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代达罗斯读后感

代达罗斯读后感

时间:2014-02-25 04:34

中药材黄氏治什么病

品牌名:Loewe 创始人:Enrique Loewe Roessberg ··注册地:西班牙产品:皮具、服装、香水、眼镜等 享誉国际的西班牙时装名店(Loewe)由Enrique Loewe Roessberg于1846年创办。

Loewe在第四代传人Enrique Loewe Lynch的悉心管理下,业务发展一枝独秀,并向时装界进军,当今著名的设计师Karl Lagerfeld、Giorgio Armani及Laura Biagiotte都曾担任Loewe初期时装的设计师。

致力于发展系列的Loewe,于1997年邀得国际级时装设计师Narciso Rodriguez出任女装系列的。

这位古巴裔美籍著名设计师才华横溢,其成就获得国际时装界的高度评价。

Loewe秉持着一贯高度水准的制作技术,在眼镜的设计做工上,同样发挥地淋漓尽致,在各式镜款的镜脚前端上,均可见着清晰优雅的Loewe刻印字体,而镜脚末处则包覆着Loewe独有的上好皮革,增添配戴时的舒适感,此外,将镜框与镜片叩锁的螺丝,依稀可见Loewe的独特标志烙印在上面,精致的程度由此可见。

: 罗意威(Loewe)品牌的历史,足足跨越了两个世纪,要在这期间维持盛名不衰,获得国际间以及皇室的推崇,确非易事,罗意威便是其中少有的成功品牌。

自19世纪开始,罗意威已是西班牙首屈一指的品牌,其著名的皮革用品以及时装饰物,手工细致精巧,具有浓厚浪漫古雅情调的色彩,赢的了世界的认同。

罗意威(Loewe)创始人·罗意威·(Enrique Loewe Roessberg)1844年出生在德国。

1872年,的他来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凭着多年制作皮革的丰富经验,加入由一群西班牙皮革技工师所创立的制皮工作坊,主要制造皮革小盒,相架,皮袋,皮包,烟丝盒等精致皮革用品,由于当时马德里人对一切奢侈品的设计极为着迷,皮革用品可谓盛极一时,于是这个工作坊在西班牙贵族界内崭露头角,并拥有了无数国内外的贵宾,甚至吸引了欧洲富豪。

1894年,由于制皮工作坊的另两位合伙人相继离开,·罗意威·成为公司唯一的老板,罗意威(Loewe)亦正式成立。

这时罗意威在马德里当时集商业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Calle Principe建立总部,由此时起,罗意威以优良品质及新颖设计,广为名流绅贾所熟悉。

1905年是罗意威历史性难得一年,它荣获了西班牙皇室颁赠的“Purveyor to the Hohsehold”的荣誉,为罗意威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奠定了其超然的地位。

而据皇室所提供的文献,当时国王Aifonso Xlll 经常定制的精品包括:镶有纯银及象牙的红皮箱子,皮革文件盘,废纸箱,表盒,以Morocco 皮革制成的首饰盒,皮制文件夹,各款手袋,以及用各式珍贵皮革制成的案头用品等。

当时皇室及上流社会开汽车,因此,国王便向罗意威特别订制用上乘皮革制成的皮革椅套,由于皇室的眷顾罗意威的客户与日俱增,迄今仍有许多皇室成员特别向罗意威订制皮革用品系列。

踏入20世纪,罗意威进入了新纪元,除了扩大,于开设两所新店外,更在工场内增设机械设备,踏入工业化新时代。

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罗意威第三代传人恩里克·罗意威·罗斯甘普(Enrique Loewe Knappe)锐意将罗意威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不断扩大其产品系列。

多年以来,罗意威皆秉承传统,技艺,热诚,散发着独有的西班牙贵族气派,且对于专卖店内的设计以及橱窗摆设亦极为讲究,为名店设计概念写下新的诠释。

罗意威的业务又迈向另一高峰,其地位足以媲美世界任何著名产品。

60年代,罗意威在第四代传人恩里克·罗意威·林奇(Enrique Loewe Lynch)悉心管理下,尝试踏出西班牙,走向国际化的新里程。

1969年,罗意威于英国伦敦Old Bond Street 开设首间皮革专卖店。

罗意威逐步扩展其销售网络,达至整个欧洲,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秉承着罗意威传统的手艺,以及沿用上乘的皮革质料,罗意威在革新和保持西班牙独有文化的冲突中,巧妙地创制出新的时尚精品,其富有特色的优质皮革用品,高级时装,饰物及香水等均备受推崇。

品牌风格:LOEWE一贯坚持的西班牙风格,是完全回归西班牙艺术风貌的表现,也会带入当代全球化的艺术时尚气息,近几年LOEWE也将融合现在流行中的街头时尚的精神,转型为属于LOEWE精彩多变的时尚元素,呈现另一种充满女性优雅、帅气的面貌,结合了古典艺术的美感和现代流行的指标,展现出属于个人的魅力。

世界上著名的探险家的故事

探险家的故事 (一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从小就喜欢幻想和,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二)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

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

1271年,两人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

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附: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一集):魔币被窃 故事发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即将卸任回国,中国古城香都国王忽必烈汗召见宰相福林,命他去宝库取一枚魔力金币,准备赠予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窃走了那枚金币,逃之夭夭。

忽必烈汗遂将胸前的另一枚金币一掰为二,将半枚交给马可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二集):家族秘密 若干年后的一个夜晚,爷爷发现东方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便决意将家族的秘密告诉年轻的马可,交给他珍藏的半枚金币,嘱咐他准备远航去中国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币的奥秘。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三集):叛臣逼婚 福林篡夺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

他滥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与他成婚,这样他才能成为合法的君王。

然而公主坚贞不屈。

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来。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四集):海上风暴 福林恼羞成怒将荷花公主关进了塔楼。

又借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把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

海鸥瑞杰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么本事

”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五集):身陷海盗 爷爷的嘱咐唤醒了马可,他顽强地与海浪搏斗,被一艘大船救起。

不料这是一艘被海盗侵占的战舰,马可在船上沦为苦力,而海盗船长垂涎的却是马可脖子上挂着的半枚金币。

(三)麦哲伦的故事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

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

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

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

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四)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

