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
《奇葩说》观后感1
寂静的深夜、燥热的济南,看上一期《奇葩说》,便是十分惬意的事。想必这也是陪伴过很多人的辩论节目,当下最热门的辩题、最年轻的辩题、最开“脑洞”的辩题,甚至最敏感的辩题,在这里你都能见到,辩手们唇枪舌战,相互“奇袭”,这样激烈的交锋场面让人看起来真是好不畅快!
这是绝对值得一看的网络节目。不像《非诚勿扰》、《非常完美》里看相亲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不像《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里看明星如何带孩子,更不像《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真人秀观看明星旅游的全程,倒不是贬低这些综艺节目,他们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可是好像也就只是一笑而已。而《奇葩说》却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学到很多,是对人性的深刻揭露、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剖析,对生活问题的亲身感悟、对新事物的宽容接纳,再者,还能从辩论中拓展知识面,再不济,还能有几句畅快淋漓,醍醐灌顶的金句让你恍然大悟,最差还能学到很多辩论技巧,我想这些比让你嘿嘿一乐恐怕更有意义。
奇葩说里面除了犀利的辩题之外,很吸引人的是奇葩说中每一个辩手,包括主持人和嘉宾的惊人的逻辑思维和感染力,你会发现他们在其中不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给你摆概念,而是用最浅显的你最能感受到的事实去说明,我承认既然是辩论,必然会有很多辩论技巧上的“障眼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嘶吼地有道,强词地有理。
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奇葩说》里的主持人,嘉宾和辩手的“真”与可能是我想称之为“正义”的品质。记得第二季最后一场辩论赛的时候,蔡康永做了一点让我肃然起敬,他说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可能因为坐在辩手的位置就是要对辩题和自己一方的立场去论证一个观点,但自己不一定是持有此观点,所以为了那些可能因为喜欢而追随他的人,他想澄清他对几个重要辩题的观点,他是持相反意见。当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鼓掌,这可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公众人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那就是当你站在那里,当你享受别人的掌声与拥戴的那一刻,你就不在只是你自己,而是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粉丝或者观众。还有肖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他,看不惯他,但是我想说的是从开始到现在,他的身份或者生活环境可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他仍然愿意做他自己并且变得越来越好,他勇敢地在用一种方式与所有评论他的人交流,告诉大家他到底是怎样的肖骁,比起很多外在和花边新闻,他的内在和实力是最有力的沟通。这就是奇葩说,每个人只是自己,但是循着“正义”。
而更珍贵的是,《奇葩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公众栏目。现在很多节目笑一笑,哭一哭,无意中会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发表评论也是随心所欲,并褒其为“言论自由”,殊不知当一个栏目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发表观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展现的观点具有很大的'传播效应,就已经肩负了一定的公众责任,所以要慎重,不要引导一个不正的价值观。奇葩说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节目的宗旨和精髓正在于辩论到最终无论哪一方胜,哪一方负,它最终会让所有的观点并存,当可能因辩论能力差异而使一个不太正确的引导占据上风的时候,主持人和嘉宾会站出来平衡这种局势,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个节目饱受赞誉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刻只能说,现在像这样的良心节目实在太少,期待下一季!
《奇葩说》观后感2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奇葩说》观后感3
观看《奇葩说》已经成为每周的习惯。
喜欢《奇葩说》很多年了,每一期节目看完心里触动特别大。源于知识的魅力,源于严密的逻辑,源于丰富的人生,源于有趣的灵魂。
喜欢薛兆丰老师缜密逻辑,日常生活的细微争论在他的思维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逻辑严丝合缝的解读;喜欢李诞的诙谐幽默,嘻嘻哈哈的笑脸上藏着一个世俗正经的人格;喜欢康永老师的高情商,温柔的言语总能在节目末尾将本来紧张激烈的辩论变成温情柔软的人生哲学细语;喜欢马东自嘲爱钱奸商的痞气,不羁的笑意背后藏着一双犀利智慧的眼眸;喜欢晓松老师豁达满腹的才气,气定神闲的言语中尽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奇葩说>是因为在复杂的世界里,依旧有那么一群人用言语来拨云见雾,激励我内心向往爱,向往知识 ,向往梦想。每一句拍手叫绝的金句背后都是人生走过的智慧,每一次严密的逻辑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知识的储备,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需用一颗柔软的心看待世间万物。
我想用诙谐的话语,谈正经的人生才是这个时代语言的通行证吧。
《奇葩说》观后感4
《奇葩说》第二季带着种种意外和变数落幕了,邱晨与肖骁对决,开辩还未过半,肖骁已经处于半放弃的状态,最后蔡康永救场才让决赛不至于那么难看。毕竟不是正经八百的辩论赛,蔡康永也解释了自己解围的原因。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节目当中,展现自己的过程比较重要!
