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朱熹公园导游词700字
朱熹公园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
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
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
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
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
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半亩方塘一鉴开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起去参观朱熹公园。
一走进朱熹公园就可以看到一条鹅卵石小路,上面用鹅卵石拼成了许许多多的漂亮的图案。
走过鹅卵石小路,我们 便来到了音乐喷泉,这喷泉为什么叫作音乐喷泉呢
是因为这个喷泉会随着音乐的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而变换着形状,时而像柳树垂下的枝条,时而像孔雀开屏一般,水伴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在空中变换着形状十分美丽成了朱熹公园的一大美景。
走进半亩方塘,我看到了一座拱形的桥,桥下是一池清澈的水,水里还有一条条金鱼,水的上方,有两只石雕的鲤鱼,它们从口中喷出水来,我上去摸了一下,冰冰的爽极了。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离开半亩方塘,我们来到了沈郞樟园,园里有两棵香樟树,据说是朱熹亲手栽下的,大的一棵高为10米,要几个大汉才能合抱住,而小的一棵高为8米,则要8个小朋友才能合抱,这两棵香樟树有800多年的历史呢!树旁还有一个碑林,上面全都是出自朱熹之手,笔法风舞龙翔,狂草奔放,十分好看。
精选长沙导游词400字一
武夷山 武夷山游览胜地,一般是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公里的小武夷山,它方圆百余里,自成一处胜地,向称福建第一名山。
武夷山风景区以丹霞地貌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胜。
三三是指迂回曲折的九曲溪两岸的36作山峰。
碧山丹水,一曲一个景,曲曲景相异。
游武夷山即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观光,又可徒步登山探胜,二者也可在溪流中相互结合。
在登山探胜中也可去天心岩一带探奇。
放筏九曲,是游武夷山最独特之处,它起于星村,止于崇阳溪入口处的武夷宫,全长7。
5公里。
▲一曲 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畅达豁然,附近有大王山、幔亭峰、狮子峰和观音岩。
大王峰雄据溪北,雄伟壮观,为武夷36峰之首。
山峰顶大腰小,四周悬崖如削,唯有从峰南的一条裂缝中攀援木梯才能到达。
登顶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俨然“王者之尊”,难怪古人云“不登大王峰,有负武夷游”。
▲二曲 是一段幽深险峭的峡谷,武夷36峰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侧,与大王峰隔溪相对。
玉女峰南边有武夷胜景“一线天”,他在灵岩伏义洞深处。
▲三曲 南岸的小藏峰有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
据考证,船棺大约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葬俗。
架于千仞绝壁上,至今仍未知是如何架上的。
▲四曲 胜景是隔溪对峙的两座巍巍巨岩,东为大藏峰,西为西钓台。
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绝。
西钓台临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边垂钓。
▲五曲 是九曲中最开阔的地方,这里有林木郁葱的平林洲,洲上有隐屏峰、接笋峰、玉华峰等名峰。
隐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阳书院,是南宋朱熹讲学之处。
玉华峰和隐屏峰对峙而立,风姿独秀。
在隐屏峰之西有断续三截的接笋峰,峰下有“铁象石”,这里是进入茶洞、攀登接笋峰的门户,在峰顶可看到日天游峰瀑布。
在五曲和六曲间有“云窝”,每当黄昏,云雾漂泊。
▲六曲 是九曲中最短的一段,但景色又为最胜,被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
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耸立,峰顶常有云雾弥漫,登峰顶,犹如天游,故名。
在峰顶,纵目四望,溪、山全势一览无余,也是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地方。
六曲北岸苍屏峰下有水流迅急的“松鼠涧”。
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桃源洞。
▲七曲 其北岸有武夷山风景区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
▲八曲 水天空阔,碧水中怪石林立,有上水狮石、下水龟石等石景。
▲九曲 尽头是星村,放眼平望,豁然开朗。
游武夷山除去九曲溪之外,还可去山北的天心岩景区一游。
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山北的著名名胜古迹如流香涧、玉柱峰、鹰嘴岩等都在其周围。
天心岩景区景色绚丽,其中尤以流香涧为最佳。
涧间丹崖壁立,青藤垂幔,花木幽香。
水帘洞位于天心岩北边。
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处岩洞,洞内宽敞明亮,可容千人,有“山中最胜”之称。
天心岩是武夷山茶主产区,驰名中外的“大红袍”就产于此,有武夷山无不到此一游。
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面积1.78平方公里,2万多人,为厦门市辖区。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
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 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现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这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小岛。
全岛林木蓊郁,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沙滩连绵,风景秀丽。
环岛优质沙滩长达20多公里,可建海滨浴场;还有6千余亩防风林带,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岛域盛产石斑鱼,乃鱼中之珍品,远销港澳。
湄洲湾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
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
岛上妈祖闻名海内外。
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987年),因她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父亲给她取名曰“默”。
她自幼出聪明,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踩浪渡海,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
