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20道带过程答案的一元一次方程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松江轻轻旅游世界游世界去春游。
大家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炫耀自己带来的美味零食.教室里炸开了锅似的,热闹极了!“笛笛笛……”随着一阵清脆的喇叭声,大家欢呼着涌出校园,十几辆大巴士迎着朝阳,在柏油路上缓慢的行驶着。
我们坐上大巴车,欢歌笑语,踏上了春游之路。
大约开了1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松江青青旅游世界。
刚下车,同学们像刚出笼的小鸟飞了出去,左看看,右瞧瞧,好像永远也开不够似的,对什么都感到很好奇。
走进松江青青旅游世界,眼前就是紫藤长廊。
那长廊上面绕满了紫红色的紫薇花。
穿过漫漫的长廊,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植树园区。
我班分成8组,每组5人。
随着教官一声铃响:可以开始了时,大家各司其职,我组殷晨苒为我们找了一块最肥沃的土地后,大家都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我组的“小不点”许寅,因怕脏,所以只能拿着水瓶,为小树苗浇水。
在我们组中我也算是最能干的了:挖土、种树、堆土,都由我一人包办了。
过了五分钟,一棵小树苗好了,大家都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不但中下了这棵小树苗,还种下了我们的希望。
种完了小树苗,我们就来到了小河边,钓金鱼。
我也殷晨苒一组,我想咱们差不多是小猫钓鱼的后代,咱们这儿钓一会儿,那儿钓一会儿,根本没有安下心来,结果可想而知……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的春游活动将近尾声了,我们再次穿过紫藤长廊,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松江青青旅游世界。
在那里,我们留下了快乐的身影;在那里,我们留下了欢声笑语;在那里,我们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快乐又美好的一天
五一班35名师生照相合影。
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要多少钱
一共需要35张照片 需要加印30张。
合影价
一共要35张照片、这个想不通
今天和已经毕业的初中同学一起出去玩了,拍了一些照片,想发说说,相配一段经典感人的话,谁有
有人说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2.好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说的。
3.要快乐,不止此时,而是一生。
五年一班40名师生照相合影。
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合影价格表,定价27.5元含5张照片,
解:已知20位老师带12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平均每班36人,得总人数=老师人数+学生人数=20+12×36=20+432=452人答:一共有452人。
五年级40人去春游合影,一次拍6寸照片可附送2张,费用为10.4元,另外加印每张2.5元,每人要一张,每人付
40\\\/(6+2)=5 ① 只需拍五次5*10.4=52 ②拍照花的钱(52+2.5*39)\\\/40= 自己算 (因为有之前拍的一套)或者直接 (10.4\\\/8)+(2.5*39\\\/40)=自己算(每个都直接算的个人,再相加)
在线翻译
这篇作文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主题单元《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延伸,它通过“赞美水” “亲近水”“了解水”“珍惜水”进行开展活动,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它可以说是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想,问题与思考等均可涉及。
可以讲故事,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客观说明,可以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从整个作文教学流程来看,作文讲评课应是作文的二次指导课,因为有了学生初次的习作为凭借,二次指导就显得更具有针对性。
针对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是针对学生初次习作时难免会出现内容不够具体,又不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常见病给予指导。
这也就是成为我这节作文讲评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二、教学理念: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
教师应紧扣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以及对作文修改过程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不断积累习作的情感,提高习作能力。
应师作文是第六主题单元《水》中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水”这一主题的深入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水资源,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2、通过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修改作文,分享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习得修改方法,写得更具体更通顺,从而培养学生勇于交流,乐于欣赏,善于发现,精于提问,勤于修改的良好习作态度和敢想象,说真话,吐真情的习作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同学们已经通过“赞美水”“亲近水”“了解水”“珍惜水”这几项综合实践活动对水已有深入了解,并通过笔写出你们和水有关的故事,对水的感情,对水的认识和了解,寄托着许多希望与忧患,呼吁人们共同来珍惜水资源。
今天我们将针对这次同学们的习作进行讲评,瞧,我为大家推出四大版块: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出谋划策。
(二) 榜上有名 1、 屏幕显示写作比较好的同学名单。
顺便问获奖的同学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材来写
2、 师:自然有些同学榜上无名,有些失落,不要紧,下次评讲作文可能你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位,让我们以掌声祝贺这些同学。
(三) 佳作欣赏 1、 出示佳作《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请一名同学朗读。
2、 鼓励学生读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你们最欣赏哪一部分
为什么
3、 适时板书:注意观察、展开想象 (四) 片断欣赏 师:现在我们进行片断欣赏,有些同学可能整体不是很好,但是有一些地方写得相当出色。
展示片断,在音乐声中朗读,读完谈感受。
板书:真情实感、遣词造句 (五) 出谋划策 师:有人曾请教叶圣陶先生“怎样修改作文
”,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
”希望每一个同学们记住这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改了10年才成为世界名著。
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都成为美谈。
做为我们,更应该向这些先人学习这种严谨的态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1、 选择一篇较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修改。
