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大珠山石门寺导游词

大珠山石门寺导游词

时间:2018-04-24 12:03

景德镇导游词

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游。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南西三面与上饶接壤,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全境大小峰峦密布,地势周高中低,形似盆状。

景德镇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的昌江,南部有发源于德兴市的乐安河。

现辖1县1市2区,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总人口156.52万......

德庆龙母祖庙导游词

德庆龙母庙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

德庆悦城离广州约155公里。

龙母祖庙是为拜祭龙母而在墓帝兴建的,据说龙母原姓温,是广西藤县人,生于楚怀王辛未年(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子时。

传说温天瑞夫妇被洪水围困,绝望中只好将女婴放进一个漂过的木盆里。

木盆从西江上游漂流而下,被德庆悦城打鱼人梁三拾得,收为养女。

这女孩长大后,曾在西江边捡到五颗石卵,放回家里的箩筐中。

谁知没几天,石卵破裂,爬出“一斑四青”、“鳞角峥嵘、状如守宫(檐蛇)”的五条动物。

喂养了一段日子,小家伙越长越长,食量也越来越大,父女俩实在负担不起,但把它们放回西江。

以后,每当女孩到江边洗东西,它们就会浮上来,在周围嬉戏,习以为常。

后来村里人渐渐发觉了,并认出那五条竟然是龙,便尊称女孩为“龙母”。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认定,龙母其实是秦代生活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的龙族团支第的积德,为民消灾除祸。

直到晚年,龙母还骑着白鹿,为四乡的村民治病。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何年,现在已难考证。

但据现存的碑记和庙志所载,早在唐代已有重修了。

以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顺德东裕堂集资的那次修缮,规模最为宏大。

中了两广的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方告完成。

改革开放后,在海内外同胞的支持下,集资数百万,对龙母祖庙再行全面整修,使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

牌坊广场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龙母祖庙坐落在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

庙后是金鸡岭,南麓有五道山梁蜿蜒而下,向龙母墓及龙母庙所在的珠山聚拢而来,呈“五龙护珠”之势,正所谓“有来龙,有去脉”。

庙前左为黄旗山,右为青旗山,隔江相对,形若拱卫。

远处亦有一岭横陈,为“贵人捧诰峰”。

祖庙前四水汇流----程溪、降水、杨柳水注入西江。

三山会聚,四水归源。

大江东去,却波澜不兴,越发显得旷远空阔,波光浩淼。

我们再看广场中矗立的这座石牌坊,它建于清代,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

庑殿顶,用四层斗栱出檐。

正面明间檐下斗栱中嵌竖匾,上刻“圣旨”两字----龙母信仰一直处于封建国家的正祀地位。

传说秦始王也听闻龙母的圣迹,“曾遣中使赉黄金白璧聘龙母”,欲认作干娘。

自唐代(也有说从汉代)开始,历宋、元、明、清,龙母均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从而确立了其信仰的正统性,被纳入封建国家的祀典之中。

牌坊全部采用花岗石料榫卯嵌接,额坊及雀替均镂刻浮雕,繁复细腻。

整座牌坊挺拔秀丽,与内地石牌坊风格迥异,颇具岭南特色。

山门龙母祖庙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山门、香亭、正殿、前后两厢廊庑、妆楼、东裕堂、西客厅、龙母陵墓、碑亭、观音堂等建筑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庙中建筑物可谓集广东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充分展示了“三雕三塑”及壁画工艺的高超水平。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龙庆忠教授来此考察之后,对龙母祖庙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完整的组群布局,特别是高超精湛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