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二十八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
为了纪念她,当年人们就在湄洲峰“**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海神灵女、龙女、神女等。
宋徽宗时封妈祖为“顺济夫人”,这是朝廷对妈祖的首次褒封。
以后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
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这里的妈祖庙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
此庙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后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特御祭,扩建庙宇。
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
目前,妈祖庙已修葺一新,雕新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
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遍布我国台港澳地区及**各海口码头、内河岸埠,还分布到东南亚和日本、朝鲜、印度、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个国家,必乎是有华人处就有妈祖信仰。
在台湾就有大大小小的妈祖庙5000多座,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
还有以之妈祖庙5000多座,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
还有以之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闸、福建的马(妈)祖岛、台湾澎湖马公(妈宫)、澳门原名妈阁等。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湄洲祖庙庙后岩石上,有“**古迹”、“观澜”等石刻。
站在石上,顾盼茫茫大海,白鸥掠波,舟揖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相接。
庙前岩岸海床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声,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象巨雷震天,骤雨泻地。
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因而驰名。
湄洲岛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后,香港力宝集团负责用20年时间投资19亿美元对该岛进行成片开发,力争把该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一流的朝圣度假圣地。
2007年4月,湄洲岛国际大酒店,于第八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开工建设,其为省级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额为8000多万元。
预计将在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该酒店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湄洲岛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为游客特别是台湾妈祖信众谒祖进香提供优美、温馨的居住环境。
2008年以来,湄洲岛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海景人酒店已完成9幢别墅楼建设并解决容积率问题,完成主楼方案报批;宫下(文甲)陆岛交通码头已完成文甲码头施工,以及宫下码头的基床抛石和沉箱、护底垫、联系梁的预制,建成后可靠泊3000吨级客轮,满足对台直航的需要;恒温海水游泳涫已完成主体钢结构安装,正在进行屋顶网架安装;跨海通道即将完成国家交通部立项;湄洲岛国际生态论坛会址已划定项日蓝线图,签订投资额为3亿多元的办议;湄洲岛国际海岛生态植物示范园已实施首期绿化1一程约100亩,完成投资380万元;红树林重建工程将利用国债资金扩建400亩,已于08年完成种植任务:同时识极开展创建国家AAAA**旅游区工作,重点实施北部区耶境综合整冶、旅游厕所改造、公共标识系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度假区形象和竞争力,努力在海西先行中显示作为。
清源山 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
1988年月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思想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
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道教尊他为教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
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
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
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
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众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
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
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岩题留: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
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岩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冠豸山 连城冠豸山<豸,在此读zhài>,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刚正廉明之意,旧称“东田山”、“莲峰山”。
位于福建连城县城东郊 1公里。
山体于县戚之东1.5公里处平地兀立,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自远。
景区万圆123平方公里。
以其天生丽质于1986年荣膺“福建十佳风景区”,1994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平地兀立,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自远”。
景区方圆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园诸神秀于一身,雄奇、清丽、幽深,与武夷同属丹霞地貌,被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冠豸山有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
有中开一谷的苍玉峡,惊而不险的丹梯云栈,放眼万里的一线天,冷风袭人的雪洞,山泉琮琮的莲花洞。
身姿绰约的姐妹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