每人一份,边读边修改。
2、 以小组为代表进行修改,填写《作文点评表格》 3、 全班交流反馈。
(六) 布置作业 1、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请别人帮助修改。
2、认真誊写在作文本上,打印并上传到班级博客。
五、教学反思 作文讲评是贴近学生习作实际的一次指导。
学生是习作讲评的主人。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增强训练意识,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 佳作展示,激发兴趣——乐评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良好开端。
为了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推出四大版块“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出谋划策”。
在“片断欣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的好词佳句,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习作的讲评创设良好情境。
2、 精选点评,范评引路——会评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
为了解决这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我先选择一篇优秀习作,让学生欣赏、剖析,并指点写作秘诀。
这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讲评、修改中有个范本。
接着我采用知识迁移的的方法,让学生评析“病”例。
有了之前的佳作范评,学生对“病”文的剖析就能胸有成竹。
通过剖析典型作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在何处,“病”文“病”在哪里,更认识到平时要注意观察,展开联想,真情实感,遣词造句才能使作文表达更生动具体。
这对学生自我评价习作有很大启发,对学生准确评价自己的习作,恰当修改自己的作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 合作评改,培养能力——会改 只评不改的作文讲评课是“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只有让学生动手修改习作,学生才会有深切的体会,真正的领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于是我给学生创设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改文实践,学生在合作评改中互动交流,互相补充,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
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
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
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
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
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
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 句子1: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
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
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
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
(出示课题)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
(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 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
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
学生归纳出: 1、 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 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
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
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
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
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
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
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播放音乐FLASH韩红演唱的《天亮了》) 学生欣赏 师(深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
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
请用上排比句。
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
没有。
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妈离开你了吗
没有。
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
没有。
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同学离开你了吗
没有。
他们都在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
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
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远行…… (评论: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
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持,被烦闷所压迫,被平淡所充斥。
弄清这个目的,再经由老师精心安排的场景再现,先带动学生情感。
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有闪亮的泪花。
再鼓励学生用排比句安慰别人,情已至,话已满。
在此情形下写出的排比句就会少了干涩,多了感情。
少了幼稚,多了成熟。
水到渠成
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 教学反思: 一、 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
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
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 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
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
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
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 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