大家请抬头看,这就是他题写的“古坛仅存”的匾额。

山门的石雕工艺随处可见:守门的石狮风采堂皇,月梁上的石狮栩栩如生。

石包台上的两根龙柱采用深雕和透雕技法,使整条石柱玲珑轻巧,蟋龙口中宝珠可以滚动,双龙跃跃欲飞。

我们再看两边山墙墀头的砖雕,虽然只剩下两方了,但它是以圆雕、浮雕和镂空的多层次雕刻手法,小小的一方青砖竟雕出9个人物

其精湛刀法也实在少见。

墀头之上山墙垂脊的陶塑人物是男性的日神和女性的月神。

至于石包台上手遮眉梢张望和手扶耳背倾听的是何方神圣

相信各位都猜出来了吧

香亭我们走进前厅,这里又有两尊塑像,一位是龙母的养父梁三公,另一位就是曾与龙母斗法,想占据珠山这块风水宝的江湖术士赖布衣了。

绕过精致的木雕屏风,善信们焚香祝祷、上供祈福的香亭就在眼前了。

香亭平面方正,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下檐角脊端部施吻兽。

内外檐柱均为四要,外檐为透雕蟋龙石柱。

雀替、花板、额坊等木雕组件,无不精丽活泼。

香亭两边廊庑墙上,绘满了以古诗意境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壁画,整座建筑群一共有壁画200多幅。

而两廊庑顶部,则尽是陶塑的《封神榜》中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大殿这就是我们瞻仰龙母威仪的大殿了。

大殿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保留了早期建筑特点。

正中为龙母圣像,其右是五个龙子的化身----五龙太子像,其左是在佛教中称为“三眼灵光”,在道教中被封为“显佑灵官”或“显佑真君”的华光,他有降妖伏魔的名声。

神龛前站的塑像是秦朝的十大名臣。

龙母庙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就是龙母庙像前的香案了。

它共三层,底层为精致花卉,中层为群龙戏水,上层为龙母祝寿图。

妆楼妆楼底层奉供的是龙母小时候的众女伴的塑像。

这二楼上有梳妆台和龙床,原是龙母的“寝宫”。

请各位转过身往外看,前面就是刚才的大殿顶部最为引人的陶塑和灰塑了。

正脊的上层,是压脊陶塑,前后合计总长25米,装饰有水浒英雄好汉108交;基座,是灰塑,装饰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神龙、醒狮与花鸟鱼虫。

此外,妆楼、香亭、西客厅、墓园门头和东裕堂的压脊上都有陶塑或灰塑。

我们知道,压脊上的陶塑和灰塑,是建筑物地位、权贵的象征。

龙母祖庙的压脊竟装饰有陶脊13条,长131.77米;灰塑12条,长114.22米。

又多采用耀眼的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这恐怕在广东是少有的。

龙母墓各位游客,这就是安卧着让人们千古凭吊的龙母娘娘的陵墓了。

西江人称拜龙母为“探阿嬷”(探望奶奶)。

龙母信仰说明,岭南人不是什么“南蛮子”,也是正宗的龙的传人。

让我们在这里也探探阿嬷吧。

碑亭碑亭从形制上看为清以前遗构。

八角重檐攒尖盔顶,上檐垂脊置两条琉璃金龙,下檐垂脊各置一条金龙。

宝顶为仰莲座托金葫芦。

斗栱比例雄大,有宋代风格。

亭内有明朝洪武九年的制诰石碑一座,据说还是块上乘的端砚石材哩。

碑上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龙母的这道“圣旨”的全部内容,故碑亭又名“恩荫亭”。

牌坊广场各位游客,我们在龙母祖庙内已走了一圈了,大家都惊叹其装饰艺术的卓绝超凡吧,其实它在基础建筑方面还有着防洪、防虫和防雷的巧妙设计呢、、、大家知道吗

千百年来,岭南人渐渐形成了到龙母祖庙朝觐的轨仪。

诞期分“润诞”和“诞辰”。

“润诞”以农历八月十五为正日;“诞辰”以农历五月初八为正日。

从初一到初十都属诞期。

诞辰期间,海内外组织的“贺诞团”多得难以统计,人数常在二三十万以上,尚呈逐年递增之势。

大家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来拜龙母

香客朝拜龙母,与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的神话传话中,伏羲、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形象是“人首龙身”。

《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

《诗含神雾》说:炎帝“龙首,颜似龙也。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自然是龙种,是“龙的传人”了。

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是龙的国度,“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渗入百姓的生活和意识之中。