从决赛来看,两位留到最后的选手其实不是一个量级或者说不是一个频率的,其实奇葩说的选手也分成几类,一类是真的奇葩(娱乐圈的边缘人),一类是能说的(辩论比赛出身的)。诚如马东所言,如果这档节目单纯地做成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我猜想这个节目不至于想现如今有话题讨论性,如果单纯地做成一个类似江苏卫视某档标榜“国际青年圆桌会议”式的节目,估计所谓的思辨性是不足的,最终会变成闹哄哄的、博眼球的那一类综艺型的节目。
随着高涨的点击率、超越传统媒体收视率,奇葩说也成了传媒行业当的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大概也是传播学领域可以用以作为例子来引导专业学生去思考的现象。大型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其实早几年便有了,但现如今如此密集地出现的超越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大概奇葩说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引领。
我们大多在一个沉闷刻板的团体里工作,有些时候,我们和金星的状态差不多,就是想开开年轻人开脑洞能到一个什么程度,也许正是一些超出常规的想法才使这个社会不断前进!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奇葩说》观后感1
最近经朋友推荐看到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本来自己是没有兴趣看这样的节目的,因为觉得一把年纪了,“奇葩”不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了,但这一期讨论的是“孩子被打要不要告老师”,我就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下。看到这个辩题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要了,可是第一轮盲选的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7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打回去,不要告老师。看到这个结果我先是不敢相信,接着看热闹的心态逐渐沉静了下来。
台上的选手每个人的言语都十分的犀利,围绕着自己的论点展开了清晰的讨论和说明,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台下的观众信服,其实做在电脑前的我也着实的做了一个心理的斗争,因为辩手找的论点、论据都十分的充分,似乎也都是有道理的。
看完之后我将正反方的观点结合并附上个人观点总结如下:
1、“孩子打架或挨打要让其自己处理,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这一点我是同意的,至少是要给孩子一点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并不同意任其发展,我不同意“孩子之间是打不坏的”,因为孩子出手是没有分寸的,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会有多大的影响和危害,这个时候我觉得是需要有人介入的,至少老师能让参与打架的孩子冷静下来,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行处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可控的,孩子是安全的,事后也许他们还是好朋友。
2、“打回去是让孩子有一种反击的能力,是一种勇气,如果从小受欺负不能打回去,别的孩子还会欺负你,因为‘软柿子’好捏,长时间的受欺负以后心里会变得十分的软弱。”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并不是同意打回去,而是同意孩子在受欺负的时候要学会自我保护。而自我保护的方式有很多,在学校有告诉老师,到了社会也有告诉警察。
3、“告老师是没有用的,老师顶多就是批评几句就不了了之了,或者当时老师处理了,老师又不能一辈子保护孩子,出了老师的保护范围孩子还是照样要受欺负,不如打回去,让这些欺负人的孩子知道你不好欺负,而且告到老师那里也不会觉得太委屈。”看到这里心里其实不太舒服,“拳头说了算”的观点如果从小就这样建立起来,我觉得也许对于孩子和社会都不是好事。而且这样的话让我感到很无力,我联想我身边的老师,她们每天用着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引导着一个一个顽皮的孩子,至少我身边的老师都在努力的做好一个老师,从小给孩子灌输正能量,每周给他们讲安全教育。顽皮的孩子有没有?有!打架的有没有?也有!我甚至想起一些真实的例子,如果不是老师及时的制止,医院里也许又会多两个小患者。我也想到原来有一个班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常常欺负别人,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聊天,后来委以重任——当班长,这个孩子很强壮,并且愿意用他的力量帮助别的孩子,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吧。不止是教书,还有育人。
我们不能认为孩子从小就“不吃亏”就是好事,也不能期盼孩子从小用“打回去”来保护自己,待他成年之后“duang”一下子就了解社会秩序了,就学会理性判断生活事件了。如果是我,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虽然很多事件让教师的身份很尴尬,很多人口中会说教师“没用”,但是我想说,没有一个走进这个职业的人是不想做好它的,你要相信你的老师,这个社会是有信任的,他们有能力并且也会真诚的帮助你;我们还是要告诉他,让他相信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有法律的,虽然目前不那么健全,但我们要相信它的公正,相信他在用最大的能力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
用康永哥的话结束——“我们相信反击的力量,我们也要相信反击的智慧”。
《奇葩说》观后感2
寂静的深夜、燥热的济南,看上一期《奇葩说》,便是十分惬意的事。想必这也是陪伴过很多人的辩论节目,当下最热门的辩题、最年轻的辩题、最开“脑洞”的辩题,甚至最敏感的辩题,在这里你都能见到,辩手们唇枪舌战,相互“奇袭”,这样激烈的交锋场面让人看起来真是好不畅快!
