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戴东说读后感

戴东说读后感

时间:2018-09-22 14:20

听完戴东做最好的家长讲座心得体会

聆听戴东老师讲座(原)——做最好的家长 昨天上午最后两节,我正准备去上课,却被通知安排学生自习,全体老师到学术厅听专家讲座,看来来头不小啊,还停课

还没到学术厅,一路都有陌生的礼仪小姐(是团队成员)恭敬迎接,又是行礼,又是手势,这待遇真不一般呢,我们是来学习的,居然受如此礼遇,颇为纳闷…… 来到学术厅,看见不少陌生面孔,还有不少领导,包括父母官大人呢,看来是有些特别啊

大屏幕上,一位风度翩翩的年轻老师正在演讲,我还以为就让我们看演讲呢,结果仅仅是序幕而已。

我们学校主持人老师向我们隆重介绍了戴东老师,他的名衔真不少,什么“亲子教育专家”、“国际十大培训师”等等很多。

接着是我们校长给他颁发我们学校的“家长学会名誉校长”聘书,校长还强调他还是绵阳市两个超级国重的名誉校长,除此就是我们了,看来还真是荣幸啊

据他说已是全国第37个学校(这个跟资料介绍有出入,不知是否我听错了

)的名誉校长了,包括我们仰视的成都七中,于是我非常渴望尽快听他讲座,不知是他强大的团队成员讲呢还是他讲,当然我最希望听他亲自讲了。

他拿着话筒走下了主席台,就站在我们面前开始了,很亲切更有亲和力,比屏幕上更有魅力了。

他讲的主题是做最好的家长,当然我也是家长。

他讲得十分生动形象,他说他不是老师,而是训练师,教的是方法,不让我们记笔记,还叫老师不让学生记笔记,说记笔记仅仅记录了他的言论,却忽略了方法。

他用确凿的事实告诉大家,在教育中,家庭教育占90%,学校教育占8%,社会影响占2%。

他说学生之所以不成功,是家长的观念和学生自己的观念认为自己没办法做好,尤其强调是家长伤害了孩子的所值。

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永远充满信心地鼓励他,他说相信是一种力量,要随时为孩子鼓掌(赏识是最好的教育),要把快乐留给孩子(不要带着一脸死相),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说伤害孩子的话)。

他还统计有多少孩子在家爱劳动,结果只有26%,他说他懂家长的心理,家长一般都让孩子只管读书,其他什么事都可以不管,他说这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还说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智商、找工作能力、成家以后的幸福指数都差不多高一倍,他说的也许有道理吧。

他的演讲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最喜欢让大家跟他互动了,有点象李阳疯狂英语演讲,还让听众不时单独回答他的问题,所以整个演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

他为了证明相信是一种力量,还做了一个实验,让七个男女老师用一根指头抬起一个男老师。

第一次失败,因为大家都不相信,他要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第二次居然把老师抬起来了,第三次,他让大家一定要相信能把老师抬高一米,结果第三次还真有近一米的高度,而且老师们都说最轻松的是第三次,他说那就是相信的力量,所以让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相信孩子,这样就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他这些理念用来培训家长一定很有效吧

我们学校聘他为名誉校长真是明智之举,他就会多些机会给家长培训了,我们的家长太需要这样的培训学习了,这样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积极调整心态,对孩子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否则老师多么努力也难于成功

但我也有一些疑惑,他说老师最错误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记笔记,请问谁有那么好的记忆听过就掌握啊

学生倒是高兴,但学生每天学那么多科,真能到达良好的效果

我表示怀疑,不说学生,我也达不到。

他的演讲确实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短期我相信一定有效果,殊不知各科知识前后是有连贯性的,如果这个学生已有很多知识漏洞,尽管他努力坚持,但一次检测可能就会让他失去所有信心,仅仅鼓励和相信有用吗

就像李阳疯狂英语,第一周学生确实效果好,满校园随处都有学生在高声朗读英语,第二周少了些,第三周更少了,不到一个月,几乎回到原点,能持久太难了。

而且我很想知道他的儿子是否非常成功,这应该更有说服力

他办的培训班也许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他的培训费用太昂贵了,一个学生3天2夜的封闭培训要6800元,最后说是四川家乡人只收成本费,也要4200元,比李阳的疯狂英语高多了。

我们的家长就算望子成龙心切,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个实力,比我儿子一年读大学的学费都高(大学学费一年4000元)啊,所以,我觉得除了他的免费培训,实际也对我们的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吧

尽管如此,我觉得我还是听而有获,真诚感谢戴东老师

通读《说文解字》好吗

胡适于1891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5岁启蒙,胡适像(胡适公园)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5]。

1905年,14岁的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

之后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并兼任英文教师。

[6]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6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先骕(左)与胡适(右)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其间,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1937年七月八日,胡适离北平。

十一日,到庐山,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

八月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政府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

五日,赴华盛顿就任。

1939年四十九岁,胡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在这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5年四月二十五日,胡适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 胡适(3张)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6月1日,五十六岁的胡适由美国动身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7年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7]。

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7]。

1949年一月十四日,胡适赴上海。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参与政治活动和讲学,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