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

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

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

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作者: eali 2007-1-13 23:16 回复此发言 -------------------------------------------------------------------------------- 2 探险家的故事 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

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飞艇绕行北极两圈。

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行中,诺毕尔的飞艇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

(六)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

他的使 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

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

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

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

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七)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

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

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

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

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

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

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八)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

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 (九)历史选择了我 我选择了苦难――刘雨田 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

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

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

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台报道了他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

风风雨雨

近十年来,他只身闯大漠,走戈壁, 攀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泪水和汗水为祖国填补了一个以一个的探险空白。

生生死死

他用自己的双手拍摄了一万多张黑 白彩色照片,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探险日记,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 术、气功和考古等各种领域,他的几部作品已 陆续发表,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还作为 爱国教材选进初中课本,待出的书目是《长城漫记》《丝路纪行》《神秘的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极探险记》《探险生涯》等。

探险家的故事 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

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

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

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

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

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

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

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

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

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

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

1519年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

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

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

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

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20年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

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

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

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

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

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

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

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

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

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

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

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

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

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

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

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瓦格纳症的病例介绍

《奥塞罗》莎士比亚原著,戏剧《奥塞罗》是威尔第在晚年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而作。

写的是一位将军弑君的故事。

在《奥赛罗》里,过于善良、受阴谋家伊阿古欺骗和挑拨、错杀了自己妻子的奥塞罗认识了自己所犯的可怕错误后,为了惩罚自己,以剑自杀了,他的副将凯西奥马上接任处理军政事务,并逮捕了恶棍伊阿古,即将对伊处以严刑莎士比亚 一、生平和创作 •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 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生平 1 青少年时代 • •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

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

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

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

1582年11月他18岁时,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26岁)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 莎士比亚故居 2 初抵伦敦 • • 莎士比亚于1585-1587年间离开故乡去到伦敦。

这时正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国的鼎盛时期。

莎士比亚在一个名叫理查的斯特拉福同乡介绍下,进入剧团。

他起初作马夫,专在剧场门口伺候看戏的绅士,后来才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一面勤学苦练演戏的本领,一面又打打杂,他还利用余暇去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

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改编旧剧本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

从这时起,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涯。

• • 接触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剧院打杂——雇佣演员——编剧——剧团股东——世袭绅士 3 创作高峰 • • 1594年始,莎士比亚所在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

后同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以后他的戏剧作品主要在此公演。

莎氏在35岁前的剧作,已被大家们称赞为“无与伦比”,能与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

但生前没有出版过自己的剧作。

莎氏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 • • 故使莎氏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

莎士比亚同剧团剧场有20余载亲密关系,于编剧之外,也曾演戏导戏。

写戏时他时常想着具体的演员,也不忘剧场和演出效果。

他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较有教养的观众,继承了已有的通俗戏剧传统,同时吸取了意大利和英国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

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

4 晚年 • • 从1608到1611年,是他创作的晚期。

开始转向传奇剧的写作。

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

莎士比亚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是在故乡度过的。

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那天,与世长辞了。

25日,他的遗体埋葬在斯特拉福圣三一教堂的祭坛下面。

对于渺小者来说,历史是无情的,对于伟大者来说,历史则像一位多情的爱人,一直站在那里,向每一位后来者描述他钟情者的风采。

(二)创作历程(详细版) • • 值得庆幸的是,莎士比亚有大量作品流传了下来,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可珍贵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了莎翁的创作道路。

我们把诗人的全部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一五九○至一六○○年为第一个时期;一六○一至一六○七年为第二个时期,一六○八至一六一三年为第三个时期。

1 第一时期 • • 有人把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喜剧时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不错,诗人这一时期从《错误的喜剧》开始到《第十二夜》,确实创作了十部喜剧,但同时他还创作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篇算三部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算两部,其余《理查三世》、《约翰王》、 《理查二世》及《亨利五世》等不分篇,各算一部),三部悲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些十四行诗。

把莎翁的这一时期简单地称为“喜剧时期”显然并不妥当。

可是,另一方面,莎翁毕生所写的十七部喜剧,有十部创作于这一时期,而且他的几部最著名的喜剧例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和《第十二夜》等,都写于这一时期,因此莎翁喜剧在这一时期占的地位特别重要。

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 • 先说喜剧。

所谓喜剧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这是不言而喻的。

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不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但除此之外,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些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即: • • (1)喜剧的主题主要是写爱情、友谊、婚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今以这一时期一部重要喜剧《皆大欢喜》为例,里面写 了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这两对贵族男女青年的纯洁的爱情,也写了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这两对平民男女青年的朴素的爱情,中间尽管有各种艰险曲折,最后四对恋人同时结婚,真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与此同时,这一喜剧也写了忠贞的友谊:罗瑟琳和西莉娅是堂姊妹,西莉娅的父亲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但这两位堂姊妹一直相亲相爱,宁可一同逃往森林里过艰苦生活,也不愿分离。

这种纯真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

• • (2)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里有美丽的森林,有仙后和小仙子,有北欧矮人之王的仙王奥白朗,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四溢的豆花、织网的蜘蛛、娇小玲珑的飞蛾,还有妙不可言的音乐等等。

这哪里是单纯的喜剧,简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迷也引人入胜的美丽童话

就拿戏剧里充满严峻斗争的《威尼斯商人》来说,女主人公鲍西娅选择丈夫,既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请人代为介绍说项,而是(亲爱的读者,你再也想不到)在自己闺房里放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任凭求婚者来选,谁选中了里面装有鲍西娅小照的匣子,便算获得胜利,可以娶她为妻。

这是多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择偶方式

(3)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剧本往往除了一个主要情节外,另外还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线索。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有三条平行的线索:一是破落骑士福斯塔夫的一系列冒险行为和经历;二是安·培琪姑娘的婚事,有三个男子追逐她;三是由于安·培琪的婚事引起了法国医生卡厄斯和威尔士籍牧师爱文斯二人间的争执。

而《仲夏夜之梦》故事线索更多,共有四条:一是雅典公爵忒修斯与其未婚妻希波吕忒间之关系;二是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四人间之爱情纠葛;三是仙王奥布朗与仙后提泰妮娅之争吵;四是以波顿为首的众工匠之间的关系。

