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读后感
1929年1月10日,一个身穿花格儿灯笼裤,手牵小白狗,梳着“一撮毛”的年轻记者“丁丁”出现在一本比利时杂志上。
此后的漫画开始在全世界销售,丁丁的历险故事共出版了25本单行本,前后延续了数十年,这些故事都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既是一部“游记”,也是一部“史记”。
漫画集叙述的是虚构人物托托尔,长大以后自称为“丁丁”,在漫长艰辛的旅游采访中经历种种奇遇。
据说:“丁丁”就是他自己。
“丁丁”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还由于他是一个和平友谊和正义的象征。
游历中的“丁丁”与所到之处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作斗争;抨击金钱至上的军火商和毒品贩子,他讲友谊、重许诺,扶弱斗强,智勇双全。
针对某些大国的扩军奋战,“丁丁”从1975年起,改穿劳动布裤,佩戴和平徽章,骑着摩托宣传反战。
并于1950年先于任何人登上月球。
充分表达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心愿和希望。
是由比利时著名连环画大师倾其毕生心血精心创作而成的一部系列文学经典巨著。
之前坐班车的时候,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看这系列的书,我也跟着看了几次,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
这个假期,利用网络这个读书平台,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丁丁’。
《丁丁历险记》讲述了一个名叫丁丁的年轻记者和他忠实的搭档——小狗米卢,以及他的伙伴们——、向日葵教授、侦探兄弟一起周游世界各地,惩恶扬善,历险探奇的精彩故事。
一共分22集,每一集都那么精彩,文字的漫画相结合,既惊险又幽默,同时又饱含深意。
在读一个个“丁丁”故事的同时我了解了美洲的风土人情,看到了非洲土著人的生活、领略到了的风光,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大家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丁丁‘,因为我为丁丁和他的伙伴们而自豪
我想真正的男子汉是勇于面对困难的,是顶天立地的
我看过许多非常棒的漫画,比如充满奇妙的多啦A梦,让人笑得死去活来的老夫子,可爱的阿衰,还有……可我最喜欢的还数那妙趣横生的丁丁历险记。
本书的主人公叫做丁丁,是欧洲某出名刊物的独家记者。
丁丁养了一只小白狗,叫白雪。
丁丁和白雪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每次都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我最敬佩的就是丁丁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遇事冷静思考的生活作风。
也就因为丁丁那种精神,所以每次幸运之神都对他宠爱有加。
比方在中国时,他被毒品头子抓起来,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巧妙的从坏人眼皮下逃走,最终化险为夷。
后来还救出人质,将坏人一网打尽。
如果把我与丁丁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就拿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来说吧
有次,我写完作业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根钢笔的笔筒不见了,我马上像小鸡啄米似的寻找笔筒。
俗话说“狗急跳墙”,可我这只“狗”不管怎么急也跳不过墙。
顿时,我暴跳如雷,真想用颗原子弹把我的笔筒给炸出来。
就在我焦急万分时,站在我旁边的对我说:“你掉东西了
”我很不耐烦,已经垂头丧气的我哪有心思理她,便怒气冲冲地说:“要你管吗
”她听了我的话后,二话不说就径直向讲台走去,然后又像旋风一样转回来,手里还拿着什么直直地站在我面前,耷拉着脑袋把手中那十分耀眼的东西递给我,生气地说:“这是你的吗
”我不屑地看了一眼,嘿,还真是我千呼万唤的钢笔筒。
我正准备向她陪不是,她却早已消失在人群中。
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冷静思考的生活态度,都是我读丁丁历险记后的最大收获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读后感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
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
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
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得了重病去了。
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东西,只有靠种稻田养活自己。
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不好。
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
稻草人担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伤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但是却一动也不能动。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
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