目前可游览的景观有四十余处,摩崖石刻三十九处,另有规模壮观的亭、阁、寺庙、书院、山房等十余处。
冠豸山景区面积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区53平方公里。
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个游览区组成。
冠豸山开发始于宋元佑年间,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成为吟诗斗酒之地。
山中风景秀丽,独树一帜。
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
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
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现存于东山草堂内;还有乾隆年间的名士纪晓岚,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真迹。
近年来,冠豸山风景区的建设有很大发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余万株,修建了长寿亭、凝碧山房和旅游场所,凿通了最佳游程“先水后山”的后区道路,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每年可接待游客近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正面登山的话,登上百余米缓坡后,可以看到有一株枝干虬劲的百年老松挺立岗山,那就是冠豸山上最著名的一株迎客松。
其实冠豸山在古代苍松遍布,但受清末战乱、“大跃进”毁林炼钢及“文革”时期乱伐林木的摧残,冠豸山几乎成为秃山,仅剩这颗老松因为长在峭壁之上砍不到而得以幸存。
它虬劲的枝干和挺拔的姿态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在迎客松南面数米有一座六柱凉亭,游人可在那里静赏迎客松的风姿。
青云山 国家级AAAAA重点景区 位于距福建省永泰县城1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
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
山高林茂,云雾飘渺,岩奇洞怪泉碧。
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
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廊、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还有著名的温泉之乡等。
目前开发了众多新的旅游项目,如蹦极、攀岩、漂流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
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
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
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
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瀑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
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
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
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红军洞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
洞呈半圆形,高约25米,宽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
洞深约30米,洞内由碎石砌成4层平台。
青云山--石廊峡谷景区:主要景观有凌空绝壁、风化石廊,号称“云天石廊”。
远可观,近可行,长廊1000多米。
还有飞瀑三潭、妙笔生花、镇山大钟、天门洞、灵芝岩、状元靴、金鸡相斗、音乐广场、仙君殿等景观,主峰雄伟壮阔,有雾都云海之称。
青云山--白马峡谷景区: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
瀑布水大雾浓。
如龙龟潭瀑布、王子瀑布、下洋瀑布等。
而白马瀑布高130多米,水量是青龙瀑布的10倍,白马湖面积达2000平方米,澄明如镜、清澈见底;乌龙峡、无名峡、双溪峡、王子峡、回音峡、白马峡、天门峡、平谷峡等八大峡谷各具特色;石林岩像逼真,如梦笔生花、大刀峰、鲤鱼岩、王子峰、八戒岩、白马峰、巨螺石、五马峰、龟岩、龙龟山、石臂、仙桃石、王子浴等维妙维肖。
猴子成群结对,刺桫椤连点成片,是其又一特色。
青云山--九天峡谷景区:水帘九叠,落差588米,壮观无比。
景观独具特色,如相思岩、绵羊峰、神女峰、观音石、金猴抱桃、长城岩、三重门、悬棺、御印、御床、御帽、狮王峰、松鼠石、猿石、兔岩、维妙维肖,彩虹瀑、水帘宫、洞中潭极具特色。
青云山--桫椤峡谷景区:又名万藤谷,谷口悬崖突出,古松横生,一条溪流贯穿而出,水打怪石,千年成潭。
狮王峰、虎王山、大象山、二片瓦、地王洞、情侣洞、飞龙树、鲤鱼上天、蛇松、神鹰、仙渠、观音瀑布、天台瀑布、天坛瀑布构成景点特色。
青云山-高盖山-名山室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大洋镇的“名山室”,是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主殿名山室,悬崖覆盖,可容纳数百人,有东西两室,善男信女分东西入梦叩神。
灵龟洞,有一长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图,是我国仅存“白莲菜”造像遗迹。
“白莲菜”南宋盛行江南,“连社七祖”为宗门之祖,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物命,近于为善。
有说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过。
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禅河大悟、习炼降魔、二商粥食、希会宝地、佛现金刚等组画。
其中七佛图更是雕得栩栩如生。
一幅生动的佛教史卷。
祖师洞建有宋代飞檐翘角古建筑,明末贤人余潜士在傍书斋撰对联“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寻味。
西侧凤立峰下玄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
尤其观音阁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观音极为珍贵。
有诗句曰“登高观世成真梦,山静闻声悟妙心”以及“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等反映湿婆神崇拜的摩崖石刻等。
白水洋 白水洋景区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因其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
白水洋经地质专家考察,确认为世界稀有的浅水广场,由一块巨石铺展水底,面积达8万平方米,且与周围的山体相连,浑然天成,石面平滑如砥,无缝无苔;石上布水均匀,仅没脚踝,清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色似白银,令人称奇。
白水洋地质公园还拥有全球唯一的鸳鸯猕 自然保护区。
白水洋地质公园园区总面积达77.34平方公里。
白水洋景区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因其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