• • 莎士比亚的这些喜剧,情节错综复杂,每条线索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有现实生活,又有仙境和幻想,使得整个喜剧跌宕多姿,扑朔迷离,极富艺术魅力。

上述这些喜剧故事情节,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叙述。

但是,这不要紧,读者可根据这些粗线条的介绍,再去找原剧来读,便十分清楚了。

另外,有些作品本书下面还要专门介绍,在此先提一下,使读者有一初步印象。

读莎翁剧作,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享受,我诚挚地希望读者不要满足于我们这本小书的简单介绍,而应该用这本小书作为打开莎士比亚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通过它进一步去读莎翁作品,你将进入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之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 关于历史剧,前面已说过,这一时期莎翁共写了九部历史剧。

历史剧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的剧本,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则全部是写英国历史上的帝王的。

撇开《约翰王》(英王约翰在位期为1199—1216年)一剧因剧中人物、事件自成一体,与其他历史剧不连贯不论以外,其他八个历史剧刚好构成两个“四部曲”,即:《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及《亨利五世》,这一个“四部曲”是写英国历史上“金雀花王朝”家族的。

另一个“四部曲”为《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及《理查三世》,是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的。

这两个“四部曲”写了英国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末一百年间的历史,写了这一阶段英国的王室纠纷、内部动乱、对法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等重大事件,而贯串这八个剧本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共同具备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

这些历史剧深刻地反映了英国人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封建暴君、渴望民族统一的愿望。

• • 莎士比亚历史剧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紧接着的《亨利五世》。

通过这三个情节连贯的剧本,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亨利五世的形象:他由做太子时的昏昏噩噩、整日在酒肆饭馆等游乐场所和酒鬼流氓鬼混,经过父辈教育,逐步认识错误,他父亲亨利四世逝世后,他登上王位,决心改恶从善,终于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

莎士比亚把亨利五世当作一个理想的君主来描写,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把这位君主写成天纵神圣、完美无缺、超凡入圣、头上有着灵光的神人,而是不回避矛盾,写了哈尔亲王(哈尔为亨利五世就位前作王太子时的名字)的种种缺点,使他在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中逐步改变,成为贤明君王。

和歌颂亨利五世成为鲜明对比的,是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一剧中对无道昏君理查的严厉谴责。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并不笼统地歌颂封建帝王,而是明辨是非,根据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必要的褒贬。

2 第二时期 • •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以写喜剧与历史剧为主的话,则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

这一时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前一时期之半,却极为重要。

为什么

因为他在这一时期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即所谓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成为他的永垂不朽的传世佳作。

莎士比亚认为悲剧必须具备下面三个特点: (1)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莎翁的所有悲剧(第一个时期写了三部悲剧,第二个时期写了七部悲剧,总共十部悲剧),无一不是以悲剧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的。

这主要是受他的同时代人和先行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两个著名悲剧诗人托玛斯·恺得(1558

—1594

)和克里斯多弗尔·马洛(1564—1593 )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人们对悲剧的看法与后来人不同而来。

文艺复兴时期,像莎土比亚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因此悲剧就必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

近代和现代的悲剧就不是这样,悲剧主人公可以死亡,也可以不死亡,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更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

• •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只有《麦克白》一剧是例外,麦克白之死是由于他本人犯了杀害贤明君主、屠杀无辜臣民之滔天大罪,其死亡是罪有应得),但悲剧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

• • 例如,在《哈姆莱特》一剧里,主人公哈姆莱特死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带领大军来到,宣布丹麦恢复正常秩序;在《李尔王》里,李尔死了,忠于他的臣子奥本尼公爵、肯特伯爵和爱德伽齐心合力,重整国家;在《奥赛罗》里,过于善良、受阴谋家伊阿古欺骗和挑拨、错杀了自己妻子的奥塞罗认识了自己所犯的可怕错误后,为了惩罚自己,以剑自杀了,他的副将凯西奥马上接任处理军政事务,并逮捕了恶棍伊阿古,即将对伊处以严刑;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里,这一对情人相继死去,罗马三个执政者之一的凯撒大将把二人合葬一墓,使他们永不分离。

总之,使人看到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了自己生命,却是前途光明,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 •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这一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这是由于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来,同时也由于受了古代希腊、罗马悲剧影响所致。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瘟疫多、疾病多、人民群众贫困不堪,加上战乱频仍,劳动人民的生命是不值钱的。

例如,一三四九年起几年中,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西欧的所谓“黑死病”(即鼠疫),单是拿英格兰来说,死亡人数就达居民总数的五分之二。

在此情况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命有谁重视呢

• • 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开始,经过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从理论上总结,一直到古罗马悲剧,人们从来认为只有落在帝王和贵族男女身上的灾难才能写成悲剧,劳动人民的灾难不能成为悲剧的题材。

这一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性,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英雄无一不是帝王、王后或其他贵族男女。

• • (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个例外,这在下面要另外谈及)。

麦克白犯了弑君之罪,谋杀了贤明君主,不是由于麦克白夫人的敦促,也不是由于他在旷野碰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要成为苏格兰王,而是由于他自己的个人野心。

雅典人泰门那样家财万贯,后来穷得无衣无食,主要责任者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太慷慨好客,挥霍无度,不知道他所处的人世间某些人是多么险恶。

以上三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点。

3 第三时期 • • 这是莎翁创作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诗人共写了四个剧本,即《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三部喜剧和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

后者是与当时著名剧作家约翰·弗莱契尔(1579—1625)合写的,但主要则仍是莎士比亚所写。

撇开后一个历史剧不论,三部喜剧都是传奇剧,即作品以童话或传奇的手法处理了喜剧人物和他们的遭遇。

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分大大减弱,对社会的批判性也削弱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常常用非现实的方法解决了。

• • 以《暴风雨》一剧为例,此剧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自己胞弟篡位后,抱着年仅三岁的女儿米兰达出走海上,流落一岛上。