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
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
小孩子多可怜啊。
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
可是,稻草人没有办法,心里虽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小荷作文网另一位妇女更伤心。
因为孩子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
心里别提多难过了。
来到这河岸要投河自尽。
稻草人着急了,想救她,拉住这位妇女,阻止她寻。
但是它办不到。
它恨自己,认为见不救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罪孽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
它非常同情受害者,为了扑灭主人的仇敌——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伤心极了;为了能让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宁可自己烧为灰烬,也在所不惜;为了挽救那名悲伤妇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间。
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
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
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
但愿我们世间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稻草人》读后感本学期,我一只在想着如何给我班的同学推荐好的书籍,刚好语文书中学了叶圣陶写的《荷花》,文章写得很美,我很喜欢,我想孩子们也很喜欢,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同学去阅读有关他的作品,并和孩子们约定一起阅读,一起撰写读后感。
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
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
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一则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二则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鱼了。
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
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
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
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
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
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
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
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
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这篇文章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讽喻、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
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妇人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苹果树上的不可思议的海上旅行读后感外婆
不知为什么,当我第一眼看到它——《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时,就深深地喜欢上它了,不仅仅在于它装帧精美的外观吧!我总感觉《苹果树上的外婆》有一般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着迷
真的
只要你轻轻地翻开它,就像是打开了神奇的月光宝盒,时光可以倒流,美梦可以成真,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用了三个小时一口气就看完了《苹果树上的外婆》,在这三个小时里就犹如置身梦中又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的主人公安迪简直就是我的化身。
安迪没有外婆和奶奶,而他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外婆和奶奶,这是一件多么令安迪伤心的事呀
但是有一天,安迪的外婆突然从天而降,来到了安迪家的苹果树上。
外婆穿着奇怪又新潮:头戴羽饰大帽,还有鬓白的卷发,胳膊上挽着一个绣花大包,美丽的长裙下露出帅气的白色花边裤。
这样的装扮比我年轻的妈妈还时髦,简直酷毙了!外婆不仅打扮奇怪,行动也非常让人惊奇:外婆不仅带着安迪去游乐场玩耍,去草原上套野马,而且还让安迪开小汽车,到印度去捕老虎,去海上冒险……这个外婆的鬼主意层出不穷,真让我大呼过瘾
如果也能让我拥有这样一个外婆,我的童年将会有多么丰富多彩啊! 不久,邻居搬来了一位老奶奶,她得了风湿病,行动很不方便。