白水洋经地质专家考察,确认为世界稀有的浅水广场,由一块巨石铺展水底,面积达8万平方米,且与周围的山体相连,浑然天成,石面平滑如砥,无缝无苔;石上布水均匀,仅没脚踝,清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色似白银,令人称奇。
白水洋地质公园还拥有全球唯一的鸳鸯猕 自然保护区。
白水洋地质公园园区总面积达77.34平方公里。
交通:到达福建的省会福州,到福州车站有很多从福州到屏南的长途汽车. 行程:五个半小时.自己驾车四小时. 2007年新增交通:宁德到屏南的二级公路开通,坐飞机到长乐机场也有很多直接送宁德的班车,再从宁德到屏南很快的. 关于屏南的宾馆:屏南的宾馆在这两年一下子多了起来但多是民宅改造的也有不是的,比如比较有名比较好的就是八一宾馆和天外天了,比较新服务设施比较正规比较全. 洞宫山风景区 洞宫山位于东经119`08“北纬27`07”,政和,周宁,屏南,建瓯四县交界处,海拔高度在770-1598米之间,最高峰香炉峰,年平均气温为14`C 洞宫山区物产丰富,盛产茶叶,香菇,魔芋,马铃薯,生姜,锥栗,天井洋的大雪梨曾进京参展,载誉而归。
洞宫山的紫荆树不但因其娇羞怕痒招人喜爱,更因其花色艳丽,花期长达四个月而受世人青睐,近年来随着科技工作的进展,尤其香菇周年栽培,已引进台资开发,成为闽北食品保鲜出口基地。
洞宫山风光绮丽,风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且与周宁九龙际瀑布及屏南鸳鸯溪毗连,素有20山洞,26深潭,49个景点之称,是个未经雕琢,没有工业污染的自然风景区。
主要景点有虹溪岩圈,麒麟岩,观音望南海,九层瀑布,苍龙饮水及近年建成的舞中桥,人工湖等。
洞宫山下的大溪村近年发现了为数众多的一亿三千万年前侏罗纪的东方缘龙及难源组鱼化石,是研究福建地质的宝贵财富;坂头村的《六音字典》。
杨源村的“四平戏”又是考证福建古文化的重要证据。
历代的名人墨客如朱熹,李纲,赵迪等都曾在洞宫山留下足迹和墨宝,从而为洞宫山增添了异彩。
革命战争时期,洞宫山一带又是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民与敌人浴血奋斗的地方,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因此又是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太姥山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
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气势雄伟,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景色独特,蔚为奇观。
主峰海拔917.3米。
登临绝顶,极目东海,水在天际流,峰从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观”著称于世。
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雁荡、武夷地处通衢,声名远扬,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鲜。
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
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实在颇有见地。
整个风景区面积为92平方公里,分为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海滨、桑园翠湖、福瑶列岛五大景区;还有冷城古堡、瑞云寺两处独立景点。
拥有山峻。
石奇、洞异、溪秀、瀑急等众多自然景观,以及古刹、碑刻等丰富人文景观。
根据地质部门考察,太姥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九千万年至一亿年。
由于地壳的变动,海洋上升,东西南北与近水平三组互相垂直的向节理发育,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山洞。
又经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流水冲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太姥山在唐宋时已十分兴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国兴、瑞云、灵峰、芭蕉、天王等寺规模最大。
今国兴寺的遗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宝塔和石池,可见当时之规模。
玉湖庵为宋理学家朱熹草堂,璇玑洞为朱熹隐居之所,山中还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观”、“道仙佛地”等几十处。
太姥山下的秦屿镇,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倭的英雄阵地之一。
有“万古雄镇”之称。
1988年,太姥山以福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南宋四大书院
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抗日战争中为日军所毁,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石鼓山下。
石鼓山峻峭耸拔,风景宜人,唐代元和年间,李宽在此筑庐读书。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李士真重建书院。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仁宗赐名石鼓书院,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蔚为壮观。
石鼓书院修建于衡阳北石鼓山上,山并不高,但地势险要,为湘水、蒸水交会口,遥对耒河口。
明清时书院不断扩大,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都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
今故址内还有明、清碑刻多处。
解放后对书院进行了修复,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现已成为重要的游览胜地。
1944年6月,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炮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石鼓书院。
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只是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
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
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
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
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
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
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
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
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四山环台,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别有洞天,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