这是绝对值得一看的网络节目。不像《非诚勿扰》、《非常完美》里看相亲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不像《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里看明星如何带孩子,更不像《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真人秀观看明星旅游的全程,倒不是贬低这些综艺节目,他们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可是好像也就只是一笑而已。而《奇葩说》却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学到很多,是对人性的深刻揭露、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剖析,对生活问题的亲身感悟、对新事物的宽容接纳,再者,还能从辩论中拓展知识面,再不济,还能有几句畅快淋漓,醍醐灌顶的金句让你恍然大悟,最差还能学到很多辩论技巧,我想这些比让你嘿嘿一乐恐怕更有意义。
奇葩说里面除了犀利的辩题之外,很吸引人的是奇葩说中每一个辩手,包括主持人和嘉宾的惊人的逻辑思维和感染力,你会发现他们在其中不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给你摆概念,而是用最浅显的你最能感受到的事实去说明,我承认既然是辩论,必然会有很多辩论技巧上的“障眼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嘶吼地有道,强词地有理。
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奇葩说》里的主持人,嘉宾和辩手的“真”与可能是我想称之为“正义”的品质。记得第二季最后一场辩论赛的时候,蔡康永做了一点让我肃然起敬,他说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可能因为坐在辩手的位置就是要对辩题和自己一方的立场去论证一个观点,但自己不一定是持有此观点,所以为了那些可能因为喜欢而追随他的人,他想澄清他对几个重要辩题的观点,他是持相反意见。当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鼓掌,这可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公众人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那就是当你站在那里,当你享受别人的掌声与拥戴的那一刻,你就不在只是你自己,而是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粉丝或者观众。还有肖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他,看不惯他,但是我想说的是从开始到现在,他的身份或者生活环境可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他仍然愿意做他自己并且变得越来越好,他勇敢地在用一种方式与所有评论他的人交流,告诉大家他到底是怎样的肖骁,比起很多外在和花边新闻,他的内在和实力是最有力的沟通。这就是奇葩说,每个人只是自己,但是循着“正义”。
而更珍贵的是,《奇葩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公众栏目。现在很多节目笑一笑,哭一哭,无意中会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发表评论也是随心所欲,并褒其为“言论自由”,殊不知当一个栏目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发表观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展现的观点具有很大的传播效应,就已经肩负了一定的公众责任,所以要慎重,不要引导一个不正的价值观。奇葩说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节目的宗旨和精髓正在于辩论到最终无论哪一方胜,哪一方负,它最终会让所有的观点并存,当可能因辩论能力差异而使一个不太正确的引导占据上风的时候,主持人和嘉宾会站出来平衡这种局势,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个节目饱受赞誉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刻只能说,现在像这样的良心节目实在太少,期待下一季!
