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 的读后感
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初期,作者在这个时候高歌着的“土地”,正是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这首诗有着特有的忧郁,正是这种忧郁产生了特殊的美。
的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这里有深刻的,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是多么的脆弱,但在这国家兴亡的时刻,它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已经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了,但它仍然歌唱,这是它用整个生命发出的声音来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
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情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这些意象告诉我们,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满目疮痍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而下一句中的“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感情一步步深入。
第二节诗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大胆直白的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炽热的心。
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不仅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更是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这后面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其中还有无尽的激情在涌动着,让读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将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时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当然也是与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土地的黎明,黎明的大地,犹如母亲欣慰的笑容一样慈爱,宁静,反衬前面三的沉重苦难,烘托出黎明的美妙及其魅力。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爱的的执著、坚贞和顽强,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真挚的爱国情结。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为什么我里常含泪水
/我对这土地爱得……” 这著名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
凡是读过这诗句的人,无不为诗人那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
他们也像诗人那样,眼睛里含上了泪水…… 这首诗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
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
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
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
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
什么是好诗
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
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
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
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
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
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
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
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郭宝臣)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导读曹津源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
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
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
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
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
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 作者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艾青诗选1200字读后感5篇
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
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
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
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
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
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
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
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
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
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
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
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我爱着土地》原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是著名爱国诗人艾青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LZ其实可以找百度百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