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著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
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
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
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
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
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
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
,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
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
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
清初。
书院被禁。
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
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
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
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
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
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
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
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
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
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
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
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
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
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
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
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
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
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
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
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
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
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
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
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
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
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
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
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瞻富,景观奇特名扬古今。
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
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
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大至而言,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
位于商丘县城南。
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
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
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
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
仁宗景佑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
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
”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
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
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
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
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正在重建中。
郑州哪些地方有名胜古迹
郑州以下地方有名胜古迹: 1.嵩山少林寺(登封市) 嵩山 属于伏牛山脉,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
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
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
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
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
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
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
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
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
2.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
二七纪念塔全称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为了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而修建,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建于197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中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3.郑州城隍庙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原名城隍灵佑侯庙。
该庙始建于何时,文献缺乏确切记载。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4.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为有熊氏少典及轩辕黄帝的故有熊之国所在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遗产地。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为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
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5.郑州黄河铁路大桥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以北约30公里,是京广线上的复线铁路桥。
大桥全长2889.8米,有71孔、72个桥墩,每孔跨度为40.7米。
于1958年5月动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通车。
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结构铁路大桥。
6.黄河风景名胜区 黄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
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里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博大、宏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她处于中华民族发源地的核心部位,景区历史古迹丰富,文化遗产深厚。
历经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融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寻根祭祖、弘扬华夏文明为一体的大型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江西省有哪些旅游景点
1、庐山特色景观(重点推荐,本人去过两次,两次的感觉都不同,第一次赶上了大雾,腾云驾雾一般;第二次天气不错,正好看日出,庐山上很难有这么有的天气。
)庐山三绝:1)瀑布庐山有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俗称“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三叠泉,落差155米,崖石所阻,分成三折,每折各具特色,还有被巨石的刀锋分成五股的乌龙潭以及幽深静谧的黄龙瀑。
2)云海庐山的云雾变化莫测,时而如烟,时而如海,时而如棉花,团团簇簇,静止不动,忽而又似波涛滚动汹涌。
多数时候云雾保持洁白无暇的面貌,当日出日落之时,霞光会为白云披上了灿烂的彩衣。
而含鄱口、五老峰等地则是观云海的好地方。
3)绝壁一处绝崖,一处峭壁,下临万丈山涧,面对千仞削壁,陡峭雄奇,峥嵘嶙峋,观赏绝壁当数龙首崖、石门涧。
2、婺源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里有保存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它就像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
特色景观1)油菜花海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是婺源油菜花飘香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齐齐盛放的时候是这里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不同于其他很多地方的油菜花,婺源的油菜花有另一种意韵:群山如抱,蓝天碧水,在葱茏的绿色掩映中,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油菜花丛中,争相辉映,如同一幅花黄柳绿的水墨丹青。
2)嫯源四古:一古--古建筑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所以这里的民风民俗与现在的皖南地区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
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宁静而幽雅。
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二古--古溶洞位于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灵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个,洞内泉潭参差错落,有数百个上佳景点,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过此洞,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题词2000多处,为国内罕见。
三古--古树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韵。
汉代的苦槠、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至今仍然长得亭亭盖盖。
在婺源的古树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和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名人。
此外,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人也曾到过这里,留下许多遗踪可寻。
据史书记载:从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事。
县中文人学士的着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有书乡之誉。
婺源古属吴楚分源之地,民风古朴,乡情浓郁,各种民俗都体现了婺源敬、和、俭、静的道德传统。
3、龙虎山龙虎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
传喻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特色景观: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
泸溪河龙虎山下的泸溪河,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形成了龙虎山旅游观光的道教朝觐的最佳线路。
坐上泸溪竹筏,蓝天、白云、碧水、丹山尽收眼底,有山在水中,水在山中之感,真是两岸奇山观不尽,一江秀水若画屏.悬棺悬棺遗址位于仙水岩一带。
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
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无蚊村位于泸溪河东岸仙水岩景区的许家村,共有50来户人家200余人,据载为许真君的后裔。
该村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气候温和。
可是村里却有一奇特现象,就是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4、武功山1638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冬游武功山。
