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朱熹精舍导游词

朱熹精舍导游词

时间:2016-12-05 19:27

春游朱熹公园导游词700字

朱熹公园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

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

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

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

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

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半亩方塘一鉴开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起去参观朱熹公园。

一走进朱熹公园就可以看到一条鹅卵石小路,上面用鹅卵石拼成了许许多多的漂亮的图案。

走过鹅卵石小路,我们 便来到了音乐喷泉,这喷泉为什么叫作音乐喷泉呢

是因为这个喷泉会随着音乐的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而变换着形状,时而像柳树垂下的枝条,时而像孔雀开屏一般,水伴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在空中变换着形状十分美丽成了朱熹公园的一大美景。

走进半亩方塘,我看到了一座拱形的桥,桥下是一池清澈的水,水里还有一条条金鱼,水的上方,有两只石雕的鲤鱼,它们从口中喷出水来,我上去摸了一下,冰冰的爽极了。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离开半亩方塘,我们来到了沈郞樟园,园里有两棵香樟树,据说是朱熹亲手栽下的,大的一棵高为10米,要几个大汉才能合抱住,而小的一棵高为8米,则要8个小朋友才能合抱,这两棵香樟树有800多年的历史呢!树旁还有一个碑林,上面全都是出自朱熹之手,笔法风舞龙翔,狂草奔放,十分好看。

云霄仙峰岩七贤祠导游词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

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共41人,以“修禊”为由,聚集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游宴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之间,当场写作了不少模山范水、畅叙幽情的诗篇,后编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为之张扬,以致影响深远。

其时,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

但诗集、序文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可说是一篇佳作。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论语章句集注》)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

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则倍受冷落,于世态的炎凉深有体味,因此也更加认识到山水的可亲可敬。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

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

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凑泊的完美境界。

为家乡的名胜古迹写一篇导游词,不少与500字

要写江西的

庐山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家知道这两首诗,是写哪里的吗,对了,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了,那么,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从我下面的介绍中,也许能让大家略知一二。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北,南接星子,北邻九江。

庐山虽然没有列入“五岳”之列,却又“庐岳”之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得),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赞叹它是“匡庐奇秀家天下上”。

庐山的山体呢,呈长椭圆形,从高空鸟瞰,仿佛一个肾脏,山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长约20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庐山由99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474米,那么庐山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6000万年以前,这一地区是汪洋大海,经历了一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大致形成了今天的摸样,又在200万年前,又经历了第四纪冰川。

简单的说,就是地壳运动,褶皱隆起,断裂上升而成,地质史上称之为“地垒式断块山”。

那么庐山,是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宜人,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地势每升高1000m,温度会降低6度左右,而庐山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这样的气候就形成了庐山:春天迟、秋天早,夏天短、冬天长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1度,历史上最高温32度,最低温,-16度,在炎热的夏天,庐山相对于山脚下的九江南昌南京武汉等几个火炉来讲,是一片热海中的清凉岛屿。

因此,庐山是有名的避暑胜地。

常常有人问:庐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打空调和大氧吧。

只有冬天才有暖气,为了防止近几年,随着宾馆档次的提高,一些四星级的宾馆也安装了空调。

庐山是平地突起的山中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庐山常年处于的云雾缭绕中。

庐山的烟云雾雨是庐山最美的景色之一。

庐山就是有个奇怪的现象:一年365天,有200多天是云雾天气,所以在山中,如果遇到了一场大雾,而看不清四周风景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遗憾,因为云雾正是庐山的一大特色,要不当年苏东坡,也不会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大家选择庐山呢,也是一种智仁双全的选择。

庐山不但山高景秀,水资源也很丰富,庐山相对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4%,也就是庐山比较潮湿,特别是在梅雨季节,相当潮,家具都快发霉了,山上的居民商店宾馆都一样,大家在城里呆惯了,来到山区,可能对山里的潮湿不太适应,还请大家多多体谅,气候就是如此,没有办法。

在此,我先问一下,各位团友,吃不吃辣呢,庐山人比较能吃辣的,除了口味之外呢,还可以驱寒去湿,预防关节炎。

云雾是山的灵魂,流水是山的血脉。

庐山有22条瀑布,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下的瀑布,还有庐山山顶上第一奇观之称的三叠泉瀑布,还有新开发的大口瀑布,都非常有名。

犹豫山中沟谷纵横,雨水充沛,常常是“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 此外,庐山还有三座人工湖。

