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历代名医名言有哪些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南宋·窦材《扁鹊心书》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张仲景、华佗、葛洪、钱易,朱震亨、叶天士、等等
祖国优秀的医学道德传统有哪些
快,急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生,对病人不仅要有慈悲为怀的仁爱心肠主,更要有施恩不图回报,救难不计名利的高尚品德,切忌“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我国历来把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灾除害,是仁德悲悯思想的最好体现。
历代医家具备的不贪钱财、不分贵贱、不恋女色、不诈病家、不图虚名、不轻同行等高贵的医德医风。
祖国的传统医德最初表现为?
真正有用的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这种经过悠久历史考验的书
张悟本马悦凌林光常等等都是靠中医行骗的
现在社会上考中医行骗的人太多,把本来很有用的中医当做赚钱工具。
你要想真正学会养生之道还是从经典看起吧 \ \ 以下报道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 治癌症的“专家”们 \ \ “食疗专家”们观点常相左。
有人说不能吃早饭,有人说不能吃晚饭;有人说吃肉是“找死”,有人则说肉汤可治癌症 \ \ “食疗专家”张悟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 早在张悟本之前,号称能治疗癌症的“食疗专家”已层出不穷。
他们有个共同点,语不惊人死不休,并将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 \ 曾红极一时的,例如“地瓜王子”林光常。
“林博士”曾公开称自己用食物治好了各种癌症。
\ \ 2006年8月,台湾人林光常在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上说,“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红薯”,顿时,长沙的红薯价格从一元每公斤飞涨三倍。
随后他又在辽宁电视台称,“可乐是刷马桶的,地瓜是含氨基酸最全的食品”,“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
\ \ 2007年,在大陆正红火的林光常,在台湾被逮捕,2008年因欺诈罪被判刑两年半。
\ \ 2006年,天津的刘弘章自称是明朝太医传人,被称为“刘太医”。
他开始时“专治癌症”,后来为扩大药品销量,则几乎无病不治。
在家制药卖药的刘太医,有一套关于食疗的理论:“高新科技是杀手,饭馆炒菜有玄机”,他称喝肉汤可治玻 \ \ 2008年底,“刘太医”被逮捕后,承认自己在行骗。
\ \ 数日前,成都有百余人因吃活泥鳅而就医。
他们此前听信的是“健康教母”马悦凌的理论,马称吃活泥鳅可以祛肝火。
\ \ 据媒体报道,长沙有一名22岁的护士迷上了“健康教母”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一书。
今年2月,这名女护士按书中所说,食用了8条活泥鳅。
结果泥鳅里的棘颚口线虫在其体内筑巢,通过一次手术还没治愈。
\ \ 5月3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说,这些活跃在市场上的“食疗专家”,其观点常互相矛盾。
就吃饭一事,林光常说不能吃早饭,刘太医说不能吃晚餐,马悦凌则提倡三顿不落。
林光常认为吃肉是“找死”,刘太医则让所有癌症病人喝肉汤。
\ \ 温长路总结,这些“食疗专家”套路基本一致,都宣称有独家秘诀,宣称是中医名人之后;高血压、心脏并糖尿病都能治愈,甚至世界医学难题癌症都不再是难题。
\ \ 食疗本是药疗的辅助 \ \ 中医的药疗和食疗,一直相辅相成,从未单独分开。
而近几百年,食疗一直发展缓慢 \ \ 对于眼下红火的张悟本自称“中医食疗第一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届中医诊断专业博士黄剑雄认为,这是对中医食疗的误读,有“煽情作秀”之嫌。
\ \ 5月30日,黄剑雄介绍,其实几乎每个中医都能做“食疗”,它与药疗原理一样,只不过用具有药效的食物,代替药物。
他介绍,大多数食物的药力较和缓,属性偏中和(例如山药)。
食疗对于慢性病较理想,可缓解一部分药物强烈的药力,不易伤及脾胃。
\ \ 据介绍,中医食疗伴随着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
中医的药疗和食疗,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从未单独分开过。
\ \ 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名言。
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
\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载有专业的“食医”和四时饮食宜忌与调适方法。