《奇葩说》观后感3
《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首先可以采取纠正式引导,引出对方来纠正我们的说法,从而获取正确信息,其次可以适当反抗对方给与我们的回击,让对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断,达成谈判的最优解。
演讲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万众瞩目下讲话确实是会让人紧张和出汗,但不要过高估计出错的严重性,诚恳接受指正会赢得掌声。不管演讲者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适的讲演角色,用故事带动好奇心,用流畅的讲解吸引大家持续的目光。辩论场景下,我们往往抛出一个论点,并用例子论证来显示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权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争取到的“中立方”。辩论最重要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为之反驳。我们自己也要增强意识,意识到对方提问出现的陷阱,从而巧妙避开,出其不意地回击。
文中反复说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可见说话的水平是由思想决定的。《奇葩说》中各位高手在台上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足见其知识储备之厉害。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表达方式,会好好说话,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纵观全书描述的`五种说话场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话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转化的。高水平的演讲一定要和观众有交流,然后过渡到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又演变成说服。说服的时候其实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是在相互辩论,辩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演讲。他们紧密结合,辨证来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说话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以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进步。未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奇葩说》观后感4
观看《奇葩说》已经成为每周的习惯。
喜欢《奇葩说》很多年了,每一期节目看完心里触动特别大。源于知识的魅力,源于严密的逻辑,源于丰富的人生,源于有趣的灵魂。
喜欢薛兆丰老师缜密逻辑,日常生活的细微争论在他的思维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逻辑严丝合缝的解读;喜欢李诞的诙谐幽默,嘻嘻哈哈的笑脸上藏着一个世俗正经的人格;喜欢康永老师的高情商,温柔的言语总能在节目末尾将本来紧张激烈的辩论变成温情柔软的人生哲学细语;喜欢马东自嘲爱钱奸商的痞气,不羁的笑意背后藏着一双犀利智慧的眼眸;喜欢晓松老师豁达满腹的才气,气定神闲的言语中尽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是因为在复杂的世界里,依旧有那么一群人用言语来拨云见雾,激励我内心向往爱,向往知识 ,向往梦想。每一句拍手叫绝的金句背后都是人生走过的智慧,每一次严密的逻辑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知识的储备,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让我深深的
我想用诙谐的话语,谈正经的人生才是这个时代语言的通行证吧。
《奇葩说》观后感5
《奇葩说》第二季带着种种意外和变数落幕了,邱晨与肖骁对决,开辩还未过半,肖骁已经处于半放弃的状态,最后蔡康永救场才让决赛不至于那么难看。毕竟不是正经八百的辩论赛,蔡康永也解释了自己解围的原因。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节目当中,展现自己的过程比较重要!
从决赛来看,两位留到最后的选手其实不是一个量级或者说不是一个频率的,其实奇葩说的选手也分成几类,一类是真的奇葩(娱乐圈的边缘人),一类是能说的(辩论比赛出身的)。诚如马东所言,如果这档节目单纯地做成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我猜想这个节目不至于想现如今有话题讨论性,如果单纯地做成一个类似江苏卫视某档标榜“国际青年圆桌会议”式的节目,估计所谓的思辨性是不足的,最终会变成闹哄哄的、博眼球的那一类综艺型的节目。
