全置之度外。

  《靳令》曰:  抱定十个方针,国家就乱;抱定一个方针,国家就治。

  [原文:守十者乱,守壹者治。

]  朝廷的利禄,从一个孔儿出来,国家就无敌。

  [原文:利出壹空者,其国无敌。

]  《农战》曰:  国家实行“绝对一律”一年,就十年强盛;实行“绝对一律”十年,就百年强盛;实行“绝对一律”百年,就千年强盛,千年强盛的国家,就成就王业了。

?  [原文: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

]  这种运用国家机器把全民的意志高度统一到政府目标上来的做法,可能有其短期的合理性、有效性,但其致命的弱点却无论如何不能熟视无睹:  一,这种做法无视一切个体意志与个体差异,使社会目标单一化,蔑视并抹去了任何一个特殊个体的个人目标,个体幸福被当作不正当的欲求和国家集体的障碍物而踏平碾碎,个人只是实现政府目标的手段与工具,像《商君书》中的“民”,只是国家生产的工具和战争的工具。

只有利用的价值,而没有被关心的意义。

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是一个机器中无可奈何的部件而已,毫无独立价值与尊严,不仅其精神存在被当作无用有害的东西而彻底抹杀,甚至其肉体存在的合理性都要视他能否充当政府工具而定。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政府目标完全合乎道德,合乎全民或全民中绝大多数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其与人类的根本福祉仍然是背道而驰的,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幸福。

而没有个体幸福,只有秩序和政府意志的社会,我们只能说它是—监狱或劳改营了。

而商鞅在秦国设立的监狱更绝:他不容许有人给罪犯送饭,说这样就能令人惧怕监狱而认真开垦农田(《垦令篇》),这真正是斩尽杀绝。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不垦田,就要进监狱,政府的专断已使垦田不再是为民造福的事,而是使它一开始就成了人民生活中的可怕威胁。

而另一方面,监狱中只有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才对监狱外的良民构成威慑,这恰好证明了,商鞅治理下的秦国,与监狱的差别只在于有没有面包而已,秦国的社会只不过是有面包的监狱罢了(假如秦国的百姓能有面包吃的话),良民和罪犯一样,都是没有自由的。

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有任何个人幸福。

当然,奴才除外。

专制国家只能有两种人:对体制感到痛苦却不得不服从的奴隶;因长期服从而失去痛苦感甚至感到幸福的奴才。

奴才没有幸福,只有幸福的感觉,甚至幻觉。

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在专制时代或专制国家,人们往往特别热衷于探讨或鼓吹幸福的主观性。

而对幸福的客观性—幸福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则有意加以忽略。

这种对幸福的探讨,是典型的奴才哲学,或是有意的献媚哲学。

  二,在一个独裁的社会里,政府目标的合理性是无法得到保证的,甚至大多数时候更只是一小撮人的意愿。

所以,全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往往变成了一种异己的怪兽,不仅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被它吞噬,而且这种国家力量在“一致对外”的时候,还极可能使一个国家变成全人类的祸患。

秦国在先秦典籍中一般都被称为“虎狼之国”,读《商君书》中的《境内》篇,通篇都写着血淋淋的“斩首”。

“不逐北,不擒二毛”的中原传统,在变法后的秦国,扫地以尽。

据《史记》累计,秦在统一过程中斩杀的六国人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这还不包括秦国自己士兵的死亡人数。

像白起这样极其残忍的人物,也是秦的将军。

可以说,秦国残忍地践踏了一些基本的人道原则。

这种现象不仅在战国时代的秦国那里充分显示出来,二战期间的德、日法西斯,就是现代的“虎狼之国”。

  “壹民,”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在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垂直性的上下关系,而斩断一切横向的平行关系,这是一切专制政治的基本构图。

在这种垂直关系的最上端,只有一个人:君王。

正如孟德斯鸠所云:“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这里我想对商君打击秦国宗族权贵说一点看法。

我们当然不会同情宗族大姓,但假如我们不从道德角度看问题,那就会发现,打击这些世袭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宗族,实际上其目的就是为了君主独裁

吴起、李悝,包括屈原所做的,都是这样的工作。

我们从《尚书·周书·洪范篇》及《国语·周语》中召公谏厉王一节中知道,周代政体应是贵族民主制的,国家行政首脑“天子”,是必须听取斟酌各方意见,接受各方约束的。

而一旦拒绝这种约束,如周厉王,其结果并不是周厉王肆无忌惮大肆镇压,并在最后玉石俱焚,王朝崩溃(这是中国后来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基本模式),而是周厉王被流放,周公与召公共同执政。

发生变故的只是天子一人,社会并没有太大的震荡。

出现这种局面乃是由于权力有了制约机制,而制约权力的就是贵族集团。

所以,要实行封建的君主专制,必须先打倒贵族集团,解除贵族集团对君权的限制。

所以,商君也好,李悝也好,吴起也好,他们把打击贵族集团当作实现政治一元的必经之径,必要手段,这当然也就形成了后来韩非所说的“法术之士”与“大臣”(宗族成员)之间的你死我活的矛盾。

  所以,“壹民”,是一个大大的乌托邦狂想,而一切乌托邦最终都是以一元社会为基本特色。

设若国家如《商君书》所云,极而言之,则最好的政治乃是刑律,最好的国家当是监狱。

事实上,一个绝对一致的一元社会,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监狱,所有的人民都是劳改犯,在国家指令下劳作,在劳作中改造,苟生,创造国家财富,维持国家生存,而个体自身,则只有义务,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权利。