\ \ 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赵霖介绍,中国历代名医对膳食功能均有论述。
\ \ 战国时,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唐代孙思邈也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
\ \ 历代也有食疗专著流传下来,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设有《食治》、《道林养性》、《退居饮食》、《养老食疗》专篇,收载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食物、总计154种。
并利用医药学观点,对日常食物进行详细解说,至此“食疗”已成为专门学科。
\ \ 黄剑雄介绍,食疗是中医疗法的组成之一,不过近几百年来,发展不理想。
除了部分民间经验,其他的主要是宫廷用来进补的较多。
\ \ “几百年来,食疗还是缺乏发展空间,原因很多。
”黄剑雄说,多数中医对用药物治病比较熟悉,针对性强,见效快,用得顺手。
\ \ 而用食疗的话,患者如不能马上见效,往往半途而废。
一般的大夫,都不愿面对这种局面。
\ \ “中医食疗和药疗并无绝对的界线。
”黄剑雄说,比如感冒,用生姜、葱白、香菜煎汤发汗,这也是中药,也算食疗。
\ \ 黄剑雄拿自己的诊疗经验为例说,他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当患者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后,再劝患者以食疗、按摩作为辅助,“这是比较保险的方式,因为我们对于那些食疗方大都没有单独用过,比较缺乏信心。
” \ \ 乱象产生的土壤 \ \ 一些商家将中医概念改头换面,冠以噱头,加以利用。
而真正的食疗研究者,则几乎没有临床机会 \ \ 5月30日,王国玺教授指出,市场上伪食疗书籍受捧,基本源于观点的哗众取宠,抛出一些“人咬狗”的观点和方法。
\ \ 这些“食疗专家”夸大食物的治疗作用,甚至用一种或几种食物,号称能治疗百玻 \ \ “把正常的饮食和药疗混为一谈,是对中医的曲解。
”温长路教授说,一些所谓专家,过分夸大了某种可食性药物的某种效果和普遍适用范围,属于明显错误。
\ \ 温长路介绍,食材作为药物,中医是从它们对疾病的作用原理这一角度认识的,它们的身份不再是一般意义的食物,而是药物。
在中药群体中,没有“唯一”的意义,具有同类功能的药物很多,不是“舍我其谁”;也没有最好与最差之分,药物之间的功能是相对而言的。
而应用中,是结合人体疾病状况辨证使用,任何药物都不具有泛指性。
\ \ 去年底,卫生部的一项调查认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水平,只有6.48%。
温长路认为,在目前状况下,食疗宣传混乱,也是无法避免。
他认为,目前接受专家宣传的受众中,起码有50%的人是盲目的。
不过,随着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会走到正道上来”。
\ \ 温长路认为,因为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客观上对中医的预防保健体系产生了排斥,另一方面也因中医人对话语权不能有效把握,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中医的预防保健体系逐渐失去应有的位置。
\ \ 而在市场上,这些中医法宝被改头换面加以利用,被商家冠了噱头骗钱。
\ \ 据黄剑雄介绍,时下一些钻研食疗的人,包括一些中医食疗“专家”,几乎没有临床机会,所以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对于治疗疾病,很少有实践经验。
他认为,也正因如此,“张悟本”们才有机会忽悠。
\ \ “建议中医药管理局起诉” \ \ “以后西医怎么看中医,社会怎么看中医,都要花很大力气修补。
”王国玺教授建议中医药管理局起诉张悟本 \ \ “我是专门做中医课本的,很气愤,也感到很无奈。
”谈到目前的食疗市场,温长路说,现在是“外行比内行更胆大”,部分不是医生的人写医、不懂医的人论医,宣传内容有一叶障“木”、以偏概全、以讹传讹、以假乱真的倾向。
\ \ 温长路认为,因多种原因,医学界的正规军失去了应当占领的市场份额,而让杂牌军甚至冒牌军充斥市常 \ \ 例如,在医学界内部,一些专家视科普为“小儿科”,不屑一顾;一些专家的著述,则因缺乏通俗性、实用性、可读性的表述,被大众冷落。
\ \ “现在食疗市场,简直是军阀混战,李鬼太多。
”王国玺教授说,现在食疗养生市场上,打着中医旗号的很多,而真正是中医的不多。
\ \ 王国玺认为,监管不力,是出现“张悟本”们的主要原因。
他呼吁立法规范。
\ \ 另一方面,不少电视媒体单纯为了提高收视率,热炒热捧,毫无约束。
不过也有的电视节目比较严格,要求上节目的专家来自三甲医院、有学历证明等,“虽然收视率落后于那些炒作节目,但那些都是真的。
” \ \ 王国玺教授说,张悟本等“食疗专家”的出现、暴露出的问题,无疑是毁坏中医的名誉。
\ \ “以后西医怎么看中医,社会怎么看中医,都要花很大力气修补。
”5月30日,王国玺说,“建议中医药管理局起诉张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