公爵会魔术,用魔法救出岛上过去被一女巫囚禁之众精灵,供自己役使。

另外,他还役使了被女巫豢养的岛上惟一居民、丑八怪凯列班。

十二年后,篡位者安东尼奥、其同谋者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阿的儿子腓迪南王子等多人乘船出海,普洛斯彼罗用法术想使船沉没,全船人都来到这个岛上。

这以后,阿隆佐之弟西巴斯辛与安东尼奥共谋,拟杀害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其忠实臣子贡柴罗。

另一方面,凯列班、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也在策划杀害普洛斯彼罗后占领全岛。

• • 正在这两个谋杀阴谋暗中进行之时,米兰达和腓迪南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一见倾心,互相爱恋。

普洛斯彼罗得悉凯列班等人正在策划杀害自己一事后,立即派精灵爱丽儿去惩罚他们。

最后,普洛斯彼罗当众公开了自己过去为公爵之身份,要求其弟安东尼奥归还国土给自己,警告西巴斯辛等人不得再搞阴谋诡计。

至此,一切矛盾立时解决,人们准备次日起航,分别返回那不勒斯及米兰。

《暴风雨》所写的弟弟篡哥哥之位,或弟弟准备杀害自己胞兄,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解决矛盾的办法却是非现实的。

• •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爵位,兄弟互杀之例并不鲜见。

可是,到了《暴风雨》里,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却被仁爱和宽恕顷刻解决了,其说服力是很小的。

尽管如此,从幻想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趣以至诗歌的艺术技巧来说,《暴风雨》仍不失为莎士比亚第一流的作品。

创作年表 早期(1590-1600) • • 喜剧 《错误的喜剧》1592 《驯悍记》1593 《维洛那二绅士》1594 《爱的徒劳》1594 《仲夏夜之梦》1595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98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9 《皆大欢喜》1599 《第十二夜》1600 • • 历史剧 《亨利六世》1590 《理查三世》1592 《理查二世》1595 《约翰王》1596 《亨利四世》1597 《亨利五世》1598 • • 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593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裘力斯凯撒》1599 中期(1601-1607) • • 喜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蕊西达》1601 《终成眷属》1602 《一报还一报》1604 • • 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塞罗》1604 《李尔王》1605 《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 《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7 后期(1608-1613) • • 喜剧 《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1608 《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 《暴风雨》1611 • • 历史剧 《亨利八世》1613 (二)创作历程(简明版) 创作分期 q q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喜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q q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主要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 《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 喜剧《一报还一报》 q q 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主要作品:传奇剧《暴风雨》 历史剧《亨利八世》 1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形成时期。

这时期的伊丽莎白政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

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为代表作品,其中福斯塔夫是莎氏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

• • 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诗歌 • • 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十四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仲夏夜之梦》 是一部充满幻 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 • • 《仲夏夜之梦》写的是一个雅典少女追求真正爱情的故事。

父亲要她嫁给一个贵族青年,而她另有所爱。

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她终于如愿以偿。

剧中神话的世界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它成为莎士比亚最富于诗意和想象的剧作之一。

• • “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似乎已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磨折,正和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 最富于讽刺意义的一部 •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其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一场诉讼。

前者重视友情,后者唯利是图。

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立下借据,如果到期不还,夏洛克就要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

安东尼奥因故无法如期还债,于是引起诉讼。

法官提出,借据上没有允许取一滴血,因此在割肉时不能流血。

结果夏洛克未能得逞。

剧本还穿插着几桩爱情情节,结局都很圆满。

• •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

”啊,我的安东尼奥,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

被剧一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作者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

• • 剧中人物:爱斯卡勒斯、帕里斯、蒙太古、凯普莱特、罗密欧、茂丘西奥、班伏里奥、提伯尔特、劳伦斯神父、约翰神甫、保尔萨泽、山普孙、葛莱古里、彼得、亚伯拉罕、卖药人、乐工三人、茂丘西奥的侍童、帕里斯的侍童、蒙太古夫人、凯普莱特夫人、朱丽叶、朱丽叶乳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 • 在意大利的维罗那,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家庭。

它们是以朱丽叶父亲为首的卡普莱家族和以罗密欧父亲为首的蒙特家族。

两个家族之间不断发生暴力冲突,为城市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 • 罗密欧是一个整天沉溺于爱和幻想之中的青年。

在朋友莫邱拉的鼓动下,罗密欧参加了卡普莱家举办的化装舞会。

朱丽叶的母亲为了把朱丽叶嫁给她所选定的一个年轻人而举办了这次舞会,然而事与愿违。

朱丽叶在舞会上遇见了罗密欧,两人一见钟情。

• • 罗密欧在舞会结束后又潜入卡普莱家的后院与朱丽叶相会,两人互相倾诉了爱幕之情。

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地结了婚。

神父希望能以此来化解两个家族间长久的仇恨。

朱丽叶的表兄泰华是个凶残好杀的家伙,他找到了罗密欧要求与他决斗,被希望和平的罗密欧拒绝。

泰华疯狂地殴打罗密欧,引起了莫邱托的愤怒。

在罗密欧的劝阻下,莫邱托没有杀死泰华,但泰华却乘机杀死了莫邱托。

悲剧就此发生,愤怒的罗密欧杀死了泰华,遭到被驱逐的惩罚。

• • 罗密欧在夜里和朱丽叶相会后离去,但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却要把朱丽叶嫁给她不爱的一个年轻人。

在神父的策划下,朱丽叶假装服毒自尽,但神父的信却未能交到罗密欧的手里。

接到噩耗的罗密欧赶到教堂,就在朱丽叶醒来时,罗密欧已经喝下了剧毒药,朱丽叶也随之开枪自尽。

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导致了年青一代的爱情悲剧。

• •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法厄同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

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

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里,不被人家看见也不被人家谈论

恋人们可以在他们自身美貌的光辉里互相缱绻;即使恋爱是盲目的,那也正好和黑夜相称。

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各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

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怯的红潮,等我深藏内心的爱情慢慢地胆大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

• • 来吧,黑夜

来吧,罗密欧

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

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

来吧,柔和的黑夜

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

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 2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时期。