随着高涨的点击率、超越传统媒体收视率,奇葩说也成了传媒行业当的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大概也是传播学领域可以用以作为例子来引导专业学生去思考的现象。大型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其实早几年便有了,但现如今如此密集地出现的超越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大概奇葩说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引领。
我们大多在一个沉闷刻板的团体里工作,有些时候,我们和金星的状态差不多,就是想开开年轻人开脑洞能到一个什么程度,也许正是一些超出常规的想法才使这个社会不断前进!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1
六年前还是大三的时候天天看美剧,那时的人人影视真是美剧迷的福音,最多的时候同时追十几部剧。格林出第一集的时候我就下了看了,当时只是那十几部中的一部。这部既不暴力又不色情的轻口味剧和当时最热的行尸走肉,斯巴达克斯,冰与火之歌等黄暴大片还有lie to me之类烧脑片比起来只像是配大菜的冷盘。
每集一个化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故事同时又慢慢引出主线,每种怪物都很有特色,故事情节和人物也都设计的很用心。开始的时候主线进展很慢,属于慢热型的剧,但却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这一看就是六年。现在看来虽然主线剧情和各个支线都难逃烂尾的命运,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已经变得像好友一样亲切,最后的结局虽然很仓促但还是很圆满,一群陪伴了6年的朋友全部都在一个也没少。
看了数十部美剧英剧,能一路追到底的却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格林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令人十分难忘的一部。只祝愿各位能像剧中的结局一样生活美满幸福。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2
不知觉间追格林已经六年了啊,一开始觉得暗黑系童话颇有新意,陈罐装上新药。渐渐喜欢上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Nick Monroe Rosalee Hank Wu Adalind Eve,一群热血、充满正义感又温暖的团体。
大结局特别舍不得。前一集的痛心延续,以为死亡铺垫拯救,黑暗酝酿光明,失去最爱,痛得极致会爆发Nick的战斗力,然后以Grimm的力量战胜毁灭者,独孤求胜。
然后再以木杖之力复活众友,众人
Well,编剧不希望他们得ptsd,所以不是这样的,他热爱坐过山车,然后平淡收尾。
这一集深有感触的还是Juliet以自我救赎的方式说的“No regrets。"
对过去不再遗憾,才能真正走出曾经的后悔、遗憾与悲痛,才能拥抱未知。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3
说真的,看完最后大家抱在一起的场景,心猛的一阵酸楚。六年的时光,是喜是悲是苦是甜,最后都凝结成一个温暖的拥抱。
什么时候开始追的呢,刚住宿那会,还没买触屏智能手机,经常有同学中午来我们宿舍聊天休息,一同学是美剧迷,所以大家打完牌无所事事,她便拿手机里的格林给我们看,哈哈那时候还没有追外国剧的喜好,觉得格林带点玄幻又有点阴森恐怖。当初追到第二季的时候以为就这样完结了,去百度才知道外国是按季度一年一季来播出,心心念念期待十月份,那时候知道第三季开播的时候整个人要跳起来!从开始的六七人追,到现在只剩我一人看到结尾。
你说如果我是因为偏爱这剧情什么的,倒也不是,我这人偶尔喜欢走情怀,所以第三四季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以及临结束就反转的狗血,我也慢慢的坚持看过来了,无论是女巫的由坏到好到坏再到好,或是女主朱丽叶的强大力量加上死而复生,再或是死对头女巫与尼克的结合。都能让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离谱且莫名。第五季走的路线就比较刺激了,那些什么教会啊暗爪啊毁灭者啊,都弱爆了。这世界还是咱格林当道啊~~~
觉得每一个相遇都是惊喜,每一份感情都值得珍惜,狼人和狐狸的拔刀相助,或是汉克和吴的生死与共,以及每段爱情的患难相依,虽然尼克没和朱丽叶在一起,但也许这是最好的安排,朱丽叶成为女巫之后,和尼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情一旦支离破碎,就难以破镜重圆,也祝福尼克和艾达琳的爱情,虽然这结合真的是太令人难以信服了,但一个走投无路的母亲,和一个失去最珍爱的人的失意者尼克,也算是惺惺相惜,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温暖。