【最新2018】军史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军史读后感篇一: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红军长征史》读后感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

爱国篇读后感100字左右

读了《我爱祖国的蓝天》之后,我知道了之所以地球宝宝溃疡了,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复杂,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大气自己净化能力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地球宝宝才溃疡了。

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常常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虽然化肥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农药可以消灭破坏庄稼的害虫,但他们不知道如果过度使用它们的后果是什么

让我来告诉农民伯伯吧

后果就是使得大量有害的无机物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本身的物质结构,降低土壤培育农作物的能力,甚至还有可能会毒害到动植物和人。

河流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澈见底了,河里的鱼虾已经不见了,而且臭气冲天。

这些都是工厂干的“好事”

那些工厂为了方便一点,竟然把废水排进了附近的小河里,这些严重污染了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不是靠我一个人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应尽的责任。

只要我们自觉一点,不要乱扔瓜皮果壳,我相信我们大家居住的地球一定会更美丽富饶的

二年级小学生订什么杂志好

今天我们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我被他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品质所深深感动,同时我也有些内疚,他们连在敌人控制“391”高地的情况下,夜里悄悄摸进敌人高地的山坳里埋伏,准备第二天夜里发起猛攻,拔掉这棵毒牙。

在第二天下午,敌人感到前沿阵地不太安全又不敢下来打探竟用起了他们的看家本领 “火力警戒”,泡排过后竟用起了燃烧弹,把我们附近的荒草烧着了,火苗子呼呼的蔓延,火竟然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这时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救活自己,而他却没有这么做,为了这个潜伏部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

再看看自己,老师一到黑板上写字我就和我的同桌说话,我一看到邱少云那样自觉遵守纪律,为了纪律连生命都可以牺牲而我却在说话,我和他的差距太大了,我以后要学习他那样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品质,做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今天,我看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地球这位母亲的苦衷。

在我读的同时,我好像听到了地球的痛苦哀鸣:“救救我吧!” 当我读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时,我心潮起伏,不禁浮想连翩。

不知何时起,我们耳边很少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了, 我们眼前很少见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了。

有人为了挣钱,为了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常常捕捉可爱的小鸟。

小鸟在捕捉、运贩的过程中,成活与死亡的比例是1:20。

也就是说,每一只鸟上市,就有20只鸟死亡。

将来地球上只剩下一种动物——人。

警钟已经敲响。

如果人们再执迷不悟,地球就会被粉碎,就会在茫茫宇宙中消失。

虽然地球上有许多无知、自私的人,但也有许多好人。

我长大后一定会当一个动物、植物管理员,如果有谁砍伐树木,乱捕杀动物,就罚他个几十亿,他们肯定不敢再这样做了。

“保护环境吧!”听,地球在哀鸣。

“珍爱动物吧!”看,地球在呼吁。

让我们共创人类美丽的家园吧!忙”与“忙”——读《巴甫洛夫很忙》有感“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临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们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么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着。

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忙着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没,忙着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

生死较量前,巴甫洛夫依旧忙着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在忙中透着一种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和无畏。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在忙着呢

早晨,背着书包匆匆来到学校。

刚入座,便开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对喧哗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着畅言几句,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谈天说地、畅所欲言。

匆匆完了,满肚子的言语,又忙开了做题的旅程。

翻开课外题,正准备下笔时,“收本,交作业本,练习册

”收本的消息已经传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业,传递给前面的同学。

继续写练习题。

“哎,任超群昨天的作业是不是……”我手中的笔又中断了。

“你写的怎么样

”“收集到资料了吗

”……不由自主中,又与同学们谈了起来,手中握着笔,也时时没有落下……早自习的20分钟,就这样虚度而过。

“叮铃——”下课的铃声伴了起来。

我飞蹦出教室,望着宽阔的操场。

忙的玩起来,忙着与同学追逐打闹,尽情玩耍……随即,10分钟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忙着,可说“忙”不停蹄。

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时不刻,大脑运转着。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个10分、20分,不断地从我手中滑过。

巴甫洛夫很忙,同样,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么,我又忙什么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么

“忙”与“忙”虽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后,什么“忙”更有价值呢

读《七律.长征》诗有感平泉县城西小学六年二班 大潘今天,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

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

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

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有点乱,见谅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语文书中的《最后一头战象》,深受感动。

西双版纳的象可以用来作战,在一次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有八十多头战象倒地。

在埋葬大象时,发现一头象还活着,就运回寨子。

多年后,象不行了,它披上象鞍,要去象冢了。

作者悄悄跟在后面,万万没想到,它在曾经战斗过的江上吻了又吻,在那块大龟石上亲了又亲。

它没到象冢去,它到埋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跟战友躺在了一起。

读过后,你不觉得很感人吗

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热泪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我被打动得很深,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这句话太感人了

象竟有如此灵感,它可能觉得,它当时跟同伴一起作战,多么勇猛,它是有幸被救,要不然,它也将葬身与此。

然而,同伴牺牲了,它有幸获救了。

它此刻又回想起了那场残忍的斗争;它可能也觉得,要跟同伴做个伴,不让它们想念它。

我们不能到它心里看个明白。

但我们能体会到,他那种跟同伴永恒的友谊。

此时,痛苦、怜悯、敬佩、感动等种种复杂而凌乱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那头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脑海中回荡。

象的友情为什么比人类的友情更打动人?它们的友情为什么有如此力量

象,它们的友情有这般力量;象,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们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长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