安迪主动去帮助老奶奶搬家、买东西、整理房间衣物,老奶奶也教会了安迪煮土豆、做李子蛋糕、和他一起种花,给他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于是,安迪便有了这样一位慈祥可亲的好奶奶。
最后,安迪在外婆和奶奶的关心爱护下,慢慢长大了,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
如果我的奶奶像安迪的奶奶一样失而复得,我希望她能和我一起度过一个充满快乐回忆的童年。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亲情是不可没有的,它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一直温暖着滋润着我们
从安迪身上我也明白了:原来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快乐的道理
这本书还让我想起了我那体弱多病、步履蹒跚的外婆,我衷心地祝福我的外婆身体康健
今年春节去厦门探望外婆,我要告诉她:“谢谢您从小对我的照顾,暑假我一定还来看望您
”
当我们旅行读后感
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稻草人》旅行家~鲤鱼的遇险读后感150字左右
2014年的浙江儿童文学年会开天。
第一天是评论家们、作家讲座。
第二天是分组讨论。
共大组,创作组、理论组、出版组。
盛大的年会可谓紧锣密鼓、精彩纷呈。
在分组讨论中,一位老先生用余杭话发言,台湾作家管家琪老师说听不懂。
这时候,着小碎花裙子的婴音老师笑吟吟地站起身来,来到老先生边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给我们听。
婴音老师说,他说得很好的,不翻译出来太可惜了。
这也成为温暖年会的亮色花絮之一。
也是在年会上,得遇婴音老师的新书——繁星春水冰心奖大奖系列之《少年川川的故乡》。
拿回家的时候,我家那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催促我:“妈妈,妈妈,你快点读。
读完了,给我读
”之前,他读了好几遍婴音老师的《天天都有麻烦事》,一遍遍读,一遍遍乐。
他小小的内心已然升腾起美好的阅读体验。
这使我看到作家与读者之间那一种妙不可言的呼应,是作家的作品点亮了读者的心,读者的痴迷又激发了作家的创造。
而小读者那般纯真无邪,更需得大作家的书写柔曼而轻盈,温婉而清新。
儿童文学作品更像是母乳与母爱,或者说有着同等非凡的意义,是孩子断奶之后的精神食粮,汩汩而甜蜜。
即至翻开《少年川川的故乡》,这样的气息便是扑面而来的了。
“下雪了。
校园里漫天飞舞着白蝴蝶,蝴蝶们很淘气,一飞下来就不知躲到哪儿去不见了,后面的只好下来寻找。
”“这里原本绿茸茸的草都枯黄了,挂着霜的红叶在冷风中摇摇摆摆,不时飞下一两片到湖中去。
月光洒在湖水上面,满湖都是闪闪发光的碎银,湖水显得清冷。
”(《罗老师的月亮》)“在水中,她看到几条小鱼,游进一朵桃红色的云中去。
在云的旁边,有一个扎小辫的人影,流动的水把人影拉长了。
”“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银光满地,一丛丛的竹影随着山风轻轻摇曳。
还没到秋天,金铃子已经像铃铛那样好听地叫了。
纺织娘一个劲地催着它的同伴,织——织——草丛中、竹林里的流萤,飞舞得像蓝色的小精灵,闪闪烁烁,此起彼落。
”(《葱灯》)“玉潭水碧清碧清,从一个小小的缺口流下,冲击着石墩子,发出叮咚声。
四周有密匝匝的树林,一种雾似的水汽弥漫在林子中,看上去很像一首朦胧诗。
”《聪明爸爸》“要过小溪了,碧绿的丝绸般的光滑的溪水,厚厚实实的石墩子立在水中,我们就像青蛙般跳过去。
”“晚霞把溪水染得绚丽无比,溪水又把晚霞洗得光彩夺目。
”(《我不明白……》)“树叶上的露珠,滚着滚着,‘啪’地滴在我们的头发上,我们顶了一头的小珍珠。
”(《我是女孩》)像这样诗意叮咚又童趣俏皮的句子我都当宝贝似的用铅笔淡淡地圈点起来了。
轮到我们家小学生读的时候,来亮一亮他的眼睛,润一润他的心灵。
这样的语言与孩子清亮的眸子、长长的睫毛、柔嫩的肌肤,有多么般配
在婴音老师的小说里,不止是这样的小诗意,她甚至是相当的罗曼蒂克,带着哲学的思考和心理学的深刻含义。
在《罗老师的月亮》中,清丽而纯真的金贞子分明是爱上了帅气又开明的罗老师。
嗯,这样的“罗老师”我也爱过的。
为什么不呢
罗老师像一轮月亮,盛开着少年们最初的梦想,也抚慰了他们内心浩瀚无边的莫名的荒凉。
在《葱灯》里,一位名叫陈牛奶的乡村少年,他竟懂得把萤火虫放进粗且长的葱管里做葱灯,亮闪闪的葱灯,映红了乡村的一个个夜晚。
在《我是女孩》中,青春期少女揽镜自照,为互有好感的男女同学传递纸条,扑闪扑闪地流眼泪,睡不着。
这些这些,我都有过啊。
点点滴滴都是昨天而已。
婴音老师便是要为少男少女代言的了,那么真实不欺又善解人意。
尤其在《变色口红》中,那样自由到不羁,美到不可方物的“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就像电影演员宋佳那样的”主人公,她涂着变色口红,抽着女烟,她穿着黑色绸旗袍,她是要与人探讨存在主义,探讨萨特的。
“追问”“洞察”“主观性”“我喜欢自由”这样的字眼躲藏在小说中,给作品添上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或者说某种贵族气。
这当然与婴音老师一出生就浸染于文学世家、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
还有《我是女孩》中,那一位陪伴着女儿成长,在女儿青春期的微妙而动荡的心理过程之中始终耐心聆听并温和地解析的聪慧的母亲,也一定有着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婴音老师的母亲的影子。
婴音老师笔下的孩子都不是什么乖孩子,他们调皮又淘气,还常常惹是生非。
他们出点子,想办法,用孩子的智慧打败了那位全知全能不把孩子放眼里的“聪明爸爸”。
(《聪明爸爸》)还有那位“不可救药分子”“不安分的孩子”“疯疯癫癫的丫头”搅乱了姐姐的约会,多么令姐姐难堪啊。
但她心里想的是:姐姐谈两个男朋友是为了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难道姐姐想在两棵树上试试能不能吊死
(《变色口红》)更别提那位想要给初来乍到的小菊老师一点颜色看看的捣蛋鬼陈牛奶了。