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ca>

元朝末代皇帝是怎么亡国的

你是问元朝为什么会被明朝取代吧

实际上是元朝是被朱明王朝赶跑了,赶到老家蒙古大草原去了,元顺帝继续做他的皇帝。

至于元朝为什么会被明朝取代呢

是这样的元朝末年,蒙古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崩溃以及等级制度,更成为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

于是,元朝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

1351年,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暴动,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十几年的反抗斗争中,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次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尔逃往蒙古草原。

附:在明末女真族兴起之前,北元始终是明朝的最大的敌人,与明朝的国运息息相关;而北元本身的演变又与明朝有密切的关系,读明史,不能不了解北元的世代传递。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年号为洪武。

同年秋,徐达的北伐大军攻取大都,元惠宗逃往上都〔后来改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自此,对中国统治的终结,蒙古历史进入北元时代。

元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元惠宗得痢疾在应昌(位于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去世,太子爱猷识里达措即位为元昭宗,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明军分东西两路大举北征,西路由徐达率领,东路由李文忠率领。

徐达于甘肃一带大破扩廓铁木尔,扩廓铁木尔北逃漠北;李文忠也大破元昭宗于应昌,俘获皇子买的里八剌及诸王家属,元昭宗也北逃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重建政权后,在扩廓帖木儿等的努力下,击退了明军的进攻,政权得以转危为安。

当时蒙古军除陕、甘、宁一线兵力外,辽东还有纳哈出20余万军队,云南梁王10万军队,以及青海西宁、嘉峪关外赤斤、哈密、吐鲁番等地诸王部分兵力。

可是统治阶级各派系之间的斗争,非但不稍加收敛,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在与明军作战中,经常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不少高级官员也被迫纷纷投奔明朝。

在位八年,饱经忧患而死,朱元璋亲自作文,遣使吊祭。

由当过明军的俘虏、被朱元璋放回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

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万众据金山,数窥伺辽。

元天元九年(明洪武二十年)春,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兵二十万征之,纳哈出战败,率数百骑纳降,朱元璋封纳哈出为海西侯。

次年,脱古思帖木儿与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决战,大败,只带了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突围,被另一蒙古部落的首领也速迭儿杀死。

也速迭尔夺得大汗之位。

捕鱼儿海战役后,北元元气大伤,主力从此土崩瓦解了。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恩克〔称卓里克图汗〕和额勒伯克先后继位,各在位4年和七年。

恩克是怎么死的,史无明文。

也速迭尔死后,其子即位,却很快被额勒伯克击杀。

额勒伯克听信瓦剌达裕的谗言,杀弟夺妇。

此妇欲为前夫报仇,诬告达裕试图强暴,于是额勒伯克把达裕也杀了。

杀了达裕之后,额勒伯克又感到羞愧,授予达裕之子马哈木丞相的官衔,让他统率瓦剌。

马哈木虽受恩宠而不忘父仇,额勒伯克终于死于非命。

额勒伯克的儿子坤帖木儿也只当了四年大汗,于建文四年被杀,被谁杀的,也是一笔糊涂账。

额勒伯克死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汉籍文献又称之为鞑靼)由大汗直接统治各部及其属部构成,西部蒙古由瓦刺所属各部构成,史称“瓦刺”,即17世纪后人们所称的“卫拉特”。

因众多游牧于大漠以西,故又有“漠西蒙古”或“西蒙古”之称,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3世纪中后期,该部中因有许多人支持阿里不哥和海都反对忽必烈,14世纪时,以元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

除东、西蒙古外,又有兀良哈一支。

他们在明初虽已归附明朝,但实际上却是活跃于明朝和东、西蒙古间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鞑靼部居住在 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

坤帖木儿死后,马哈木找了一个来历不明的瓦剌人鬼力赤当蒙古可汗。

北元的太师兼知院阿鲁台为额勒伯克父子报仇,于永乐六年击败马哈木,杀了鬼力赤,扶立额勒伯克的弟弟雅本失利为汗。

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本雅失里因此而骄,对明朝抱不友好态度。

永乐七年,明成祖扶植瓦剌部,封马哈木为顺宁王。

朱棣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结果被杀,这个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明成祖派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帅精骑十万进攻大漠,结果中了埋伏,死了五个将军。

永乐八年,明成祖率50万大军第一次亲征,抵阔滦海(今内蒙古呼伦湖)。

五月初,进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朱棣更名为“饮马河”。

本雅失里闻讯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辎重孳畜,仅率七骑西逃瓦剌部。

太师阿鲁台则东逃。

马哈木杀了投奔他的雅本失利,立雅的弟弟答里巴为可汗。

阿鲁台不甘示弱,也立了一个可汗,这位可汗,阿台,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是成吉思汗同母弟合撒尔的后人。

瓦剌部势强,鞑靼部头目阿鲁台势弱,向明成祖进贡求援,被封为和宁王。

瓦剌部不断索要明朝厚赏,企图占领明朝的 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率大军第二次亲征,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瓦剌部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再犯边。

永乐十三年,阿鲁台袭杀答里巴,马哈木另立鬼力赤的儿子额森虎为汗。

永乐十四年,马哈木为了报复,大举进攻阿鲁台,结果中了埋伏,阵亡。

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当了阿鲁台的俘虏。

额森虎因为留守瓦剌,继续当他的可汗。

两年后,脱欢被放回,当了额森虎的太师。

于是鞑靼势力反超过瓦剌,阿鲁台便不再恭顺明成祖,多行劫掠。

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击杀明都指挥王祥。

永乐二十年二月,明成祖率大军第三次亲征,阿鲁台闻悉朱棣亲证,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

朱棣惧重蹈丘福深入陷没之覆辙,下令停止追击。

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为阿鲁台之羽翼,遂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部。

师至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

兀良哈部得知明军来攻,仓皇西逃。

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

永乐二十一年,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决意率众袭扰明朝边境。

明成祖闻悉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第四次亲征,阿鲁台再次避而不战,明军师至沙城(今河北张北北)。

阿鲁台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

十月,明军继续北上。

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

朱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余者皆有赏。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明成祖决定第五次亲征。

