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通古斯帝国吧的历代名言
增广贤文一定要赞我
历代佛教高僧的名偈名句,
1知所谓者,依一切佛、法、僧三宝,非归依个人。
例如今位来归依,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并非归依我一人。
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者,在家人则曰: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曰:某是我归依弟子。
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
可叹
故为因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各注意。
2、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于未来世,皆可成佛。
3、我辈今生之得为人,乃前生之善果,永宜保此善果,使之发扬光大,继续永久,不可杀生。
如其广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此仆彼起,无有尽期。
4、居心行事,有类于盗者,亦即为盗。
如假公济私、损人利己、恃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等皆是。
5、又如阳取为善之名,及至遇诸善事,心不真诚,事多敷衍。
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
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
遇见急难,漠不急救,延缓游移,每致误事。
一切敷衍塞责,不顾他人利害,虚糜公帑,贻误公益者,实皆同盗。
6、人皆心存盗心,事作盗事,社会遂以腐乱,天下亦不太平矣。
故须严重戒盗。
7、己未断惑,谓为已断;己未证道,谓为已证。
则为大妄语,此罪甚重。
因其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
8、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
自作自受,理有必然,决无稍差。
十善,总该一切善法,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
9、学佛之人,于三归、五戒、十善诸义,既已明了,即当竭力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0、尤需注意者,任作何事,均宜凭天理良心。
例如作医,有天良者,救人危急,即可大积阴功;无天良者,或使人轻病转重,从中渔利,良心丧尽,定得恶果。
11、既已归依,当虔诚受三归,为了生脱死之本;谨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基;奉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
从兹诸恶皆泯,众善力行。
三业既净,后再遵修道品,了脱生死,得与莲池胜会。
12、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莫之或爽。
实行其事,即实得其益。
若沽名钓誉,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谓已得佛道,是大妄语,必受恶报。
13、修行人,总须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功德自能无量。
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至要弗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为者亦若是。
愿各勉之
14、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15、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16、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17、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18、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或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19、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
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20、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
即未断辈,切勿亲杀。
)、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
21、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
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
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22、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
23、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每日若念一万佛,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
)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
24、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
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25、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26、凡作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27、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
28、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
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
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
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
29、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
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
30、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
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31、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
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煌、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
32、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
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
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3、女人,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
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
34、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
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
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35、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
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
36、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
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37、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
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38、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今既得闻如来普渡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盘常住之真乐。
39、临终人往生三要: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40、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
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
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41、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
(善道即人、天。
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
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42、祸福互相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
43、当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住僧以二十人为额,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
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通打七功课同。
住持,祇论次数,不论代数。
但取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者即可。
若其它皆优,而不专注净土者,则绝不可请。
44、印公于护国息灾会中,发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提倡信愿念佛,即生了脱之法,以挽救世道人心。
45、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才能了生脱死。
尚有一毫未断尽,生死还是不能免。
46、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亦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成就。
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
即烦恼惑业完全未断,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
47、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48、念佛的人,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
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
49、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
50、华藏世界,是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
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何况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
51、净土法门,无机不收。
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
52、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土西方极乐世界者。
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也。
53、奉劝诸位,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