海外,香客对龙母的虔诚,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世俗憧憬和愿望,更流露出那种怀念祖国、脊恋故土的寻根认同的情结。

这,就是我们民族为什么较别的民族具有更大凝聚力的缘故了。

在开放改革,中华世龙腾飞的今天,寻认和朝拜龙的母亲,不是蕴含着一层更深的意义么

请问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哪里有

1. 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好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

江西是个好,这里山青水秀、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

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

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

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

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

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

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

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

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

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 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

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

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

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

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

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

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 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

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漫步其间,有如置身于艺术的海洋,真令人如痴如醉,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筑群重点保护村庄。

是2002年3月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公布的“全国民俗文化村”之一。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

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

因此,渗透进各种学说底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镶嵌入每个老百姓心里的“传统风水”思想,他必然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变化。

古老的婺源(延村),地处山区之中,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粮食。

为了解决这种生存予盾,许多人只有背井离乡,将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竹子、茶叶等运到山外去卖,渐渐地的徽商在奋起。

当年作为古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的盟主地位的婺源商人,在发财致富以后,纷纷在老家造房子买田地,以示光宗耀祖。

并为后代营造出发达的机遇。

现在的延村人大都居住在前辈营造的祖屋之中。

眺望延村:仿佛在粉墙黛瓦,这黑白相间的颜色中,飘逸出一股淡雅质朴的清香。

让我们感到清心悦目。

由于受封建时代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尽管商人富可敌国,却永远不能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按当时建筑营造的规定,商人宅第不能在临街道开大门,只好另辟蹊径,开偏门设小院,更着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来装饰屋子,将自已的追求、祖辈和自已的梦融入其中,将希望寄托于后人。

因此进入古宅之中,就进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殿堂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2.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用总分结构写一个描写家乡美景的片段(我的家乡是青岛)

青岛像个山东的姑娘,爽朗、个性迥然,空气洁净干爽,马路和人行道干干净净,路边的房子也显得格外明亮,走在大街上整个人的感觉非常舒坦。

海并不算蓝,只要靠海一站,人就放松了,快乐了。

青岛还有许多观光的好去处。

比如说电视塔,电视塔被称为中国第一钢塔,高度仅次于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和日本的东京电视台。

进入大厅,乘坐特制的高速电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160米的自动旋转餐厅,这个餐厅90分钟旋转一圈,在这上面用餐可以将青岛的每一处景色尽收眼底。

还有青岛的五四广场,想必你也早有耳闻吧。

一进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红又高的建筑物,它的名字叫“五月的风”。

每到节假日,五四广场就会人山人海,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这时,五四广场还会举办几场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