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
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 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
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
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实际重点突出 ——小学五年级作文指导课《记一次游览活动》教例评析 柳江县百朋中心校 韦先初 〔教例〕 习作内容:参加一次游览活动,把游览的过程和看到的景物写清楚。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有条理地记述一次游览活动,并能具体形象地描绘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美。
课前准备:要求细心观察周围的景物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师课前谈话,激发情趣。
同学们,上周星期五下午,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到我们县著名的酒壶山春游。
大家脚踏巍巍酒壶山之巅,饱览了那壮丽的山光水色。
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笔把游览中看到的景物描绘出来,让读者看后,能和我们共享春游水壶山的欢乐。
二、命题立意,理清线索。
1.写作文要有题目,今天我们要写的这篇作文怎样给它命一个题目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择一板书:《春游酒壶山》) 2.写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
(在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板书: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 3.写一篇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春游酒壶山》这篇作文时,哪个字可以作贯穿全文的线索呢
(根据学生讨论,老师在“游”字下打着重号)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次到酒壶山春游的游览线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讨论,老师板书:游览线:铁路边——河岸——山脚——山腰—山顶。
) 三、围绕中心,讨论选材。
1.教师谈话,提出选材中的问题和要求。
我们写过不少参观游览记一类的作文,有些同学总是从早晨起床,刷牙漱口洗脸开始,到游览结束,晚上睡觉为止,不分大小巨细,主次轻重,点滴不漏,照写不误,结果写出的文章像一笔流水帐。
这次作文,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下面就来具体讨论一下,这次春游中,我们看到的哪些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
2.按照游览顺序,具体讨论看到的景物,根据学生讨论,老师简要板书:铁路边:奔驰的列车,望不到边的田野。
河岸:清澈透明的河水,雄伟的大桥。
山脚:如画的田野,鱼塘中欢奔跳跃的红鳞鲤鱼。
山腰:盛开的鲜花,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像——“酒壶”。
山顶:绿树覆盖岩洞,山下成群结队牛马,如带的小溪流,一排排新建的楼房。
四、突出重点,研究“静”“动”。
1.教师谈话,指出训练重点。
这次作文除了很好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写作知识外,重点练习如何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能感动读者。
2.复习《鸟的天堂》一课的写法和本组“读写例话”中关于静态和动态描写的知识。
随着复习讨论,教师板书:静态——形状、大孝位置、颜色等。
动态——活动、变化等。
3.具体讨论这次春游能看到的景物中哪些属静态,哪些属动态,应该如何进行描绘。
五、编拟提纲,开始习作。
1.文章开头应交待些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天气、心情等)(略写) 2.文章重点部分可以分几层写
(铁路、河岸、山脚、山腰、山顶五层)(详写,但也要分主次) 3.文章可以怎样结尾
(自然结尾,抒情结尾,议论结尾等) 4.学生编写提纲起草作文,教师巡回个别辅导。
〔评析〕 我感到本教案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案设计者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启发谈话”时就注意把游览的最主要观察点“脚踏巍巍酒壶山之巅”作了概要提示。
在命题阶段,更留心“理清线索”,板书出示“游览路线:铁路边——河岸——山脚——山腰—山顶”。
到“围绕中心,讨论选材”时,则按照游览顺序,组织学生具体讨论看到的景物。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同时根据学生的议论内容,对“铁路、河岸、山脚、山腰、山顶”各处的景物作简要的板书。
这样,由于教师的教路明晰,学生在脑海中就能把较杂乱的素材理出了一条比较系统的线索,并使朦胧的印象变得具体化。
第二,教学重点突出。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多流于一般化。
往往是写出题目,指出先写啥,再写啥,可以分几段,有些再板书几个重点词语,就让学生动笔。
因而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淡而无味。
而本教案设计者结合基础训练要求,从本次作文目的出发,明确提出把“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美”作为教学重点。
在指导中围绕这一重点,先让学生复习《鸟的天堂》一课的写法,重温“读写例话”中关于静态和动态描写的知识,板书出“静态——形态、大孝位置、颜色;动态——活动、变化”。
随后结合此次作文,集中讨论所看到的具体形象,说明哪些属于静态,哪些属于动态,应该如何描绘。
这样“读写结合”的指导,学生的作文容易做到叙事具体,重点突出。
第三,紧密联系实际。
这是本教案的另一特点。
首先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次作文指导是在组织学生刚参观游览酒壶山以后进行的。
由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必要的回忆、议论,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所以提起笔来就会旧景重视,叙之不荆其次是联系学生的作文实际。
教案密切联系学生写“游览活动”文体时的通病,即以往写这类文章“总是从早晨起床,刷牙漱口洗脸开始,到游览结束,晚上睡觉为止,不分大小巨细,主次轻重,点滴不漏,照写不误”。
让学生明白这类游水账式的写法,是作文的一大弊病。
由于学生对此大都有切身体会的,经教师这么一点,这次作文就不会再重现老毛病了。
第四,指导程序科学。
这篇教案较科学地安排了“写前指导”的几个步骤。
从教案上看,教师很重视帮助学生审题,并且给学生讲清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范围和写作方法,可以达到促使学生开阔活跃思路,提高思维能力之效。
启发谈话和组织学生复习有关课文写法和本组“读写例话”的有关知识时,可使学生写作有所依傍,能够正确地选材、组材,更好地突出中心。
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不仅促使学生写作时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细得当,又可使学生养成先列提纲再写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均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求看和想,又要求说和写,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动脑、动嘴、动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