如琴湖,芦林湖,莲花台水库。

“高山出平湖”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魅,山水相容,魅力无穷。

有人说,酒能让人古道热肠,茶能让人仙风道骨。

而庐山就生长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庐山云雾茶。

庐山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因为他常年生长在云雾飘渺的山间,因而得名云雾茶。

一般懂茶的人都知道,茶叶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黑茶和红茶。

他们并不是茶叶不同,而是生产加工的过程不一样。

庐山云雾茶属于绿茶,最早产于汉代。

宋代时开始,成为贡品。

外形条索紧结、翠绿多亳。

汤色:绿而透明。

滋味:浓厚、鲜爽。

号称是“香謦、味厚、色翆、汤清”四色。

所谓“名山出名茶,名茶自有名人夸”,唐朝茶圣陆羽就曾赞叹它是“天下奇茶”。

朱德元帅喝过之后,立马写了一首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古人也说过:早采为茶,晚采为茗。

茶叶呢,是谷雨前茶,清明前茶最好。

饮茶呢古往今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有人说:喝茶的女人,不一定有魅力,但绝对优雅。

喝茶的男人,不一定潇洒,但绝对从容。

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长喝茶,可以,清心养目,美容,减肥,抗衰老,防癌防辐射等等。

我们呢当地人对喝庐山云雾茶有个讲究就是: 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

也就是说,因为庐山云雾茶味道十分浓厚,第一杯是不喝的,称为,洗茶,第二杯,才开始饮用。

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现在的云雾茶,为了适应大众的口味,已经开发出了浓淡各异的品种。

大家在庐山期间,玩累了,可以泡上一壶庐山云雾茶,真可谓是“甘甜苦涩壶中煮,湖光山色闭中趣”。

除了云雾茶,在庐山的山谷小溪中生长着石鱼石耳石鸡。

称为庐山三石, 石鱼,生长在小溪中,通体透明,无磷,因为永远长不大,有俗称绣花针,是很有营养的补品。

石耳,常年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外形好似人的耳朵,故称为“石耳”。

正如大家所知,这蜗牛不是牛,壁虎不是虎,而石鸡也不是鸡,而是一种麻皮青蛙。

野生的石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生长在山间的小溪中,因为它体肥柔嫩,味美如鸡,故称为石鸡,现在的石鸡大多是人工饲养,但价格昂贵。

以上三石一茶,石鸡石鱼石耳以及庐山云雾茶,就是庐山最主要的特产。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呢,可以在庐山品尝,也可以买回家馈赠亲朋好友,但是要注意辨别真假。

介绍了庐山的山水,大家的心中肯定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叫庐山,其实,他最早叫“敷浅源”,但后来改为庐山。

这“庐山”二字呢,最早出现在《史记》当中。

记得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说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庐山的得名就来自于一个和神仙有关的传说,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有一个叫“匡俗”的人约了7个弟兄在这座山上结庐炼丹,求仙成道,后来当时的周定王,欣赏他们的才学,就派出使者请他们出山,来辅佐朝廷。

后来匡氏兄弟成仙飞天而去,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他们曾经住的茅庐,所以当时老百姓把它叫做“匡庐”,又叫匡山庐山。

庐山的历史,在三国之后,大多有据可考。

在这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庐山一直以秀色吸引着众多游人。

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庐山的名人是谁呢,西汉的司马迁,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他登上了庐山,来考察大禹治水的历史,在《史记》当中写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随后,名人墨客是纷至沓来,主要有晋朝的王羲之、陶渊明、慧远、陆修静。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

北宋的苏东坡、王安石。

南宋的岳飞朱熹 明朝的唐伯虎、徐霞客。

清朝的康有为。

明国的陈三立、徐志摩、胡适。

他们都曾被庐山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 由此可见,庐山是个文化名山。

可能,各位朋友去过不少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你在各大名山大川旅游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这里有一座道观,那里有一座寺庙。

对不对,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名山,那么在咱么庐山也不例外,并并且从古至今,宗教在庐山一直都很兴盛,但又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庐山是“一山有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

” 对于信仰宗教的朋友来说,我很幸运的告诉你,庐山有六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

佛教:东晋慧远净土宗 东林寺。

道教:陆修静。

1895年,英国人开始在庐山强行租地,建造别墅以来,西方列强纷纷染指庐山,并且带来了他们的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并修建了教堂。