后来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1950年三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1954年二月至三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1961年二月,胡适应邀参加朋友宴会,刚抵达就感到身体不适,立即送至医院,诊断结果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狭心症。

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1962年二月二十四日,胡适在台北参与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欢迎酒会,于会议中突发心脏病去世[8]。

享年72岁。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9]感情经历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结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

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和胡适关系最密切的是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

胡适的美国女友胡适与他的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

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

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

胡适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

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

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

[10]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则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胡适。

此后,他们开始通信。

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

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小表妹曹诚英。

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

曹诚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

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

家庭成员胡适与家人合影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

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1917年成婚。

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长子:胡祖望,旅居美国(1919-2005)。

女儿:胡素斐,早夭(1920.8.16—1925.5)。

次子:胡思杜,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

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

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1921-1957)。

[11]

以文章《王国维的忧郁》内容,写一段议论文片段。

100-200字。

文章网上有。

急求

2006-06-08 12:10:50 (评的不是这本书,而是我年少时懵懂感受的王国维。

对王国维诗学研究最有成就者,我以为是叶嘉莹和佛雏。

) 一 苏珊·桑塔格在为本雅明的《单向街》所作的长序中称本雅明是个总带着“一种深刻的忧郁”的人,而这种气质贯穿了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的作品之中。

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敏感、孤僻、隐藏的激情、爱沉思、身体孱弱、行为古板等等,并与本雅明的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而这时我眼前出现的影象,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的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两人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

本雅明身为犹太人,在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他在回绝美国友人的邀请信时,说他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

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

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二 王国维忧郁沉潜的气质、天才的禀赋,早在少年时已有显露。

甲午前后,“新学”开始生行,二十岁的王国维在上海传播新学的农学社学习。

一日创办人之一的罗振玉到馆很早,听到有人朗读《庄子》,音节苍凉,大奇,而那人即是王国维了。

另一种说法是罗振玉在一个学生扇头上见到王国维所题的“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的句子,“乃大异之”,遂结识王国维。

两种说法都十分美妙,近乎古人结交的一些雅事。

总之,罗振玉对王国维十分赏识,引为弟子,从此,王国维的治学道路及以后的生平都与这位古史学家、清室遗老分不开了。

二十二岁的王国维曾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留学日本,他的气质决定了他选择研究什么。

“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

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比之苏东坡初读《庄子》那种若有夙契之感。

三 在王国维近十年的哲学、美学研究中,援引叔本华的哲学体系,诘难“仁义”,贬我国学术的“一尊”“道统”,高扬“纯粹美术”《包括文学艺术》,当时真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而《红楼梦评论》应是其中最放光彩的一部著述了,这是红学的一部真正的开山之作。

一部伟大的作品也许不是给一个问题一个终极的解答,而是把一个问题提到需要终极解答的高度。

王国维在篇中反复诘问,男女之爱“自何时始

来自何处

”叹这是“人人所有”而“人人未解决”的大问题,在中国文学上解此问者,三千年间仅一部《红楼梦》而已。

王氏最早将《红楼梦》划为“此宇宙之大著述”,当与《浮士德》并称,是最高悲剧的代表。

王氏忧郁的气质再次醒目地显现,他迷恋着一种具有启示般的悲观主义。

人格的高尚并不与快乐幸福相偕,倒常与悲为邻,正如美学上的崇高多与悲剧相联一样。

而悲剧中那种不知不觉的日常的力量,常规的伤害才是最让人无力抵挡的,也是最深重的。

“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戴东原曾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四 “来日滔滔来,去日滔滔去。

适然百年内,与此七尺遇。

尔从何处来

行将祖何处

”王国维在疲于哲学中的“可爱”“可信”之争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悲悯、怀疑,都化入诗词和文学研究中了。

王国维把人生看作“天下至弱者”之一,侧身天地,俯仰悲悸,草草生死,终古难度

这与帕斯卡尔称人类为“能思想的芦苇”是相通的。

他的词集名为“人间”,也无非出自忧生、悲悯一念而已。

王国维写出划时代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后,时世也愈发纷乱了,辛亥革命一起,王国维随着罗振玉等清室遗老东渡流亡。

这一批人应是广义上的文化遗民,他们几乎都是一代学者,他们珍视的传统文化随王朝一起现出末世衰乱的景象,眼见一个整体的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行将崩溃,他们不仅是一个王朝的凭悼者,更是一种文化的凭悼者。

王国维此时在学术道路上又经历了一个重大转折。

或是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氏开始返经信古,深悔其少作了。

“自忽以前所学未醇,乃取行筐《静安文集》百余册悉摧烧之。

”从此转治古史学。

人到中年,终觉年轻时对传统的驳斥有轻薄之嫌,即奋而烧书,决绝如此。

人随年岁的增长,对此世才有更深的体会,身在传统中的王国维终觉体会了传统的妙义,它毕竟乘载了三千年的文人之梦,可这传统本身已面临浩劫了。

王国维此时只是一个悲凉的凭悼者。

凭悼即是一种回忆,凭悼文化也是如此。

王国维从此把自己埋进了进行回忆的材料之中。

苏珊·桑塔格说:“忧郁的人对人缺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