为山中奇景所陶醉,写下了《游武功山》:“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武功山游记理所当然地成为《徐霞客游记》中的一部分,因而名声鹊起,成了文人雅士,僧侣道人游览凭吊的胜地。
特色景观:穿云石笋(石笋双峰)两尖岩如一对春笋,从深谷中挺拔而出,直插云表,高约260多米,这一奇特景点取名为“穿云石笋”,又叫石笋双峰。
它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说是有一对恋人殉情而变成这双石峰。
话说在槽岭这里有个青年叫石仔 ,一位姑娘叫小翠,两人相亲相爱,小翠家里是财主,父母不准女儿嫁给穷小子石仔,并千方百计进行阻扰。
一天,石仔和小翠相约来到山岩上手拉手含泪地说:今世我俩不能成为夫妻,就来世再做夫妻吧,于是双双跳下了深渊。
后来,深渊中长出了这两座石笋峰,当地百姓称为石笋双峰,高一点的山峰是石仔,矮一点的是小翠。
武功山神前面危崖陡起,高二十余丈。
崖顶到崖脚,活脱脱一个人的面部。
崖顶幽深的茅草,就是山神飘逸的头发;崖面岩石突兀,颇似人的额、眼、鼻、口、耳五官有棱有角,清晰可见;崖脚一石突出,恰似供人拜祀用的神台。
山神斜对面100米处,耸起一岩,岩平如砥,上可坐十余人,天生一个观景台。
在这里,山神的神韵气质,尽在游人眼底。
巨型灵芝位于大王庙景区。
主要特色:有大小两棵依附在一棵古树上,大的直径约1米,高约0.5米,小的如草帽大小,已生长100多年,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活体灵芝。
古祭坛群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武功山最富特色的人文绝景之一。
地处武功山金顶海拔1900米处,屹然傲立于湘赣边界。
四座朝向各异、建筑风格独特的石垒祭坛,自从三国东吴初年创建开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四座石头垒成的祭坛,各有不同名称。
一为葛仙坛;一为汪仙坛;一为冲应坛;一为求嗣坛。
5、三清山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
她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
特色景观:司春女神司春女神位于南清园东北部,三清山标志性景观。
海拔1180余米,通高86米。
整座山体造型就像一位秀发披肩的少女,天地造化,鬼斧神工。
亿万年来,女神端坐山峰,默然注视芸芸众生,神态祥和。
传说女神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瑶姬。
世人认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而又称之为“司春女神”。
巨蟒出山巨蟒出山位于南清园北部,三清山标志性景观。
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峰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但经过亿万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顶部扁平,颈部稍细,最细处直径约7米,状极突兀,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
猴王献宝猴王献宝位于西海岸景区西北部。
猴王身高约7米,端坐悬崖之上,手捧宝物,凝神观看,憨态可掬。
玉女开怀玉女开怀景点位于南清园。
玉女开怀是三清山至纯至美的象征,坚硬石峰却呈现出丰腴柔美的形态,举世罕见,造化之奇可见一般。
老道拜月老道拜月位于万寿园内,在日上山庄附近观赏,山体形似一老道,遥对苍穹,肃然静立,悟道求真。
每逢皓月当空,老道对月虔诚遥拜。
访客观之,静心宁神。
观音赏曲观音赏曲位于南天门群峰之间。
由两座山峰构成,一为观音像,一为葛洪像。
相传晋代道士葛洪有感于民间疾苦,以琵琶对天倾诉。
琴声感动天庭,观音下凡探访合十聆听,留此法相。
此处观音也是三清山观音三法相之一。
葛洪献丹葛洪献丹位于南清园景区。
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葛洪被奉为三清山的开山鼻祖,在三清山备受尊崇。
公元357年至361年,葛洪云游三清山,在此节庐修道,三清福地至今还留着他当时炼丹留下的痕迹。
这座山峰顶部造型酷似一道士手捧药葫芦,因而人们以“葛洪”为之名,以作为对开山祖师的纪念。
神龙戏松神龙戏松位于南清园景区一线天下。
山峰石壁上紧贴这一条长蛇,眼睛紧盯着山顶上一颗松树,似乎和松树游戏,又似乎在谋划什么阴谋。
民间传说这条蛇蛰伏与此,想找机会进南天门,却被守护南天门的鲲鹏发现,一直苦无良机。
三龙出海三龙出海位于南清园景区,在禹皇顶观赏,气势最佳。
三座造型奇崛的山峰,状如三条巨龙,从山谷中腾身跃起,横空出世于云霄间,大有破空而去之势。
蒲牢鸣天原名海狮吞月,位于万寿园景区。
蒲牢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喜欢鸣叫,是种瑞兽。
此座山峰惟妙惟肖,契合万寿园祥寿文化主题,寓意吉祥。
6、井冈山特色景观:十里杜鹃长廊登上笔架山,只见左右两侧的山脊上,生长着高大而挺拔的杜鹃花树,形成长达十余里的杜鹃林带。
这里集生着猴头杜鹃、江西杜鹃、红毛杜鹃、鹿角杜鹃、三叶杜鹃以及马银花杜鹃。
每年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把整个山峦装点得如同彩龙玉带。
十里台湾松笔架山上素有“十里杜鹃十里松”的说法。
沿着杜鹃长廊走,有成片的台湾松。
这些松树平展、刚劲、挺拔、卷曲、盘旋,似凤凰归巢,如飞龙人海,有的像蘑茹,有的似大、小松岛更是奇松集中的景点。
一棵棵台湾松如巨龙起舞,凌空飞腾。
凌空看日出清晨,远处天边霞光万道,朝阳渐渐露出脸来,似娥眉,似金盘,似火球,金光灿烂,照耀着千山万水,阡陌田园,充满诗情画意。
观十里云海碰上阴雨天气,可观数十里的大云海。
有时茫茫无际,犹如波涛万里的大海;有时云雾在山头缭绕,在山谷中翻腾,座座峰峦,似星岛,又似航船;有时云雾峰拥而至,又突然跌落深谷,形成汹涌澎湃的瀑云;有时朵朵白云轻轻飘拂,仿佛孤帆远影。
水口彩虹瀑水口彩虹瀑,人称天下一绝,瀑高近百米,每当春夏之交或秋冬之交的上午九、十点中,在太阳光下,可以看见两道大彩虹和无数小彩虹,周围异花怪石、奇峰耸立,更有潺潺流水,配以缭绕云雾,犹如琼林仙境,让人耳目一新。
7、三爪仑 [ 江西.宜春 靖安县 ]三爪仑是国家示范森林公园之一,方圆18.2万亩。
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境内的九岭山脉东麓,东临南昌,北靠九江,距京九铁路仅50公里,是旅游避暑的佳境胜地。
宝峰寺位于靖安县城东北22.5km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为江南著名古刹,在东南亚、日本等地享有盛名。
宝峰寺初名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因其蟠踞在石门山内,故又名石门古刹。
虎啸峡景区虎啸峡风景去虎啸峡位于噪都镇港背电站下游,至三爪仑乡络家坪景区画家游,全长约8KM.峡谷两边悬崖壁立,无道可攀,长峡曲折幽静,水流湍急,两岸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峡内怪石嶙峋,出神入化,景色十分迷人.景区内有虎啸峡峡谷漂流,惊险刺激.北河景区北河漂流是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开发的精典旅游项目,漂流河流被我省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称为最有前景的漂流开发河段。
距靖安县城20公里,上起千年古刹宝峰寺边缘的太平洲旁,下至风景秀丽的大梓河。
白水洞景区白水洞景区位于林海漂流、虎啸峡漂流、大洞山漂流之间,毗邻金罗湾度假村,方圆10平方公里,过去是红十六、十七师浴血奋战的地方,附近的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遗址依然保存,现在已开发成为三爪仑风景旅游区一个集原始森林景观、健身娱乐为主的旅游景区,分为游客服务区、生态体验区和休闲度假区。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层峦叠嶂、群峰竞翠。