(《葱灯》)但他们又是多么活泼可爱啊。
面对罗老师的离去,他们哭了。
(《罗老师的月亮》)偏偏这么恶作剧的陈牛奶,他会做葱灯。
他每天做一盏葱灯挂在小菊老师的窗前。
(《葱灯》)这是一群活生生的,让你的心柔起来软下来的孩子。
他们多么真实,一个个都是独一个,这一个。
我想,读到这些片段的我家那位喜欢把奶声奶气解释为“奶奶生气”,把奇葩解释为“其他人都趴下”的小学生,一定又是要看得笑出声来,引起共鸣的了。
在轻松愉悦的同时,让我看得渐渐重起来的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温情的触摸与人文的关照。
《葱灯》让我想起冰心的《小桔灯》,同样的光亮,同样的温暖。
“用教育来帮助山村扶贫”的师范毕业生小菊,她扎着22岁的小辫子,泛着理想主义的神圣光辉。
她有“笑”病,但凡碰到一点好玩的事情,就会抑制不住地笑个不停。
她的乐观和坚强使得她悦纳了山村孩子的捣蛋,山村教学的艰难。
她像一管葱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而《少年川川的故乡》更把温情的目光投向了城市打工者的孩子身上。
他们远离故土,是城市的边缘人群。
他们生来没有故乡,但时时想念故乡。
但他们并不自卑也不怯懦,至少少年川川是阳光的,骄傲的。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加入学校足球队,他和同学们不卑不亢地相处。
早熟懂事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
他从来没有见过故乡,但他深深懂得“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故乡
没有故乡就是没有根、没有魂灵啊”。
他从三舅的嘴里听到故乡,从与小牙的视频聊天里看见故乡,从课堂上鲁迅的《故乡》中明白小牙就是他的“闰土”,在汪峰的《北京,北京》的歌声中体会到漂泊感和沧桑味。
外来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难、困苦,打工者子弟的坚强、可爱、乐于助人,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少年梁清川,他时时在自己小小的精神世界里望着故乡,望着归乡的路。
而我们是否想到应该腾出一些空间来安放他们的故乡,那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
一盏闪烁的葱灯里面映照出来的其实是微弱的光芒,但那里面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敞亮的故乡。
这也让我想起这一次儿童文会的主题——“新常态下的浙江儿童文学”。
新常态是什么意思呢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一如既往。
常态是永恒的,而我们的挑战是要从旧的经典中翻出新的篇章。
从这个角度来看,婴音老师的作品又是新颖而时尚的。
就像乡愁是个旧主题,而别一样的时代有别一样的乡愁。
就像此时的我,捧着书看的间歇之中,在这个我们共同的美丽的他乡的阳台上,我眯着眼望向了几十米之外的钱塘江。
我不禁也想起了只是在少年时期跟我有关的地理上并不遥远而心理上却渐渐陌生的故乡。
一幅幅画面跳脱出来,闪烁了有一些时候。
我听见自己说:多好啊,原来我也曾少年,原来我也有故乡。
妈妈的旅行箱读后感300字
以旅行话题的作文 爆竹声中一生岁,春屠家。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又要过年了
往昔温馨热闹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远方的爸妈,你们还好吗
虽然有着电话的联系,可是没有看到你们幸福的笑脸,我便会一直牵挂担心。
要回家了,回到天底下最温馨的地方,回到充满对我的思念和祝福的地方。
伴着奔驰的列车,心中对可爱的故乡、对年迈的父母的思念越发强烈。
以前的我,总是拉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踏入校园。
那时,妈妈在前面拉着,我在后面扶着,从未改变过。
行李箱总是默默地陪伴着我一起踏进校园,伴着那些美好回忆,伴着父母的羁绊,与它相互守护着。
现在的我,却是已离开校园,踏向了为生活奋斗拼搏的路上。
看看如今的它,仍是肚子满满,像是要发出满足的打嗝声,不过如今伴我行走的方向确成了回家的路上。
看着它,想着里面的一件件物品,突然觉得很兴奋,但也很忐忑。
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不是瘦了,给他们带的新衣会不会不合身,新鞋会不会不合脚,有点担心。
不知道妈妈现在是不是还像从前一样怕冷或是更怕了,衣服会不会太薄了,鞋子会不会不禁冷啊
爸爸爱喝酒,但我不敢带多,毕竟喝酒伤身,带两瓶回家让他尝尝好久没喝的贵州酒,回味一下以前来贵州时的感受。
爸爸爱吃贵州的米粉,老家是没有卖的,这次过年带的两袋不知道够不够他吃,在家的时候没有米粉就贪吃米线,连饭都顾不上,唉,这个老爸有点调皮
妈妈好久没来贵州了,希望这次带的她爱吃的炸土豆丝、土豆片和贵州辣椒能让妈妈感受一下家乡情怀。
为人子女,要重视孝道,懂得感恩。
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作为动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
更何况,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拥有两宝的我,难道不应该更懂得珍惜吗? 想着想着,月亮渐渐爬上了树梢头,没有家乡的明、也远无家乡的亮,不知道远方的爸妈是不是现在也像我一样看着月亮,想着远方的亲人呢
在乡愁弥漫的夜里,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拉着行李箱满载着对家人的爱和期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我仿佛看到了亮着灯光的家中,爸妈在桌前坐着,一直看着门的方向,好像在等什么人来轻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