其实说真的,以我的文笔以及这剧的逻辑,我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内心所想,更没有办法用什么优美的语言去夸耀它,但我真心真心的`祝福剧里每一个陪我成长六年的演员,陪我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演员,我真的舍不得它就这么草草结束,这是我追的第一部美剧,千言万语在心头,你们绝对是无法取代的美好,向美好的六年说一声再见,向躲在下铺吹着小风扇人挤人的岁月说再见。爱格林,非常!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4
波特兰警局警察Nick Burkhardt(大卫·君图力饰)刚刚被晋升为命案侦探,正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可是他开始见到一些根本不能用言语来解释的可怕景象。Nick的姨Marie向Nick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Nick的生活从此改变。Marie称Burkhardt家族的祖先曾隶属于一个猎人集团,他们的统一代号为“格林”。这个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超自然生物,它们试图侵占世界、毁灭人类,而“格林”的任务就是阻止它们的阴谋。当Nick对家族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格林”的义务责无旁贷。格林兄弟是假的,但格林童话是真的,这个新发现影响着Nick的命运,也将影响人类的命运。
《格林》(Grimm)其实是一部黑暗童话,它根据《格林童话》中的原型人物和故事改编,剧中的故事和角色大多出自书中的角色。这部剧集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将原本暗黑的格林童话还原到本真,将故事里的变形怪、狼人、精灵等奇妙生物投射到电视荧屏上,并藉此来吸引现代观众们的眼球。
作为一部极具魔幻色彩的剧集,该剧从第一季开始就让人感觉不同凡响。虽然整体上有一条悬疑主线贯穿始终,但其主要乐趣在于各种“打怪”,不论童话、神话、都市传说、民间故事都出现了神怪,俨然一部“怪物百科全书”。鲜血淋漓的罪案竟然包裹在小红帽、睡美人、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等甜美的童话中,让观众在感受童话怀旧的过程中,不失紧张的节奏,当然情节略有惊悚,但也大大提升了该剧的观赏性。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5
说真的,美剧都是这个尿性,收视率一旦不尽如人意,电视台说砍就砍一点不带手软,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心)刻(理)印(阴)象(影),一定要弄个悲痛的结尾,主角或者主要配角非死即残;长寿一点的剧集吧,人事变动成了家常便饭,十几季下来原装班底所剩无几。
作为一个美剧粉,有勇气看到结局的美剧其实没有几部,偶一为之就叫我肝肠寸断刻骨铭心。仍然记得 的 月,本是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盼了近两年的挚爱美剧POI第五季却让我只觉得人生灰暗。真的真的是被伤怕了。
初看Grimm根本没怎么走心,这小成本黑暗系的脑洞剧也就世界观设定比较有趣,各种weason生物都比剧情有看头,狼狐副cp比主cp得到的祝福更多,菊长大人的肉体比主角尼克的肉体好看……
就是这样一部起初不怎么被看好的剧,兜兜转转了6季,大家都还在,谁也没离开,一个也不少,尼克妈和玛丽阿姨居然还回来客串了一下,真的泪目了。事实证明,我就是个俗人,你说贺岁片才这么拍也好,你说结尾没升华也罢,我还是最最最爱甜甜的大团圆结局了。
就冲Grimm编剧们肯对观众心软手软这一点,衍生剧我还能看20季!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6
第一季时的惊艳,到现在还记得,各种奇形怪状的传说变成了现实,让我有了去波特兰找寻格林的冲动(没找到啊)。编剧们呕心沥血,创意十足的小故事,成为了我每周最大的期待。
不知不觉中,主线不断莫名其妙的消失,更换,可喜的是主角还是那一群。天造地设的尼克和朱丽叶曾是我对完美情侣的幻想,虽然剧终没能在一起,但现实中俩人还是很甜蜜。主创团队尝试了不同的故事主线,似乎都不太尽人意。最开始七把钥匙的设定在我看来还是最令人激动的(毕竟我是个玩rpg搜集控)。
既然已经剧终,我也不需要再回想在这个剧里发生了多少逻辑混乱(根本没逻辑)的事情,也不需要再在意里面笑到吐牙的狗血台词。我也希望我有那么多的书,一旦有事情都能翻翻书解决,我也希望我有那么些一同越过生死的真。朋友。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7
刚开始看格林,只是觉得突然有兴趣而已,有人觉得格林生物变身的时候很恐怖,而我很喜欢变身的他们,不觉得很可爱么,一点都不惊悚,特别是像狼人和狐妖,多么可爱哈哈。
后来看到尼克和朱丽叶之间的感情,好让人羡慕,没想到会因为朱丽叶变巫女而一切都改变,所以有时候,爱情真的很脆弱。
艾达琳的出现呢,使得一切都变得很自然了,尼克和朱丽叶的感情破碎,尼克妈妈的遇害,艾达琳的女儿黛安娜,一切一切,都很自然了。