阿鲁台远遁,分兵搜抄,未见踪影。

明成祖病死军中。

阿鲁台数败于瓦剌,部曲离散。

洪熙元年,额森虎死,瓦剌部脱欢立本雅失利的侄孙脱脱不花为可汗,称岱总汗。

脱欢兼并了太平和把秃孛罗的部众,统一了瓦剌。

宣德九年,脱欢击杀阿鲁台父子,征服了鞑靼。

鞑靼的可汗阿台逃到亦集乃路,于正统三年死于脱欢之手。

脱欢于正统四年病故,继任太师、成为北元的实际主宰的是他的儿子也先。

也先继续其父统一蒙古的事业,打败了天山南北的察合台后王,征服了哈密、沙州等西北诸卫,又于正统十二年征服兀良哈三卫及女真。

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吹、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也先大肆扩张的目的,不仅在谋求统一全蒙古,且企图重“求大元皇帝一统天下”。

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入寇,发生了土木之变。

也先与脱脱不花向不相睦。

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

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终于在景泰二年底兵戎相见。

脱脱不花大败,逃到郭尔罗斯部,被其部长彻卜登杀害。

也先自立为汗,称“大元天圣可汗”,年号为添元,自此,蒙古各部又统一了。

也先虽然通过武力把蒙古各部置于自己统治之下,但由于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又缺乏牢固的经济基础,加上处事忌刻,残酷压迫兀良哈三卫部众,故上台后不久便受到部众的强烈反对。

统一局面才维持了三年,景泰五年,瓦剌内讧,也先被自己的知院阿拉打败,于次年被永谢布族的布浑杀死。

阿拉不久又被鞑靼的孛来打败,郁郁而死。

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继续驻牧于漠北,一面继续同东部蒙古封建主对抗,并给以巨大威慑;一面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还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阿失帖木儿死,子克失(一译克舍)嗣位。

克失统治时期,因达延汗巴图蒙克取得东部蒙古统治权,势力有了较大发展,加上其施政有方,东、西蒙古关系相对有所缓和。

但克失与明廷关系,则又日趋紧张。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克失死,子养罕立。

养罕拥精兵数万,时称雄强。

后因克失两弟阿沙和阿力古多不睦,互相杀伐,而东部蒙古达延汗又乘机进袭、势渐衰弱,被迫徙居漠西地区,分别称“大瓦刺”和“小列秃”。

“大瓦刺”是以阿沙太师为首的部落,“小列秃”是以养罕为太师的部落,他们经常活动于坤桂河、札布罕河以及把思阔(巴里坤)等地。

又联姻哈密,并与土鲁番封建主(察合台后王)相仇杀。

从马哈木至养罕统治时期,瓦刺诸部一直是以绰罗斯部为核心而驰骋于西北地区。

16世纪中叶,东部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1507—1582)兴起,察哈尔部因受俺答压迫,举部东迁于辽河流域一带。

瓦刺各部有感于部落积弱被动挨打,乘机调整彼此间关系,共推“黄金家族”后裔和硕特部首领博贝密尔咱为“卫拉特汗”,企图重振昔年也先时雄威。

但由于俺答势力强大,各部仍不时遭其扰害。

1579年(万历七年),俺答借口迎佛,再次兴兵西征。

瓦刺军民一致奋起,挫败了俺答的进犯。

在与俺答进行顽强斗争的同时,各部封建主与喀尔喀、鄂尔多斯等部执政者也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其被动局面,直到17世纪初年时始有所转变。

孛来拥立脱脱不花子马可古儿吉思(麻儿可儿)为汗,称乌珂克图汗。

自是,蒙古汗权又为东部蒙古统治集团掌握。

孛来操纵汗权后,怙势专权,利用手中权力,杀马可古儿吉思。

孛来的粗暴行动,引起了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的强烈不满。

毛里孩集兵据河套,又杀孛来,别立马可古儿吉思异母兄摩伦台吉为汗。

但毛里孩又妄想夺取大汗权力,故1466年(成化二年)杀摩伦汗,汗位空悬9年。

1475年(成化十一年),原自巴里坤迁驻河套地区的瓦刺野乜克力部封建主癿加思兰(伯格哷逊)兴起,拥立脱脱不花异母弟满都鲁(满都固勒)为汗。

满都鲁为替摩伦汗复仇,在科尔沁部乌讷博罗特王协助下,又攻杀毛里孩。

蒙古地区出现更大动乱。

癿加思兰与毛里孩子斡赤来(一译阿赤来、斡赤来)互相结纳,肆行无忌,同满都鲁、族弟亦思马因、孛来旧臣阿罗出、瓦刺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等都存在着尖锐矛盾,经常互相仇杀。

1479年(成化十五年),亦思马因在满都鲁大头目脱罗干的协助下,袭杀癿加思兰,自称太师。

但亦思马因的专横恣肆也不亚于忯加思兰。

他上台后,又与洪和责(鸿郭赉)密谋,挑拨满都鲁与孛罗忽不睦,孛罗忽被迫出逃,途中被杀,其妻锡吉尔福晋被亦思马因纳为妾。

1479年(成化十五年),满都鲁在混乱中病逝,因无子嗣,汗位由孛罗忽遗孤巴图蒙克继承,其妻满都海执掌大权。

满都海哈屯是一位有谋略、有胆识的伟大女性。

满都海收养了巴彦蒙克的儿子巴图蒙克。

成化十五年(1479年),满都海立七岁的巴图蒙克(与现在打篮球的巴特尔蒙克同名)为大汗,称为达延(大元的异译)汗,她也成为大元汗的妻子,达延汗便是蒙古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小王子”。

达延汗当时才五岁,国事掌握在他的“妻子”,满都鲁的手中。

夫“妇”二人打败异宗权臣,取消了他们的领地,又于成化二十一年征服瓦剌,蒙古各部再次统一。

小王子率众东征西讨,征服卫拉特部,讨平兀良哈部之乱,诛杀异姓权臣亦思马因,收服右翼,从而使分裂的蒙古重新获得统一。

达延汗是蒙古族的中兴英主。

自幼生活在战乱环境中,由于目睹了汗权微弱、各大封建主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悲惨局面,故当登汗位后,便决心与专横跋扈的权臣进行斗争。

