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关于反思的七字对联
今朝疏漏误写错明日勤奋定背熟
对联的研究报告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简介: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
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编辑本段]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
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
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
《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
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
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
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
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
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
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
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write good word。
”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
”则可称为楹联。
【关于对联起源的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对联起源于律诗,实际上是以讹传讹的现象,是纪晓岚一厢情愿的猜测(见《楹联丛话》卷之一开篇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涂怀珵 先生重申“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正因为对联的二元化布局,才能促成四声二元化,形成所谓平仄。
四声是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平仄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见何伟棠《永明到近体》),陈学易主主张“格律遵循 但求对仗工与稳 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
”江苏省对联学会会长陈德树主张把对联分为散联,通联,律联,中山大学教授周锡(韦复)pò提倡,在创作中,应考虑格律和材料的兼容性。
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经验 [编辑本段]发展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运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
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
正是这个名句使这首词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诗词名篇之一。
这个名句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对联创作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武侯祠对联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有句话,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楹联这种实用性和文学性的巧妙统一是其它文学形式和应用文完全没有的。
形成这种奇妙统一的原因在于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特性。
由于楹联是由对仗的上、下联两部分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对称美与和谐美,把它书写镌刻于一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场景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搭构物的正门两侧,就能够产生鲜明的装饰美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
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为一种正宗的主要的用于庆贺、吊挽、装饰的社会生活应用文。
也许有人认为,把诗词刻于墙壁碑林,不也同样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吗
不错,但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半,以对称形式展列出来,它不能书写于门之两侧。
而“门”,则是一个建筑物的中心,是其黄金段位,好比一个人的脸面。
挂在大门两侧的楹联和刻在墙壁上的诗词,其实用功能的发挥是有天壤之别的。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
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
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
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
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
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
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对联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
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
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
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来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
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
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
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
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
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编辑本段]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编辑本段]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
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
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
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找几个唐诗宋词类的文史知识
【先秦】屈原 宋玉 【两汉】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朱穆 王褒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 朱超 【隋代】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 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 僧贯休 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 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代】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元好问 【明代】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清代】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查慎行 纳兰性德 袁枚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乾隆 郑板桥 曹雪芹 刘鹗 【近代】谭嗣同 王国维 梁启超 李叔同 柳亚子 郁达夫 斌宗法师 太虚法师 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 【现代】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田间20世纪30年代: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臧克家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编辑本段]唐 朝 诗 人 雅 称 唐朝诗人辈出,成就卓越,人们给他们具有概括性、赞美性的雅称。
诗祖——陈子昂。
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 诗星——孟浩然。
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孟浩然也。
” 诗佛——王维。
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
诗天子——王昌龄。
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诗仙——李白。
因其诗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诗豪——刘禹锡。
唐·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诗囚——孟郊、贾岛。
元好问《放言》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 诗鬼——李贺。
因其诗歌设想奇绝,瑰丽凄恻而得名。
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有关对联的资料
【对联的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
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
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
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
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
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
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
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
透过联语,唤起【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
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
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
《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
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
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
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
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
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
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
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
”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
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
有复其字作对者。
有反正作对者。
”(《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
如:“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
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
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
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
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
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
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
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
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
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
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
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
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
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
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
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
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
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沈约《休沐寄怀》)等。
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
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
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
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
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
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
上联??????下联!!!!!!什么意思?
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附答案: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昔胜今衰之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羁旅之客愁;8、亡国之愁;9、人生失意之愁;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上联的联是什么意思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符,是一种对偶文学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
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
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
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
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
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
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
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
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
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
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
《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
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
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
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
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
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
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
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
”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
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
有复其字作对者。
有反正作对者。
”(《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
如:“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
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
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
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
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
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
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
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
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
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
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
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
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
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
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
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
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
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沈约《休沐寄怀》)等。
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
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
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
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
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
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对联之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
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
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
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
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
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
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
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