再往前走你就能看见一条长有100多米的喷泉拔地而起,非常美丽、壮观。

青岛还有很多像电视塔和五四广场这样的观光胜地如十梅庵、雨林谷、音乐广场、中山公园、海底世界等。

每当我来到这些地方,听到游人们在观光时嘴里发出啧啧地赞叹声的时候,我就为自己是一个青岛人而感到自豪。

我爱你,青岛---我的故乡

端午青岛行

回答前给你个最实用的提示 花时间看地图不如多问路 O(∩_∩)O按照我这个计划来 肯定你玩的好 回答1:第一个下午首先乘坐306到市政府下车 就到了54广场(仅仅紧挨这音乐广场和市政府)和奥帆基地 这两个地方一下午3个小时肯定结束 然后在54广场的附近 步行亦可 有家乐福超市一楼百货类 佳世客购物广场 佳世客购物广场对面 过了地下马路 后直着走 随便拐 都是一些小精品店 很适合你的需要 但是要记得讲价哦 (以上几个地方步行就可以)逛到天黑后 在家乐福也好 佳世客也好 乘坐104路 225路 222路 很多 到台东下车 晚上的台东建议你是一定要逛的 首先白天的大中小百货店晚上都不回早关门 再加上台东晚上的夜市 也应该去看看 青岛最大的也是 台东你慢慢逛 四通八达 分叉出很多条来 随便诳这一天结束后 从台东可以乘坐2路 或者打车(15元内)回你的宾馆即可回答2:第二天这三个地方在下午2点左右肯定逛完了 出斌后后很近就是栈桥 步行 然后做306路 等很多车到第一海水浴场下车 可以看到一浴和汇泉广场 然后你从一浴的海滨木栈道出发点沿着海边走 (青岛最美的风景都在这个木栈道了)就途径八大关和2浴了 这样一点不浪费时间看的还多晚上我个人给你推荐个饭店 吃特色青岛菜和海鲜不错 价格也中等的 你从八大关 或者1浴 随便做个什么车(形容到那里的车多)到湛山下车 对面有个 今鲜苑大酒店 不要被他的装修的档次吓到 里边真的不贵 我和我对象在里边7、80还包括海鲜都吃不上回答3:你想看崂山的自然风光做公交在火车站坐304 和501都到 但自己去太累了但个人建议你到栈桥附近的崂山观光一日游的小巴 价格不高 还带导游有不同的线路选择 最适合你了 有一些寺庙啦什么需要花钱近的 你不想进可以不进回答4:现在时要穿一件单长袖 短袖还是有点点冷 但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听天气预报的泥

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华奇石城作文500字

xx石头城公园风景优美,是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一进门,就是横跨燕王河的小桥,小桥上不时会有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桥下的燕王河已经干涸,河里的几块大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河旁有几颗郁郁葱葱的大树,让人心旷神怡。

走过小桥,往前约走200米的城墙上有一块凸起的岩石,岩石上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远看像一张“鬼脸”,“鬼脸”的下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湖,湖面上倒映着上面的鬼脸,所以被称为“照妖镜”。

这个就是著名的景点——鬼脸照镜子。

我看着这凸起的脸,想:大自然竟是那么神奇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一块空地。

空地上可热闹了。

大人们有的在练太极拳,有的在说悄悄话,孩子们有的玩滑板,有的放风筝……人们尽情欢乐,陶醉在自然的气息中。

石头城公园虽然不如其他公园那样豪华气派,但它却是很幽静,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石头城已经成了南京的代称,我爱石头城公园,可我更爱我的家乡——xx

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

2010年,获、授予第五批“”荣誉称号。

景点如下:第一节 现存古迹1、海蚀遗址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

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

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

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

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

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

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

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

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

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

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

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天狗走灵蜓。

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迹群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

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

全长390米,宽1.1米。

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3、百龄流芳牌坊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

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树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

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

2003年经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

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

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

2006年黄圃镇政府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5、旧城区“社头公”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

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

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

“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

“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

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

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

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

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

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

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6、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

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

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

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

1945年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

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

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

“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

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

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于南坑社市场侧。

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

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7、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的烈士墓。

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

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

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

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

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第二节 残存古迹1、鰲山书院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

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

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

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

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

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

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

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2、留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

建造人为刘东序。

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

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

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

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

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

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

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

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

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

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

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

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

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

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

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

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

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3、逸圃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

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

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假石山。

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

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

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

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

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闸门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

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一、石岭的古老闸门1、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

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

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

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2、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

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2.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3、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

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

1997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4、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

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

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1、“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

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2、“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

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

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

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2.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

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

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

柜槓两枝。

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2.5米。

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

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

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5、拎鸡桥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

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

“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1.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

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1.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

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采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

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

直到197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6、通里桥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

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

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

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

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

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

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

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

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

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7、水运码头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

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

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

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

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

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

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

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

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

“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

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

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

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

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1.5米。

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

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客运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线:1、黄圃——广州线。

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

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2、石岐——黄圃——大岗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75年开办,1980年停航。

3、黄圃——大岗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4、石岐——黄圃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50年代中期开办。

1985年停航。

5、石岐——黄圃——太平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8、小沥涌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

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

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

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

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

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

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

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9、西桥古道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

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

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

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

至今近400余年。

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

闸门于文革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10、利济门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

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

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

闸门是用大麻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

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

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

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移步换景的写景作文400字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

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

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

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

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

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着灿烂的秋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