他首先把打击的矛头对准亦思马因。

亦思马因败窜,谋联合瓦刺进行反攻。

达延汗令郭尔罗斯部脱火赤少师等将其击杀。

接着,又借右翼永谢布封建主亦不刺(伊巴哩)和鄂尔多斯封建主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斯)等杀害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济农的机会,于1510年(明正德五年)率左翼3万户前往征讨。

双方战于达兰特里衮(今呼和浩特北大青山)。

他令喀尔喀12鄂拓克对付土默特,兀良哈和和科尔沁部对付鄂尔多斯,以察哈尔8鄂拓克对付永谢布,采用诱敌深入策略,将右翼军击败,重新将其收服,令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前往统领。

亦不刺被迫逃往青海。

与此同时,达延汗还先后三次出兵击败兀良哈,将其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发兵征服瓦刺;针对汗权旁落,太师专权的弊病,废除太师、丞相职位及“赛特”领地,将漠南和漠北分成若干份地,分封诸子,作为大汗藩屏。

此外,还利用济农〔副王之意,《明史》误以为是人名〕和万户制度,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

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土默特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谢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

自居察哈尔境内,大汗统率左翼3万户。

令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济农驻鄂尔多斯境内,统辖右翼3万户。

幼子格列森札,领有喀尔喀部。

从此,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系同宗台吉领主与异宗“赛特”领主并立的局面宣告结束。

达延汗对宗教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将萨满教的“天命思想”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联系起来,以宗教理论阐明“黄金家族”的正统地位。

达延汗毕生致力于反对分裂,统一蒙古,重建国家秩序的大业,因而受到蒙古族世世代代的敬仰。

达延汗对蒙古各部的统一,虽然对整个蒙古社会的安定、人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机构,加上畜牧经济固有的脆弱性,故当他于1517年病死后,东部蒙古地区权力一度为巴尔斯博罗特掌握。

及至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左右,始按蒙古传统,由图鲁博罗迪之子博迪台吉(明人称卜赤、或保只)袭位,称博迪阿拉克汗。

大汗权力已明显下降。

反映这一重要特征的一是兀良哈万户的反叛。

当时博迪汗为镇压叛乱,曾联合右翼济农衮必里克墨尔根(明人称吉囊)、济农弟俺答(又称阿勒坦)多次出兵征讨,并最后将其分割,并入其余万户中。

一是右翼势力已有较大发展,不仅不听大汗调遣,还夺取了左翼察哈尔的部分地区,甚至阴谋与明朝结盟,以施“夹攻”。

大汗对右翼的控制日渐削弱,说明它已逐步沦为察哈尔汗的地位。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博迪阿拉克汗病死,其子达赉逊台吉(明人称打来孙)立,号达赉逊库登汗。

土默特万户俺答(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的次子,达延汗孙),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其父去世。

右翼三万户分成若干领地。

兄衮必里克墨尔根袭位,占据鄂尔多斯万户。

俺答占据12土默特,势力最强,率兵10多万,称雄于右翼诸部。

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公元 1532——1542年)间,俺答追随大汗、济农东征西战,屡建功勋。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蒙古大汗博迪阿克汗封其为索多汗号,这是俺答称汗之始。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去世。

俺答以兄长的身份统率右翼诸部,而且以长辈阿不该(叔父)的地位控制了济农诸子。

俺答汗的实力日益增强,对蒙古大汗的权威造成严重威胁。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其侄达赉逊库登汗被迫东迁至兴安岭以东西拉木伦河流域。

史称察哈尔东迁。

察哈尔部,原有牧地被俺答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占据。

俺答汗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的后,不断扩大领地。

向西拓地青海、河西,封赏子孙。

达赉逊汗“惧为所并”,于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率众自宣府、大同边外,徙往辽东地区,析居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一带。

与达赉逊汗一起东迁的还有由阿尔楚博罗特统辖的内喀尔喀五部:扎鲁特、巴林、翁吉刺特、巴岳特、乌齐叶特等部。

他们威逼女真各部,与明在辽东展开激烈争夺。

兀良哈三卫,初虽与之为敌,但不久也相继散分于其各部中。

达赉逊汗东迁后,原察哈尔旧地为俺答所据。

俺答辖境,东抵辽蓟,西迄甘肃、青海一带,且经常深入宣府、大同等地,予明政府以重大威胁。

又进一步向西发展,出兵征服瓦刺。

此外,还移兵西南,打开通往西藏的道路。

俺答在实施对外扩张的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还努力谋求与明廷建立通贡联系。

1541年(嘉靖二十年),俺答派遣石天爵到大同请求通贡,遭明政府拒绝。

次年,石天爵复至大同,被明军杀害。

此后俺答又多次遣使,俱未能如愿,最后终于酿成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

俺答率兵自潮河川,经鸽子洞、黄榆沟等地入围北京。

明廷震惊,始答允通市。

因战争影响,通市时断时续。

1570年(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投奔明朝,受明政府礼遇,俺答受感动,于1571年与明廷和议,双方建立和平通贡关系。

明朝政府封俺答为“顺义王”,又分别授右翼各封建主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职,按年发给额定赏金。

时达赉逊汗已死,其子图们札萨克图汗(明人称土蛮)在位。

图们汗在俺答影响下,也努力谋求取得与俺答同等待遇;要求封王、通贡和互市,遭明政府拒绝。

双方兵戎不断,而左、右两翼的对立也越来越严重。

图们札萨克图汗痛感于汗权日弱,力图以和平方法统一漠南蒙古各部,1576—1582年左右,相继任命察哈尔部阿穆岱洪台吉(脑毛大)、内喀尔喀卫征索博该(速把亥)、鄂尔多斯部的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切尽黄台吉)、阿苏特部的诺木达喇古拉齐诺延(哑速火落赤)、土默特部的楚噜克(扯力克)5人为执政理事,帮助协调蒙古各部的关系,谋“致其大国于太平”。