所以说,庐山是个名副其实的宗教名山。

大家知道,古代主要来庐山,是游历、隐居和读书。

但后来,南唐的时候,在庐山设立了庐山国学,南唐中主李灏曾在庐山开先寺读书,至今还有当年的读书台。

到了南宋,朱熹在庐山创立了白鹿洞书院,它也是中国第一座讲学式的书院。

正是由于庐山的历史悠久,人文活动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当然庐山的名气,除了它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外,它还和政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来到庐山,就被庐山美丽的风光所吸引,于是强行租借庐山牯岭到长冲一带,租期是999年,并且把租借内的土地划分为130块地皮在上海拍卖,获得暴利。

此后,美德法日等西方列强的传教士,外交官也纷纷来庐山租地,并建造了大量的别墅。

也许大家对李德立这个人并不熟悉,但是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身影。

李德立是靠卖庐山的地皮发财之后,又积极政治发展。

在辛亥革命后,他充当了政治调解人。

1935年,中国政府无条件收回了牯岭租界,不过现在的庐山仍保留 各种风格 的西方别墅千栋,都是西方列强殖民的产物。

所以说,庐山山上的牯岭,又被誉为“万国别墅群”。

提起庐山的政治,就不能不提蒋介石。

有人说:庐山,浓缩着一部蒋介石的兴衰史。

1926年12月,蒋介石第一次登庐山,就露出了要分裂大革命准备反共的真面目。

从1926年到1948年这十几年里,除了抗日战争几年外,他每年都要上庐山,把庐山变成了南京之外的第二中心,从此,庐山成为了国民党的“夏都”。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了由各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

要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这就是著名的庐山谈话会。

1939年4月16日,日军开始攻占庐山,4月18日,完全占领庐山,占领时间长达6年,给庐山造成了数千年以来最大的浩劫。

烧毁了最古老的归宗寺,名人真迹,有的被抢,抢不走的就被毁掉了,其他名胜古迹被毁掉的不计其数,让人深感痛心。

1945年5月18日,庐山解放。

然后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1961年,庐山中央工作会议 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

美庐 所以说,庐山还是个政治名山。

上庐山三条路: 一蒋:好汉坡 二毛:1953年有了第一条公路,北山公路36公里与九江相连。

三林彪:1971年第二条公路,南山公路25公里与南昌相连

虫二的典故(要详细点的)!

早在登临之前,就听说过“虫的掌故。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个大字。

“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一样。

日本客人问这是何意,导游答不上来,当时颇为尴尬。

后来辗转  问到郭沫若那里,他哈哈一笑,说这实际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繁体“风月”二字拆去边框即得“虫二”,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

  一向对郭沫若聪明广博颇为折服。

“虫二”作“风月无边”讲,细想确实绝妙无匹。

  后来屡次去泰山,都是直接把车开到中天门,坐索道空中来去,从无缘见“虫二”一面。

直到1998年夏,与爱人一起攀爬,才不经意间在万仙楼北侧盘路西面发现这方石刻,于是两个人乐呵呵做“二虫”状请人帮忙照相留念。

匆匆鉴考,方知这两个约摸一尺见方的行楷是光绪二十五年历下刘廷桂题镌的。

刘廷桂是何许人也我并不清楚,也未曾关心,心里只是存疑这绝妙的创意是不是就出自他的头脑呢

  再后来在网上点击苏杭美景饱眼福,意外得知西湖湖心岛上也有“虫二”题字。

不过这个“虫二”来头就大了,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比泰“虫二”时间上就古老多了。

这一方面排除了历下刘廷桂的版权,另一方面也让人浮出新疑窦:难道这会是皇帝老儿的才思

不会吧。

继续搜索,还有云南安宁温泉龙山东麓的曹溪寺,据说也有一石碑刻有“虫二”字样;江南三大名楼之岳阳楼据说曾有吕洞宾的仙笔天书“虫二”。

这已经神乎其神了,仅堪一笑了之。

  另外对“虫二”能查到的比较确切的证据,是清人褚人获著《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

见者皆赞美。

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

”褚人获是康熙年间人物,《隋唐演义》的作者,《葵轩琐记》是明代著作,都能证明乾隆皇帝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不过,唐伯虎藏“虫二”于“风月”,乾隆皇帝寓“风月”于“虫二”,“风月无边”与“虫二”互为谜面、谜底的转化,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尽现中华文字的倜傥风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