看到第五季第六季,没那么大的兴趣了,但是依旧喜欢看各种格林生物的转化过程,每次都会觉得异常激动,哈哈哈哈。
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是个大完美结局,但是,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毕竟尼克是和艾达琳在一起了,毕竟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朱丽叶已经不是以前的朱丽叶了,是伊芙!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8
今天看完了[格林]的最后一集,全剧终,感觉空落落的。这是我第一部同步追完的美剧,看下时间竟然有六年了··· ···除了[格林]其余的不是看的已完结就是一次性看几季补到最新的部分,坚持不久就追不下去了。
开头能吸引我的是黑暗童话这个题材,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在现代社会中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就好像自己当初的野望得到了实现,另外主角团队大多长得不讨厌,就连性格直到剧终我也没特别讨厌的人。
虽然有时候主角们想事情的逻辑特别自以为对别人好,很多时候笑话很冷,遇事情还磨磨唧唧的,之间的感情关系乱到不行,洒了一泼泼的狗血,但神奇地并没有让我弃剧,我觉得,一定是很多单元剧的剧情不错且配角颜值颇高的缘故。
第一集,尼克原本想给未婚妻朱丽叶求婚,买了戒指,偶遇Adalin,颇为痴汉地盯了她很久,这应该是尼克成为格林后看到的第一个维森。到了最后一集,尼克趁Adalin暂时死亡状态的时候取下了可能会危及孩子生命的诅咒戒指,并穿越时空到了大团圆的结局,也算是前后的一种呼应吧。
虽然[格林]的主线剧情相当害爹,但是看到最后长大的凯利和戴安娜出现,继续着格林的工作,莫名感动。最后结局我选择相信是时间倒流而不是平行世界,不然麻烦一个人带着两小孩怎么想日子都不会太愉快··· ···
其实想知道狼人和狐狸生出来的是什么维森?想了半天也觉得只能是哪个基因强就是哪个显现出来。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9
终于看完了,没看完前一直想早点看完,看完了又觉得空空的若有所失,看来要快点找到新剧了。前面几季一直是围绕钥匙王室,然后突然间王室就被毁灭了,国王就那么好杀么。。然后暗爪牛逼哄哄的出现了,就快要统治全世界了,然后被无声无息的毁灭了。。但就算是这样,还是不能抹去他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地方感情的真实流露,国产剧里真的是看不到,会跟着剧中的演员一起笑一起心痛,感觉代入感很好。虽然结束的很匆忙,但也未必不是坏事,毕竟拍的越多令人吐槽的地方就越多,不如早早结束给人留个念想。不过这最后一集,虎头蛇尾的真的很严重啊,好多疑点都没解答,黛安娜那么厉害的设定也没说个清楚,格格巫更惨了一直被提在手里难得露个脸。不过美剧被砍也很常见啦,跟经典是没法比,但是确实也算是不错了。
《格林第六季》观后感10
美国NBC台这部主打黑童话的剧集《格林》,自2011年开播以来,收获了大量好评,无奈却因为收视率的下降,官方在今年第六季开播前宣布该季为剧终季,集数也由二十多集缩为十三集,而最后一集也在前段时间播出,这部陪伴了每个格林迷六年光阴的美剧正式完结。
初次听到《格林》这个名字,你一定会下意识地将它和我们所熟悉地《格林童话》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还真是有那么一些关联在里面。至于剧情梗概,这里就不用过多赘述了。
由于主人公的身份设定是命案警官,所以《格林》基本每一集都会遇到不同的格林生物和不同的案件,这也算是这部剧的一个“套路”,其中再贯穿主线,剧情跌宕起伏,确实让人觉得既紧张又惊险,这也是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原因。
作为一个追了一季又一季的格林迷,回想起之前的情节,都会感慨万千:朱丽叶从凡人到女巫的转变,尼克和艾达玲由敌人变为恋人,汉克、吴和门罗这些好友长久以来的陪伴,还有戴安娜和凯利的出生,这其中包含着友情、爱情和亲情,无论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他们都一起挺过来了,不放弃彼此。
总的来说,第六季的水准相较于前几季确实是有所下降,制作也粗糙了些许,穿插了太多闪回和回忆的片段,也许是为了“前呼后应”,反而前几季留的悬念非常草率地填上了。
虽然完结了,但编剧还是非常良心地给了一个近乎圆满的结局,这也算是给跟随了六年的粉丝一个很好的交代,片尾更是打出各种语言的谢谢,我想,这应该既是剧组感谢粉丝们对《格林》的支持,也是粉丝感谢《格林》这六年来的陪伴,真的让人觉得很暖心又很不舍。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只能说,不能因为最后一季收尾过于草率就否定掉一整部剧,而对于那些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也不妨也关注一下这部剧吧,确实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