没有成功。

1578年(明万历六年),俺答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各部中产生强烈影响。

图们汗为夺取宗教领导权和控制权,于1587年(万历十五年)也遣阿穆岱洪台吉前去叩见三世达赖,恳请达赖前往布教。

会达赖逝世,结果未达目的。

在大汗权力日益走向衰弱之时,原居住于和林一带的外喀尔喀七旗却乘机向西扩张,与瓦刺各部争夺地盘。

1587年左翼阿巴岱汗与和硕特部虞战于科布多地区,败其众,杀其首领哈尼诺颜洪果尔。

战争连绵不断,直到17世纪初年,双方始达成和议。

1592年(万历二十年),图们札萨克图汗死。

次年,其子布延彻辰汗继位。

在布延彻辰汗统治时期,蒙古地区除右翼各部在俺答妻钟金哈屯(三娘子)主持下略有起色外,其余各部又进一步分崩离析,大汗形同虚设。

1603年,彻辰汗死,孙林丹(一译陵丹、灵丹,明人称虎墩兔)继位,称林丹·库图克图汗。

林丹汗在位时,值后金努尔哈齐崛起。

林丹汗企图统一蒙古各部,联合明朝,共同抗击后金。

但由手他“昏于酒色”,任意杀掠,凭陵诸部,受到各部封建主的强烈反抗。

1628年(明崇祯元年,清天聪二年),因在土默特部赵城为喀喇沁、鄂尔多斯等联兵击败,继之又被漠南蒙古各部与后金联军败于绰洛郭勒,1631—1632年被皇太极创于西拉木伦河北岸,被迫狼狈西逃,1634年死于大草滩(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

崇祯八年,林丹的儿子额哲在上都被后金追上,只好投降,献出了元顺帝当年带走的传国玺。

于是,延续429年的蒙古汗国从此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原有的蒙古各部部众大都依附于后金。

皇太极得到玉玺后,立即召集满洲、蒙古各部于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蒙古汗国世系(1206-1634)总计428年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12272、睿宗拖雷监国(太祖四子) 1227-12293、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太祖三子) 1229-12414、乃马真皇后监国(太宗后) 1241-12465、定宗贵由(库裕克汗,太宗长子) 1246-12486、海迷失皇后监国(定宗后) 1248-12517、宪宗蒙哥(睿宗长子) 1251-12598、世祖忽必烈(薛禅汗,睿宗次子) 1259-12949、成宗铁木耳(完者笃汗,世祖次子裕宗真金的第三子) 1294- 130710、武宗海山(曲律汗, 1307-1311 世祖次子裕宗的次子顺宗答啦麻八剌的次子)11、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顺宗三子,武宗弟)1311- 132012、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仁宗次子) 1320-132313、泰定帝也孙铁木耳(裕宗长子显宗甘麻剌的长子) 1323- 132814、天顺帝阿速吉八(剌察八黑汗,泰定帝长子) 132815、明宗和世剌(呼图克图汗,武宗长子) 1328-132916、文宗图帖睦尔(扎牙笃汗,武宗次子) 1329-133217、宁宗懿麟质班(超克图汗,明宗次子) 133218、顺宗妥欢帖睦尔(乌哈葛图汗,明宗长子) 1332-137019、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必力克图汗,顺宗长子) 1370-137820、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顺宗次子) 1378-138821、恩科卓里克图汗(脱古思帖木儿长子) 1389-139222、额勒伯克汗(脱古思帖木儿次子) 1393-139923、坤帖木儿汗(额勒伯克汗长子) 1400-140224、额勒锥特穆尔汗(本雅失里,额勒伯克汗次子) 1408- 141025、德勒伯克汗(答里巴,额勒锥特穆尔汗之子) 1411-141526、岱总汗(脱脱不花王, 1433-1451 脱古思帖木儿的第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的儿子阿寨台吉的长子)27、乌珂克图汗(麻尔可儿小王子,岱总汗第三子) 1454-146528、摩伦汗(脱古思太子,岱总汗长子) 1465-146629、满都古勒汗(满都鲁,阿寨台吉的第三子,岱总汗弟) 1475- 147930、达延汗(巴图孟克,阿寨台吉次子阿葛巴尔济济农的儿子 1480- 1517 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31、塞音阿拉克汗(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三子) 1517-151932、阿剌克汗(博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的长子) 1519- 154733、库登汗(达赉逊,阿剌克汗长子) 1548-155734、札萨克图汗(图们,库登汗长子) 1558-159235、薛禅汗(布延,札萨克图汗长子) 1592-160336、库图克图汗(林丹,薛禅汗长子莽和克太吉的长子) 1603- 163437、额哲(库图克图汗长子) 1634

写关于1.坚持2.自信3.勤奋4.合作5.宽容6.逆境7.选择8.创新9.诚信10.爱的议论文材料

其实,坚持,勤奋,逆境往往是在一起的,比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再比如宋濂,还有贝多芬,刘翔,这三四个事例足够你用。

自信你可以写日本的销售大王原一平,更可以写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因为他是相当自信的,你可以写温家宝09年到欧洲的信心之旅,为给经济低迷的欧洲打气。

合作可以写某些海洋生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例子{具体的生物你可以去查},合作的例子太多,你可以写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

宽容的例子其实也很多,比如温家宝在英国演讲时被仍鞋,而他的做法令人敬佩,他不但没受影响,反而要求校方继续给那个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他的行为不仅是他个人的修养,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例子十分具有说服力。

再如钓鱼岛事件,中国是何等宽容......选择的例子也很多,作出选择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或牺牲一些东西,比如马云近期的纠结,两位CEO辞职,为何,他选择了对顾客的诚信,而放弃了自己的“双臂”,再比如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放弃攻打大城市,而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这也说明,我们作选择是要具有战略眼光.议论文最好用一个反面的来衬托你的观点,你可以写汪精卫为了自己的名与禄,而选择出卖国家,遭国人千古骂名,反面以少为好,点到为止,要让你文章具有阳光的气息。

创新的太好写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具有创新精神,但因为中国无人获此奖项,所以只写这些,有点崇洋的意味,你也可以写中国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的一国两制,写袁隆平.....诚信的例子一般在感动中国上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信义兄弟孙水林与孙东林,还有沈浩的践行信念,商业上的最好还是写马云,因为太典型了,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爱就更多了,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太多有母爱,父爱,男女之间的爱,相信你在这方面的素材不会少。

祝你成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