盘龙湖景区碧波荡漾的湖面,各具特色的岛屿,纵横交错的港湾,沿岸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是该区的主要特色,此间可垂钓,可游泳,可水面泛舟,可登岛揽胜,可避暑度假,还可坐上风驰电掣的快艇去体会那种步移景异的绝妙感受,是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游,水上休闲娱乐游的好场所。
骆家坪景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探险漂流惊险,文化遗产众多是本区的主要特色,区内植被丰茂,环境丰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舒适宜人,有保护完好的骆家坪原始森林,森林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南方绿色宝库;观音岩景区观音岩风景区位于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总面积12.133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为原始森林无人区,自然景观非常秀美。
区内怪石密布,古木参天,形态各异的瀑布。
8、瑶里 [ 江西.景德镇 ]9、通天岩 [ 江西.赣州 ]10、鄱阳湖 [ 江西.九江 ]11、滕王阁 [ 江西.南昌 ]12、官山自然保护区 [ 江西.宜春 ]13、景德镇陶瓷馆 [ 江西.景德镇 ]世界地质和文化景观庐山、道教发源地龙虎山、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千古第一村留坑古村、革命圣地井冈山、还有三清山、仙女湖等等武功山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小桂林”、瓷都--景德镇、南昌之星--亚洲最大的摩天轮你可以去赣州欣赏赣江作为井冈山的人,我可以向你推荐一些哦。
你可以去茨坪,去那里参观故居你可以去天下第一山你可以去仙女潭、等等南昌的滕王阁,八一广场。
九江的庐山。
吉安的井岗山。
新余的仙女湖。
上饶的三清山,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农村)。
鹰潭的龙虎山。
赣州的红色景点,通天岩。
萍乡的武功山,孽龙洞。
以山居多,爬山什么的就是锻炼身体,吹吹山风,看看山色。
福建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
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 客家文化---土楼汀5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
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
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
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
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
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
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
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
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
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
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
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
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
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
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
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
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
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
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
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
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
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
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
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
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
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
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
福建行省长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
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
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明初,福建仍为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
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
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
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
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
明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
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
“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
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
巡抚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
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
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
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
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
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
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